20180706-劉細良:【讀書好】以人類學的眼光看藝術
劉細良:【讀書好】以人類學的眼光看藝術
20180706
此書在歷史學界深受好評。
【讀書好】
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人頭湧湧的展廳除了林布蘭的《夜巡》,就是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是十七世紀荷蘭台夫特地區的畫家,以人像作品為主,風格沉實、穩重,初看沒有甚麼感覺。我念西洋藝術史時,開始認識荷蘭畫家,他們的入世、寫實風格,善於運用光暗對比,深得我心,比同時期意大利及法國畫家追求戲劇性效果,流於矯飾有所不同。
對維梅爾重新提起興趣,是來自一本歷史學作品《維梅爾的帽子:揭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序幕》,英文原著《Vermeer's Hat: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作者是加拿大歷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從書名看來以為是藝術史作品,但實際上這是關於十七世紀全球化的歷史作品。歷史學家有兩種,一種是視歷史為還原過去的神性工作,將資料鋪陳出來,以最少的文字加工,這些我們視為給行內人看的書。第二種也是專業歷史學家的研究,但重視敍事技巧,變成講古佬,將生硬的資料活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維梅爾的帽子》就是屬於這範疇。
以小見大
卜正民在中文版序言中說:「這不是談帽子的書,更不是談某位荷蘭名畫家的書。維梅爾只是個引子,要透過他來娓娓道出我們今日所置身的全球化世界,如何在四百年前就誕生。如果我們知道該往哪裏看,那麼到處可見轉變的蛛絲馬迹。就連維梅爾筆下,以恬靜的家庭生活為題,這類看來不會涉及全球活動的畫作,都在細微之處透露出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新全球化事實。」作者是帶着人類學及歷史學的眼光看十七世紀這位荷蘭畫家的作品,他選擇了七張作品,研究畫作中為何會有這些物件,例如秤座白銀、中國瓷器、煙管等出現?然後就像偵探一樣逐步掀開真相,最後拼湊出整個時代的宏觀圖象。故事開始就是書封面那張畫,軍官頭上戴一頂十七世紀荷蘭潮人追捧的海狸皮帽子,而這些皮草原產地是北美洲,荷蘭人航行到北美,與原住民進行海狸皮貿易,皮草運回歐洲販賣賺到的金錢,用來拓展他們在北美洲的征服,但另一個更重要的用途,是找到通往中國的道路。卜正民從畫作開始,集中討論當時荷蘭與中國貿易三大商品,包括瓷器、煙草、白銀的流動。
維梅爾的人像作品,讀信女士背後掛了地圖。
歷史趣味
我們一直以為鴉片戰爭才是西方工業文明入侵,用武力打開貿易之門,東西方才全面接觸,但作者抽絲剝繭,證明東西方早在十七世紀已經交往頻繁。煙草經由三條路線傳入中國,分別是經葡萄牙人之手從巴西往東到澳門,經西班牙人之手從墨西哥往西到馬尼拉,還有輾轉經東亞數地進入北京。第一、二條路線約略同時出現,煙草匯集澳門、馬尼拉這兩個商港之後,轉進中國境內:從澳門進入廣東,從馬尼拉進入福建。
而在十七世紀初,抽煙習慣無疑已在中國普及,之後還演變出蘇州仕女喜愛的長煙管及水煙。明朝的方以智就以「淡肉果」一詞指稱煙草,淡肉果是「植物淡巴菰的肉質果實」,而淡巴菰就是菲律賓華人替煙草取的名字,來自西班牙語的tabaco,而tabaco一詞又是西班牙人從加勒比海地區對中空蘆葦杆的稱呼轉譯過來,因為加勒比海原住民抽煙時,乃是將絲狀煙葉塞入蘆葦杆中抽,淡肉果之後再變成中文「喫煙」,可能是受日本影響。卜正民一書正是要指出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各地已經連結起來,出現了物種、物質及觀念大交換,影響了各自的歷史發展。
好的歷史書比偵探片還要吸引,喜歡藝術而又愛閱讀歷史的朋友,不容錯過。
撰文:劉細良
20180706
此書在歷史學界深受好評。
【讀書好】
在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人頭湧湧的展廳除了林布蘭的《夜巡》,就是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維梅爾是十七世紀荷蘭台夫特地區的畫家,以人像作品為主,風格沉實、穩重,初看沒有甚麼感覺。我念西洋藝術史時,開始認識荷蘭畫家,他們的入世、寫實風格,善於運用光暗對比,深得我心,比同時期意大利及法國畫家追求戲劇性效果,流於矯飾有所不同。
對維梅爾重新提起興趣,是來自一本歷史學作品《維梅爾的帽子:揭開十七世紀全球貿易的序幕》,英文原著《Vermeer's Hat: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作者是加拿大歷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從書名看來以為是藝術史作品,但實際上這是關於十七世紀全球化的歷史作品。歷史學家有兩種,一種是視歷史為還原過去的神性工作,將資料鋪陳出來,以最少的文字加工,這些我們視為給行內人看的書。第二種也是專業歷史學家的研究,但重視敍事技巧,變成講古佬,將生硬的資料活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維梅爾的帽子》就是屬於這範疇。
以小見大
卜正民在中文版序言中說:「這不是談帽子的書,更不是談某位荷蘭名畫家的書。維梅爾只是個引子,要透過他來娓娓道出我們今日所置身的全球化世界,如何在四百年前就誕生。如果我們知道該往哪裏看,那麼到處可見轉變的蛛絲馬迹。就連維梅爾筆下,以恬靜的家庭生活為題,這類看來不會涉及全球活動的畫作,都在細微之處透露出他所處那個時代的新全球化事實。」作者是帶着人類學及歷史學的眼光看十七世紀這位荷蘭畫家的作品,他選擇了七張作品,研究畫作中為何會有這些物件,例如秤座白銀、中國瓷器、煙管等出現?然後就像偵探一樣逐步掀開真相,最後拼湊出整個時代的宏觀圖象。故事開始就是書封面那張畫,軍官頭上戴一頂十七世紀荷蘭潮人追捧的海狸皮帽子,而這些皮草原產地是北美洲,荷蘭人航行到北美,與原住民進行海狸皮貿易,皮草運回歐洲販賣賺到的金錢,用來拓展他們在北美洲的征服,但另一個更重要的用途,是找到通往中國的道路。卜正民從畫作開始,集中討論當時荷蘭與中國貿易三大商品,包括瓷器、煙草、白銀的流動。
維梅爾的人像作品,讀信女士背後掛了地圖。
歷史趣味
我們一直以為鴉片戰爭才是西方工業文明入侵,用武力打開貿易之門,東西方才全面接觸,但作者抽絲剝繭,證明東西方早在十七世紀已經交往頻繁。煙草經由三條路線傳入中國,分別是經葡萄牙人之手從巴西往東到澳門,經西班牙人之手從墨西哥往西到馬尼拉,還有輾轉經東亞數地進入北京。第一、二條路線約略同時出現,煙草匯集澳門、馬尼拉這兩個商港之後,轉進中國境內:從澳門進入廣東,從馬尼拉進入福建。
而在十七世紀初,抽煙習慣無疑已在中國普及,之後還演變出蘇州仕女喜愛的長煙管及水煙。明朝的方以智就以「淡肉果」一詞指稱煙草,淡肉果是「植物淡巴菰的肉質果實」,而淡巴菰就是菲律賓華人替煙草取的名字,來自西班牙語的tabaco,而tabaco一詞又是西班牙人從加勒比海地區對中空蘆葦杆的稱呼轉譯過來,因為加勒比海原住民抽煙時,乃是將絲狀煙葉塞入蘆葦杆中抽,淡肉果之後再變成中文「喫煙」,可能是受日本影響。卜正民一書正是要指出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全球各地已經連結起來,出現了物種、物質及觀念大交換,影響了各自的歷史發展。
好的歷史書比偵探片還要吸引,喜歡藝術而又愛閱讀歷史的朋友,不容錯過。
撰文:劉細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