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0-書展人物:海報薄人情厚,書本形象指導的告別
書展人物:海報薄人情厚,書本形象指導的告別
22:13 20/7/2018
■過去廿多年,梁裕基默默做「說書人」推廣新書,更為新書用傳統影印機製作度身訂做的海報,每張都似藝術品。
每次見梁裕基(Karl),總讓我聯想到聖誕老人,只是他不只在寒冬出沒,也不用爬煙囪。
昔日我在《信報》文化版工作,不時會見到梁裕基孭着大袋小袋的書,匆匆忙忙地飄至,屁股還未跟椅子連繫上,就開始跟書版編輯「說書」。因為傍晚編採部像個戰場,敲鍵盤聲如雷似槍,他務必要快狠準的把話說完,編輯會用更快的時間判斷是否找人寫書評推介這本新書,有興致的日子他們會來一場唇槍舌劍,如果他不能秒速提起編輯的興趣,此行就會撲個空。其他報館好像沒有這抹有趣的互動風景,那是在社交媒介仍未發達如今的那些年。
有時,梁裕基又會現身各區的書店佈置店面,有時又會流連於獨立書店,推介他甄選過的新書,有時會附送書店一張美輪美奐的海報。
海報薄,但人情深厚;書很輕,但意義千斤重。
撰文: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
“看書是給你一條鑰匙,開另外一道門取另一條鑰匙。”
—梁裕基
孤獨的推銷員“其實我有閱讀障礙”
這些海報,都是梁裕基親手用彩色影印機為新書度身製作的,看原版海報可以看到實驗的痕迹與質感,過去二十多年他沒有停止過為新書當「形象指導」。
「其實我有閱讀障礙,自小看書看得很辛苦。我未必看得明,但知道每本書內藏獨特元素,否則作者何以攞苦嚟辛?你把它們統統當成單一商品去sell?怎可以呢?」梁裕基一臉肉緊。賣書人偏偏害怕文字,老鼠愛上貓,第一日入行他便決定要用非常手段傳遞書的訊息,不甘心好書石沉大海。
梁裕基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進口及普及書籍經理,九十年代入職時是負責為各大小書店挑選合適的中英文書籍。酷愛藝術的他見宣傳新書的海報千篇一律,複印書的封面就是了,內心悸動起來要搞搞新意思,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我只是個賣書的,搞那麼多事幹嗎?」梁裕基睜大炯炯有神的雙眼繼續,「我將我識的和興趣放在工作上,這些興趣令你進步,而不是賣完便算!」作為孤獨的推銷員,自得其樂,也未嘗不是一件上進的事。這時梁裕基的同事插嘴:「他還是自費、用自己私人時間去做海報,他退休後便失傳呢。」牛津總公司數年前更向他頒發「PASSION大獎」,說未見過如此敬業樂業的打工一族:每年風雨不改,年廿八便會弄好大量蘿蔔糕請同事們品嚐;他又會獨力托一棵兩個人高的桃花樹回公司。「這才像過年嘛。」他說。
唯美的圖癡“我只是奄尖聲悶”
跟我一起來採訪的實習新丁,看到梁裕基的手製海報,竟然感動得流下眼淚,97年出生的她從小被科技簇擁,見有人用剪刀、膠水做手工勞作至如此唯美的境界,無言感動。梁裕基的確當每場DIY工程,是沾上宗教色彩的實驗。
不是文字人卻是個完美圖癡,梁裕基的爸爸只喜歡看報紙,媽媽更是個逃學威龍,只看食譜,他小時候第一本看的書是《入廚三十年》。但有修讀過藝術的他自小對美學有嚴謹要求,喜歡思考,最經典是爬上尖沙嘴街坊福利會的天台,倒吊雙腳凌空看倒轉的彌敦道街景。
「不是唯美主義,只是奄尖聲悶。」當事人搶白。
他用彩色影印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先花多重工序製作底色,再層層放上襯托書的小道具,色調在影印機壓力不同時會變成不同顏色,他享受在有限制的情況下造出無限可能,每張手製海報都如相如畫如藝術品,許多層次。
■梁裕基指做海報時,「董橋的書我會特別小心處理,因為他以簡潔為主不能太花巧」。
獨有的青苔綠“董橋的書不能太花巧”
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像黃愛玲的《夢餘說夢》海報,他在中藥店買了包千層紙(又名玉蝴蝶),逐片逐片地貼上預先製作好的青蘋果綠底色;他又曾為製作董橋的《我的筆記》把家中魚缸裏的青苔全挖出來,混合白膠漿變成一種獨有的綠色。還有《蕭紅書簡》,因為蕭紅在香港過世,他在街上挑選了香港市花洋紫荊,塗滿白色後再用油彩上色,只為營造一個他心目中的色彩,唯美到不可救藥,結果每張海報的創製過程都有故事。
「董橋的書我會特別小心處理,因為他以簡潔為主不能太花巧。」梁裕基說。做《讀書便佳》海報時,他買了三束花只挑選當中三、四朵出來,放在影印機創作,其他花放着放着慢慢變乾了,他覺得別有一番味道,便將乾花逐朵重上顏色,用來做了另一本王強著作《書蠹牛津消夏記》的海報。
小思老師跟梁裕基亦師亦友,她2016年出版《曲水回眸》時,梁裕基剛好在醫院,錯失了新書出版兼出海報的時機,他出院正值十號風球後,他入了中文大學經過一棵樹覺得樹皮的紋很美,於是拾回家,逐片逐片的撕下來砌成海報背景,「小思老師是中大教書的,我覺得這是中大給我的靈感。」他說。
童書的紙皮佈置“不富有但很開心”
「我覺得人要有要求,有要求才會進步。」最難忘,他記得2004年,有關任白的相集《怎知春色如許》隆重推出,梁裕基認為那是香港的集體回憶,做了一個非常具概念性的佈置。「我想起中國人的紐扣是一對一對的,不會單件,也不能用另一粒紐扣代替,我覺得她倆的關係與藝術貢獻也是如此。」他扭盡六壬買合適與合色的泰絲、找專家做中國紐扣、配實而不華的珠片,足足花了幾千元,最後他非常滿意這佈置,也令書本生色不少。
不只海報,他還會創作一系列放於書店的裝置,唯一的自我要求是「廢物利用」,還要能成功傳遞訊息。
他印象深刻是曾為英文童書《Meet The BoxTrolls》製作佈置,「這本書是講一些地下的紙盒人如何合力撫養一個小朋友,而小朋友長大後想回到地面生活。既然他們是用廢物構造,我便開始在街頭收集廢物拾回來再加工,呈現他們歷險的故事。」結果,後來同名電影上映,場景竟然與他的設計相當脗合。「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也很開心,雖然他們不是很富有;反觀在地面有錢有權勢的人反而不知每天為甚麼而活,這是我想帶出的訊息。」
梁裕基又做過一個雞蛋與高牆的新版本裝置。「有本書主人翁叫EGG是一隻蛋,有一天我經過大家樂門口我見到一個被丟棄的紙箱,寫上很大個EGGS字,我帶了紙箱回家把它做成裝置。我們常說高牆與雞蛋,雞蛋可站在高牆不一定要硬撼,是不是?」
■為任白相集《怎知春色如許》找專家做中國紐扣為主題的概念性佈置。
■梁裕基的新版「雞蛋與高牆」裝置,他樂此不疲地做六、七個放不同書店。
書店的規矩“我要替書講說話”
過去十幾年的香港書展,梁裕基都有全情投入書店攤位的營運,和讀者談書,和很多讀者更成為好友。有一位讀者從中學時代已到牛津攤位買補充作業,開始和他談書,此後每年都來書展,至今已十餘年。2016年他躺在醫院未能親身到書展,仍每天日夜以電話跟進,心繫出版社和讀者,住院和休養期間,仍手不釋卷。「我是有閱讀障礙,但我已習慣逼自己看書,我要講得出書的價值,不是賣花讚花香。」像《The Wilderness War》只是童書,卻給予梁裕基無限啟發。
「故事講有班小朋友發覺他們遊玩的地方要被收購建房子,他們不忿之餘細心觀察和發掘,結果透過家長幫忙利用法律途徑,成功爭取到這個公共空間。香港每天都在爭辯這些議題,但香港小朋友不會做這種事。」自小不平則鳴的他,記得中學時甫有看不過眼的事情便會衝入校長室發炮。
「小朋友書的啟發性好大,如果你從小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等於你給他很多條鎖匙,開不同的門。我很討厭書店裏的父母為子女念一次書,念完便走。家長見到小朋友看完書便把書丟一旁,要教他們有手尾。書店做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小朋友不珍惜書,有人不買書卻在影相,同業不敢出聲因為怕被投訴,我要替書講說話。影相是偷竊行為;小朋友不愛書是家教問題,兩樣都是罪,書店不是遊樂場,遊樂場都有自己規矩。」梁裕基依然好火。
尊重紙本的感覺“好似對待自己媽媽一樣”
今年書展,是梁裕基最後一年為出版社張羅。之後,他將會部署退休,揭開其人生另一頁。
這二十年來,有人讚賞他默默所做的;有人把他的海報丟在一旁,不當一回事;更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紙本萎縮,他卻樂活於自己的崗位,猶如其他在21世紀網上資訊爆炸的年代,仍然相信紙本和實體書的人一樣,互訴you are not alone。
「有些人做書是天性,像你家中的媽媽,你不回來她也會煮好飯,煮了你不吃她仍然會繼續煮,到你媽媽走了,你想吃也沒有機會。希望大家可以珍惜愛書、寫書的人,尊重紙本的感覺,好似對待自己媽媽一樣。」
後記:小思的叮嚀
回顧這些年,已過花甲之年的梁裕基認為,書本教曉他思考和保持好奇心,送給他一條又一條鑰匙,開不同的門。
「或者是個天告訴你要停,做別的事情。當你發覺有別的想法時,而你願意試,遊戲又開始了。」談到退休的憧憬,梁裕基如是說,還附送了一個故事。
話說梁裕基是個冒失的人,經常丟失身份證。有次小思老師跟他說:「丟失甚麼都不要緊,最重要不要丟失自己!」
有書為伴,又無唔見自己,如今他是「落幕不落寞」。
鄭天儀
22:13 20/7/2018
■過去廿多年,梁裕基默默做「說書人」推廣新書,更為新書用傳統影印機製作度身訂做的海報,每張都似藝術品。
每次見梁裕基(Karl),總讓我聯想到聖誕老人,只是他不只在寒冬出沒,也不用爬煙囪。
昔日我在《信報》文化版工作,不時會見到梁裕基孭着大袋小袋的書,匆匆忙忙地飄至,屁股還未跟椅子連繫上,就開始跟書版編輯「說書」。因為傍晚編採部像個戰場,敲鍵盤聲如雷似槍,他務必要快狠準的把話說完,編輯會用更快的時間判斷是否找人寫書評推介這本新書,有興致的日子他們會來一場唇槍舌劍,如果他不能秒速提起編輯的興趣,此行就會撲個空。其他報館好像沒有這抹有趣的互動風景,那是在社交媒介仍未發達如今的那些年。
有時,梁裕基又會現身各區的書店佈置店面,有時又會流連於獨立書店,推介他甄選過的新書,有時會附送書店一張美輪美奐的海報。
海報薄,但人情深厚;書很輕,但意義千斤重。
撰文:鄭天儀
攝影:伍慶泉
“看書是給你一條鑰匙,開另外一道門取另一條鑰匙。”
—梁裕基
孤獨的推銷員“其實我有閱讀障礙”
這些海報,都是梁裕基親手用彩色影印機為新書度身製作的,看原版海報可以看到實驗的痕迹與質感,過去二十多年他沒有停止過為新書當「形象指導」。
「其實我有閱讀障礙,自小看書看得很辛苦。我未必看得明,但知道每本書內藏獨特元素,否則作者何以攞苦嚟辛?你把它們統統當成單一商品去sell?怎可以呢?」梁裕基一臉肉緊。賣書人偏偏害怕文字,老鼠愛上貓,第一日入行他便決定要用非常手段傳遞書的訊息,不甘心好書石沉大海。
梁裕基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進口及普及書籍經理,九十年代入職時是負責為各大小書店挑選合適的中英文書籍。酷愛藝術的他見宣傳新書的海報千篇一律,複印書的封面就是了,內心悸動起來要搞搞新意思,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我只是個賣書的,搞那麼多事幹嗎?」梁裕基睜大炯炯有神的雙眼繼續,「我將我識的和興趣放在工作上,這些興趣令你進步,而不是賣完便算!」作為孤獨的推銷員,自得其樂,也未嘗不是一件上進的事。這時梁裕基的同事插嘴:「他還是自費、用自己私人時間去做海報,他退休後便失傳呢。」牛津總公司數年前更向他頒發「PASSION大獎」,說未見過如此敬業樂業的打工一族:每年風雨不改,年廿八便會弄好大量蘿蔔糕請同事們品嚐;他又會獨力托一棵兩個人高的桃花樹回公司。「這才像過年嘛。」他說。
唯美的圖癡“我只是奄尖聲悶”
跟我一起來採訪的實習新丁,看到梁裕基的手製海報,竟然感動得流下眼淚,97年出生的她從小被科技簇擁,見有人用剪刀、膠水做手工勞作至如此唯美的境界,無言感動。梁裕基的確當每場DIY工程,是沾上宗教色彩的實驗。
不是文字人卻是個完美圖癡,梁裕基的爸爸只喜歡看報紙,媽媽更是個逃學威龍,只看食譜,他小時候第一本看的書是《入廚三十年》。但有修讀過藝術的他自小對美學有嚴謹要求,喜歡思考,最經典是爬上尖沙嘴街坊福利會的天台,倒吊雙腳凌空看倒轉的彌敦道街景。
「不是唯美主義,只是奄尖聲悶。」當事人搶白。
他用彩色影印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先花多重工序製作底色,再層層放上襯托書的小道具,色調在影印機壓力不同時會變成不同顏色,他享受在有限制的情況下造出無限可能,每張手製海報都如相如畫如藝術品,許多層次。
■梁裕基指做海報時,「董橋的書我會特別小心處理,因為他以簡潔為主不能太花巧」。
獨有的青苔綠“董橋的書不能太花巧”
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像黃愛玲的《夢餘說夢》海報,他在中藥店買了包千層紙(又名玉蝴蝶),逐片逐片地貼上預先製作好的青蘋果綠底色;他又曾為製作董橋的《我的筆記》把家中魚缸裏的青苔全挖出來,混合白膠漿變成一種獨有的綠色。還有《蕭紅書簡》,因為蕭紅在香港過世,他在街上挑選了香港市花洋紫荊,塗滿白色後再用油彩上色,只為營造一個他心目中的色彩,唯美到不可救藥,結果每張海報的創製過程都有故事。
「董橋的書我會特別小心處理,因為他以簡潔為主不能太花巧。」梁裕基說。做《讀書便佳》海報時,他買了三束花只挑選當中三、四朵出來,放在影印機創作,其他花放着放着慢慢變乾了,他覺得別有一番味道,便將乾花逐朵重上顏色,用來做了另一本王強著作《書蠹牛津消夏記》的海報。
小思老師跟梁裕基亦師亦友,她2016年出版《曲水回眸》時,梁裕基剛好在醫院,錯失了新書出版兼出海報的時機,他出院正值十號風球後,他入了中文大學經過一棵樹覺得樹皮的紋很美,於是拾回家,逐片逐片的撕下來砌成海報背景,「小思老師是中大教書的,我覺得這是中大給我的靈感。」他說。
童書的紙皮佈置“不富有但很開心”
「我覺得人要有要求,有要求才會進步。」最難忘,他記得2004年,有關任白的相集《怎知春色如許》隆重推出,梁裕基認為那是香港的集體回憶,做了一個非常具概念性的佈置。「我想起中國人的紐扣是一對一對的,不會單件,也不能用另一粒紐扣代替,我覺得她倆的關係與藝術貢獻也是如此。」他扭盡六壬買合適與合色的泰絲、找專家做中國紐扣、配實而不華的珠片,足足花了幾千元,最後他非常滿意這佈置,也令書本生色不少。
不只海報,他還會創作一系列放於書店的裝置,唯一的自我要求是「廢物利用」,還要能成功傳遞訊息。
他印象深刻是曾為英文童書《Meet The BoxTrolls》製作佈置,「這本書是講一些地下的紙盒人如何合力撫養一個小朋友,而小朋友長大後想回到地面生活。既然他們是用廢物構造,我便開始在街頭收集廢物拾回來再加工,呈現他們歷險的故事。」結果,後來同名電影上映,場景竟然與他的設計相當脗合。「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也很開心,雖然他們不是很富有;反觀在地面有錢有權勢的人反而不知每天為甚麼而活,這是我想帶出的訊息。」
梁裕基又做過一個雞蛋與高牆的新版本裝置。「有本書主人翁叫EGG是一隻蛋,有一天我經過大家樂門口我見到一個被丟棄的紙箱,寫上很大個EGGS字,我帶了紙箱回家把它做成裝置。我們常說高牆與雞蛋,雞蛋可站在高牆不一定要硬撼,是不是?」
■為任白相集《怎知春色如許》找專家做中國紐扣為主題的概念性佈置。
■梁裕基的新版「雞蛋與高牆」裝置,他樂此不疲地做六、七個放不同書店。
書店的規矩“我要替書講說話”
過去十幾年的香港書展,梁裕基都有全情投入書店攤位的營運,和讀者談書,和很多讀者更成為好友。有一位讀者從中學時代已到牛津攤位買補充作業,開始和他談書,此後每年都來書展,至今已十餘年。2016年他躺在醫院未能親身到書展,仍每天日夜以電話跟進,心繫出版社和讀者,住院和休養期間,仍手不釋卷。「我是有閱讀障礙,但我已習慣逼自己看書,我要講得出書的價值,不是賣花讚花香。」像《The Wilderness War》只是童書,卻給予梁裕基無限啟發。
「故事講有班小朋友發覺他們遊玩的地方要被收購建房子,他們不忿之餘細心觀察和發掘,結果透過家長幫忙利用法律途徑,成功爭取到這個公共空間。香港每天都在爭辯這些議題,但香港小朋友不會做這種事。」自小不平則鳴的他,記得中學時甫有看不過眼的事情便會衝入校長室發炮。
「小朋友書的啟發性好大,如果你從小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等於你給他很多條鎖匙,開不同的門。我很討厭書店裏的父母為子女念一次書,念完便走。家長見到小朋友看完書便把書丟一旁,要教他們有手尾。書店做不下去的原因就是小朋友不珍惜書,有人不買書卻在影相,同業不敢出聲因為怕被投訴,我要替書講說話。影相是偷竊行為;小朋友不愛書是家教問題,兩樣都是罪,書店不是遊樂場,遊樂場都有自己規矩。」梁裕基依然好火。
尊重紙本的感覺“好似對待自己媽媽一樣”
今年書展,是梁裕基最後一年為出版社張羅。之後,他將會部署退休,揭開其人生另一頁。
這二十年來,有人讚賞他默默所做的;有人把他的海報丟在一旁,不當一回事;更多人根本不知道他。紙本萎縮,他卻樂活於自己的崗位,猶如其他在21世紀網上資訊爆炸的年代,仍然相信紙本和實體書的人一樣,互訴you are not alone。
「有些人做書是天性,像你家中的媽媽,你不回來她也會煮好飯,煮了你不吃她仍然會繼續煮,到你媽媽走了,你想吃也沒有機會。希望大家可以珍惜愛書、寫書的人,尊重紙本的感覺,好似對待自己媽媽一樣。」
後記:小思的叮嚀
回顧這些年,已過花甲之年的梁裕基認為,書本教曉他思考和保持好奇心,送給他一條又一條鑰匙,開不同的門。
「或者是個天告訴你要停,做別的事情。當你發覺有別的想法時,而你願意試,遊戲又開始了。」談到退休的憧憬,梁裕基如是說,還附送了一個故事。
話說梁裕基是個冒失的人,經常丟失身份證。有次小思老師跟他說:「丟失甚麼都不要緊,最重要不要丟失自己!」
有書為伴,又無唔見自己,如今他是「落幕不落寞」。
鄭天儀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