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8-CUP:兩個颱風,讓蝗蟲由東非進軍南亞?

CUP:兩個颱風,讓蝗蟲由東非進軍南亞?
2020年2月18日
BY HUGO SZE


埃塞俄比亞 1 月中出現蝗災。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東非非洲之角 (Horn of Africa)地區而來的蝗災,已橫掃巴基斯坦,劍指印度,至今約 30 個國家的農作物遭蝗蟲破壞。據報是次蝗災的嚴重程度,是非洲之角數十年來之首。小小蝗蟲之所以影響東非 7 個國家,罪魁禍首可能又是氣候變化 —— 人類活動干擾海洋環流模式,引發連串異常事件。

正在四處囓食農作物的沙漠蝗蟲 (Desert locust),在沉寂時期(quiet periods)只會於非洲、亞洲近東及西南部的半乾旱及乾旱沙漠環境生存。然而,當非洲及中東一帶原本乾旱的環境出現暴雨後,引發當地植被變得茂盛,使牠們獲得大量食物補給,得以茁壯成長。有專家表示,去年非洲之角迎來多達 8 次風暴,無疑是當地長時間出現異常潮濕天氣的主因。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資深蝗災警報官 Keith Cressman 更認為,蝗禍早在 2018 年已開始醞釀。

2018 年 5 月,當時颱風梅庫努(Mekunu)越過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 (Rub’ al Khali)。風暴為沙丘帶來間歇的水分,使沙漠蝗蟲在該地區自由繁殖,故 Cressman 表示,第一波生長熱潮可能由此而起。同年 10 月,颱風盧班(Luban)在阿拉伯海中部生成並向西推進,期間亦曾在也門及阿曼邊界附近同一地區降雨。


2018 年的風暴帶來充沛雨水,並在沙​​漠地區形成有利蝗繁殖的間歇湖。2019 年,也門及索馬里這些日後受災嚴重的國家,未有作大規模防治蝗蟲行動,且蝗蟲在當地持續增長。至今年 2 月,肯雅、埃塞俄比亞正面對數十年來最嚴重蝗災,蟲禍正向烏干達及坦桑尼亞蔓延。

初代沙漠蝗蟲生活約 3 個月後,開始成蟲產卵。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其孵化的新一代蝗蟲,比上一代有超過 20 倍的繁殖能力。Cressman 指,蝗蟲的繁殖能力使牠們可以倍數形式增長。最終,第三代蝗蟲僅需兩個颱風及 9 個月時間便成功繁殖,其時阿拉伯沙漠中的蝗蟲數量已增加約 8 千倍。數目增長後,便是向外進軍的時機。Cressman 認為,蝗蟲大軍在 2019 年夏季越過紅海及亞丁灣(Gulf of Aden)上空,途經埃塞俄比亞及索馬里,並在其後數月再度獲得繁殖機會 —— 去年 10 月,東非秋季出現異常廣泛且強烈的降雨。原本不屬風暴季的 12 月,罕見風暴帕萬又於索馬里登陸。種種反常事件,均為牠們注入下一波繁殖動力。

到 12 月下旬,肯雅北部及中部出現第一批蝗蟲,及至今年 1 月,已演變成該國 70 年來最嚴重的蝗禍。同時,吉布提(Djibouti)及厄立特里亞(Eritrea)亦開始出現蝗蟲,本月 9 日,大軍已抵達烏干達東北部及坦桑尼亞北部。

儘管現階段的蝗蟲爆發已造成廣泛影響,但 Cressman 稱,最嚴重的階段尚未降臨,因為接下來的秋季降雨,可能令蝗蟲至少再繁殖兩代。「問題會變得尋常,且非常危險。」他憂慮今年 6 月,沙漠蝗蟲的數量或比現時增加 400 倍,使一些本已非常容易遭受饑荒的地區,引發農作物及牧場的廣泛破壞。FAO 指,吉布提、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肯雅及索馬里,有超過 1,300 萬人處於「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另有 2,000 萬人在此邊緣。


去年 12 月,索馬里已出現蝗災。 圖片來源:路透社
近年阿拉伯半島一帶風暴頻仍,可能是蝗災嚴重的原因,而風暴接二連三,則或是氣候變化使然。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指,阿拉伯海能持續數年不形成任何氣旋。不過,2018 年卻是該地區「風雨飄搖」的一年,其後的 2019 年更可謂極端 —— 整片北印度洋打破許多紀錄,包括最多風暴日數、風暴累積能量 —— 這些都是衡量風季破壞力的標準。

事實上,這些風暴 —— 尤其是 2019 年的暴風雨 —— 均與「印度洋偶極(Indian Ocean Dipole)」現象息息相關。該現象是指印度洋表面不同部分相對溫度的差異,當印度洋西部的海面溫度升高時,為正偶極,相反便是負偶極。

負偶極時,西風帶 (Westerlies)會將澳洲附近的溫暖海水推開,同時大陸南部會出現額外降雨;反之,當印度洋為正偶極時,西風帶減弱使溫暖海水及降雨轉移至東非一帶,即當今的情況。美國氣象預報公司 Weather Underground 的氣象學家 Bob Henson 表示:「印度洋正偶極的強烈,牽動整個風季,為阿拉伯半島帶來大雨。這與引發澳洲破紀錄乾旱的原理一樣。」

氣候科學研究顯示,這種變暖的模式,在未來可能會變得更為普遍。澳洲氣象局學者 Wenju Cai 於 2014 年領導的研究發現,在最壞的情況下,碳排放可令印度洋正偶極現象的頻率,在本世紀末增加近 3 倍。研究人員在 2018 年一項後續研究指出,即使全球氣溫只上升攝氏 1.5 度,印度洋極正偶極的相位仍可能增加 1 倍。Cai 又補充,已經有證據表明,印度洋偶極整體趨勢,向著正偶極進一步發展。

在阿拉伯海,近期的研究指出,全球暖化已令秋季氣旋的能量更為強烈。但另一方面,亦有研究把氣候變化,與東非各地乾旱加劇、無法降雨的情況相聯繫。至於未來會否有更多、更嚴重的蝗禍,雖未有確切結論,但始終令人憂慮,畢竟氣候變化的影響總是環環相扣。


CUP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