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陳景祥:進入「後疫情」:內地轉調、香港陷財赤

陳景祥:進入「後疫情」:內地轉調、香港陷財赤
2020年2月19日


中國政府在1月23日凌晨2時宣布武漢封城,至今已經28天,以這種極端手法隔離一個上千萬人的大城市,真是前所未有;其後內地陸續有城市宣布封城,全國「齊上齊落」,以顯示抗疫的堅定決心。據《人民日報》消息,從2月3日至17日,內地(除湖北)已經連續14天出現新增確診

病例下降,反映疫情開始露出轉機。


內地招數不多  比2003年遠為艱難

「封城」之初,中國官方的宣傳是要「不惜一切」阻截疫情蔓延,然而到了2月3日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召開,習近平主席開始表露對防控措施「已經衝過頭」的憂慮,認為會威脅到內地經濟;中宣部隨之轉調,要求官方媒體聚焦於「經濟復蘇」(Xi warned officials that efforts to stop virus could hurt economy: sources,路透社,2月11日)。


在疫情尚未完全消退之際,北京已經把工作重心提前轉移到「後疫情」階段,部署重新啓動經濟生產。很明顯,「封城」時間太長,對內地經濟民生會造成嚴重影響。

很多人把當前的新型冠狀肺炎對內地經濟的影響,和2003年沙士比較;沙士一役內地經濟也受重創,但恢復速度很快,2003年底經濟已基本恢復動力。要注意的是,2003年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初(2001年加入),內地正邁向成為世界工廠,為中小企尤其製造業創造了大量發展機會。外需強勁、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大、人口紅利處於高峰期,與現在比較,這些條件已大不相同。

據內地學者提供的數據,從2001年至2010年,內地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均值達到21.1%,2003年全年,對外貿易總額同比增長更達到37.1%,沙士疫情的打擊對外貿影響很微。然而從2011年至今,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速已回落至5.3%,與沙士時期前後的高速增長完全不同(參考:〈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響中國經濟?八位經濟學家的觀點〉,未央網,2月2日)。

此外,2003年沙士時期內地無論政府、企業、居民的槓桿比率(借貸比率)不如目前般高,央行可以運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但如今資本回報率下降,槓桿比率已經處於高水平,政府很難再用大規模投資推動增長的「傳統」方法。

換句話說,今時今日疫情平息之後內地用什麼方法去刺激經濟,招數並不多,難度也大,比2003年要遠為艱難。


民企受影響  直接衝擊就業市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有份就疫情如何影響內地企業,發表了「企業開工力」調查報告,調查是為了解內地工廠預期能否在2月14日春節假期後開工。結果顯示,疫情造成了一定的悲觀預期,2月1日發表的第一期報告中,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表示只能承受兩周以內的延期開工。其後第二期報告中,預期可正常開工比例最高的是國有企業(83%),其後為外資企業(80%)、民營企業(60%)、集體企業(39%),最低是個體戶(30%),反映疫情對民企和個體企業的經營影響最嚴峻。

民企受影響,直接衝擊大陸的就業市場。大陸目前擁有勞動力約9億人,除了國家黨政軍企事業人員近2億,餘下的7億勞動力之中,80%左右都需依靠民企和私企解決就業問題。過去一段長時間,大陸經濟要千方百計「保七」(7%增長率),因為「保七」才足以創造足夠就業崗位,吸納每年新增的勞動力。對內地來說,保就業關乎社會穩定,是政治問題。

總理李克強在上周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明,目前要關注就業問題,防止大規模裁員;會上強調要維持「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就業居「六穩」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港府難再推動大型工程建設

香港又如何?財政司長下周公布預算案,應該會對疫情下的經濟狀况作出評估、提出對策。2003年沙士之後本地經濟很快就復蘇,主要得力於內地自由行和房地產興旺(賣地和房屋供應都大減),消費和投資都大幅上升。2003年GDP增長為3.1%,2004年為8.1%,復蘇非常強勁。現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結束後,本地經濟可以再來一次這樣的強勁反彈嗎?

內地已沒有像自由行一類立竿見影的「惠港」措施,本屆政府也表明不會再「炒起」樓市,剩下來的,還有什麼招數?

香港慣用的刺激經濟手法,主要是基建投資。回歸前港英政府在1989年推出「玫瑰園」十大基建計劃,一來是穩住八九六四之後的香港人心,二來是希望在英國結束管治前保住經濟暢旺。回歸後另一次玫瑰園計劃是2007年曾蔭權提出的十大工程,當年(2007至2008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的是「十大建設,繁榮經濟」,用意明顯,但十大建設中有部分工程失誤,卻為日後帶來了多場政治風波。

以現在特區政府的政治能量,很難再推動這種大型工程建設。以財力計,政府坐擁龐大儲備,但未來幾年公共財政可能會持續出現赤字。回歸以來,只有5個財政年度錄得赤字(1998至2004,6個財政年度只有1999/2000有盈餘,其餘5年皆「見紅」)。其間亦出現最高紀錄的財赤,就是2001/2002年度的633億元赤字。現在陳茂波司長預測今年財政赤字會破紀錄,意味財赤可能高達700億元以上。

破紀錄赤字無可避免  或入「赤字周期」

去年因反修例風波和中美貿易戰,本地經濟已開始放緩,政府接連推出「救市」措施,包括去年8月的191億提振經濟方案、10月的20億撐企業基金、12月的40億支援企業和就業基金,上周五政府再度公布設250億防疫抗疫基金;開支大幅增加,但去年的經濟增長如無意外應是負數,一加一減,破紀錄的赤字無可避免。

這兩年民怨大,政府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大手花錢「維穩」,各種形式的資助、補貼、減免開支等只能加不能減,政府財政或許會進入「赤字周期」。

政府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2014年)曾經預計在2.8%增長的基準經濟情境及現有服務水平下,即使教育、社福及衛生方面的服務維持現有水平,香港將會在2029至2030年度出現結構性赤字。如果服務水平增長,結構赤字會提早在2021年出現。現在看來,這個「推算」成真的機會正愈來愈大。


陳景祥
資深傳媒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