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3-周日話題:誰是疫海航行的舵手

周日話題:誰是疫海航行的舵手
2020年2月23日


【明報專訊】還記得農曆新年前,專家和官員同聲呼籲共同抗疫,並警告未來14天至為重要。

隨後而來的是封關(儘管對有否封關有爭辯)、(公務員)居家工作、停課和全民戴口罩……

兩星期過去,防疫抗疫是否有了成效?市民再次收到指示繼續停課、不上班、不通關、戴口罩上街。

市面除了買口罩的人龍和示威的人群,不少商業和民生活動已經停頓。香港在防抗疫途上好像迷失了方向。


抗疫和戰爭無異,宣戰只是一種態度,更重要的是行動和目標。抗戰可以是由於外敵入侵,目標是將敵人趕走,又或者迫使敵人投降。武肺疫症開始時,大家都不太了解病毒從哪裏來,傳染性有多高,危害性有多大。全賴醫療科技發展迅速所賜,我們對新冠狀病毒的了解已比1月初時深刻了很多,加上信息快速傳遞,今天應該有條件為防疫抗疫進程作出檢討。我們是否已經達到某種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階段性的。先前的14天警戒時段是建基於早期武漢肺炎的潛伏期,加上假設病毒來自單一源頭。現時病毒已經四散,不少感染者沒有徵狀,部分感染可能源自遭污染的環境而非個人,抗疫目標是否仍受同一框架規限?

回想大半個月前,武肺疫情給一般人的印象是沙士第二波,當時的目標設想是徹徹底底的香港零個案!參考國內的流行病學分析和國際間對病毒的研究,知道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比沙士高,但患重病而致死亡的比率卻低很多。不足一個月,全中國確診個案由幾百變成幾萬,而香港的新感染人數幾乎天天都有。現時的報告病例,已漸漸由外地傳入轉為本土感染為主,完完全全的零感染是否一個過了時的終極目標?曾經有專家推測疫情在2月達到高峰,也有學者認為冬天過後疫情會緩和,也有估算香港將會有百多萬人受到感染。這些都是推測趨勢,難以轉化為抗疫目標的基礎。


港人迷失抗疫方向

從傳染病的角度出發,武肺疫情可以經三個方向發展:一是達至零個案;二是零星個案出現;三是集結性的大小爆發。執筆時澳門兩星期零個案,這可以被解讀為已經達到抗疫目標。市民樂見零個案,會理解為堵截成功,沒有病毒藏在社群。不要忘記現時病毒經由不同國家地區擴散,「零個案」並不等同病毒消失於人類社會。假使零個案後10天出現新感染,是否需要重設目標?自然地,一個面積愈小人口愈少的地區,達標的能力愈高。澳門的人口小於半個香港,在香港也有一半地區沒有報告個案,所以也用不着妒忌澳門,我們的上水、離島等不也是零個案?從另一角度看,現時國內成千上萬的感染是病毒快速亂竄的結果,而香港只有零星個案,這是否某程度反映防控措施見效,達到了短期目標?還有,現時不少感染個案來自同一源頭,是成功追蹤接觸者而非失控擴散。如果無頭個案百分比上升,又或者大型無關連人士的集結性爆發不斷發生,那才是疫症轉壞的指標吧!

不過香港人心虛怯,說疫情「受控」會招來怒罵。過去幾個星期香港人除了迷失了抗疫方向,更甚的是在惶恐的氛圍生活。網絡上充斥着各式抗疫知識,專家們忙着勸喻市民不要做這樣那樣,彷彿預防措施全都存有破綻。防疫方法也愈來愈複雜,其有效性其實也是想當然而非實證。接受訪問的專家不少分秒戴上口罩,氣氛緊張得像大戰在即,但口罩卻將聲線和神情蓋着,無從揣摩講者表現的態度。電視畫面見到沒戴口罩的鍾南山教授接受戴上口罩的記者訪問,究竟是誰在保護誰?專家甲強烈要求市民常戴口罩的同時,專家乙開記招說沒有需要在社區佩戴口罩。有非醫護專業的友人為此而覺得困擾,既缺乏口罩又不知應不應該時刻戴口罩。我遇見一名長者在家門前站了數十秒,只因不肯定應先潔手還是除下口罩,又覺得用手推門或會接觸到可能殘留在手柄上的新冠病毒。那邊廂又有專家發表研究結果,稱政府應進一步關閉商場,但這些建議是基於什麼理據?如果沒有抗疫指標,只有一刀切的分辨「受控」「失控」,市民無從思考下一步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幾個星期來聽到的只有爭議而不見共識,不禁要問抗疫工作究竟有沒有掌舵人?


KOL專家意見不一定全面

長久以來香港市民珍惜資訊自由,尊重專家意見。好些專家早已深入民心,成為大眾的KOL。當市民不相信政府,無論什麼政策出台,只會聽到最負面的評價。議員政客亦失信於民,難以擔當市民的代言人。瘟疫當前,市民重視KOL的建議多於政府政策,每當充當KOL的專家意見和政府官方取態不一致時,市民必定選擇前者。傳統概念上的專家是博學、謙遜和德高望重的智者。在知識複雜化的今天,專家所專的並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有實用價值。專家可能是specialist(有專門學歷或技術人才)而不一定是expert(某學術領域有深刻了解而受尊崇者)。當專家擔當KOL提出建議時,市民應該先考量一下他是專什麼的家,免致在防疫抗疫的路途上更見迷失。專家們也得明白自己在群眾面前的社會責任,並非在個別專業圈子解決技術問題,而是以KOL身分在社區為民眾謀幸福。民眾要求官員勇於承認錯誤,KOL也得自知在某範疇的不足,必要時來個免責聲明,避免產生誤會。


組委會掌舵 頒共識指引

防疫抗疫是民生課題,但又同時是極尖端的醫學領域。疫情受控與否是市民關心的問題,但專家們要理解「受控」二字並非專有名詞,並不等同流行病學書本為二字所訂下的專業定義。一些專家在什麼時候需要或應該佩戴口罩上表面上各執己見,其實共通點多於分歧,只是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而非持相反意見。各政府以往在很多議題上都透過科學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去捕捉民意、分析形勢和頒布共識指引。過去10年,不少委員會的專家委員被委後不止一次繼續被委。我不否定某些專家確是才智兼備能力過人,但間接減少了新專家被委的機會。武漢肺炎是新醫學課題,過去兩個月已有不少專家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研究報告,當中亦有香港的研究者。與其倚賴三數專家作為防疫抗疫顧問,不如趁機會組成擴大科學委員會,使不同的信息經討論和分析轉化為有共識而實證的指引。市民和專業人士需要抗疫掌舵者提供清晰方向,再根據階段性的目標為疫情更新防控策略,不是KOL各自表述對疫情受控的結論,然後帶領追隨者各走各路。現時武肺疫情是否受控,已淪為一個學術辯論,而並非從防控指標去檢討策略。更有專家擔憂承認「受控」會被誤解為政府護航,以後的建議將難以被市民接受。須知就算疫情好轉,也不一定和官方措施有關。市民因恐慌而選擇不和其他人密切交往,可能是防控階段性達標的主要原因。但長時間的恐慌不能令香港理智地脫離疫境,就算今後14天沒有感染個案,香港還需要很多個甚至無數的14天才能徹底療傷,請專家們和一眾KOL珍重!


文//李瑞山醫生
編輯//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