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徐家健:誰在害怕沈旭暉?

徐家健:誰在害怕沈旭暉?
2020年2月19日


【明報文章】2011年,PBS(美國公共電視網)拍攝了一部關於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紀錄片。誰在害怕艾未未?受訪時艾未未回答:「這個政權由一些最不要臉的說謊者擁戴着,他們靠幫腔說謊、蔑視羞辱良知,享受着獨裁統治下的優惠,這些人是要受到審判的……」

想當年,艾未未堅持拒絕合作、拒絕飲茶。


從大灣區福地到黃色經濟圈

2019年2月,特區政府提出修訂《逃犯條例》和《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

2019年3月,行政長官聯同行政會議通過向立法會提交修例草案,並安排4月3日首讀。民陣發起首次大遊行反對修例,商界亦紛紛表示憂慮。

2019月4月,另一平行時空,本地學者沈旭暉接受《大公報》訪問時,鼓勵港青到大灣區發展:「大灣區是香港的福地,香港人應該思考如何利用周邊的關係,既鞏固香港的位置,同時對國家有貢獻。」他更以身作則,在浙江桐鄉籌建「耀華國際生活教育學院」。


兩個紅二代,一個堅持拒絕飲茶,一個要港青擁抱「飲喜茶」文化。想當年,誰在幫腔說謊、享受着獨裁統治下的優惠?

2019月12月,審判來臨。大公報質問沈旭暉,推銷「黃色經濟圈」是否左右逢源?雙面人、變色龍,在「黃」「藍」之間穿梭投機的指控,還有之後官媒一連串狙擊。短短數月間,誰在害怕沈旭暉?

我也害怕沈旭暉,怕的卻不是變色龍等指控。怕,是怕他誤人子弟。


一個被徹底推翻的需求預測

2016年4月,沈受訪時宣稱,研究國際關係的人躲在香港才是逃避,並希望遠離公眾視線專注幕後、對媒體訪問和專欄可推則推,他更作出驚人預測:香港起碼在未來10年也不需要他!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2020年1月,「吹水佬」在推不掉的訪問中透露:「雖然我不特別喜歡出鏡,但無可否認video的受歡迎程度日漸增加,所以也會計劃拍片,以切合這個年代的需要。」

學者為社會審時度勢,分析及推斷能力尤為重要。短短幾年,由「不需要」到「以切合這個年代的需要」,網民的需求徹底推翻了沈的預測。


當高貴立場遇上低級分析

沈的個人去向,沒有太大公共性。早前他質疑林鄭政府「局部封關」時,卻提出兩個錯誤觀點:其一,「關閉西九高鐵站、紅磡站、沙頭角及文錦渡口岸(約佔總入口10%),但入境旅客的主要來源,包括羅湖、落馬洲、皇崗、深圳灣、港珠澳大橋、港澳碼頭、國際機場等(約佔90%),依然開放」;其二,「內地暫停簽發自由行到香港,但商務、探親、其他原因到香港的內地人,可繼續入境,後者約佔37%。由於商務旅遊是國情一部份,邏輯上,消閒入境的必然有部份轉以商務簽證,相信37%會變成約50%」。

質疑政府這高貴立場,牛頭角順嫂也會吧。正確分析,要問各交通服務及口岸的替代性有多高。旅客是有腳的,不同口岸的替代性愈高,局部封關的成效便愈低。另方面,只繼續容許商務等內地人入境,不管消閒入境是否轉以商務簽證,邏輯上,剩下來的比例必是100%。相信37%會變成約50%之說,是沒邏輯的低級分析。


社會科學家不懂社會科學分析

近期一點,在比較武漢肺炎與美國流感時,沈強調這亦是社會科學問題。同意,問題是他並沒提出社會科學的答案。

首先,沈指「美國流感」不是一種病毒,而是出現在美國、很多種流感的集合。準確點,我認為「美國流感」是多種病毒,很多種流感病毒的集合。說武漢肺炎是一種病毒,卻話美國流感是一種集合,是語言偽術。

更嚴重的謬誤,是在比較兩者的死亡率時,沈解釋:「而根據官方數據,武漢肺炎目前死亡率大約3%,都是直接數字,這還未算不少專家對中國官方是否刻意調低數字充滿質疑(有學者估算倍之)。不少中國學者又強調,只要武漢肺炎更多輕微患者確診,死亡率就會進一步調低,屆時就可以『放鬆』,這是另一謬誤:須知美國流感有了足夠案例,已經成功研發出疫苗,有效率約為60%,但武漢肺炎至今無疫苗可用、未有足以廣泛使用的有效藥可治,總體風險就比美國流感大得多。」

正確的小學程度數學分析是這樣的:要知道,死亡率是死亡人數與確診人數之比。因此,更多受感染的人被確診,亦會增加之後因感染而死亡的數字。小學生也知道,一個分數的分母與分子同時上升,其數值的改變視乎兩者的相對增幅。當漏網之魚的死亡率比原先公布的死亡率低,實際的死亡率才會下降;相反,死亡率會上升。這根本與美國流感有沒有足夠案例毫無關係。

正確的社會科學答案,其實要比較武漢肺炎與美國流感的社會成本。首先,有疫苗仍有成千上萬死亡個案,可解讀為:(1)疫苗未必有效;(2)疫苗的副作用或其他成本導致未有全民接種;(3)未有足以廣泛使用的有效藥可治。正所謂「七孔流血還七孔流血,死還死」,因染病引致不同程度的生活質素和生產力下降,都各有其社會成本。過去數十年健康經濟學估計,美國人的「統計生命價值」(Value of Statistical Life)平均約為700萬美元。不同程度的生活質素下降、工作能力喪失、額外醫療成本等,同樣有數得計。因此,當兩種病毒對感染者造成不同程度的長期損害,它們的社會成本不一定是較致命的高。


比恐襲更恐怖的反智宣傳

沈不懂經濟,國際反恐是其專業吧?元朗7.21事件,他形容為「屬於(1)無差別襲擊,完全針對平民;(2)遇襲者完全沒有攻擊性,包括老弱婦孺;(3)維持時間長達數小時,屬連續、反覆出現的攻擊;(4)目的是製造公眾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對個人安全產生的恐慌……假如元朗案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出現,定義上,這都是一場Terrorist Attack」。

反智,因為有實證研究經驗的學者都知道,根據一套常用的統計數據Global Terrorism Database,恐襲定義要符合三大準則:(1)有意;(2)暴力;(3)非國家行為。再加上以下3個條件中至少兩個:(1)行動須有政治、經濟、宗教或社會目的;(2)目標是針對大眾而非直接受害者;(3)行為屬國際人道法所不容。換句話,什麼「無差別襲擊」等等,統統不在考慮之列。

學界以外,國際社會對恐襲沒有劃一的定義。以美國政府為例,其定義跟沈的出入很大。普遍外媒,亦只以mob attack或gang attack去報道7.21事件。

讀博,請不要害人
誰在害怕沈旭暉?我羨慕沈的影響力,他發表〈「黃色經濟圈」的十字路口,也是運動的十字路口(上)〉(《明報》,2019年12月16日)後,黃色經濟圈馬上遭官媒大力打壓,說好了的下集亦不了了之。然而,影響力是把雙刃劍,相信元朗7.21事件是恐怖襲擊的港人,跟形容「反送中」運動中黑衣人就是恐怖分子的人一樣,都是放棄了與國際接軌。

財經界有財演,學術界有學演。娛樂無妨,愚人卻無謂。一直宣揚「讀博害人」的人,請停止「讀博,害人」吧。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徐家健
作者是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及資訊經濟計劃附屬學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