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王永平:看台灣真普選,嘆香港難普選
王永平:看台灣真普選,嘆香港難普選
2014年11月26日
中國有三塊土地實行與大陸不同的選舉制度。一是中央管不到的台灣,另外是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澳門《基本法》沒設有普選的目標,姑且按下不表。香港《基本法》第45條及第68條清楚列明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因此,將香港與台灣兩地的選舉安排比較完全是中國內部事務,與外國勢力和西方價值無關。
這個比較除了符合國情外,對據報因為發生佔領行動而思考新青年政策的特區政官員也有參考作用。事實上,今天絕大多數港人都去過台灣旅遊,而其中愈來愈多青年人覺得,除了工資較香港低得多外,台灣已有不少地方勝過香港。一人一票無篩選的選舉制度是其中之一。
於本周六(29日)在台灣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共計有11,130名應選名額,包括直轄市長六名、直轄市議員三百七十五名,其餘是縣市長、縣市議員,以至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等。
此文集中講台北市長的選情,因為撇除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的特區,而台灣是一中各表的政治實體外,台北和香港這兩個地方的最高領導都需要做好城市管理的工作,包括讓他們管治下的市民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都過得去(或起碼令大部分人可以接受)。
今次台北市長選舉跟以往最不同的地方是民進黨放棄提名候選人,並全力支持今年55歲、無黨籍、無公職歷練的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有人質疑柯有「深綠」背景,曾支持蔡英文競選台灣總統,亦曾發起聯署要求讓陳水扁保外就醫。)不過,柯文哲的確是憑實力在競選中着着領先。首先,他與民進黨第一階段初選代表姚文智進行三場辯論,整合民調結果後勝出。成為候選人後,他在歷次民意調查的支持度都較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平均高逾10個百分點。(未決定/無回應的受訪者約25%,因此柯、連要到投票一刻才能分勝負)。
柯文哲的競選定調是「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口號是「開放政府,全民參與」。(這個調子和口號很合香港年輕人的口味)。他對香港現況的評語是「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香港人爭取真普選,我們要支持」。
柯文哲的主要競爭對手連勝文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44歲兒子。連戰是首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領導,亦是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現任主席習近平的座上賓。連勝文於2013年時陪同父親訪問大陸。習近平見到他,問了一句「你多高」,然後兩人笑着合照。這個不夠一分鐘的會面卻被柯文哲競選辦指為連勝文向習近平報告要選台北市長,令後者怒斥為抹黑。這個小風波足以說明台灣人對大陸的敏感程度。
連勝文在其中一次訪問中說了一番令港人,特別是爭取真普選的年輕人深有同感的話:「香港有百分百的條件可以實行民主選舉,甚至比台灣還要完美的民主選舉。第一、香港有非常高質素的中產階級社會。第二、司法獨立。第三、香港人資訊流通自由,不像中國大陸。香港實行民主普選,這對香港與中國來講都是好事。鼓勵香港普選,所謂真實普選(true democracy),只會提升中國大陸的形象,展現大國自信。佔中與否,我本身沒意見,香港人自己高興就好。重點是我支持香港普選,誰說香港沒條件都是假的!」
連勝文的競選定調是「散播希望的種子」。無論他今次能否贏得台北市長職位,連勝文肯定是國民黨未來統治台灣的希望。早前馬九英發言支持港人爭取真普選令中國不高興。今次柯文哲和連勝文在台北市長選舉上同樣不避嫌地支持港人的民主訴求,顯示台灣人對香港今天的處境深表同意之餘,更引以為鑑。除了候選人不敢逆民意外,曾在香港工作及生活十年的連勝文,其有關香港民主的感言相信發自內心。可惜類似說話不會出自土生土長的香港特區官員或愛國港人之口,反映國家安全與國家面子兩座大山的無比威力。
台灣九合一地區選舉是價真貨實的真普選:年滿二十歲的台灣公民皆可參加選舉成為候選人,候選人數目沒有上限。以今次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候選人有七名,有黨籍的兩人(包括連勝文),其餘皆無黨籍(包括柯文哲)。
今次民進黨不提名自己的候選人而支持柯文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不少台灣人不接受非藍即綠的兩元選擇。所以柯文哲乘機組織在野大聯盟,並承諾他當選後也不加入民進黨。這個現象對香港建制、泛民對立,而大部分追求真普選的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卻不認同泛民的情況很有啟示作用。(這個議題容後分析。)
反觀香港,人大常委會對普選特首安排的決定限制港人只能在中央認可的二至三名候選人中選其一。這個由小圈子組成的1200人提名委員會(其中八成提委為了本身利益一定會聽中央指示)逾半數提名候選人的安排不可能令享有平等被選權的台灣人接受,也不可能被絕大多數香港年輕人認同為真普選。
人大8.31決定後,習主席在9月時會見台灣統派人士,依然說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而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一天香港沒有真普選或台式普選,我不相信台灣人會對一國兩制有興趣。
看到台灣人在九合一選舉中命運自主,誰能說服香港的年輕人要為錢而認命?
2014年11月26日
中國有三塊土地實行與大陸不同的選舉制度。一是中央管不到的台灣,另外是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澳門《基本法》沒設有普選的目標,姑且按下不表。香港《基本法》第45條及第68條清楚列明行政長官及全部立法會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因此,將香港與台灣兩地的選舉安排比較完全是中國內部事務,與外國勢力和西方價值無關。
這個比較除了符合國情外,對據報因為發生佔領行動而思考新青年政策的特區政官員也有參考作用。事實上,今天絕大多數港人都去過台灣旅遊,而其中愈來愈多青年人覺得,除了工資較香港低得多外,台灣已有不少地方勝過香港。一人一票無篩選的選舉制度是其中之一。
於本周六(29日)在台灣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共計有11,130名應選名額,包括直轄市長六名、直轄市議員三百七十五名,其餘是縣市長、縣市議員,以至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等。
此文集中講台北市長的選情,因為撇除香港是一國兩制下的特區,而台灣是一中各表的政治實體外,台北和香港這兩個地方的最高領導都需要做好城市管理的工作,包括讓他們管治下的市民的物質及精神生活都過得去(或起碼令大部分人可以接受)。
今次台北市長選舉跟以往最不同的地方是民進黨放棄提名候選人,並全力支持今年55歲、無黨籍、無公職歷練的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有人質疑柯有「深綠」背景,曾支持蔡英文競選台灣總統,亦曾發起聯署要求讓陳水扁保外就醫。)不過,柯文哲的確是憑實力在競選中着着領先。首先,他與民進黨第一階段初選代表姚文智進行三場辯論,整合民調結果後勝出。成為候選人後,他在歷次民意調查的支持度都較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平均高逾10個百分點。(未決定/無回應的受訪者約25%,因此柯、連要到投票一刻才能分勝負)。
柯文哲的競選定調是「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口號是「開放政府,全民參與」。(這個調子和口號很合香港年輕人的口味)。他對香港現況的評語是「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香港人爭取真普選,我們要支持」。
柯文哲的主要競爭對手連勝文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44歲兒子。連戰是首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領導,亦是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及現任主席習近平的座上賓。連勝文於2013年時陪同父親訪問大陸。習近平見到他,問了一句「你多高」,然後兩人笑着合照。這個不夠一分鐘的會面卻被柯文哲競選辦指為連勝文向習近平報告要選台北市長,令後者怒斥為抹黑。這個小風波足以說明台灣人對大陸的敏感程度。
連勝文在其中一次訪問中說了一番令港人,特別是爭取真普選的年輕人深有同感的話:「香港有百分百的條件可以實行民主選舉,甚至比台灣還要完美的民主選舉。第一、香港有非常高質素的中產階級社會。第二、司法獨立。第三、香港人資訊流通自由,不像中國大陸。香港實行民主普選,這對香港與中國來講都是好事。鼓勵香港普選,所謂真實普選(true democracy),只會提升中國大陸的形象,展現大國自信。佔中與否,我本身沒意見,香港人自己高興就好。重點是我支持香港普選,誰說香港沒條件都是假的!」
連勝文的競選定調是「散播希望的種子」。無論他今次能否贏得台北市長職位,連勝文肯定是國民黨未來統治台灣的希望。早前馬九英發言支持港人爭取真普選令中國不高興。今次柯文哲和連勝文在台北市長選舉上同樣不避嫌地支持港人的民主訴求,顯示台灣人對香港今天的處境深表同意之餘,更引以為鑑。除了候選人不敢逆民意外,曾在香港工作及生活十年的連勝文,其有關香港民主的感言相信發自內心。可惜類似說話不會出自土生土長的香港特區官員或愛國港人之口,反映國家安全與國家面子兩座大山的無比威力。
台灣九合一地區選舉是價真貨實的真普選:年滿二十歲的台灣公民皆可參加選舉成為候選人,候選人數目沒有上限。以今次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候選人有七名,有黨籍的兩人(包括連勝文),其餘皆無黨籍(包括柯文哲)。
今次民進黨不提名自己的候選人而支持柯文哲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不少台灣人不接受非藍即綠的兩元選擇。所以柯文哲乘機組織在野大聯盟,並承諾他當選後也不加入民進黨。這個現象對香港建制、泛民對立,而大部分追求真普選的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卻不認同泛民的情況很有啟示作用。(這個議題容後分析。)
反觀香港,人大常委會對普選特首安排的決定限制港人只能在中央認可的二至三名候選人中選其一。這個由小圈子組成的1200人提名委員會(其中八成提委為了本身利益一定會聽中央指示)逾半數提名候選人的安排不可能令享有平等被選權的台灣人接受,也不可能被絕大多數香港年輕人認同為真普選。
人大8.31決定後,習主席在9月時會見台灣統派人士,依然說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而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一天香港沒有真普選或台式普選,我不相信台灣人會對一國兩制有興趣。
看到台灣人在九合一選舉中命運自主,誰能說服香港的年輕人要為錢而認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