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6-林行止:安倍贏面甚大,日圓滙價插水

林行止:安倍贏面甚大,日圓滙價插水
2014年11月26日


《信報》林行止專欄:
一、說日本經濟何去何從,一定會被「沉日派」(日本經濟病癌,藥石無靈)責罵,在他們的想像與言詞中,日本經濟只有「下行」一途,不會回升,「何去何從」便是廢話;不過,看完「沉日派」健者的論述(包括若干本報作者),筆者仍然認為日本有起死回生的一日,而且這一天不在「不可見的未來」,而在「可望可即的未來」。

這得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挽經濟衰退狂瀾而宣布提前大選說起;對於有論者認為安倍此舉是一場政治賭博,筆者深有同感,以選舉勝負不能選前決定,結果未明、贏虧未卜,是為「賭博」;然而,筆者以為安倍賭勝的機會遠遠大於輸光離場,那肯定不是說這句話者的原意。

安倍內閣的民望持續向下,從組閣期初的二○一二年年底,日本放送協會的民調支持率百分之六十跌至本月十五日的百分之四十四,適足以顯示對「安倍經濟學」不滿的民意正在升溫;面對這種逆境,安倍卻選擇於本月二十一日宣布解散國會,定期十二月十四日進行投票。安倍作出這項決定的說詞,真的冠冕堂皇,他說「自(民)公(明)聯盟」必須獲大多數民意支持,才能落實「三矢之本」的經濟政策;而在民調中落後,「自公聯盟」應該通過選票把民調具體化。那即是說,如果選民與民調同調,他便恭敬下台;若投票結果「自公聯盟」仍是大多數黨,他便會把「第三支箭」—改革金融結構貫徹。他深信一旦獲國民授權,在他的領導下,日本經濟便能創新天。筆者的看法則是,如果安倍連任,沽日圓購日股的投資大方向不變。

本報網站作者假才子,二十四日在免費報章am730發表《在野黨混亂有利安倍》的特稿,顧題思義,作者是從在野黨各有議題、群龍無首以至互相攻訐,推斷安倍即使民望趨下游亦能取勝。此非泛泛之論而有具體內涵,非熟悉日本政情者無法命筆,確是佳構。不過,筆者從日本國會實際情況看,亦見安倍勝算較高。一共有四百八十席的國會(下議院)被解散前,「自公聯盟」合共佔三百二十五席(自民黨二百九十四席,公明黨三十一席),即執政聯盟的席位比半數多達八十五席;在這種情形下,即使自民黨在十二月選舉中失五十席,仍能與公明黨組成穩穩控制國會的聯合政府。

除了「數字遊戲」,筆者認為當前日本的政治氛圍對「自公聯盟」絕非不利。首先是,在宣布提前選舉同日公布的競選政綱,包括新政府將削減日常食用品的稅率(及其他與民生有關的稅務寬減措施),有利爭取低下階層的選票;其次是,十一月十日安倍「終於」與中國(也許是亞洲)新強人習近平主席握手,以習大大拉長黑面,這次簡短之會不能說中日領袖「相見歡」,但自從去年十二月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觸怒北京因而被北京公開宣布他是不受中國歡迎的人物,至今未足一年,安倍便以貴賓身份抵達北京,「習安會」打破此一「詛咒」,會談(?)的氣氛如何以至有否成果,在日本人心中已不重要,這從日本輿情有安倍外交政策頗為成功的共識可見。過去數月,安倍對北京真是低聲下氣,求見習主席之意拳拳,路人皆見,所以如此,皆因配合美國「無暇東顧」的外交政策;事實擺明,美國為「中東北非」(MENA)局勢所困(昨天無力解困的國防部長「被辭職」,可知問題之嚴重),不希望與其有國防協約的日本和中國「擦槍走火」,而雙方對話是避免突生意外的不二途徑。安倍終於和習主席碰頭握手如儀了,這雖不意味中、日及中、美外交關係步上坦途,但中、日之間會商解決雙方關注的問題,大於兵戎相見分勝負,這種情況,正是國防經費捉襟見肘的美國目前最樂見的發展。當然,筆者不排除安倍真的希望和中國「重修舊好」,因為中國內銷市場龐大和對外購買力世界最 強,均為頹疲已久的日本經濟所急需。

二、如果十二月中旬「自公聯盟」勝出,安倍晉三連任(從二○一二至二○一八年〔不計○六年至○七年的一整年〕),他便成為日本現代史上任期第二長的首相(最長的是在位八年的佐藤榮作〔一 九六四—一九七二年〕),假如期間「安倍經濟學」收到預期效果,日本經濟脫離懸崖,則二○一八年自民黨再度勝出的可能性甚高。

為了取悅選民,安倍晉三聽從諾獎得主、時評家克魯明(P.Krugman)的力勸(十一月六日彭博新聞:《克魯明說服安倍延後加銷售稅》,時克魯明在日本參加學術會議),把原定明年十月的加稅(百分之八加至百分之十)順延至二○一七年四月;日本財赤比天高,本擬加銷售稅增加稅入以稍紓財赤,如今「此計不行」,財赤的削減無期,不但如此,安倍去周還向國人「承諾」至二○二○年,政府便能制訂平衡預算。安倍並非口出狂言,而是他對「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有無比信心。

日本經濟「命懸一線」,反映在「國民毛產值與負債比率」(debt-to-GDPratio)高達百分之二百五十(負債總額約為GDP二倍半)以上,如果利率為二厘,債券孳息便佔常年稅入百分之八十,即派息後政府無錢運作!這種情況令政府不得不想盡辦法壓低利率,在試過諸種正道和旁門方法而無法收效之後,安倍終於定出一項革命性的策略,那便是「第三支箭」通過央行吸納國庫券 (JGB),這即是說,財政部過去多年(以及今後)發行的債券,過往主要由企業和儲蓄率冠全球的個人認購,在通縮的年頭,債券持有人的進賬雖然似有若無,但購買力總算未被通脹這頭怪獸蠶食,因此債權人和債務人相安無事、和平共處;可是,安倍上台後為使經濟脫離退縮的宿命,定下通脹百分之二的目標,惟當局如何理順兩者的關係,大費躊躇。提高利率(孳息),政府吃不消;原地踏步,持有者會因不吃眼前虧(利息低於通脹率等於負收入)而拋售。有異於世上大多數人, 日本人有為國家好而不惜啞忍吃虧(必須全民人人平等同受此苦)的「天性」,那是何以過去十多二十年,面對幾乎零實質收入的債券而持債者無怨尤的底因;但購買力受侵蝕,威脅日人的退休養老,便是另一回事……。十月底,央行以五對四票通過「雙化寬鬆」的額度由每年五十萬億(日圓.下同)提升至八十萬億(見十二日本欄),此變動十九日經央行「政策委員會」(Policy Board)以十八對一票確認,這可視為較早前公布日本已進行衰退的消息,令貨幣政策決策者只好同意採取極端手段。無論如何,「雙化寬鬆」的目的,在讓央行有財力吸納市上即個人法人(包括政府退休基金的機構投資者)的國庫券,以其可動用的資金大增,意味財政部發行多少債券央行便悉數購入,那明顯是把債務貨 幣化(debt monetization)的手法,但本報網站昨天上午十時許貼出央行委員「擔心擴QE被視為財赤融資」的消息,真是有點不知所謂,因為央行這樣做正正是「財赤融資」(印鈔買債)!

大量印鈔應付赤字(債務),是治標之策,其立竿見影效應是日圓大貶值。日本經濟體積雖早落於新興大國中國之後,但仍是貿易大國,其貨幣大貶值,影響十分深廣;拉近一點看,這對人民幣滙價以至「滬港通」都有不良影響。這方面的問題,昨天說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