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025-馮睎乾:我們該幾點起床?

馮睎乾:我們該幾點起床?
7:57 25/10/2015



說「好死不如賴活」,你只是忍受人生;說「早起不如賴床」,才算是享受人生。上周六,盧寵茂醫生在《香港家書》煞有介事地公然談及馮敬恩同學的起居習慣:「我告訴你(馮)我當天早上七時半已開始部門會議,你回答說你一定不能夠參與,因你習慣了每天不到十時也不起床。」真奇怪,起床這樣一件自然、普通的功能,盧醫生竟認為值得公眾注意,彷彿那是一樁醜聞,於此可見他是多麼世故,同時也多麼天真。
自古以來,人們都以早起為美德,但這個觀念跟其他很多古已有之的想法一樣,往往都被證實是錯誤的。駁斥這傳統觀念之前,不妨先看看它怎樣形成。中國人自晉朝以來說「聞雞起舞」,就表示發奮立志,可見早起是正面的。西方人愛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文獻上大概可追溯到一六○五年,史家卡姆登書作「The early bird catcheth the worm」。到十八世紀,因為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孜孜不倦的推廣,「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這洗腦式格言就家傳戶曉起來,至今很多胸懷大志的才俊依然拳拳服膺。這句勵志的話,其實可上溯至中世紀拉丁文諺語,即「Sanat, sanctificat et ditat surgere mane」(早起令人健康、聖潔和富有)。再追溯上去,《路加福音》說:「眾百姓早起(orthrizen)上聖殿,到耶穌那裏,要聽他講道。」可見耶穌也是早起的典範。既然早起是那麼光明、正氣、健康,還有什麼好反駁呢?但正如加速宇宙膨脹的原因是暗能量,真正推動人類文明的,很多時也是負能量。
一六○四年(即「早起鳥兒」諺語為史家記下的前一年),八歲的笛卡兒入讀拉弗萊什一所耶穌會學校。笛卡兒自小天資聰敏,惜體弱多病,校長沙萊神父有見及此,竟縱容他賴床,任他睡到飽才起來上學;懶散的笛卡兒,由是養成朝朝高臥沉思的壞習慣,長大後沒十一點也不起床,順理成章變了廢青,以致思想層次超然物外,永遠跟世俗一切偏見和教條對着幹,最後不幸地淪為離地的數學家兼哲學家。他之所以發奮鑽研數學,不因為入了什麼名校,或碰上什麼大師;只因為在一六一九年十一月十日晚,他一連發了三個解像度特高的夢,翌晨在床上玩味,就兒戲地聯想到可以將代數和幾何跨界別融合──即所謂解析幾何──而後世數學家也居然陪他癲,幼稚地將一六一九年十一月十日視為現代數學的誕辰。(參見E.T. Bell的《Men of Mathematics》)假如笛卡兒的校長是盧寵茂,他肯定會成為一個每天七點準時起床的有為青年,而人類的科學發展大概只會被拖慢區區一百年,用現代才俊的眼光審視,那完全是理所當然的。順帶一提,笛卡兒在五十三歲時終於有幸融入社會,得瑞典克里斯蒂女王賞識,榮任她的私人老師──我們的補習天王也要靠邊站──從此他每天清晨五點就要給女王授課,正式成為了早起的鳥兒。可惜笛卡兒是一隻晚起的鳥,一生都要賴床,醒了還要在夢裏休息,只有死時才會早起。他五十四歲就得了肺炎死了。
據《三國演義》這部意識不良的小說所載,劉備三顧茅廬,乳臭未乾的孔明終於在家了,不但沒倒屣相迎,居然還呼呼大睡,要貴客久候超過兩小時;好容易等到他起床,還慢條斯理地吟什麼「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我是張飛的話,這時肯定去屋後放一把火。馮敬恩能跟諸葛亮相提並論?當然不能。他還未夠班要盧醫生等他兩小時。十點鐘起床確實沒什麼大不了,文豪福樓拜和喬伊斯也是那時候起床;真要讓大家搖頭嘆息,至少也該提及下午三四點才起床的普魯斯特吧。
人適宜什麼時候起床,決定於各自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這節律因人而異,做醫生的不會不知。從另一角度看,起床是夢與現實的分水嶺,是我們日復日的復活;起床前的一切是歷史,之後的才是人生。你怎樣起床,或多或少反映你怎樣活着,這是上帝也不能干涉的事,何況一個閒人?


馮睎乾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