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30-兩生花的鏡面人生——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
兩生花的鏡面人生——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後
2016-09-30 09:47:49
華夏經緯網
圖為電影《七月與安生》劇照
改編自慶山(原名安妮寶貝)同名小說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講述了一對靈魂伴侶的成長故事。七月與安生,兩個女孩性格迥異,相識于年少,無話不談。她們是閨蜜,更是並蒂蓮、兩生花,是靈魂深處的另一個自我。她們日後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不管是七月還是安生,內心深處的她們都對另一種人生充滿嚮往。
影片設計了司空見慣的青春片“雷人”三招:搶男友、閨蜜反目和懷孕生子。難得的是,這些設置沒有淪為花哨的噱頭,反而為人物成長留下了深刻烙印。每一環劇情設計、每一種元素的運用,並非導向人為的衝突和讓人心生厭煩的爭吵,相反,她們的動心、她們的忍耐、她們的罅隙,乃至她們情緒的爆發都成為對青春、對成長、對情誼、對生命本質的叩問,是心靈的坦誠相對——為什麼成長意味著失去?這般直接、刺痛的質問,或許並不是針對站在對面的閨蜜,它針對的其實是另一個自我。所以要去試試,如果你長成我,如果我變成你,我們會活成什麼樣子。
如果說影片前半段還是以細膩真切的寫實日常描寫為主,那麼從後半段,在安生說出“其實寫書的那個七月也是我”開始,在七月和安生“交換”了人生之後,影片進入多維度平行敘事的節奏中。這一段是華麗的寫意,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是導演和編劇在理解原著的基礎上對影片所做的形式感較強的創意設計。影片給出了三種結局,用人生的三種可能性打破虛構和真實的邊界,打破七月與安生的形象差異性,緊扣生命與成長這個主題,如同交響樂的高潮,給出了一段飛升、灑脫的抒情段落。s
影片走到這裡,有一種在敘事節奏上飛起來的感覺,稍顯得耍花槍,不過能夠理解這是編劇和導演在開掘自我主題上的一種戲劇化挖掘。它試著用強烈的衝突和反轉去描述未來的樣子,描述一個人的人生有無數的可能性。你既是七月,也是安生,有性格飛揚的一面,也有安於素樸的一面,乖孩子做久了想叛逆一把,在外飄得太久了也想回歸家庭。這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是一片不可複製的葉子,有誰不複雜?有誰沒有偽裝?一個人最終的成熟就是走向與自我的和解。
影片貫穿了一條戲中戲的線索:一個女孩在寫兩個女孩的故事。這讓人想起作家朱天文的一句話:“時間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而書寫的時候,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最終,影片中在網路上發佈小說的安生在書寫時,同時活成了安生與七月,成為擁有兩個自我的人,而這故事也在創作的虛構空間中完成了對生命過程的豐滿,對生命質感的提升。
因此,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普通意義上的青春片,它在單純的青春疼痛敘述之外,創建了一個更廣闊的闡釋生命的維度。人們不僅能從中看到細膩的青春日常,更能看到一個人在成長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和解,看到這些年的生活經歷從我們身上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本片最值得稱讚的,正是它把青春的樣子鐫刻成一部心靈成長的詩篇,供每一個有勇氣的人坦誠面對自己曾經有過的真實人生。
sv
來源: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2016-09-30 09:47:49
華夏經緯網
圖為電影《七月與安生》劇照
改編自慶山(原名安妮寶貝)同名小說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講述了一對靈魂伴侶的成長故事。七月與安生,兩個女孩性格迥異,相識于年少,無話不談。她們是閨蜜,更是並蒂蓮、兩生花,是靈魂深處的另一個自我。她們日後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然而不管是七月還是安生,內心深處的她們都對另一種人生充滿嚮往。
影片設計了司空見慣的青春片“雷人”三招:搶男友、閨蜜反目和懷孕生子。難得的是,這些設置沒有淪為花哨的噱頭,反而為人物成長留下了深刻烙印。每一環劇情設計、每一種元素的運用,並非導向人為的衝突和讓人心生厭煩的爭吵,相反,她們的動心、她們的忍耐、她們的罅隙,乃至她們情緒的爆發都成為對青春、對成長、對情誼、對生命本質的叩問,是心靈的坦誠相對——為什麼成長意味著失去?這般直接、刺痛的質問,或許並不是針對站在對面的閨蜜,它針對的其實是另一個自我。所以要去試試,如果你長成我,如果我變成你,我們會活成什麼樣子。
如果說影片前半段還是以細膩真切的寫實日常描寫為主,那麼從後半段,在安生說出“其實寫書的那個七月也是我”開始,在七月和安生“交換”了人生之後,影片進入多維度平行敘事的節奏中。這一段是華麗的寫意,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是導演和編劇在理解原著的基礎上對影片所做的形式感較強的創意設計。影片給出了三種結局,用人生的三種可能性打破虛構和真實的邊界,打破七月與安生的形象差異性,緊扣生命與成長這個主題,如同交響樂的高潮,給出了一段飛升、灑脫的抒情段落。s
影片走到這裡,有一種在敘事節奏上飛起來的感覺,稍顯得耍花槍,不過能夠理解這是編劇和導演在開掘自我主題上的一種戲劇化挖掘。它試著用強烈的衝突和反轉去描述未來的樣子,描述一個人的人生有無數的可能性。你既是七月,也是安生,有性格飛揚的一面,也有安於素樸的一面,乖孩子做久了想叛逆一把,在外飄得太久了也想回歸家庭。這蕓蕓眾生,每個人都是一片不可複製的葉子,有誰不複雜?有誰沒有偽裝?一個人最終的成熟就是走向與自我的和解。
影片貫穿了一條戲中戲的線索:一個女孩在寫兩個女孩的故事。這讓人想起作家朱天文的一句話:“時間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而書寫的時候,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最終,影片中在網路上發佈小說的安生在書寫時,同時活成了安生與七月,成為擁有兩個自我的人,而這故事也在創作的虛構空間中完成了對生命過程的豐滿,對生命質感的提升。
因此,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普通意義上的青春片,它在單純的青春疼痛敘述之外,創建了一個更廣闊的闡釋生命的維度。人們不僅能從中看到細膩的青春日常,更能看到一個人在成長中不斷對自己的質疑與和解,看到這些年的生活經歷從我們身上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本片最值得稱讚的,正是它把青春的樣子鐫刻成一部心靈成長的詩篇,供每一個有勇氣的人坦誠面對自己曾經有過的真實人生。
sv
來源: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虞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