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紐約時報中文網:習近平重提制定民法典,欲重塑中國司法制度
紐約時報中文網:習近平重提制定民法典,欲重塑中國司法制度
赫海威, OWEN GUO 2017年3月16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週三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參加人大會議。
北京——六十年來,中國領導人一直試圖制定一部全面的民法典,用來解釋涉及中國最有爭議的一些問題的法律,這些問題包括財產權、農民工、誹謗和離婚等。
六十年來,受政治紛爭和社會動盪的妨礙,他們一直沒有成功,中國的法律制度支離破碎、陳舊過時。
現在,習近平主席正在重提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想法,試圖重塑中國的司法制度。他的政府將該法典視作一個打擊法院腐敗和變化不定的工具,同時也用它來正式確定國家權力對多個問題的管轄,包括言論自由和父母責任的問題。
「即使他們在某些方面進行了極其嚴厲的鎮壓,他們仍然希望讓人看到他們在法律上的持續進步。」紐約大學的中國法律專家傑羅姆·A·科恩(Jerome A. Cohen)說:「習近平正試圖說服世界,中國現在可以成為引領者。」
週三,對習近平和執政黨共產黨言聽計從的中國立法機構朝著民法典邁出了第一步,高票通過了民法總則,並決定到2020年完成一部完整的法典。
但是要想獲得成功,習近平和立法者需要克服黨內嚴重的思想分歧,特別是在如何處理土地糾紛等熱點問題上。
中國政府經常試圖塑造一個統一、高效、步調一致的官僚體制形象。但是,在民法典上的爭議提醒大家,他們仍然在一系列意識型態和政策問題上存在分歧,領導層想要滿足不斷增長的公眾期望的努力也因此變得複雜起來。
中國領導人還面臨著活動人士和有著權利意識的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這部民法典只是擺設,是習近平在他四年多的執政期間推行強硬政策的手段,目的是進一步限制中國的言論自由。
批評家認為,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是,本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上,立法者們決定,詆毀共產主義英雄和殉道者將被定為民事違法行為。
「其他公民的權利也同樣能保障嗎?」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共產黨著名的批評者賀衛方問道。「這是很不好的做法,違反了民法的基本精神。民法倡導的是尊嚴、個人自由以及平等。」
然而,也有人警告說,全國各地數以十萬計的法官將用民法典來決定大大小小的爭議,在民法典中規定太多的自由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
和一些立法者和學者一樣,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著名法學家梁慧星認為,如果中國要保障財產權和言論自由等廣泛的個人自由,就有可能出現革命。他以2014年烏克蘭的起義為例子,對「不受制約的自由」帶來的威脅提出了警告。
人大代表周光權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他並不認同政府對保護個人權利不感興趣的擔憂。周光權說,中國的民法必須修訂,它源於德國法律,上次進行重大修訂是在1980年代經濟和社會發生變革之前。
「它有很多重疊和矛盾,」周光權在一封電郵中寫道。「民法典的通過將消除這些問題。」
立法者們表示,他們想在這部民法中解決一系列問題,包括未出生的小孩是否應該享有繼承權。還提到有意更新財產法,把虛擬財產也算在內,同時保護熱心助人的人,以免他們在不小心傷到自己的幫扶對象時受到處罰。
周光權表示,這部新法規或許也會涉及保護資源的需求,有助於解決月餅等流行的節日禮物過度包裝等問題。
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決居民和政府之間的土地糾紛,這是一個持續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源頭。在中國,房主只擁有房屋所有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
在過去的25年裡,為推動中國的發展,政府快速征地和拆除房屋——很多時候是在當地居民反對的情況下。此外,政府把土地以20-70年的租約分配出去,有些很快就要到期,這將給房地產市場增加不確定性。
一些立法者和法律學者提議,這部民法應該允許公民無限期使用土地。
儘管有十年前出台的《物權法》,但批評人士稱,政府在解決土地糾紛方面依然對公民擁有太大的權力。
「物權是基本的人權之一,」直言不諱的中國歷史學家章立凡說。「可是我們這幾年看到的是,即便有了物權法,暴力拆遷的案例還是很多,而且很多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
中國政府利用這部民法向全世界宣傳中國的形象。國家控制的媒體稱之為中國的「《權利法案》」,還有一篇文章援引孟加拉國議員的話對它發表了充滿溢美之詞的評價。
通過一部民法的努力之前一直沒能成功,但專家表示,習近平及共產黨推動起草民法是一個跡象,表明這一次這項努力有可能結出果實。
紐約大學的科恩教授表示,採用一部民法可能會有助於加強習近平的一項努力,即讓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的實力有信心。
「他的一部分努力是通過推出一部讓投資者有信心的法律制度,來顯示中國有多麼開放和完備,」他說。「當然,是好是壞還需要實踐來檢驗。」
赫海威(Javier C. Hernández)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赫海威, OWEN GUO 2017年3月16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週三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參加人大會議。
北京——六十年來,中國領導人一直試圖制定一部全面的民法典,用來解釋涉及中國最有爭議的一些問題的法律,這些問題包括財產權、農民工、誹謗和離婚等。
六十年來,受政治紛爭和社會動盪的妨礙,他們一直沒有成功,中國的法律制度支離破碎、陳舊過時。
現在,習近平主席正在重提制定一部民法典的想法,試圖重塑中國的司法制度。他的政府將該法典視作一個打擊法院腐敗和變化不定的工具,同時也用它來正式確定國家權力對多個問題的管轄,包括言論自由和父母責任的問題。
「即使他們在某些方面進行了極其嚴厲的鎮壓,他們仍然希望讓人看到他們在法律上的持續進步。」紐約大學的中國法律專家傑羅姆·A·科恩(Jerome A. Cohen)說:「習近平正試圖說服世界,中國現在可以成為引領者。」
週三,對習近平和執政黨共產黨言聽計從的中國立法機構朝著民法典邁出了第一步,高票通過了民法總則,並決定到2020年完成一部完整的法典。
但是要想獲得成功,習近平和立法者需要克服黨內嚴重的思想分歧,特別是在如何處理土地糾紛等熱點問題上。
中國政府經常試圖塑造一個統一、高效、步調一致的官僚體制形象。但是,在民法典上的爭議提醒大家,他們仍然在一系列意識型態和政策問題上存在分歧,領導層想要滿足不斷增長的公眾期望的努力也因此變得複雜起來。
中國領導人還面臨著活動人士和有著權利意識的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這部民法典只是擺設,是習近平在他四年多的執政期間推行強硬政策的手段,目的是進一步限制中國的言論自由。
批評家認為,一個令人擔憂的跡象是,本月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上,立法者們決定,詆毀共產主義英雄和殉道者將被定為民事違法行為。
「其他公民的權利也同樣能保障嗎?」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共產黨著名的批評者賀衛方問道。「這是很不好的做法,違反了民法的基本精神。民法倡導的是尊嚴、個人自由以及平等。」
然而,也有人警告說,全國各地數以十萬計的法官將用民法典來決定大大小小的爭議,在民法典中規定太多的自由可能會引發社會動盪。
和一些立法者和學者一樣,位於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著名法學家梁慧星認為,如果中國要保障財產權和言論自由等廣泛的個人自由,就有可能出現革命。他以2014年烏克蘭的起義為例子,對「不受制約的自由」帶來的威脅提出了警告。
人大代表周光權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他並不認同政府對保護個人權利不感興趣的擔憂。周光權說,中國的民法必須修訂,它源於德國法律,上次進行重大修訂是在1980年代經濟和社會發生變革之前。
「它有很多重疊和矛盾,」周光權在一封電郵中寫道。「民法典的通過將消除這些問題。」
立法者們表示,他們想在這部民法中解決一系列問題,包括未出生的小孩是否應該享有繼承權。還提到有意更新財產法,把虛擬財產也算在內,同時保護熱心助人的人,以免他們在不小心傷到自己的幫扶對象時受到處罰。
周光權表示,這部新法規或許也會涉及保護資源的需求,有助於解決月餅等流行的節日禮物過度包裝等問題。
一個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決居民和政府之間的土地糾紛,這是一個持續導致社會不穩定的源頭。在中國,房主只擁有房屋所有權,而沒有土地所有權。
在過去的25年裡,為推動中國的發展,政府快速征地和拆除房屋——很多時候是在當地居民反對的情況下。此外,政府把土地以20-70年的租約分配出去,有些很快就要到期,這將給房地產市場增加不確定性。
一些立法者和法律學者提議,這部民法應該允許公民無限期使用土地。
儘管有十年前出台的《物權法》,但批評人士稱,政府在解決土地糾紛方面依然對公民擁有太大的權力。
「物權是基本的人權之一,」直言不諱的中國歷史學家章立凡說。「可是我們這幾年看到的是,即便有了物權法,暴力拆遷的案例還是很多,而且很多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
中國政府利用這部民法向全世界宣傳中國的形象。國家控制的媒體稱之為中國的「《權利法案》」,還有一篇文章援引孟加拉國議員的話對它發表了充滿溢美之詞的評價。
通過一部民法的努力之前一直沒能成功,但專家表示,習近平及共產黨推動起草民法是一個跡象,表明這一次這項努力有可能結出果實。
紐約大學的科恩教授表示,採用一部民法可能會有助於加強習近平的一項努力,即讓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的實力有信心。
「他的一部分努力是通過推出一部讓投資者有信心的法律制度,來顯示中國有多麼開放和完備,」他說。「當然,是好是壞還需要實踐來檢驗。」
赫海威(Javier C. Hernández)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