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4-安裕:奇妙歷程
安裕:奇妙歷程
23:01 24/3/2017
東西南北
■曾俊華兩個多月的選舉工程,為香港市民帶來一絲盼望。資料圖片
兩天後的特首選舉投票,與1,194人以外的香港社會沒有物理上的直接關係;就算是間接關係,也只是選委所屬界別的選民,距離走進投票間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麼近那麼遠。即使如此,香港社會過去兩個多月倒是經歷了本來不屬於他們的一次奇妙歷程──貼地的民意召集例如網上街上的志同道合,貼身的選舉議題像是重見久違的融和氛圍。兩個來月之間,過去五年的撕裂時空換回有傾有講的時代。這是充滿想像的60多天。
充滿想像這種特質曾是香港的城巿之光,可惜在過去一段不短時間,這一香港本色,在政治和社會低氣壓底下,擠壓變成午夜夢迴驀然醒來的汗涔涔與淚潸潸。昔日的活潑精靈和生氣蓬勃倒退至舉步維艱踟躕不前,少了的是意態昂揚,多了的是搥胸頓足。這幾年一些老資格泛民建制多少都心有所感,只是論述不同,心意也許相通:把曾經熟悉的香港還給大家,唔該。
社會撕裂早是跨黨派共識,三名特首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胡國興都同意這是香港面對的難關。巨大的社會裂縫無法以行政措施填補,七十年代富裕如美國亦無力即時修補出兵越南引爆反戰浪潮後的社會崩潰。尼克遜1969年上台後被媒體及精英階層批評得體無完膚,遂而推行後世政客抄襲至今的玩忽政治伎倆:號召「沉默的大多數」支持執政當局,二戰前出生世代的聲援如雪片飛至,對上了決心和建制劃清界線的反戰嬰兒潮。截然迥異價值觀的兩個世代,爆發不止口舌而是付諸行動的衝突。
六、七十年代在美國左翼「革命聖地」麻省劍橋巿的麻省理工上學的曾俊華,對何謂「社會撕裂」應有第一身經歷。麻省的天主教愛爾蘭裔色彩,帶動與新教為主的美國大部份地區的扞格特色。用今天香港的慣用語,麻省的「左膠」傳統遠比香港所能理解的更要「進步」。當自由主義與保守思潮互撼,寫下美國撕裂的源頭,此役以美軍敗退越南與尼克遜下台的美國通輸告終。同一時間,阿拉伯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引發美國經濟危機,人疲馬乏的花旗雪上加霜──政治低氣壓加經濟不振,就業大戶汽車工業兵敗如山倒,流水作業生產線始祖敗於二戰手下敗將日本;油價高企聯邦基金利率狂飆,列根入主白宮時直撲二十厘大關,失業一群與退伍軍人嬗變成為社會不穩根源。七十年代越戰最烈之時及至八十年初的後越戰年代,疲憊、混亂、無助、迷惘,四大元素投射大眾文化,電視劇《光頭神探》(Kojak)與《山街藍調》(Hill Street Blues)片中的濕漉街頭與髒亂辦公室,搖鏡中的怱怱而過,牽扯着二億受傷心靈。
過去五年的香港,同樣陷入類如七十年代的美國撕裂,並且開始進入低迴淌血的脫離社會過程,城市在這種狀態之下,無望面對這屆特首選舉。民主體制經驗,選舉年通常是滿是期待的一年,換人換屆換內閣的期許,是促進經濟活動這隻無形之手轉趨活躍的季節。可是香港囿於先天的政制設計,回歸20年至今仍然無緣普選,鬱悶政治氛圍帶來傳染病般的無力感。當700萬人以為今年不過是另一次的例行公事,出來了與別不同的選戰時代。
2017香港政治奇觀
這必須提到曾俊華的競選訴求。在言必政治之時,他把重心放在社會;在「迎難而上」口號當中,他獨樹一幟have fun政治休兵。建制派與公務員批評他hea做,他更是一片悠閒,這種有違所謂「大有為派」的反其道而行政治哲學,在主流民意調查越跑越前,堪稱2017香港政治奇觀。若在1996年首屆特首選舉這人早就已經出局,以後歷次選舉尤其上屆大抵連入圍門檻也跨不過,卻在今天的香港民意之中格外受用。無疑,這可批評是「阻礙香港發展」或「香港輸給深圳」之類,然而帶出的潛台詞是另闢蹊徑治療已然缺失對香港心頭一熱的情懷,於民調結果來說,這是60多天以迄如今的民間心情。無意猜測這一整套思考的終極勝負考量,毛式「從群眾中來」則是明顯之極,某程度迫使對手至少在選舉語言層面逐漸一小步一小步接近這個方向。
過去五年的香港社會內心深處想的是甚麼,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確實掌握,本來若是一人一票自由意志普選,尋出底蘊不是難事,只道是幾百萬人面對的殘酷現實並非如此順遂,無法以選票證諸心中所想。可是今年大部份民意調查折射出來的是,放下紛爭與民休息的立場最受支持。過去兩個多月選戰,香港社會享受了向鬥爭政治說「不」的意志展示,那是迭失多時的我口說我心的寶貴自我坦白。在初春陰晴不定的2017年當下,儘管兩天後的投票與絕大多數巿民的公民責任彰顯沒有關係,然而社會曾經在3月26日之前的六、七十天不吝表達一己之想是鐵一般事實。當這個城巿為一間收費電視的新聞頻道可能隱入歷史而揪心的時候,兩者都是時代心情的表述,分別的僅僅是表達方式的不同。
60來天的選戰未必能夠馬上改變香港政治生態於一時,不過,當中的啟示不但對香港社會而且對北京都是值得長考:民心到底想的是甚麼?興許無法立時找出答案,但是長遠而言必須找對答案。
安裕
23:01 24/3/2017
東西南北
■曾俊華兩個多月的選舉工程,為香港市民帶來一絲盼望。資料圖片
兩天後的特首選舉投票,與1,194人以外的香港社會沒有物理上的直接關係;就算是間接關係,也只是選委所屬界別的選民,距離走進投票間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這麼近那麼遠。即使如此,香港社會過去兩個多月倒是經歷了本來不屬於他們的一次奇妙歷程──貼地的民意召集例如網上街上的志同道合,貼身的選舉議題像是重見久違的融和氛圍。兩個來月之間,過去五年的撕裂時空換回有傾有講的時代。這是充滿想像的60多天。
充滿想像這種特質曾是香港的城巿之光,可惜在過去一段不短時間,這一香港本色,在政治和社會低氣壓底下,擠壓變成午夜夢迴驀然醒來的汗涔涔與淚潸潸。昔日的活潑精靈和生氣蓬勃倒退至舉步維艱踟躕不前,少了的是意態昂揚,多了的是搥胸頓足。這幾年一些老資格泛民建制多少都心有所感,只是論述不同,心意也許相通:把曾經熟悉的香港還給大家,唔該。
社會撕裂早是跨黨派共識,三名特首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胡國興都同意這是香港面對的難關。巨大的社會裂縫無法以行政措施填補,七十年代富裕如美國亦無力即時修補出兵越南引爆反戰浪潮後的社會崩潰。尼克遜1969年上台後被媒體及精英階層批評得體無完膚,遂而推行後世政客抄襲至今的玩忽政治伎倆:號召「沉默的大多數」支持執政當局,二戰前出生世代的聲援如雪片飛至,對上了決心和建制劃清界線的反戰嬰兒潮。截然迥異價值觀的兩個世代,爆發不止口舌而是付諸行動的衝突。
六、七十年代在美國左翼「革命聖地」麻省劍橋巿的麻省理工上學的曾俊華,對何謂「社會撕裂」應有第一身經歷。麻省的天主教愛爾蘭裔色彩,帶動與新教為主的美國大部份地區的扞格特色。用今天香港的慣用語,麻省的「左膠」傳統遠比香港所能理解的更要「進步」。當自由主義與保守思潮互撼,寫下美國撕裂的源頭,此役以美軍敗退越南與尼克遜下台的美國通輸告終。同一時間,阿拉伯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引發美國經濟危機,人疲馬乏的花旗雪上加霜──政治低氣壓加經濟不振,就業大戶汽車工業兵敗如山倒,流水作業生產線始祖敗於二戰手下敗將日本;油價高企聯邦基金利率狂飆,列根入主白宮時直撲二十厘大關,失業一群與退伍軍人嬗變成為社會不穩根源。七十年代越戰最烈之時及至八十年初的後越戰年代,疲憊、混亂、無助、迷惘,四大元素投射大眾文化,電視劇《光頭神探》(Kojak)與《山街藍調》(Hill Street Blues)片中的濕漉街頭與髒亂辦公室,搖鏡中的怱怱而過,牽扯着二億受傷心靈。
過去五年的香港,同樣陷入類如七十年代的美國撕裂,並且開始進入低迴淌血的脫離社會過程,城市在這種狀態之下,無望面對這屆特首選舉。民主體制經驗,選舉年通常是滿是期待的一年,換人換屆換內閣的期許,是促進經濟活動這隻無形之手轉趨活躍的季節。可是香港囿於先天的政制設計,回歸20年至今仍然無緣普選,鬱悶政治氛圍帶來傳染病般的無力感。當700萬人以為今年不過是另一次的例行公事,出來了與別不同的選戰時代。
2017香港政治奇觀
這必須提到曾俊華的競選訴求。在言必政治之時,他把重心放在社會;在「迎難而上」口號當中,他獨樹一幟have fun政治休兵。建制派與公務員批評他hea做,他更是一片悠閒,這種有違所謂「大有為派」的反其道而行政治哲學,在主流民意調查越跑越前,堪稱2017香港政治奇觀。若在1996年首屆特首選舉這人早就已經出局,以後歷次選舉尤其上屆大抵連入圍門檻也跨不過,卻在今天的香港民意之中格外受用。無疑,這可批評是「阻礙香港發展」或「香港輸給深圳」之類,然而帶出的潛台詞是另闢蹊徑治療已然缺失對香港心頭一熱的情懷,於民調結果來說,這是60多天以迄如今的民間心情。無意猜測這一整套思考的終極勝負考量,毛式「從群眾中來」則是明顯之極,某程度迫使對手至少在選舉語言層面逐漸一小步一小步接近這個方向。
過去五年的香港社會內心深處想的是甚麼,沒有人能夠百分百確實掌握,本來若是一人一票自由意志普選,尋出底蘊不是難事,只道是幾百萬人面對的殘酷現實並非如此順遂,無法以選票證諸心中所想。可是今年大部份民意調查折射出來的是,放下紛爭與民休息的立場最受支持。過去兩個多月選戰,香港社會享受了向鬥爭政治說「不」的意志展示,那是迭失多時的我口說我心的寶貴自我坦白。在初春陰晴不定的2017年當下,儘管兩天後的投票與絕大多數巿民的公民責任彰顯沒有關係,然而社會曾經在3月26日之前的六、七十天不吝表達一己之想是鐵一般事實。當這個城巿為一間收費電視的新聞頻道可能隱入歷史而揪心的時候,兩者都是時代心情的表述,分別的僅僅是表達方式的不同。
60來天的選戰未必能夠馬上改變香港政治生態於一時,不過,當中的啟示不但對香港社會而且對北京都是值得長考:民心到底想的是甚麼?興許無法立時找出答案,但是長遠而言必須找對答案。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