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馬嶽:每一次「選舉」,都可帶來一次倒退

_:每一次「選舉」,都可帶來一次倒退
2017-03-29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29-opinion-mangok-ce/


回歸20年,第五任特首,香港人可能只是想要一個能通過「黃子華測試」的特首……

林鄭月娥勝出特首選舉後,與丈夫林兆波以及長子林節思一同合照及見傳媒。
攝:陳朗熹/端傳媒

特首選舉劇目閉幕,究竟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曾俊華是最大的贏家

曾俊華自然是最大的贏家。他輸了權位,但贏了群眾支持。作為政治人物,這兩個月可說把他捧上了人生的最高點。很多人對曾俊華的熱潮大惑不解,我覺得這熱潮主要是因為他在這個時空盛載了某種希望,很多香港人想帶來改變的希望。這種希望的內容不很清楚,他可以怎樣達致這希望的路徑也不清楚(希望很多時都是這樣的),有時看來這種希望有點虛妄,如同絕望一般的虛妄,但在後雨傘的失落無助和不少人對香港前景的悲觀情緒中,他整個選舉工程的確成功讓很多人有一種寄託,有一種「仍然會相信,這裏會有希望」的寄託。

如果用他的智囊羅永聰的說法,"It’s about how people will remember you",他當不上特首,其實是一種對他個人而言最好的結局,因為他可以停留在某個想像,某種希望,讓很多支持者腦海中有一個 ”what if” 的想像。反之,如果他真的當上特首,我看不到他怎樣可以真的讓支持者願望成真,希望和個人形象都可以很快破滅。


林鄭輸的可不小

林鄭贏了權位,但是輸了。輸的可不小。篇幅關係,這裏只寫一段。
林鄭兩個月的「選舉工程」帶來的,差不多都是負面形象和聯想:高高在上不諳民情、不聽民意和反對聲音、和年輕人距離很大。更重要的是連本來「好打得」的「能吏」形象也大大受損。她在整個選舉過程不斷犯錯,不斷說錯話要在下一階段補救,如果是踢足球大家都會懷疑是「打假波」,反映她沒有公務員系統支持個人能力有限,無法帶領一支團隊打一場仗,也無力自行爭取公眾支持。最後階段前高官的匿名公開信,更令很多人對她是否好的領袖有很大質疑,相信是中央所始料不及。「選舉工程」的不濟令「中央信任」成為唯一選委支持的理由,徹頭徹尾暴露制度欽點的本質,也部分拯救了民主派。


進退失據的泛民

這本來就是一場「死馬當活馬醫」,「不做白不做」的抗爭,不須期望過高,但過程中有很多人樂此不疲的就各種策略互相指摘,希望透過看見別人不成功來證明自己正確,抽離一點看其實相當無謂。
泛民其實是輸家。話說在前頭,要在這小圈子選舉中推進民主運動,本來就是很困難的,沒有很好的成功方略。從董建華年代(97年和02年)的全面杯葛,到由梁家傑(07年)和何俊仁(12年)參選,到今次不參選主要支持曾俊華,都沒有什麼方略可算是有用的。你說要突顯小圈子選舉荒謬,我這個年齡的人會說有沒有搞錯,還用再去突顯小圈子選舉荒謬嗎?何況這種荒謬是不用你去突顯的,他們會自己做給你看。

這本來就是一場「死馬當活馬醫」,「不做白不做」的抗爭,不須期望過高,但過程中有很多人樂此不疲的就各種策略互相指摘,希望透過看見別人不成功來證明自己正確,抽離一點看其實相當無謂。
從推進民主的角度看,泛民的失敗不是因為曾俊華輸了(本來大家就不應期望泛民支持的人在這制度下會選上特首呀),而是今次泛民在道德高地原則和務實政治策略之間進退失據。我相信很早泛民主流便希望透過支持曾俊華當選來製造更寛鬆政治環境,以致提高下一階段重啟政改的可能性,但沒有勇氣真正站出來這樣說,結果論述和策略都說不清楚,並且製造了相當的分裂。


政治文化的倒退

政治文化上,對民主運動而言今年是一種倒退,因為整個過程引領人把希望寄託在某種「明君政治」上,希望習大大體察民情聽到香港民意願意和解,然後欽點曾俊華;希望曾俊華個人可以修補撕裂和推動改革(說好的「換人換制度」呢?),甚至變為希望《成報》和《大紀元時報》是可靠的傳媒,希望大量建制派商界選委會在投暗票時「按良心投票」和違背北京意旨(比這更虚妄的希望實在不多了)。民主運動的主體——群眾,反而被忘卻,最後由曾俊華部分接收。

有人說泛民要「造王」,他們真的成功「造王」了。曾俊華當然沒有贏,但整個過程把他造成了「王」,變成了香港民主改革的希望,但整個選舉中,反8.31框架、反23條、真普選以至各種民主派的民生政策訴求,都差不多完全失蹤。有民主派立法會議員最後階段還「出圖」說三名候選人都沒有承諾撤回8.31,令人啼笑皆非:那為什麼你不派人參選,又冷待長毛搞公民提名,到最後又埋怨呢?反而把180提名票給不是民主派、沒有提真普選,到現在我仍然搞不清楚策略上有何功能的胡國興呢?

或多或少,曾俊華和林鄭都部分拯救了泛民。林鄭的不濟事和曾俊華民望工程的成功,都令泛民 all-in 變成較合理;至於錯失的推進民主的機會,我們可以安慰自己:這從來都不是什麼機會。
建制派不同集團其實都是輸家。五年前,不少本地商界敢於違抗北京意旨,繼續投給唐英年,引來不少「有骨氣」的讚賞。各土共集團如工聯會到最後階段轉軚支持梁振英,仍然可以解說是因為民意所向。五年後兩樣都不存在了。本地工商界大部分人和中聯辦組成非神聖同盟支持林鄭,已經喪失反抗的能力和意志。各土共團體在長期等待老爺點燈,最後說來說去支持林鄭只是因為中央信任,變成只是為北京執行欽點的工具(你會說:從來都是啦,不過這次更難看而已)。林鄭最後的民調支持跌低於三成,已經低於建制的基本盤,他們可能已經流失部分「淡藍」的支持。


劣幣驅逐良幣的制度

回歸20年,第五任特首,香港人可能只是想要一個能通過「黃子華測試」(註一)的特首,至今還未有遇上。
曾俊華不單是通過了這個測試,而且還是一個可以得到群眾歡迎和支持、寄託希望與淚水的前政府高層。更厲害的,是他在沒有中央和政府支持,沒有成型政黨或參政團體支持下,做到了這一點。
我想,這應該就是他不會成為特首的重要原因了。

中國政府並不想香港有一個極受群眾歡迎、一呼百諾、民氣極盛、可以團結大多數香港人、不同階層和不同政治光譜都可以支持的特首,特別是在沒有中央支持的情況下,可以凝聚到這樣的支持。這樣高支持的人,挾民意反中央豈不是很麻煩?

特區政制的設計,不利有個人魅力的政治領袖出現。各種選舉制度的設計令管治權威和權力零碎化,也不鼓勵有社會基礎深厚的執政黨出現,目的是保證操控權力繩索的源頭,最終會掌握在北京或中聯辦的手裏。由上而下的政治控制需要,比有效管治更重要。

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和制度,在這次選舉中暴露無遺。不懂爭取公眾支持的當選了,原因是她沒有公眾支持只能靠阿公支持。在21世紀的開放國際都會,管治的威望靠的是權威(authority),要人民心悅誠服。政治控制需要先行,凌駕民意民情和社會需要,特首難以建立其威望,劣幣驅逐良幣的邏輯會由上而下的慢慢滲透到政府和社會的不同角落。每一次「選舉」,都可以帶來一次倒退。


馬嶽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研究選舉及民主發展

註一:黃子華說:「如果你可以不帶保鑣一個人走入一個大型屋邨,然後能安然走出來,你可以做特首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