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健吾:進步
健吾:進步
2019/03/07
東京眼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Netflix 投資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在台灣大賣。在香港,只是上了電影節,沒有到大電影院。結果身邊很多朋友都是N友,過年時節,沒事可做,除了看《嚦咕嚦咕新年財》和《富貴迫人》系列之外,都是看這套電影。
外國的評論人都在不同的網站,發表對N媒的節目有很多的意見。不論是有事無事問人家某件事情,某種東西有沒有 spark joy 的Kondo Marie (這些時候,倒是不可以用她的漢字名字了。畢竟她也許現在是美國最紅的日本人,連一個記者説她一句都會被批評是人身攻擊),抑或是換上英語名《Dear Ex》的《誰先愛上他的》,都有很多評論嘖嘖稱奇。其中一個,是提及「台灣在華文語圈,亞洲地區,是一個對同性戀者權益很先進的地方(他們快可成為亞洲首個可成立同志婚姻的地方了,對不?),所以才可以做出邱澤演的阿傑那種「高自信」的同志角色。
是不是這樣呢?
如果要鬥早,鬥快的話,也許美國學者于九十年寫的論文,似乎提供了另一個説法。美國學者Stephen Miller引例引了日本電視臺(NTV)的一套十三集的電視劇《同窗會》。他找來了電視臺的監製做訪問,大書論文,説《同窗會》的出現,引證日本是亞洲對同志最開放的國度。
因為,于1994年,在一個免費的公共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有一套一星期一小時十三集的電視劇,用「同性戀者」當主角,當中為了「同性戀」而「同性戀」的:故事主角雖然也有「心理掙扎」,可是,其中一個當Rent Boy(鴨仔)角色,樂隊Tokio的山口達也所飾演的Arashi君,是一個沒有心理掙扎,百分百享受「被男人寵愛」、「有男人為自己掙扎」的美少年。及後,找來日本前奧運游泳代表池內博之的日劇《Romance》,講述的兩個同性戀游泳選手的故事。相比千禧年代才出現的美國有線電視臺的電視劇,同志版《色慾都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王子Brian像教育電視一樣教小男友Justin對甚麼人也要用保險套;Gay mom Debbie矋起一雙鳳眼,對美國入境處官員説教,説美國不承認的同志婚姻,可能比那些女明星仔跟一個滿身紋身的不知名男人,今天結明天離的婚姻更神聖更值得尊重……早於1994年,日本在主流媒體説的同志故事,為的不是世間的目光,也不是自我肯定,而是gay的字源──尋歡,一個最直接,最不需要解釋的原因。
日本在同性愛者的「電視劇」上,是不是很前進呢?我相信,他們有他們做得厲害的地方。首先,我很難想像香港的「類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臺,會翻拍一套漫畫改編的電視劇,講述一個香港人跟一個加拿大人結婚後,香港人離世,加拿大人回香港找丈夫的弟弟的故事。這套故事,叫《弟弟的丈夫》,在 NHK 電視臺,變成了劇集了。NHK 電視臺沒有廣告,是靠大家的「資金」成立的公共廣播機構。他的收視率也很高。這樣子,算不算是一種「支持性小眾」的姿態?在香港也有人留意的西島秀俊,就決定接拍一套我很喜歡的漫畫改編電視劇。漫畫家吉永史的《昨日的美食》,就跳出了男同志漫畫的「BL」那個Boys 的制肘,轉向討論「上年紀的中基」如何在日本這個似是開放卻又封閉的世界卑微地生活。在直的世界打滾的律師和在相對同志友善的世界生活的髮型師,如何面對老後生活壓力、父母壓力、工作壓力等等的問題?這套漫畫,其實也值得深思。
有時候,我看到這些作品,都會想,其實所謂前進,是什麼意思。是「可以很平凡地覺得性取向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以「自信地活得舒服」,就叫前進?還是老老實實地生活,面對老實的生活帶來沉悶又老掉牙的生活問題,才叫「前進」?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生活不容易,有時候我都很不明白,為什麼這個世界,總有些人愛管上別人的床事,去建立自己的快感。這不只是中國人的特性,而是世界各地很多反同團體的特性。用仇恨建立向心力,是很有效的,這一點,我很清楚。也希望眼前的看官明白,恨一個跟你沒關係的人,你可能得到發洩,但對那個被恨的人,也許會帶來傷害之餘,你會忘記了其實有什麼事,什麼人,才值得你動氣。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2019/03/07
東京眼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Netflix 投資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在台灣大賣。在香港,只是上了電影節,沒有到大電影院。結果身邊很多朋友都是N友,過年時節,沒事可做,除了看《嚦咕嚦咕新年財》和《富貴迫人》系列之外,都是看這套電影。
外國的評論人都在不同的網站,發表對N媒的節目有很多的意見。不論是有事無事問人家某件事情,某種東西有沒有 spark joy 的Kondo Marie (這些時候,倒是不可以用她的漢字名字了。畢竟她也許現在是美國最紅的日本人,連一個記者説她一句都會被批評是人身攻擊),抑或是換上英語名《Dear Ex》的《誰先愛上他的》,都有很多評論嘖嘖稱奇。其中一個,是提及「台灣在華文語圈,亞洲地區,是一個對同性戀者權益很先進的地方(他們快可成為亞洲首個可成立同志婚姻的地方了,對不?),所以才可以做出邱澤演的阿傑那種「高自信」的同志角色。
是不是這樣呢?
如果要鬥早,鬥快的話,也許美國學者于九十年寫的論文,似乎提供了另一個説法。美國學者Stephen Miller引例引了日本電視臺(NTV)的一套十三集的電視劇《同窗會》。他找來了電視臺的監製做訪問,大書論文,説《同窗會》的出現,引證日本是亞洲對同志最開放的國度。
因為,于1994年,在一個免費的公共電視臺的黃金時間,有一套一星期一小時十三集的電視劇,用「同性戀者」當主角,當中為了「同性戀」而「同性戀」的:故事主角雖然也有「心理掙扎」,可是,其中一個當Rent Boy(鴨仔)角色,樂隊Tokio的山口達也所飾演的Arashi君,是一個沒有心理掙扎,百分百享受「被男人寵愛」、「有男人為自己掙扎」的美少年。及後,找來日本前奧運游泳代表池內博之的日劇《Romance》,講述的兩個同性戀游泳選手的故事。相比千禧年代才出現的美國有線電視臺的電視劇,同志版《色慾都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王子Brian像教育電視一樣教小男友Justin對甚麼人也要用保險套;Gay mom Debbie矋起一雙鳳眼,對美國入境處官員説教,説美國不承認的同志婚姻,可能比那些女明星仔跟一個滿身紋身的不知名男人,今天結明天離的婚姻更神聖更值得尊重……早於1994年,日本在主流媒體説的同志故事,為的不是世間的目光,也不是自我肯定,而是gay的字源──尋歡,一個最直接,最不需要解釋的原因。
日本在同性愛者的「電視劇」上,是不是很前進呢?我相信,他們有他們做得厲害的地方。首先,我很難想像香港的「類公共廣播機構」香港電臺,會翻拍一套漫畫改編的電視劇,講述一個香港人跟一個加拿大人結婚後,香港人離世,加拿大人回香港找丈夫的弟弟的故事。這套故事,叫《弟弟的丈夫》,在 NHK 電視臺,變成了劇集了。NHK 電視臺沒有廣告,是靠大家的「資金」成立的公共廣播機構。他的收視率也很高。這樣子,算不算是一種「支持性小眾」的姿態?在香港也有人留意的西島秀俊,就決定接拍一套我很喜歡的漫畫改編電視劇。漫畫家吉永史的《昨日的美食》,就跳出了男同志漫畫的「BL」那個Boys 的制肘,轉向討論「上年紀的中基」如何在日本這個似是開放卻又封閉的世界卑微地生活。在直的世界打滾的律師和在相對同志友善的世界生活的髮型師,如何面對老後生活壓力、父母壓力、工作壓力等等的問題?這套漫畫,其實也值得深思。
有時候,我看到這些作品,都會想,其實所謂前進,是什麼意思。是「可以很平凡地覺得性取向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可以「自信地活得舒服」,就叫前進?還是老老實實地生活,面對老實的生活帶來沉悶又老掉牙的生活問題,才叫「前進」?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生活不容易,有時候我都很不明白,為什麼這個世界,總有些人愛管上別人的床事,去建立自己的快感。這不只是中國人的特性,而是世界各地很多反同團體的特性。用仇恨建立向心力,是很有效的,這一點,我很清楚。也希望眼前的看官明白,恨一個跟你沒關係的人,你可能得到發洩,但對那個被恨的人,也許會帶來傷害之餘,你會忘記了其實有什麼事,什麼人,才值得你動氣。
健吾 簡歷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