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蘋人誌:孤獨者的光,張嘉佳
蘋人誌:孤獨者的光,張嘉佳
22:56 20/3/2019
中國大陸作家張嘉佳二○一三年將人生中最顛沛流離的十年所見,濃縮成四十多篇睡前故事在微博上發表。猶如照見海面下冰山的探照燈,投射出巨大能量。這些故事後來集結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出版,至今銷售累積千萬冊,創單本小說歷史紀錄;其中多篇版權被電影公司買走,包括王家衛、劉若英等,目前已有兩部電影上映。
上月張嘉佳首度參加台北書展,為新出版小說《雲邊有個小賣部》辦簽書會。他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台灣也賣得很好,二○一五年發行,仍居博客來二○一八年度暢銷榜華人創作類前十名,尤其受到大學與高中生喜愛。
撰文:駱亭伶
攝影:葉志明
自爆因回老家過年體重多了10公斤的張嘉佳,出席書展當天一身休閒裝扮,心情輕鬆,為排隊久候的讀者逐一簽名、合照,還帶上關心問候。
「還是學生吧,幾年級了?」
「大二。」
「有男朋友沒?」
「沒有。」
「那加油喔。」
不像印象中的作家多半靦腆斯文,曾代班主持電視節目的張嘉佳,不管是對談、訪問或私下聊天,話匣子一打開,喝酒、旅行、考廚師執照……,都能劇談痛聊。但一路聽下來,發現很會寫愛情故事的他,說的最多的卻是朋友、親情、老家,還有路上偶遇卻不覺得陌生的人。
憶金庸
張嘉佳說,就像去年武俠大師金庸去世,他非常難過,在微博上寫了篇文章,「好像有個從小跟我講故事的長輩,講着講着……我就長大了。有一天他跟我揮揮手,說我先走了,接下來的路你自己走」。
說到啟蒙與陪伴,啟蒙張嘉佳寫作的第一本書就是金庸的《神鵰俠侶》。他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中學校長,工作忙碌,所以自小將他送回江蘇老家,一個離南京300公里,有運河的小鎮。張嘉佳童年時有件事很好玩,父母要求他兩歲就要認識漢字;四歲那年,夏天在院子裏乘涼,外公外婆將他放在桌上,丁點大的孩子就捧着一本巨厚的武俠小說,聚精會神地讀。每當鄰家大叔大嬸經過,一提出懷疑,就要他念上一段。
「金庸對我的影響很大,我的第一本書文字半文(言)半白(話),敍事風格也受到影響」。在外人看來,受影響的應該不只是文字,張嘉佳愛交朋友,年輕時喝酒會喝到斷片睡天橋,而經歷過大起大落,一夜白髮劇增,都很有江湖戲劇味兒。
話說回來,張嘉佳雖然漢字比人強,進了小學,功課卻很差,當時的班主任甚至為他取了「大便離我三尺遠」的綽號,可見不得人緣。直到小四時,學校舉辦多項比賽,他一口氣統統報名。某天升旗典禮,校長宣佈比賽成績,張嘉佳在象棋、圍棋、書法等比賽都拿到二等獎,唯一的一等獎正是作文。從那天以後,他在整個小鎮上就出了名。
回想起來一生中的幸運,可能就是從那天開始的。張嘉佳說,確實在大學畢業前,除了失戀,他沒受過太大挫折。老師並不介意他偏科發展,管不了他暴爛的數學,就主動替他投稿、發表文章,務必要保住他語文上的才華。
他一路從小鎮縣城的中學,好不容易擠進南京大學,在校刊上發表的文章經常風靡全校。當時甚至有人在課桌上用小刀刻下:「張嘉佳,我很喜歡你寫的東西。」他才發現自己寫作的天份,可能不只在一個小鎮或縣城中突出。這個想法,後來讓他一直在寫作上堅持下來。
張嘉佳和藝人劉若英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對談,吸引大批書迷捧場。
張嘉佳和藝人劉若英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對談,吸引大批書迷捧場。
儘管寫作路順遂,但有人說:「人生如果太平順,說出來的故事也不會太好聽。」現在開朗又愛搞笑的張嘉佳,其實得過兩次抑鬱症。第一次是在2004年大學剛畢業。原本張嘉佳大學時已在電視台打工,收入挺不錯的,沒想到北漂到中央電視台工作時,身心出了狀況。
當時是張嘉佳社區附近一個賣驢肉燒餅的老闆怕他出事,隔兩、三天就會帶點燒餅上來。後來這老闆發現張嘉佳的手機一直響,接通後,電話那頭是他在澳洲念書的同學,發現不對勁,立刻飛回來帶他看心理醫生,後來是吃藥好的。好多年後,他已痊癒,再度回北京,想看看當年住的房子,遇到以前在樓下撿垃圾的大爺,一看到他就哭了,「緊緊的抱着我說:你的病好了嗎?」
第二次抑鬱症則是在32歲左右。當時張嘉佳失婚,父親又開刀住院,他天天喝伏特加,一年胖了十多公斤。後來他重拾中斷已久的旅行,一年300張機票加火車票,並開始在微博上發表一系列的故事。
「30歲那年,我發現身邊有第一個朋友離婚,陸續不斷有人結婚、失婚,我一開始寫作就是打算寫給同輩人看的」。或許真是「文章憎命達」,張嘉佳回望過去最苦的十年,寫下自己和身邊朋友的故事。當時他真是處於「今天不知道明天吃的飯在哪?女朋友會不會換?」的狀態。但那種青春時期的顛沛流離,卻讓書寫情緒飽滿到足以衝破人們心中的圍城。150萬則的轉發,成就了今天被譽為連寫遺憾都溫暖的作家。
傳希望
這些年生活穩定了,我問他,寫作習慣有甚麼不同嗎?張嘉佳說,作家分為兩種,一種是規律型,像村上春樹、金庸,每天早上運動、寫作,寫完才吃飯、喝茶。他則屬於醞釀型的寫作,寫一本小說三年才動筆,然後一口氣寫完。
不同的是,以前甚麼時候、甚麼地方都能寫,現在因各種忙碌而分心,得找一個地方閉關才行。去年有段時間,他朋友在雲南麗江開客棧,他將整個客棧包租一個月,想讓朋友隨時可以來玩,自己也能安靜寫作,結果沒想到每周都來一批新朋友,天天開喝,最誇張是下午1時喝到4時就已斷片,醒過來後,已過了兩天,一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回去同事問我勞動成果呢?我只好說失敗了。」
雖然朋友暫時阻礙了寫作,但他們帶來的故事又變成了寫作素材。朋友經常看着張嘉佳的書大罵:「這不是我嗎?去你的,你又把我寫進書裏。」但他覺得能夠讓朋友在他的書裏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是一種快樂。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銷售累積千萬冊。
長篇小說《雲邊有個小賣部》寫親情與故鄉。
電影《擺渡人》由張嘉佳親自改編執導。
近身觀察張嘉佳,他才華橫溢,興趣廣泛,身分多重,又經常旅行,想必能書寫的題材很多,我問他是怎麼決定寫作類型呢?張嘉佳說,最後讓他定下寫作方向的,是一位來不及碰面的女生。
2003年,他還在念大學,有一天收到了一則留言:「張嘉佳你好,我很喜歡看你寫的東西,我今天心情很差,能不能跟你聊聊天?」當天他心情也不好,剛失戀,實在沒力氣。後來過了四年,有天他整理信件,突然發現一條新聞,有位南京師範大學的女學生跳樓自殺,他一查,這個女生就是曾給他發微信的人。
張嘉佳受到很大的衝擊,心情特別內疚。此後他寫東西恪守一個原則——要讓孤獨傷心難過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堅持下來的勇氣。「我想社會現實和陰暗面已經有很多人在寫了,應該有人站出來跟大家說,活下來,你必須要活下來」。
原來青春看似轟轟烈烈,死亡卻是如影隨形。突然我明白了,張嘉佳的故事,在厭世代(編按:意指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的青年族群)的氣氛下,何以能打動人心?從歷史到文學,最美的人物身上常帶有俠氣,他用武俠的精神內核書寫愛情,他筆下的主角,都帶着不計較現實利益的儍氣。愛情關乎對方,更是自己成全自己,失敗雖讓人痛苦,但失敗的英雄卻會得到同情與諒解,所以主角身旁少不了一群一起見證經歷、同悲同喜的義氣朋友。張嘉佳用他溫暖的文筆,讓凝結的悲傷流動,我們在閱讀中也得到陪伴和療癒。
「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也從我的世界路過……我只是個好吃懶做的文藝青年,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寫的故事,都有美麗和希望。」
張嘉佳曾憑《刀劍笑》入圍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或許這三個字真能隱喻他。刀是時光的鑿痕,生命若無刀刻斧鑿終不成故事,楊過不會成為大俠;劍是他握在手中沒放棄的一支筆;笑是一種生還後過來人的信仰。即使臉上掛着淚水,也能選擇跟朋友、家人、讀者,一起走、一起笑。
撰文:駱亭伶
攝影:葉志明
22:56 20/3/2019
中國大陸作家張嘉佳二○一三年將人生中最顛沛流離的十年所見,濃縮成四十多篇睡前故事在微博上發表。猶如照見海面下冰山的探照燈,投射出巨大能量。這些故事後來集結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出版,至今銷售累積千萬冊,創單本小說歷史紀錄;其中多篇版權被電影公司買走,包括王家衛、劉若英等,目前已有兩部電影上映。
上月張嘉佳首度參加台北書展,為新出版小說《雲邊有個小賣部》辦簽書會。他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台灣也賣得很好,二○一五年發行,仍居博客來二○一八年度暢銷榜華人創作類前十名,尤其受到大學與高中生喜愛。
撰文:駱亭伶
攝影:葉志明
自爆因回老家過年體重多了10公斤的張嘉佳,出席書展當天一身休閒裝扮,心情輕鬆,為排隊久候的讀者逐一簽名、合照,還帶上關心問候。
「還是學生吧,幾年級了?」
「大二。」
「有男朋友沒?」
「沒有。」
「那加油喔。」
不像印象中的作家多半靦腆斯文,曾代班主持電視節目的張嘉佳,不管是對談、訪問或私下聊天,話匣子一打開,喝酒、旅行、考廚師執照……,都能劇談痛聊。但一路聽下來,發現很會寫愛情故事的他,說的最多的卻是朋友、親情、老家,還有路上偶遇卻不覺得陌生的人。
憶金庸
張嘉佳說,就像去年武俠大師金庸去世,他非常難過,在微博上寫了篇文章,「好像有個從小跟我講故事的長輩,講着講着……我就長大了。有一天他跟我揮揮手,說我先走了,接下來的路你自己走」。
說到啟蒙與陪伴,啟蒙張嘉佳寫作的第一本書就是金庸的《神鵰俠侶》。他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中學校長,工作忙碌,所以自小將他送回江蘇老家,一個離南京300公里,有運河的小鎮。張嘉佳童年時有件事很好玩,父母要求他兩歲就要認識漢字;四歲那年,夏天在院子裏乘涼,外公外婆將他放在桌上,丁點大的孩子就捧着一本巨厚的武俠小說,聚精會神地讀。每當鄰家大叔大嬸經過,一提出懷疑,就要他念上一段。
「金庸對我的影響很大,我的第一本書文字半文(言)半白(話),敍事風格也受到影響」。在外人看來,受影響的應該不只是文字,張嘉佳愛交朋友,年輕時喝酒會喝到斷片睡天橋,而經歷過大起大落,一夜白髮劇增,都很有江湖戲劇味兒。
話說回來,張嘉佳雖然漢字比人強,進了小學,功課卻很差,當時的班主任甚至為他取了「大便離我三尺遠」的綽號,可見不得人緣。直到小四時,學校舉辦多項比賽,他一口氣統統報名。某天升旗典禮,校長宣佈比賽成績,張嘉佳在象棋、圍棋、書法等比賽都拿到二等獎,唯一的一等獎正是作文。從那天以後,他在整個小鎮上就出了名。
回想起來一生中的幸運,可能就是從那天開始的。張嘉佳說,確實在大學畢業前,除了失戀,他沒受過太大挫折。老師並不介意他偏科發展,管不了他暴爛的數學,就主動替他投稿、發表文章,務必要保住他語文上的才華。
他一路從小鎮縣城的中學,好不容易擠進南京大學,在校刊上發表的文章經常風靡全校。當時甚至有人在課桌上用小刀刻下:「張嘉佳,我很喜歡你寫的東西。」他才發現自己寫作的天份,可能不只在一個小鎮或縣城中突出。這個想法,後來讓他一直在寫作上堅持下來。
張嘉佳和藝人劉若英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對談,吸引大批書迷捧場。
張嘉佳和藝人劉若英早前在台北國際書展對談,吸引大批書迷捧場。
儘管寫作路順遂,但有人說:「人生如果太平順,說出來的故事也不會太好聽。」現在開朗又愛搞笑的張嘉佳,其實得過兩次抑鬱症。第一次是在2004年大學剛畢業。原本張嘉佳大學時已在電視台打工,收入挺不錯的,沒想到北漂到中央電視台工作時,身心出了狀況。
當時是張嘉佳社區附近一個賣驢肉燒餅的老闆怕他出事,隔兩、三天就會帶點燒餅上來。後來這老闆發現張嘉佳的手機一直響,接通後,電話那頭是他在澳洲念書的同學,發現不對勁,立刻飛回來帶他看心理醫生,後來是吃藥好的。好多年後,他已痊癒,再度回北京,想看看當年住的房子,遇到以前在樓下撿垃圾的大爺,一看到他就哭了,「緊緊的抱着我說:你的病好了嗎?」
第二次抑鬱症則是在32歲左右。當時張嘉佳失婚,父親又開刀住院,他天天喝伏特加,一年胖了十多公斤。後來他重拾中斷已久的旅行,一年300張機票加火車票,並開始在微博上發表一系列的故事。
「30歲那年,我發現身邊有第一個朋友離婚,陸續不斷有人結婚、失婚,我一開始寫作就是打算寫給同輩人看的」。或許真是「文章憎命達」,張嘉佳回望過去最苦的十年,寫下自己和身邊朋友的故事。當時他真是處於「今天不知道明天吃的飯在哪?女朋友會不會換?」的狀態。但那種青春時期的顛沛流離,卻讓書寫情緒飽滿到足以衝破人們心中的圍城。150萬則的轉發,成就了今天被譽為連寫遺憾都溫暖的作家。
傳希望
這些年生活穩定了,我問他,寫作習慣有甚麼不同嗎?張嘉佳說,作家分為兩種,一種是規律型,像村上春樹、金庸,每天早上運動、寫作,寫完才吃飯、喝茶。他則屬於醞釀型的寫作,寫一本小說三年才動筆,然後一口氣寫完。
不同的是,以前甚麼時候、甚麼地方都能寫,現在因各種忙碌而分心,得找一個地方閉關才行。去年有段時間,他朋友在雲南麗江開客棧,他將整個客棧包租一個月,想讓朋友隨時可以來玩,自己也能安靜寫作,結果沒想到每周都來一批新朋友,天天開喝,最誇張是下午1時喝到4時就已斷片,醒過來後,已過了兩天,一個月就這樣過去了。
「回去同事問我勞動成果呢?我只好說失敗了。」
雖然朋友暫時阻礙了寫作,但他們帶來的故事又變成了寫作素材。朋友經常看着張嘉佳的書大罵:「這不是我嗎?去你的,你又把我寫進書裏。」但他覺得能夠讓朋友在他的書裏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是一種快樂。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銷售累積千萬冊。
長篇小說《雲邊有個小賣部》寫親情與故鄉。
電影《擺渡人》由張嘉佳親自改編執導。
近身觀察張嘉佳,他才華橫溢,興趣廣泛,身分多重,又經常旅行,想必能書寫的題材很多,我問他是怎麼決定寫作類型呢?張嘉佳說,最後讓他定下寫作方向的,是一位來不及碰面的女生。
2003年,他還在念大學,有一天收到了一則留言:「張嘉佳你好,我很喜歡看你寫的東西,我今天心情很差,能不能跟你聊聊天?」當天他心情也不好,剛失戀,實在沒力氣。後來過了四年,有天他整理信件,突然發現一條新聞,有位南京師範大學的女學生跳樓自殺,他一查,這個女生就是曾給他發微信的人。
張嘉佳受到很大的衝擊,心情特別內疚。此後他寫東西恪守一個原則——要讓孤獨傷心難過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堅持下來的勇氣。「我想社會現實和陰暗面已經有很多人在寫了,應該有人站出來跟大家說,活下來,你必須要活下來」。
原來青春看似轟轟烈烈,死亡卻是如影隨形。突然我明白了,張嘉佳的故事,在厭世代(編按:意指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的青年族群)的氣氛下,何以能打動人心?從歷史到文學,最美的人物身上常帶有俠氣,他用武俠的精神內核書寫愛情,他筆下的主角,都帶着不計較現實利益的儍氣。愛情關乎對方,更是自己成全自己,失敗雖讓人痛苦,但失敗的英雄卻會得到同情與諒解,所以主角身旁少不了一群一起見證經歷、同悲同喜的義氣朋友。張嘉佳用他溫暖的文筆,讓凝結的悲傷流動,我們在閱讀中也得到陪伴和療癒。
「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也從我的世界路過……我只是個好吃懶做的文藝青年,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寫的故事,都有美麗和希望。」
張嘉佳曾憑《刀劍笑》入圍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或許這三個字真能隱喻他。刀是時光的鑿痕,生命若無刀刻斧鑿終不成故事,楊過不會成為大俠;劍是他握在手中沒放棄的一支筆;笑是一種生還後過來人的信仰。即使臉上掛着淚水,也能選擇跟朋友、家人、讀者,一起走、一起笑。
撰文:駱亭伶
攝影:葉志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