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2-陳曉蕾--綠是彩色:人人都是記者
綠是彩色:人人都是記者
7:48 22/2/2014
Sonus Cat在惆悵:明天到底要去採訪記者協會主辦的「企硬反滅聲遊行」,還是「新界東北藝術展」?
「很多新聞,前線記者也許想報道,但過不到上司的關,出不到街,我親自去拍攝,馬上就可以播出來!」 Sonus Cat形容自己是「公民記者」,日間從事網頁及設計工作,放工及周末拿起攝錄機,記錄各類型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最先他是因為「網政廿一」而關注社會政治議題,二○○三年七一遊行後,一班網民成立這獨立自治的網上平台「網政廿一」,透過網絡的新聞組開拓評論政事的空間。二○一二年他加入「社會記錄協會」 SocREC,這組織義務記錄一些被主流傳媒忽略的小團體、弱勢社群等活動,包括論壇、展覽、遊行示威等,再放上網傳播,口號是「為小眾留印記,為弱勢存足迹」。前年反國民教育在政府總部的連串活動,Sonus Cat和SocREC的朋友幾乎天天都拍攝,並在網上直播。
「怎樣做人物訪問?例如我訪問漁夫,他會用漁夫的世界觀答你,又會用很多漁業術語回答你,但怎樣令一般讀者明白?」「我被批評訪問時,把自己說話放在別人口裏,『引導』了被訪者,如何能避免?」 Sonus Cat不時在臉書上發問,一邊做,一邊學。
公民新聞強調互動、民主
他坦言當公民記者,只是盡公民的責任,亦不介意沒有薪水:「我的志向不在記者,我喜歡設計多過做記者。如果香港情況不是這麼壞,才不會獻醜拍片和做訪問!」
這幾年的採訪工作,令他對主流傳媒多了一點同情:「有時看到電視台的攝記,對報紙的攝記很兇,其實大家都是工作罷了!記者採訪很辛苦,又要想問題,又要面對編輯的壓力,人工又不高。我們公民媒體雖然也有編採制度,但壓力沒有這樣大,而且跳去其他公民媒體,甚至自立門戶,都很方便。」去年他便改到新成立的「影像平台」 VDOplatform,繼續採訪和拍攝。
像Sonus Cat這樣的公民記者,人數一直在增加。二○○四年成立的「香港獨立媒體網」一直鼓勵市民透過採訪報道,介入社會議題。編輯葉蔭聰在著作《小媒體大事件》中指出,公民記者的專業建立在自己熟悉的事情上,公民新聞更強調互動、溝通、民主。他舉例「獨媒」剛創辦,便有熟悉漫畫的民間記者,發現一篇關於日本漫畫的報道,錯誤引述了被訪的學者,於是親自採訪及報道更正。
如今「獨媒」除了三名受薪編輯,還有九名不同學系的大學生當實習記者,並且不定期以議題開辦工作坊。去年底有朱迪凱主講的「土地規劃」民間報道工作坊,教導學員如何調查、如何報道;上月的「動物保育」民間報道工作坊講解動物倫理和新聞寫作技巧等,每次上課的十至十五名學員,都被要求試寫。最近有學員相當詳細地報道漁護署偷調大嶼山及西貢牛隻的試驗計劃。
■藉捍衞新聞自由去撐每個人的公民社會。
■「影像平台」 VDOplatform是新成立的公民媒體。
由媒體傳播到大眾報道事件
二○一二年成立的「主場新聞」,目前每天到訪人數超過四萬,比不少報館網頁都要多,雖然「主場」沒有用「公民記者」這字眼,但在創刊辭明言:「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單向訊息傳播,過去精英通過傳統媒體向大眾傳播信念,今天是大眾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信念,群眾報道自己關心的事件。」每個市民,都可以是「博客」,透過共享的新聞平台發表看法。創辦人劉細良更期望可以有更多類似「主場」的平台出現,香港傳媒若能像維基百科般不斷自動上載報道,政治商界都無法打壓。
回到一九○二年,梁啟超在日本創辦半月刊《新民叢報》,一人又編又寫每天寫五千字,若在今天,可能就是一位「政治博客」?而民初的報紙,哪一份不是結合傳媒及社會運動的「熱血時報」?
上星期在臉書整理了一份香港「新」媒體名單,大大小小起碼二十多個,當中有來自報館的受薪記者,更有大量義務的公民記者。主流傳媒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政治及商業打壓,新媒體同樣面對採訪空間收窄:Sonus Cat說較早前特首落區,他想訪問在場的梁國雄議員,警察竟然也不許;「獨媒」上月則聯同六個新媒體爭取現場採訪政府活動。
捍衞新聞自由不只是撐記者這一個行業的從業員,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撐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公民社會。
Profile:
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陳曉蕾
7:48 22/2/2014
Sonus Cat在惆悵:明天到底要去採訪記者協會主辦的「企硬反滅聲遊行」,還是「新界東北藝術展」?
「很多新聞,前線記者也許想報道,但過不到上司的關,出不到街,我親自去拍攝,馬上就可以播出來!」 Sonus Cat形容自己是「公民記者」,日間從事網頁及設計工作,放工及周末拿起攝錄機,記錄各類型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最先他是因為「網政廿一」而關注社會政治議題,二○○三年七一遊行後,一班網民成立這獨立自治的網上平台「網政廿一」,透過網絡的新聞組開拓評論政事的空間。二○一二年他加入「社會記錄協會」 SocREC,這組織義務記錄一些被主流傳媒忽略的小團體、弱勢社群等活動,包括論壇、展覽、遊行示威等,再放上網傳播,口號是「為小眾留印記,為弱勢存足迹」。前年反國民教育在政府總部的連串活動,Sonus Cat和SocREC的朋友幾乎天天都拍攝,並在網上直播。
「怎樣做人物訪問?例如我訪問漁夫,他會用漁夫的世界觀答你,又會用很多漁業術語回答你,但怎樣令一般讀者明白?」「我被批評訪問時,把自己說話放在別人口裏,『引導』了被訪者,如何能避免?」 Sonus Cat不時在臉書上發問,一邊做,一邊學。
公民新聞強調互動、民主
他坦言當公民記者,只是盡公民的責任,亦不介意沒有薪水:「我的志向不在記者,我喜歡設計多過做記者。如果香港情況不是這麼壞,才不會獻醜拍片和做訪問!」
這幾年的採訪工作,令他對主流傳媒多了一點同情:「有時看到電視台的攝記,對報紙的攝記很兇,其實大家都是工作罷了!記者採訪很辛苦,又要想問題,又要面對編輯的壓力,人工又不高。我們公民媒體雖然也有編採制度,但壓力沒有這樣大,而且跳去其他公民媒體,甚至自立門戶,都很方便。」去年他便改到新成立的「影像平台」 VDOplatform,繼續採訪和拍攝。
像Sonus Cat這樣的公民記者,人數一直在增加。二○○四年成立的「香港獨立媒體網」一直鼓勵市民透過採訪報道,介入社會議題。編輯葉蔭聰在著作《小媒體大事件》中指出,公民記者的專業建立在自己熟悉的事情上,公民新聞更強調互動、溝通、民主。他舉例「獨媒」剛創辦,便有熟悉漫畫的民間記者,發現一篇關於日本漫畫的報道,錯誤引述了被訪的學者,於是親自採訪及報道更正。
如今「獨媒」除了三名受薪編輯,還有九名不同學系的大學生當實習記者,並且不定期以議題開辦工作坊。去年底有朱迪凱主講的「土地規劃」民間報道工作坊,教導學員如何調查、如何報道;上月的「動物保育」民間報道工作坊講解動物倫理和新聞寫作技巧等,每次上課的十至十五名學員,都被要求試寫。最近有學員相當詳細地報道漁護署偷調大嶼山及西貢牛隻的試驗計劃。
■藉捍衞新聞自由去撐每個人的公民社會。
■「影像平台」 VDOplatform是新成立的公民媒體。
由媒體傳播到大眾報道事件
二○一二年成立的「主場新聞」,目前每天到訪人數超過四萬,比不少報館網頁都要多,雖然「主場」沒有用「公民記者」這字眼,但在創刊辭明言:「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單向訊息傳播,過去精英通過傳統媒體向大眾傳播信念,今天是大眾通過新媒體表達自己信念,群眾報道自己關心的事件。」每個市民,都可以是「博客」,透過共享的新聞平台發表看法。創辦人劉細良更期望可以有更多類似「主場」的平台出現,香港傳媒若能像維基百科般不斷自動上載報道,政治商界都無法打壓。
回到一九○二年,梁啟超在日本創辦半月刊《新民叢報》,一人又編又寫每天寫五千字,若在今天,可能就是一位「政治博客」?而民初的報紙,哪一份不是結合傳媒及社會運動的「熱血時報」?
上星期在臉書整理了一份香港「新」媒體名單,大大小小起碼二十多個,當中有來自報館的受薪記者,更有大量義務的公民記者。主流傳媒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政治及商業打壓,新媒體同樣面對採訪空間收窄:Sonus Cat說較早前特首落區,他想訪問在場的梁國雄議員,警察竟然也不許;「獨媒」上月則聯同六個新媒體爭取現場採訪政府活動。
捍衞新聞自由不只是撐記者這一個行業的從業員,人人都可以是記者,撐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公民社會。
Profile:
陳曉蕾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陳曉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