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8-盧子健:一代人的堅持 跨地域的良知——悼念「六四」事件25周年
盧子健:一代人的堅持 跨地域的良知——悼念「六四」事件25周年
8:34 28/5/2014
【明報專訊】悼念「六四」,不單是為了香港,也是為了中國。
悼念「六四」,不單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人類的良知。
悼念「六四」,不單是為了這一代的良知,也是為了下一代的良知。
「六四」事件雖然轉眼間已經過去25年,我們這一代曾經為當年內地民主運動所鼓舞,而後來又因為其受鎮壓而悲痛的香港人始終不能忘記、也未敢忘記。我們堅持悼念「六四」,並希望薪火相傳,希望下一代不要忘記這場悲劇,希望他們繼續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和法治奮鬥。
去年10月,我第一次到訪德國柏林。當年象徵東西歐的分裂、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柏林圍牆,是在1989年倒下。那一年,中國的民主運動以悲劇收場。但在東歐,民主運動結束了共產黨的統治,為久經苦難的人民帶來了新生。
初次到訪柏林的旅客自不然會參觀圍牆的遺址。當我走過當年柏林圍牆曾經屹立的道路時,難免感慨萬千。過去20多年間,德國復歸統一,人民共享民主、自由和法治,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穩定,國家成為歐洲第一大國。同一期間,中國經濟翻了幾番,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整體經濟已經追上美國,綜合國力亦肯定已經晉身世界前列,但「六四」當年民主運動的理想仍然有如鏡花水月,遙不可及。在維穩的大前提下,在中國還有多少良心犯身陷囹圄?
不過,柏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歷史紀念場所不是圍牆遺址,而是紀念上世紀二次大戰期間大屠殺的一個「碑林」。共產主義曾經吸引以億計的世界人民,但在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片段。今天儘管還有少數國家是由號稱共產黨的政府執政,但是其國家的社會制度與共產主義風馬牛不相及。暴政、極權和專制也從來未有停止過為人類帶來苦難。上世紀納粹黨為猶太人帶來苦難,也為歐洲人民帶來苦難,亦為德國人民帶來苦難。悼念當年的大屠殺,不單單是令當年枉死的猶太人安息,更重要的是為沒有良知的黑暗日子作見證,並在這個基礎上重新煥發德國人的良知。堅持不忘大屠殺,才使德國人走出陰霾,重建一個繁榮、穩定和進步的國家。
中國大地曾出現良知的彩虹
「六四」事件雖是悲劇,但它為我們留下了希望,就是在1989年4月中至6月初這50天期間,中國大地曾經出現過良知的彩虹。除了作為民主運動先鋒的學生外,我們見到很多同情學生的共產黨員,包括最後被罷免職務後再被軟禁的趙紫陽;我們見到很多聲援支持學生的學者;我們見到很多頂着政治壓力、冒着打壓風險來報道民主運動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見到挺身捍衛學生的工人和普羅大眾。1989年6月3日的晚上,不少北京人民為阻截軍隊到天安門廣場清場而犧牲在長安街頭。在往後幾個星期內,眾多仁人志士、善良的老百姓掩護民主運動領袖離境,保障了他們的人身安全。
這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也是一段感人的日子。在香港,同樣有很多感人的時刻。還記得:1989年5月20日,在一個8號風球高懸、風雨交加的星期六,幾萬人由維多利亞公園出發,渾身濕透的遊行至當時位於皇后大道東的新華社(即是中聯辦前身)辦事處外抗議。我們毫不猶豫就坐在濕漉的柏油路上,臉上流的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還記得﹕往後的兩個星期天,過百萬人參與了愛國民主大遊行。大家是滿腔義憤,但示威行動秩序井然,沿途都有途人、商店的工作人員和司機等打氣支持,構建無數動人的場面。還記得﹕在那幾個星期內,市民捐錢出力支援內地民主運動,不論左中右、親中親英、基層中產上層等各方人士都表態聲援內地民主運動。
點點燭光為堅持作見證
1989年內地民主運動觸動每一個香港人的良知,驅動我們共同追求一個民主中國的動人理想。 6月3日和4日在北京城發生的屠殺,及其後的武力鎮壓和秋後算帳,為這個理想帶來沉重打擊。我們見證了這一段既黑暗又感人的歷史。
25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激情深深地沉澱在心底。但每一次想起「六四」,在悲痛之餘,也想起當年北京市民和學生流的血和香港市民流的淚。它們同樣閃爍着良知的光輝,超越一代人的記憶,照亮我們的心靈。每一年在維園舉行的悼念「六四」晚會上的點點燭光,就像當年在長安街頭和天安門廣場犧牲的英靈的目光,為我們執著良知的堅持作見證。望着燭光,就像在黑暗中見到光明。我不知道還要堅持多少年才會見到一個民主中國,我只知道不能讓心靈內的良知熄滅,因為這是一代人的責任,也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希望。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8:34 28/5/2014
【明報專訊】悼念「六四」,不單是為了香港,也是為了中國。
悼念「六四」,不單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人類的良知。
悼念「六四」,不單是為了這一代的良知,也是為了下一代的良知。
「六四」事件雖然轉眼間已經過去25年,我們這一代曾經為當年內地民主運動所鼓舞,而後來又因為其受鎮壓而悲痛的香港人始終不能忘記、也未敢忘記。我們堅持悼念「六四」,並希望薪火相傳,希望下一代不要忘記這場悲劇,希望他們繼續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和法治奮鬥。
去年10月,我第一次到訪德國柏林。當年象徵東西歐的分裂、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對抗的柏林圍牆,是在1989年倒下。那一年,中國的民主運動以悲劇收場。但在東歐,民主運動結束了共產黨的統治,為久經苦難的人民帶來了新生。
初次到訪柏林的旅客自不然會參觀圍牆的遺址。當我走過當年柏林圍牆曾經屹立的道路時,難免感慨萬千。過去20多年間,德國復歸統一,人民共享民主、自由和法治,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穩定,國家成為歐洲第一大國。同一期間,中國經濟翻了幾番,以購買力平價計算整體經濟已經追上美國,綜合國力亦肯定已經晉身世界前列,但「六四」當年民主運動的理想仍然有如鏡花水月,遙不可及。在維穩的大前提下,在中國還有多少良心犯身陷囹圄?
不過,柏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歷史紀念場所不是圍牆遺址,而是紀念上世紀二次大戰期間大屠殺的一個「碑林」。共產主義曾經吸引以億計的世界人民,但在歷史長河中只不過是一個短暫的片段。今天儘管還有少數國家是由號稱共產黨的政府執政,但是其國家的社會制度與共產主義風馬牛不相及。暴政、極權和專制也從來未有停止過為人類帶來苦難。上世紀納粹黨為猶太人帶來苦難,也為歐洲人民帶來苦難,亦為德國人民帶來苦難。悼念當年的大屠殺,不單單是令當年枉死的猶太人安息,更重要的是為沒有良知的黑暗日子作見證,並在這個基礎上重新煥發德國人的良知。堅持不忘大屠殺,才使德國人走出陰霾,重建一個繁榮、穩定和進步的國家。
中國大地曾出現良知的彩虹
「六四」事件雖是悲劇,但它為我們留下了希望,就是在1989年4月中至6月初這50天期間,中國大地曾經出現過良知的彩虹。除了作為民主運動先鋒的學生外,我們見到很多同情學生的共產黨員,包括最後被罷免職務後再被軟禁的趙紫陽;我們見到很多聲援支持學生的學者;我們見到很多頂着政治壓力、冒着打壓風險來報道民主運動的新聞工作者;我們見到挺身捍衛學生的工人和普羅大眾。1989年6月3日的晚上,不少北京人民為阻截軍隊到天安門廣場清場而犧牲在長安街頭。在往後幾個星期內,眾多仁人志士、善良的老百姓掩護民主運動領袖離境,保障了他們的人身安全。
這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也是一段感人的日子。在香港,同樣有很多感人的時刻。還記得:1989年5月20日,在一個8號風球高懸、風雨交加的星期六,幾萬人由維多利亞公園出發,渾身濕透的遊行至當時位於皇后大道東的新華社(即是中聯辦前身)辦事處外抗議。我們毫不猶豫就坐在濕漉的柏油路上,臉上流的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還記得﹕往後的兩個星期天,過百萬人參與了愛國民主大遊行。大家是滿腔義憤,但示威行動秩序井然,沿途都有途人、商店的工作人員和司機等打氣支持,構建無數動人的場面。還記得﹕在那幾個星期內,市民捐錢出力支援內地民主運動,不論左中右、親中親英、基層中產上層等各方人士都表態聲援內地民主運動。
點點燭光為堅持作見證
1989年內地民主運動觸動每一個香港人的良知,驅動我們共同追求一個民主中國的動人理想。 6月3日和4日在北京城發生的屠殺,及其後的武力鎮壓和秋後算帳,為這個理想帶來沉重打擊。我們見證了這一段既黑暗又感人的歷史。
25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激情深深地沉澱在心底。但每一次想起「六四」,在悲痛之餘,也想起當年北京市民和學生流的血和香港市民流的淚。它們同樣閃爍着良知的光輝,超越一代人的記憶,照亮我們的心靈。每一年在維園舉行的悼念「六四」晚會上的點點燭光,就像當年在長安街頭和天安門廣場犧牲的英靈的目光,為我們執著良知的堅持作見證。望着燭光,就像在黑暗中見到光明。我不知道還要堅持多少年才會見到一個民主中國,我只知道不能讓心靈內的良知熄滅,因為這是一代人的責任,也是這一代和下一代的希望。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