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31-綠是彩色:大師如何生活?
綠是彩色:大師如何生活?
8:03 31/5/2014
那天下午,Mason Currey像我們大部份在家工作的人一樣,明明早上精神很好,卻上網看東看西去了。摸一摸這樣,執一執那樣,轉眼又要吃午飯。距離截稿時間越來越近,思緒卻越來越散漫……「那些大師、大作家、大畫家和大音樂家等,是如何工作的呢?」Currey居然(當然?)上網開了一個全新的部落格,收集大師們的工作習慣。他本來要寫的雜誌稿件,拖到最後一分鐘才交稿(好正常!),可是那部落格每天寫一個大師,一寫就是一年半,出版社邀約出書。「這種書也有人看嗎?」他很意外,結果這書不但受歡迎,還出了譯本包括中文版,並且推出再版。收集所有這些大師的生活習慣,其實是問:如何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有意義的作品?要把自己完全奉獻出來?還是可以每日撥出一段時間?不夠時間,要放棄甚麼?創作有生活可言嗎?但不能生活,如何能持久創作?──這是每位有心創作的朋友,都在反覆自問吧!
■大師們如何規劃時間,創作出偉大作品?
到底這幾百位大師如何兼顧創作和生活?從部格落原名"Daily Routines"(日常作息),改為後來的書名"Daily Rituals"(每日儀式),就會發現,原來創作生活幾乎是一種禮儀,簡直要恭敬地執行。很苦?書名的副題是:"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Find Inspiration and Get to Work"。絕大部份的大師,就是如此抓住時間,找到靈感,並且實踐成功。
英國畫家Bacon可以一天大吃大喝幾頓、晚晚尋歡作樂、畫室亂作一堆、牆上全是亂七八糟的油彩。可是終其一生,他清晨起床後第一件做的事,就是畫畫。女權作者西蒙波娃在上午十時獨自工作到下午一時,和精神伴侶沙特吃午過飯,便回他的家各自默默地由五時工作到九時。夜裏,波娃在自己的家和男友一起睡。作家村上春樹凌晨四時開始寫作,一寫就長達五、六小時。下午他會跑步或游水,然後辦雜事、看書或聽音樂,九時一定上床。他說:「這樣的重複本身很重要,是一種催眠,我為自己催眠以求更深入我的心靈。」
不是每位大師都早起,用一輩子寫下《追憶似水流年》的普魯斯特晚上六時才醒來,就在床上寫到天亮,日日如是。時間習慣可能會隨着年紀改變,小說家米勒年輕時由午夜寫到黎明,後來發現自己早上創作力最高,改為早上工作,午覺後再工作。年紀漸長卻再發現,過了中午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必要,甚至有反效果。「一下把靈感用完是不智的。」這小說家最後說:「要維持洞察力,必須有相當高的紀律,過有紀律的生活。」這種紀律,甚至延伸到食物。音樂家貝多芬的早餐必然是六十顆咖啡豆煮成的一杯咖啡;導演Ingmar Bergman的午餐永遠是粟米片、草莓醬和乳酪;畢卡索只吃青菜、魚、米布丁和葡萄。
創作要毫無約束?要全情投入?原來重要的是找到創作的生活紀律,而每個人的紀律都不一樣。上班上學的紀律之所以磨人,因為那是把全部人壓成一塊的時間表。早上精神最好的人,無法避免把時間浪費在交通,晚上才能全神貫注的,注定日間表現欠佳。再者,盛名如大師,創作才華依然敵不過肉體限制。身體沒可能長期三晚通宵兩日昏睡,最佳創作時間每天就是那數小時。把這數小時找出來,堅持天天善用,比較有機會成事。尤其是今時今日網上世界變得更龐大霸道,日常生活擠得更零碎微細,自然需要更大的自制力。要訣是,讓生活專注在精神上最重要的事,最基本的肉體需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處理。如此這般,日復一日。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leilachan@hotmail.com)
陳曉蕾
8:03 31/5/2014
那天下午,Mason Currey像我們大部份在家工作的人一樣,明明早上精神很好,卻上網看東看西去了。摸一摸這樣,執一執那樣,轉眼又要吃午飯。距離截稿時間越來越近,思緒卻越來越散漫……「那些大師、大作家、大畫家和大音樂家等,是如何工作的呢?」Currey居然(當然?)上網開了一個全新的部落格,收集大師們的工作習慣。他本來要寫的雜誌稿件,拖到最後一分鐘才交稿(好正常!),可是那部落格每天寫一個大師,一寫就是一年半,出版社邀約出書。「這種書也有人看嗎?」他很意外,結果這書不但受歡迎,還出了譯本包括中文版,並且推出再版。收集所有這些大師的生活習慣,其實是問:如何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有意義的作品?要把自己完全奉獻出來?還是可以每日撥出一段時間?不夠時間,要放棄甚麼?創作有生活可言嗎?但不能生活,如何能持久創作?──這是每位有心創作的朋友,都在反覆自問吧!
■大師們如何規劃時間,創作出偉大作品?
到底這幾百位大師如何兼顧創作和生活?從部格落原名"Daily Routines"(日常作息),改為後來的書名"Daily Rituals"(每日儀式),就會發現,原來創作生活幾乎是一種禮儀,簡直要恭敬地執行。很苦?書名的副題是:"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Find Inspiration and Get to Work"。絕大部份的大師,就是如此抓住時間,找到靈感,並且實踐成功。
英國畫家Bacon可以一天大吃大喝幾頓、晚晚尋歡作樂、畫室亂作一堆、牆上全是亂七八糟的油彩。可是終其一生,他清晨起床後第一件做的事,就是畫畫。女權作者西蒙波娃在上午十時獨自工作到下午一時,和精神伴侶沙特吃午過飯,便回他的家各自默默地由五時工作到九時。夜裏,波娃在自己的家和男友一起睡。作家村上春樹凌晨四時開始寫作,一寫就長達五、六小時。下午他會跑步或游水,然後辦雜事、看書或聽音樂,九時一定上床。他說:「這樣的重複本身很重要,是一種催眠,我為自己催眠以求更深入我的心靈。」
不是每位大師都早起,用一輩子寫下《追憶似水流年》的普魯斯特晚上六時才醒來,就在床上寫到天亮,日日如是。時間習慣可能會隨着年紀改變,小說家米勒年輕時由午夜寫到黎明,後來發現自己早上創作力最高,改為早上工作,午覺後再工作。年紀漸長卻再發現,過了中午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必要,甚至有反效果。「一下把靈感用完是不智的。」這小說家最後說:「要維持洞察力,必須有相當高的紀律,過有紀律的生活。」這種紀律,甚至延伸到食物。音樂家貝多芬的早餐必然是六十顆咖啡豆煮成的一杯咖啡;導演Ingmar Bergman的午餐永遠是粟米片、草莓醬和乳酪;畢卡索只吃青菜、魚、米布丁和葡萄。
創作要毫無約束?要全情投入?原來重要的是找到創作的生活紀律,而每個人的紀律都不一樣。上班上學的紀律之所以磨人,因為那是把全部人壓成一塊的時間表。早上精神最好的人,無法避免把時間浪費在交通,晚上才能全神貫注的,注定日間表現欠佳。再者,盛名如大師,創作才華依然敵不過肉體限制。身體沒可能長期三晚通宵兩日昏睡,最佳創作時間每天就是那數小時。把這數小時找出來,堅持天天善用,比較有機會成事。尤其是今時今日網上世界變得更龐大霸道,日常生活擠得更零碎微細,自然需要更大的自制力。要訣是,讓生活專注在精神上最重要的事,最基本的肉體需要,用最簡單的方法處理。如此這般,日復一日。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leilachan@hotmail.com)
陳曉蕾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