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陳韋安:《藍剔》
陳韋安:《藍剔》
2018年11月16日
藍剔,已讀不回,乃是現代城市人的煩惱。
科技便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過,有時候,距離近了,不代表我們可以掌握一切。科技的重點是掌控。科技令人掌握更多資訊,控制更多自身以外之物。不過,科技只是表面的掌控。它只掌握了事情表面。數據是描述。大數據是世界的大描述。不過,描述歸描述,它看不見事情的深處——尤其是人靈魂的深處。
藍剔,正是如此一種反叛。WhatsApp 彷彿了不起地能夠告訴我們對方的在線狀況,卻永遠不能告訴我們對方的想法。
一個剔,已發出。兩個剔。已收到,兩個藍剔,已讀。
為甚麼沒有回覆?你不知道。已讀不回,造成了現代人的煩惱,甚至,焦慮。你竟然為着一個藍剔感到焦慮。當然,並非每個人已讀不回都讓你感到焦慮。你只是介意與你親密的人。你盼望與他/她毫無距離。沒有地域的距離,沒有時間的距離。沒有心靈的距離。不過,人與人的距離其實是必需的。我們無法知道別人的全部,我與他/她其實是有距離——這是作為「個體」與個體的基本前設。然而,科技卻假想我們能夠越過這前設。
你知道別人已讀,你知道別人已知道,你卻不知道別人為何不回。你不知道。你不是全知。科技卻正在一個全知。它讓人越來越無法忍受「不知道」。最新的消息、世界的知識、大數據,全部都與只是你一步之遙。你走到別人的跟前,讀出別人最新的在線時間,卻停在此地,不能前進。這「一步之遙」,令你非常焦慮。因此,與其說你無法承受別人不回,倒不如說是無法承受自己的「不知道」。
中世紀數學家、哲學家、神祕主義者庫薩的尼古拉(Nicholas of Cusa)提出「有知識的無知」(docta ignorantia)這說法。科技與智慧,知識與學識,不是叫人設想自己的無限,而是更能體會並且承受自己的有限。「智慧」與「忍耐」乃是兩個關聯的上帝屬性。上帝滿有智慧,無所不知,任何事情都能夠立刻實現。不過,祂同時滿有忍耐,容讓未曾改變,不輕易發怒。(和合本的「不輕易發怒」其實就是「耐性」的意思,例如出34:6; 詩86:15)。因此,知識的增長,科技的進步,應該讓人讓人變得更有耐性,而不是逆向而行。
曾讀過天主教數學家拉納(Karl Rahner)寫一篇有關耐性(Geduld)的文章(Über die Geduld),他說,所謂「耐性」,其實是一個更寬角度的視野。耐性是一個時間問題。耐性,就是以永恆的視野理解事物。當我們以永恆的視野察看當下,我們就不會被時間的流失影響,更不會將自己困在時間(chronos)之中。耐性讓我們能夠對人寬容(Toleranz)。我們以上帝的眼目理解別人,不把自己困在「一步之遙」距離,不把焦點停留在「我」或「他」之上,卻嘗試以更廣闊的目光理解目前的不如意、不理想、不回覆...
愛是耐性。Love is patience。這份愛是神聖的愛。它讓我們不被藍剔所勝,反以耐性克服之。
陳韋安
2018年11月16日
藍剔,已讀不回,乃是現代城市人的煩惱。
科技便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過,有時候,距離近了,不代表我們可以掌握一切。科技的重點是掌控。科技令人掌握更多資訊,控制更多自身以外之物。不過,科技只是表面的掌控。它只掌握了事情表面。數據是描述。大數據是世界的大描述。不過,描述歸描述,它看不見事情的深處——尤其是人靈魂的深處。
藍剔,正是如此一種反叛。WhatsApp 彷彿了不起地能夠告訴我們對方的在線狀況,卻永遠不能告訴我們對方的想法。
一個剔,已發出。兩個剔。已收到,兩個藍剔,已讀。
為甚麼沒有回覆?你不知道。已讀不回,造成了現代人的煩惱,甚至,焦慮。你竟然為着一個藍剔感到焦慮。當然,並非每個人已讀不回都讓你感到焦慮。你只是介意與你親密的人。你盼望與他/她毫無距離。沒有地域的距離,沒有時間的距離。沒有心靈的距離。不過,人與人的距離其實是必需的。我們無法知道別人的全部,我與他/她其實是有距離——這是作為「個體」與個體的基本前設。然而,科技卻假想我們能夠越過這前設。
你知道別人已讀,你知道別人已知道,你卻不知道別人為何不回。你不知道。你不是全知。科技卻正在一個全知。它讓人越來越無法忍受「不知道」。最新的消息、世界的知識、大數據,全部都與只是你一步之遙。你走到別人的跟前,讀出別人最新的在線時間,卻停在此地,不能前進。這「一步之遙」,令你非常焦慮。因此,與其說你無法承受別人不回,倒不如說是無法承受自己的「不知道」。
中世紀數學家、哲學家、神祕主義者庫薩的尼古拉(Nicholas of Cusa)提出「有知識的無知」(docta ignorantia)這說法。科技與智慧,知識與學識,不是叫人設想自己的無限,而是更能體會並且承受自己的有限。「智慧」與「忍耐」乃是兩個關聯的上帝屬性。上帝滿有智慧,無所不知,任何事情都能夠立刻實現。不過,祂同時滿有忍耐,容讓未曾改變,不輕易發怒。(和合本的「不輕易發怒」其實就是「耐性」的意思,例如出34:6; 詩86:15)。因此,知識的增長,科技的進步,應該讓人讓人變得更有耐性,而不是逆向而行。
曾讀過天主教數學家拉納(Karl Rahner)寫一篇有關耐性(Geduld)的文章(Über die Geduld),他說,所謂「耐性」,其實是一個更寬角度的視野。耐性是一個時間問題。耐性,就是以永恆的視野理解事物。當我們以永恆的視野察看當下,我們就不會被時間的流失影響,更不會將自己困在時間(chronos)之中。耐性讓我們能夠對人寬容(Toleranz)。我們以上帝的眼目理解別人,不把自己困在「一步之遙」距離,不把焦點停留在「我」或「他」之上,卻嘗試以更廣闊的目光理解目前的不如意、不理想、不回覆...
愛是耐性。Love is patience。這份愛是神聖的愛。它讓我們不被藍剔所勝,反以耐性克服之。
陳韋安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