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5-兩棲攻擊艦“航母化”?從世界強國海軍歷史經驗談起
兩棲攻擊艦“航母化”?從世界強國海軍歷史經驗談起
2019年09月25日
http://dailynews.sina.com
國慶前夕,中國海軍再次迎來一件盛事。
9月25日上午,中國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在上海舉行下水儀式。這意味着中國海軍近年來迎來航母、萬噸驅逐艦之後又將迎來一款重磅級戰艦。
要問兩棲攻擊艦有什麼用?打個比方,日本月前決定引進美製F-35B戰機後,其所謂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可謂“秒變航母”。
中國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下水儀式。 海軍新聞 圖
以史爲鑑:兩棲攻擊艦與慘烈的硫磺島戰役
當然,雖然航母足夠吸睛,雖然兩棲攻擊艦直通式甲板的外型和寬闊的艦體與航母存在相似,並在搭載垂直起降戰機後具備一定的航母功能,但這絕非兩棲攻擊艦的核心功能,甚至都不能算其重要的功能。
論及兩棲攻擊艦的出現、演進與使用,美國海軍的經驗不可忽視,也理應具備相當的參考價值。
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好萊塢經典影片的讀者,可能不會忘記影片開頭對美軍在奧馬哈灘頭付出慘重傷亡場景的描述。這場諾曼底登陸戰中最慘烈的戰鬥,恰如其分地體現了當時登陸部隊作戰方式的侷限性。
在那個年代,儘管航母和飛機已經出現,但在登陸戰中它們基本只能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提供火力掩護,而登陸部隊本身只能先以大船航行至岸邊,再通過網繩從大船上攀下至登陸小艇,然後乘坐小艇向德軍的“大西洋壁壘”發起衝擊。
這種登陸作戰方式,本質上依然是平面二維式的,不僅耗時漫長,而且減少了佔據地利的防禦方的作戰難度,使得攻擊方只能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換取勝利。因此,我們看到灘頭的少數德軍僅依靠機槍碉堡和火炮陣地便能對美軍造成驚人的殺傷力,看到大量的美軍步兵與器材堆積在狹小的灘頭任人“欺凌”。若非美軍傘兵事先在諾曼底後方實施大規模傘降,只怕美軍在灘頭付出的傷亡還會更加慘重。
因此,在二戰結束後不久,隨着直升機技術的發展成熟,已經“獨霸”海洋的美軍便開始探索兩棲登陸作戰的新方式,以實現美軍在必要時介入歐亞大陸的戰略謀劃。
1949年,蘇聯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當時冷戰的大幕已經落下,美軍清楚地知道,如果核武器被應用於反登陸作戰,那麼諾曼底式的登陸作戰將再無勝算——一枚原子彈即可將在灘頭密集扎堆的登陸部隊摧毀。
所以,美軍需要以更爲快速和立體的方式實現向目標灘頭的兵力投送,並大幅拓展作戰縱深。基於這種考慮,美軍提出了“垂直包圍”的作戰理念,以通過艦載直升機的大規模應用實現對目標海岸側翼和後方的佔領。
這一作戰理念催生了世界第一種專用兩棲攻擊艦的誕生——“硫磺島”級。顯然,用硫磺島這個曾讓美軍付出慘重傷亡的島嶼來爲艦命名,足以說明美軍對這種新型軍艦的期待。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不同於早期通過航母改建的直升機突擊艦,儘管它的噸位沒有很大,但是它的艙室結構更合理,不僅能搭載更多的直升機,而且能搭載一個成建制的海軍陸戰隊加強營,這使它在戰場上能夠成爲一個強有力的作戰單位。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軍的設想雖然美好,但這是建立在假想敵不掌握制海權、己方艦機可以推進至近岸水域的前提下的。隨着蘇聯紅海軍在戈爾什科夫的主政時期得到全面發展與強化,蘇聯海上力量已具備對美國海軍發起致命挑戰的能力。因此,美軍也針鋒相對地發展起更加強大、投送手段更豐富的第二代兩棲攻擊艦——被譽爲一代經典的“塔拉瓦”級。
相比於其前輩,“塔拉瓦”級最主要的特徵在於增加了船塢,這等於將傳統直升機突擊艦、船塢登陸艦和運輸艦三者的功能集合爲一體,使得它在不需要任何其它艦隻配合的情況下,便能使用直升機、氣墊登陸艇和兩棲戰車獨立地發起登陸作戰。此外,塔拉瓦級還首次搭載了“海鷂”AV-8B垂直起降戰機,使得其對地打擊與防空能力都進一步加強。
之後,隨着蘇聯海軍越發強大,美軍又發展起了到目前仍在服役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到這個階段,艦體根本結構已經變動不大,最大的區別在於電子信息系統與指揮能力得到大幅強化,以適應登陸單位和電磁信號越來越多、登陸作戰越來越複雜的情況。
兩棲攻擊艦“航母化”的需求並不迫切
那麼,我軍的兩棲攻擊艦,是否有發展和部署垂直起降戰機的必要,使之像當前美國和日本的新型兩棲攻擊艦那樣承擔具備部分的航母功能?
筆者認爲,這個問題要基於其實際用途以及武器本身的性價比兩方面考慮。換句話說,就是不要事事以美軍爲標杆,要從自己實際出發。
美軍之所以要發展F-35B來搭配其第四代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根本上是冷戰後軍費遭到壓縮的原因所致。爲了維繫美國航母力量在全球的存在,美國需要在有限的航母數量外發展相應的替代力量——這是F-35B上艦的根本原因。這麼做的後果,一是艦艇過分側重空中力量,以至於“美利堅”級首艦甚至沒有空間設置塢艙;二是F-35整體項目一度困難重重,進度遲緩,成本高漲,而這大部分都是由F-35B導致的。
而對我軍來說,美國需要垂直起降戰機上艦的理由,目前需求並不強烈。首先,我軍發展兩棲戰力的核心緣由很簡單,即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而非像美軍那樣需要實現全球存在,“由海向陸”實施干預。因此,我國海軍需要的航母數量是相對有限的,還看不出需要兩棲攻擊艦發揮航母作用的迫切需求。
其次,我軍實施兩棲登陸作戰的潛在目標擁有不俗的岸防實力,這就更需要我軍的兩棲攻擊艦聚焦於登陸作戰本身,而非登陸與制空都要兼顧。實際上,貌似先行一步的美軍已經在走回頭路:2012年2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與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已經簽署一項備忘錄,決定將從“美利堅”級的三號艦開始恢復船塢艙的構造,以恢復從水面向海岸實施突擊登陸的能力,而非只依賴航空運輸力量。
再次,考慮到垂直起降戰機的研發成本及其功能的可替代性,這實在是一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事情。往遠了說,蘇聯時期跟風發展了“雅克”系列垂直起降戰機,貌似幫助其有限的艦載航空兵實現了跨越,但從實際效果看,“雅克”的研發耗費了大量的經費不說,其可靠性還極差,以致被蘇軍官兵冠以“和平鴿”的諷刺性綽號。往近了看,眼前的F-35B的確足夠先進,但美軍爲它付出的資金與機會成本又有多高昂呢?
總結一下,美軍四代兩棲攻擊艦的發展路線,是基於不同時代實際情況的見招拆招,而見招拆招的要義,就是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與對手的實際能力,通過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手段達成目標。在這條路上,作爲海上“首強”的美軍既有過傑出的創新,也顯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我軍首艘兩棲攻擊艦的下水,值得歡呼與慶賀。但應該看到,這本質上仍是對我軍在“垂直登陸”能力上的提升,因此我軍兩棲攻擊艦的功用更多是聚焦於登陸作戰本身,而非刻意求全。
2019年09月25日
http://dailynews.sina.com
國慶前夕,中國海軍再次迎來一件盛事。
9月25日上午,中國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在上海舉行下水儀式。這意味着中國海軍近年來迎來航母、萬噸驅逐艦之後又將迎來一款重磅級戰艦。
要問兩棲攻擊艦有什麼用?打個比方,日本月前決定引進美製F-35B戰機後,其所謂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可謂“秒變航母”。
中國海軍首艘兩棲攻擊艦下水儀式。 海軍新聞 圖
以史爲鑑:兩棲攻擊艦與慘烈的硫磺島戰役
當然,雖然航母足夠吸睛,雖然兩棲攻擊艦直通式甲板的外型和寬闊的艦體與航母存在相似,並在搭載垂直起降戰機後具備一定的航母功能,但這絕非兩棲攻擊艦的核心功能,甚至都不能算其重要的功能。
論及兩棲攻擊艦的出現、演進與使用,美國海軍的經驗不可忽視,也理應具備相當的參考價值。
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好萊塢經典影片的讀者,可能不會忘記影片開頭對美軍在奧馬哈灘頭付出慘重傷亡場景的描述。這場諾曼底登陸戰中最慘烈的戰鬥,恰如其分地體現了當時登陸部隊作戰方式的侷限性。
在那個年代,儘管航母和飛機已經出現,但在登陸戰中它們基本只能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提供火力掩護,而登陸部隊本身只能先以大船航行至岸邊,再通過網繩從大船上攀下至登陸小艇,然後乘坐小艇向德軍的“大西洋壁壘”發起衝擊。
這種登陸作戰方式,本質上依然是平面二維式的,不僅耗時漫長,而且減少了佔據地利的防禦方的作戰難度,使得攻擊方只能以壓倒性的優勢兵力換取勝利。因此,我們看到灘頭的少數德軍僅依靠機槍碉堡和火炮陣地便能對美軍造成驚人的殺傷力,看到大量的美軍步兵與器材堆積在狹小的灘頭任人“欺凌”。若非美軍傘兵事先在諾曼底後方實施大規模傘降,只怕美軍在灘頭付出的傷亡還會更加慘重。
因此,在二戰結束後不久,隨着直升機技術的發展成熟,已經“獨霸”海洋的美軍便開始探索兩棲登陸作戰的新方式,以實現美軍在必要時介入歐亞大陸的戰略謀劃。
1949年,蘇聯第一枚原子彈試爆成功。當時冷戰的大幕已經落下,美軍清楚地知道,如果核武器被應用於反登陸作戰,那麼諾曼底式的登陸作戰將再無勝算——一枚原子彈即可將在灘頭密集扎堆的登陸部隊摧毀。
所以,美軍需要以更爲快速和立體的方式實現向目標灘頭的兵力投送,並大幅拓展作戰縱深。基於這種考慮,美軍提出了“垂直包圍”的作戰理念,以通過艦載直升機的大規模應用實現對目標海岸側翼和後方的佔領。
這一作戰理念催生了世界第一種專用兩棲攻擊艦的誕生——“硫磺島”級。顯然,用硫磺島這個曾讓美軍付出慘重傷亡的島嶼來爲艦命名,足以說明美軍對這種新型軍艦的期待。
“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不同於早期通過航母改建的直升機突擊艦,儘管它的噸位沒有很大,但是它的艙室結構更合理,不僅能搭載更多的直升機,而且能搭載一個成建制的海軍陸戰隊加強營,這使它在戰場上能夠成爲一個強有力的作戰單位。
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軍的設想雖然美好,但這是建立在假想敵不掌握制海權、己方艦機可以推進至近岸水域的前提下的。隨着蘇聯紅海軍在戈爾什科夫的主政時期得到全面發展與強化,蘇聯海上力量已具備對美國海軍發起致命挑戰的能力。因此,美軍也針鋒相對地發展起更加強大、投送手段更豐富的第二代兩棲攻擊艦——被譽爲一代經典的“塔拉瓦”級。
相比於其前輩,“塔拉瓦”級最主要的特徵在於增加了船塢,這等於將傳統直升機突擊艦、船塢登陸艦和運輸艦三者的功能集合爲一體,使得它在不需要任何其它艦隻配合的情況下,便能使用直升機、氣墊登陸艇和兩棲戰車獨立地發起登陸作戰。此外,塔拉瓦級還首次搭載了“海鷂”AV-8B垂直起降戰機,使得其對地打擊與防空能力都進一步加強。
之後,隨着蘇聯海軍越發強大,美軍又發展起了到目前仍在服役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到這個階段,艦體根本結構已經變動不大,最大的區別在於電子信息系統與指揮能力得到大幅強化,以適應登陸單位和電磁信號越來越多、登陸作戰越來越複雜的情況。
兩棲攻擊艦“航母化”的需求並不迫切
那麼,我軍的兩棲攻擊艦,是否有發展和部署垂直起降戰機的必要,使之像當前美國和日本的新型兩棲攻擊艦那樣承擔具備部分的航母功能?
筆者認爲,這個問題要基於其實際用途以及武器本身的性價比兩方面考慮。換句話說,就是不要事事以美軍爲標杆,要從自己實際出發。
美軍之所以要發展F-35B來搭配其第四代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根本上是冷戰後軍費遭到壓縮的原因所致。爲了維繫美國航母力量在全球的存在,美國需要在有限的航母數量外發展相應的替代力量——這是F-35B上艦的根本原因。這麼做的後果,一是艦艇過分側重空中力量,以至於“美利堅”級首艦甚至沒有空間設置塢艙;二是F-35整體項目一度困難重重,進度遲緩,成本高漲,而這大部分都是由F-35B導致的。
而對我軍來說,美國需要垂直起降戰機上艦的理由,目前需求並不強烈。首先,我軍發展兩棲戰力的核心緣由很簡單,即堅決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而非像美軍那樣需要實現全球存在,“由海向陸”實施干預。因此,我國海軍需要的航母數量是相對有限的,還看不出需要兩棲攻擊艦發揮航母作用的迫切需求。
其次,我軍實施兩棲登陸作戰的潛在目標擁有不俗的岸防實力,這就更需要我軍的兩棲攻擊艦聚焦於登陸作戰本身,而非登陸與制空都要兼顧。實際上,貌似先行一步的美軍已經在走回頭路:2012年2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與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已經簽署一項備忘錄,決定將從“美利堅”級的三號艦開始恢復船塢艙的構造,以恢復從水面向海岸實施突擊登陸的能力,而非只依賴航空運輸力量。
再次,考慮到垂直起降戰機的研發成本及其功能的可替代性,這實在是一件“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事情。往遠了說,蘇聯時期跟風發展了“雅克”系列垂直起降戰機,貌似幫助其有限的艦載航空兵實現了跨越,但從實際效果看,“雅克”的研發耗費了大量的經費不說,其可靠性還極差,以致被蘇軍官兵冠以“和平鴿”的諷刺性綽號。往近了看,眼前的F-35B的確足夠先進,但美軍爲它付出的資金與機會成本又有多高昂呢?
總結一下,美軍四代兩棲攻擊艦的發展路線,是基於不同時代實際情況的見招拆招,而見招拆招的要義,就是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與對手的實際能力,通過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手段達成目標。在這條路上,作爲海上“首強”的美軍既有過傑出的創新,也顯然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我軍首艘兩棲攻擊艦的下水,值得歡呼與慶賀。但應該看到,這本質上仍是對我軍在“垂直登陸”能力上的提升,因此我軍兩棲攻擊艦的功用更多是聚焦於登陸作戰本身,而非刻意求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