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紐約時報:你媽註定讓你抓狂
紐約時報:你媽註定讓你抓狂
JESSICA GROSE
2019年12月23日
和父母在一起時,我只有48小時的心態平和期。但凡過了兩天,我身體裡就會像響起警報一樣,讓我重返1999年。我又會變成一個不耐煩的暴躁少年,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無論多麼無害,都會引來我這樣的反應:「唉,媽,別再嘮叨我了!」
這種無法遏制的退化行為,從我上大學開始就一直在發生,當我自己成為家長後則變得更加嚴重。我以為我現在是個非常成熟的女性。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了。但就像上了發條的鐘一樣,一到和父母接觸的第三天,我又會置身90年代那輛借來的本田車裡,皺著眉頭高聲播放著飼養員樂隊(The Breeders)的音樂。
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不是孤例。心理學家甚至有一個術語來描述回到原生家庭時,我們身上出現的可預測的、令人抓狂的退化行為模式。這個術語叫做家庭系統理論,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的精神病學臨床助理教授普賈·拉克什明(Pooja Lakshmin)博士說,家庭都有各自的平衡,每個人在「維持家庭系統完好的過程中」都扮演著固定的角色。所以,不管你的既定角色是什麼——安撫者、小丑或是脾氣暴躁的人——當踏進童年時代家庭大門的一刻,你就會重新回到那個角色之中。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副教授基拉·伯迪特(Kira Birditt)博士一直在研究成年子女及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她表示,在她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中,94%的受訪者聲稱他們的關係存在某種衝突。研究還表明,母親和成年女兒之間的關係尤其緊張。伯迪特稱這幾乎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親密也最氣人的」。(在我剛成年的時候發生的改變我人生的事之一,就是注意到自己的母親會對她母親所說的話生氣。)
那麼,要如何心平氣和地與家人一起度過假期呢?這裡有一些幫你保持理智的建議。
為不可避免的退化行為做好準備。這不是你是否會退化的問題,而是何時出現退化行為的問題。拉克什明博士建議,當你拜訪家人之前,做一些心理準備工作,這樣就可以避免觸發最糟糕的行為。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什麼特定的話題或現實場合會刺激你的家人發瘋?如果有,就請避開這些話題和場合。即使是變換一下環境,也能幫你從舊有模式中走出來,所以,如果家庭晚宴的餐桌上總會出現鬧劇,試著出去吃一頓,看看是否能改善關係。
試著找到同理心。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語言學教授、《你穿這個?用對話理解母女》(You’re Wearing That? Understanding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Conversation)一書的作者黛博拉·坦南(Deborah Tannen)博士表示,最典型的負面母女互動總包含這樣一種動態:成年女兒覺得受到了母親的批評,而母親又覺得女兒太過敏感。如何撫育孫輩是引發這一動態的主要因素,坦南博士說:「很多女性告訴我,除了育兒技能,她們基本什麼批評都可以接受。」
坦南博士給祖父母的建議是:不要多話,因為即便是(在你看來)最善意的建議,也可能被視為批評。她給成年女兒們的建議則是,「試著提醒自己,雖然那聽起來像是批評,但卻是關心的表現。」你的母親只是希望你一切都順利,而她想盡力幫上忙(即使這讓你想埋在枕頭裡尖叫)。
給自己留點空間。你有時會需要一個逃生出口。臨床心理學家、《憤怒之舞:改變親密關係模式的女性指南》(The Dance of Anger: A Woman’s Guide to Changing the Patter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一書作者哈麗雅特·萊納(Harriet Lerner)博士說,「不管這意味著要在浴室裡躲10分鐘冷靜一下、安排好拜訪的時間長短,還是花錢住旅館而不是住在父母家的客房」,你都要確保自己能創造一個可以與家人產生一定情感距離的空間。當我和家人在一起時,總要確保自己能進行晨練——這讓我從他們之中解脫出來,同時也是發洩對周遭環境憤怒的好管道。
不要期待改變。拉克什明博士說,節日期間的家庭創傷不會有神奇的解決方案。12月本就是充滿壓力的季節——心理健康專家都說這段時間對他們的病人尤其艱難——所以,這可不是翻舊賬並以為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好時機。
JESSICA GROSE
紐約時報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9年12月11日。
翻譯:Harry
JESSICA GROSE
2019年12月23日
和父母在一起時,我只有48小時的心態平和期。但凡過了兩天,我身體裡就會像響起警報一樣,讓我重返1999年。我又會變成一個不耐煩的暴躁少年,媽媽說的每一句話,無論多麼無害,都會引來我這樣的反應:「唉,媽,別再嘮叨我了!」
這種無法遏制的退化行為,從我上大學開始就一直在發生,當我自己成為家長後則變得更加嚴重。我以為我現在是個非常成熟的女性。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了。但就像上了發條的鐘一樣,一到和父母接觸的第三天,我又會置身90年代那輛借來的本田車裡,皺著眉頭高聲播放著飼養員樂隊(The Breeders)的音樂。
在這個問題上,我可不是孤例。心理學家甚至有一個術語來描述回到原生家庭時,我們身上出現的可預測的、令人抓狂的退化行為模式。這個術語叫做家庭系統理論,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的精神病學臨床助理教授普賈·拉克什明(Pooja Lakshmin)博士說,家庭都有各自的平衡,每個人在「維持家庭系統完好的過程中」都扮演著固定的角色。所以,不管你的既定角色是什麼——安撫者、小丑或是脾氣暴躁的人——當踏進童年時代家庭大門的一刻,你就會重新回到那個角色之中。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副教授基拉·伯迪特(Kira Birditt)博士一直在研究成年子女及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她表示,在她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中,94%的受訪者聲稱他們的關係存在某種衝突。研究還表明,母親和成年女兒之間的關係尤其緊張。伯迪特稱這幾乎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親密也最氣人的」。(在我剛成年的時候發生的改變我人生的事之一,就是注意到自己的母親會對她母親所說的話生氣。)
那麼,要如何心平氣和地與家人一起度過假期呢?這裡有一些幫你保持理智的建議。
為不可避免的退化行為做好準備。這不是你是否會退化的問題,而是何時出現退化行為的問題。拉克什明博士建議,當你拜訪家人之前,做一些心理準備工作,這樣就可以避免觸發最糟糕的行為。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什麼特定的話題或現實場合會刺激你的家人發瘋?如果有,就請避開這些話題和場合。即使是變換一下環境,也能幫你從舊有模式中走出來,所以,如果家庭晚宴的餐桌上總會出現鬧劇,試著出去吃一頓,看看是否能改善關係。
試著找到同理心。喬治敦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語言學教授、《你穿這個?用對話理解母女》(You’re Wearing That? Understanding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Conversation)一書的作者黛博拉·坦南(Deborah Tannen)博士表示,最典型的負面母女互動總包含這樣一種動態:成年女兒覺得受到了母親的批評,而母親又覺得女兒太過敏感。如何撫育孫輩是引發這一動態的主要因素,坦南博士說:「很多女性告訴我,除了育兒技能,她們基本什麼批評都可以接受。」
坦南博士給祖父母的建議是:不要多話,因為即便是(在你看來)最善意的建議,也可能被視為批評。她給成年女兒們的建議則是,「試著提醒自己,雖然那聽起來像是批評,但卻是關心的表現。」你的母親只是希望你一切都順利,而她想盡力幫上忙(即使這讓你想埋在枕頭裡尖叫)。
給自己留點空間。你有時會需要一個逃生出口。臨床心理學家、《憤怒之舞:改變親密關係模式的女性指南》(The Dance of Anger: A Woman’s Guide to Changing the Patter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一書作者哈麗雅特·萊納(Harriet Lerner)博士說,「不管這意味著要在浴室裡躲10分鐘冷靜一下、安排好拜訪的時間長短,還是花錢住旅館而不是住在父母家的客房」,你都要確保自己能創造一個可以與家人產生一定情感距離的空間。當我和家人在一起時,總要確保自己能進行晨練——這讓我從他們之中解脫出來,同時也是發洩對周遭環境憤怒的好管道。
不要期待改變。拉克什明博士說,節日期間的家庭創傷不會有神奇的解決方案。12月本就是充滿壓力的季節——心理健康專家都說這段時間對他們的病人尤其艱難——所以,這可不是翻舊賬並以為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好時機。
JESSICA GROSE
紐約時報
本文最初發表於2019年12月11日。
翻譯:Harry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