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3-回歸10年百人誌,陳冠中反思香港起跌:我這一代負絕大責任
回歸10年百人誌,陳冠中反思香港起跌:我這一代負絕大責任
日期:2007年6月3日
圍咖啡店的小圓桌,坐了三代香港人。受訪的陳冠中是香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也是趕上七十年代投身社會、八十年代成功上位的鍍金一代。踏入新世紀,他悟出一個道理:「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
訪問他的三字頭和二字頭聽他的分析,只好低頭喝咖啡。 記者:雷子樂 陳沛敏
-五字頭vs三字頭-
於97年回歸時,陳冠中去了台灣搞超級電視台。歷史的一幕,他當時沒有太大的感覺,「八十年代日日夜夜講九七,自己都講廿年。」現在長居北京的他最近卻頻頻回港,到大學主持講座講香港,「幾煩都要講落去,呢個階段更加要講,因為好似有變化。」
2003年他跟內地的余秋雨和台灣的平路約好,三個人各寫一篇關於自己城市的文章,分別說香港、上海、台北的故事。結果,其他兩位沒有寫出來,他卻寫成《我這一代香港人》,把他對香港和他那代香港人的體會和自省,和盤托出。
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
陳冠中4歲來港,40歲前沒離開過香港,念香港大學時被人叫「上海仔」,卻自認為是徹頭徹尾的香港人。他中三那年香港六七暴動,之後就是殖民地政府調整管治手法的七十年代,建公屋,倡廉政,中文成為法定語文,推行九年免費育,公共援助、僱員七日有薪假期和分娩假,都是七十年代的產物。
那時候,陳冠中的那代人陸續進入人力市場,迎上香港經濟高速發展期。因為前面沒有人,他們很快就上位,也充份發揮了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培養出來的香港人精神──勤力卻縮骨、守法卻懂走精面,能辦點事卻又沒長遠目標、不追求完美。然後就是輝煌的八十年代。
「房價股市越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我城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誰還理會製造業空洞化、資源投在非生產性的建設、競爭力消失、房價比新加坡高三倍、大陸在改變、地緣優勢在磨滅、熱錢靠不住?突然日轉星移,好日子不再。」《我這一代香港人》的反省,其實是香港回歸之後才有的得。
「一個亞洲金融風暴,問題都出來了,可是已積重難返。」八十年代種下的因,結成九七之後的果。
九七前後才出道的三字頭一代,沒有陳冠中那代人的機遇,卻遇上他們種下的這個果。
-五字頭vs二字頭-
97年之後,忽然很多人跟陳冠中說:「香港年輕人唔掂。」他自問經常跟年輕人一起工作,開始想:「其實佢掂過我後生時,只係我代好幸運,入到行都好快上到位。」
八十年代初,陳冠中的老友岑建勳31歲已貴為德寶公司C.E.O,每年發行20多套電影。「今時今日,好難再有個31歲後生仔,可以有咁成就。」陳冠中對快要由二字頭邁向三字頭的記者說。他那一代香港人機會特別多,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一畢業,副總裁、副經理等銜頭虛位以待,後來九七大限將至,「鬼佬上司」光榮引退,他們順理成章上位。
典型「香港仔」閃電拆鐘樓
不過,對於97年後投身社會的一代,過去十年可說是前途暗淡。陳冠中認為,香港沒有一個可提供大量「中價值、中就業」的產業支持,令新一代上位無望。「呢方面,政府要負好大責任!」他說,政府回歸初期「勇過頭」,數碼港等項目惹來炮轟,往後的日子寧願少做少錯,結果失去先機。
特區政府認受性和自主性先天不足,特首是小圈子選舉的產物,「佢睇中央面色,仲多過殖民地時代港督睇英國政府面色」。他認為,特首普選,是解決香港困局的出路。
03年7.1大遊行、去年捍衞天星碼頭行動,反映香港人已變得不一樣,但政府仍以舊思維對待新一代的香港人。有趣的是,政府閃電拆毀鐘樓送往堆填區,正是典型「香港仔」的處事手法,與陳冠中的小說《香港三部曲》,移民加拿大的港人為建高球場,擔心引起環保爭議,竟收買消防員摸黑斬樹,實行速戰速決,先斬後奏的「高效率」手段如出一轍。
過去十年,香港停滯不前,對未來,陳冠中卻出奇地樂觀。政壇從前一直是親中派與民主派對峙,但他認為:「再過多十年,可能個個都係民主派,個個都親中。」香港快進入「大和解的前奏」。經歷過多年惶恐,目睹南韓迅速反彈、親歷「中國好,香港都可以不斷衰」的現實,終於越來越多人明白香港問題所在。陳冠中認為,下個十年,香港將進入「光榮年代」。
陳冠中小檔案
出生:1952生於上海(4歲來港)
學歷:就讀香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修讀社會學、政治學和傳播學
經歷:
第一份正職是記者,1976年創辦《號外》;是環保組織「綠色力量」創辦人之一
80年代在香港拍電影,監製過《等待黎明》、《不是家不聚頭》、《一碗茶》等電影
90年代初在內地投資文化媒體事業;94年赴台灣參與創辦「超級電視台」
04年寫成《我這一代香港人》,在中港兩地掀起迴響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回歸10年倒數28日】
日期:2007年6月3日
圍咖啡店的小圓桌,坐了三代香港人。受訪的陳冠中是香港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也是趕上七十年代投身社會、八十年代成功上位的鍍金一代。踏入新世紀,他悟出一個道理:「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成功所在,也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香港的好與壞我們都要負上絕大責任。」
訪問他的三字頭和二字頭聽他的分析,只好低頭喝咖啡。 記者:雷子樂 陳沛敏
-五字頭vs三字頭-
於97年回歸時,陳冠中去了台灣搞超級電視台。歷史的一幕,他當時沒有太大的感覺,「八十年代日日夜夜講九七,自己都講廿年。」現在長居北京的他最近卻頻頻回港,到大學主持講座講香港,「幾煩都要講落去,呢個階段更加要講,因為好似有變化。」
2003年他跟內地的余秋雨和台灣的平路約好,三個人各寫一篇關於自己城市的文章,分別說香港、上海、台北的故事。結果,其他兩位沒有寫出來,他卻寫成《我這一代香港人》,把他對香港和他那代香港人的體會和自省,和盤托出。
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
陳冠中4歲來港,40歲前沒離開過香港,念香港大學時被人叫「上海仔」,卻自認為是徹頭徹尾的香港人。他中三那年香港六七暴動,之後就是殖民地政府調整管治手法的七十年代,建公屋,倡廉政,中文成為法定語文,推行九年免費育,公共援助、僱員七日有薪假期和分娩假,都是七十年代的產物。
那時候,陳冠中的那代人陸續進入人力市場,迎上香港經濟高速發展期。因為前面沒有人,他們很快就上位,也充份發揮了育制度和社會文化培養出來的香港人精神──勤力卻縮骨、守法卻懂走精面,能辦點事卻又沒長遠目標、不追求完美。然後就是輝煌的八十年代。
「房價股市越發猛升,大家發財,順便造就了我城幾十年的富貴與浮華、我這一代人的燦爛與飛揚,思之令人感傷,然後不禁啞然失笑,簡直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天仙局,誰還理會製造業空洞化、資源投在非生產性的建設、競爭力消失、房價比新加坡高三倍、大陸在改變、地緣優勢在磨滅、熱錢靠不住?突然日轉星移,好日子不再。」《我這一代香港人》的反省,其實是香港回歸之後才有的得。
「一個亞洲金融風暴,問題都出來了,可是已積重難返。」八十年代種下的因,結成九七之後的果。
九七前後才出道的三字頭一代,沒有陳冠中那代人的機遇,卻遇上他們種下的這個果。
-五字頭vs二字頭-
97年之後,忽然很多人跟陳冠中說:「香港年輕人唔掂。」他自問經常跟年輕人一起工作,開始想:「其實佢掂過我後生時,只係我代好幸運,入到行都好快上到位。」
八十年代初,陳冠中的老友岑建勳31歲已貴為德寶公司C.E.O,每年發行20多套電影。「今時今日,好難再有個31歲後生仔,可以有咁成就。」陳冠中對快要由二字頭邁向三字頭的記者說。他那一代香港人機會特別多,八十年代的大學生一畢業,副總裁、副經理等銜頭虛位以待,後來九七大限將至,「鬼佬上司」光榮引退,他們順理成章上位。
典型「香港仔」閃電拆鐘樓
不過,對於97年後投身社會的一代,過去十年可說是前途暗淡。陳冠中認為,香港沒有一個可提供大量「中價值、中就業」的產業支持,令新一代上位無望。「呢方面,政府要負好大責任!」他說,政府回歸初期「勇過頭」,數碼港等項目惹來炮轟,往後的日子寧願少做少錯,結果失去先機。
特區政府認受性和自主性先天不足,特首是小圈子選舉的產物,「佢睇中央面色,仲多過殖民地時代港督睇英國政府面色」。他認為,特首普選,是解決香港困局的出路。
03年7.1大遊行、去年捍衞天星碼頭行動,反映香港人已變得不一樣,但政府仍以舊思維對待新一代的香港人。有趣的是,政府閃電拆毀鐘樓送往堆填區,正是典型「香港仔」的處事手法,與陳冠中的小說《香港三部曲》,移民加拿大的港人為建高球場,擔心引起環保爭議,竟收買消防員摸黑斬樹,實行速戰速決,先斬後奏的「高效率」手段如出一轍。
過去十年,香港停滯不前,對未來,陳冠中卻出奇地樂觀。政壇從前一直是親中派與民主派對峙,但他認為:「再過多十年,可能個個都係民主派,個個都親中。」香港快進入「大和解的前奏」。經歷過多年惶恐,目睹南韓迅速反彈、親歷「中國好,香港都可以不斷衰」的現實,終於越來越多人明白香港問題所在。陳冠中認為,下個十年,香港將進入「光榮年代」。
陳冠中小檔案
出生:1952生於上海(4歲來港)
學歷:就讀香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修讀社會學、政治學和傳播學
經歷:
第一份正職是記者,1976年創辦《號外》;是環保組織「綠色力量」創辦人之一
80年代在香港拍電影,監製過《等待黎明》、《不是家不聚頭》、《一碗茶》等電影
90年代初在內地投資文化媒體事業;94年赴台灣參與創辦「超級電視台」
04年寫成《我這一代香港人》,在中港兩地掀起迴響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回歸10年倒數28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