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6-王永平:台生佔立院,對港作預警
王永平:台生佔立院,對港作預警
信報 2014年3月26日
台灣大學生佔領立法院會議廳,藉此抗議執政國民黨政府以「黑箱作業」方式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簡稱《服貿》)。中台於2010年6月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按規定就開放服務貿易磋商,並於去年6月簽署《服貿》。民望持續低迷的馬英九總統視《服貿》為其主要政績,期望立法院早日通過,令台灣經濟受惠,就業率上升,繼而提升其民望。馬英九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總統,國民黨在立法院佔大多數議席,而民調也顯示支持《服貿》的人數比反對的多。「問題」出在由國民黨員王金平擔任院長的立法院開了多次公聽會後,依然沒有開始審議《服貿》。於是國民黨政府不理早前與立法院達成的逐條審議共識,把《服貿》呈交立法院作一次過表決。這個表面上違反程序正義(但是有法可依)的行動引起社會極大回響,更是「佔領立院」的導火線。
台灣的ECFA是香港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安排》的複製版。在兩岸簽署的《服貿》下,大陸開放予台灣的項目是80項,較台灣開放予大陸的64項為多。在大陸市場比比台灣大很多倍和其經濟依然每年增長7%的情況下,台灣可以從《服貿》得到的巨大利益顯以易見。反對的聲音主要是集中在部分台灣開放的項目,包括電信、印刷、運輸、零售、批發,而理由是開放對國家(台灣)安全、言論自由、本地中小企,以至透過《服貿》入台境工作的大陸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反對《服貿》其實反映不少台人,包括發起今次「佔領立院」的學生和群眾對大陸的極度不信任。他們擔心大陸企圖透過《服貿》的經濟優惠影響台灣政治生態和獨立自主。這亦是在野的民進黨認為立法院不應倉卒通過《服貿》,以及要求立法院獲授權監察《服貿》落實的原因。
「佔領立院」已升級至突擊行政院。台政府被迫武力清場,造成多人受傷的震撼場面。早前因「關說」風波幾乎被馬英九撤銷黨籍的王金平一方面呼籲群眾讓立法院恢復正常運作,另一方面卻拒絕與馬英九合作解決問題。他更要求馬英九體察時局、聽取民意,達成朝野共識。馬英九已表明不撤回《服貿》,並批評學生損害法治。事實上,即使馬政府同意恢復原來共識,逐條審議,在現在台灣政治氣候下,一些承諾開放的項目可能不獲通過,而《服貿》就必須重啟談判。這是馬英九今天面對的兩難局面。
台灣政府能否及如何解決這次由大學生發起的違法(達義?)行動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密切注意及從中汲取教訓。台灣的民主進程一向受到港人關注。同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情況(例如最近新聞界的連串事故,包括劉進圖遇襲案)亦在台灣引起回響。今次參與或聲援「佔領立院」行動的包括在台授課和讀書的港人教授和學生。早前有「佔中」人士往台與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交換意見,被建制傳媒猛烈批評。今次「佔領立院」行動有民進黨成員參與,便再次成為「港獨」與「台獨」可能合流害港人的「證據」。另邊廂,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表明不排除在未佔中前,先佔立法會的可能。專上學生聯會公佈各大院校的政改公投初步結果,顯示公民提名及「以支持票值均等產生提名委員會」的議案的支持度逾八成半。學聯發言人更表示「佔領立院」對香港學生有很大鼓舞行用,可以效法。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在Facebook留言,指「學生永遠總是站在公義的最前線」,並有學民成員前往台灣聲援「佔領立院」行動。
中央及建制人士經常概嘆,香港領土回歸,人心未歸。諷刺的是,相比內地,愈來愈多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台灣愈來愈有好感。在學術界,台灣成為一個可以考慮移民的熱點(主要障礙是台灣工資約為香港四分一)。今次涉及《服貿》的其中一個矛盾是協議有利大企業,卻損害中小企。不過,最令學生和本主義高漲的台灣人感到不安的是《服貿》的實質或潛在的政治涵意。
從香港看台灣,台灣民主進程帶來的不只是一人一票的政治參與權利,更是家是台灣,兩岸關係止於經濟的「共識」。台灣民眾對內地的經濟實惠存有高度介心(例如赴台旅遊的內地訪客有配額限制)。今次反「服貿」主要也是源自對另一邊政府的不信任。台灣近年經濟落後於區內對手,例如南韓是一回事。但不少台灣人,特別是講理想的學生絕不會因此而甘願在他們多年打拼得來的民主、自由、本土文化上承擔被大陸損害或蠶食的風險。
從台灣回看香港,今屆政府強調內港融合,經濟全方位向北望,最近更爆出在南沙興建「香港園」的構思。在實施限奶令被內地官員批評後,特區政府全面忍讓,只懂責罵驅蝗人士。(我當然不贊成這個無禮動作,但政府豈能迴避問題的根源?)與台灣民情相似,港人近年本土意識(不應視為搞獨立,也不是等同排斥內地人)愈來愈強,意味著衣食足的年輕一代不會像他們上一代般,把發達或物質享受放在第一位。今屆梁政府重經濟(卻包含不少政治考慮)、民生(未見成效),輕自由(例如迴避最近的新聞事故)、[反]民主(普選唯中央是命)、反程序公義(例如不發牌予香港電視),導致政府施政處事與大多數有識之士和年輕學生的價值觀有嚴重落差。最近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和前律政司長黃仁龍相繼發言,提醒港人須捍衛香港的自由和核心價值,在知識界產生極大迴響,更凸顯梁政府對維護港人原有生活方式的怯懦形象。
我希望今次台灣佔領立院事件可以警惕香港特區政府:假如不正視及儘快處理港人的種種不滿(不只是普選),類似大規模的「違法」行動隨時會在香港發生。
信報 2014年3月26日
台灣大學生佔領立法院會議廳,藉此抗議執政國民黨政府以「黑箱作業」方式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下簡稱《服貿》)。中台於2010年6月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按規定就開放服務貿易磋商,並於去年6月簽署《服貿》。民望持續低迷的馬英九總統視《服貿》為其主要政績,期望立法院早日通過,令台灣經濟受惠,就業率上升,繼而提升其民望。馬英九是一人一票選出來的總統,國民黨在立法院佔大多數議席,而民調也顯示支持《服貿》的人數比反對的多。「問題」出在由國民黨員王金平擔任院長的立法院開了多次公聽會後,依然沒有開始審議《服貿》。於是國民黨政府不理早前與立法院達成的逐條審議共識,把《服貿》呈交立法院作一次過表決。這個表面上違反程序正義(但是有法可依)的行動引起社會極大回響,更是「佔領立院」的導火線。
台灣的ECFA是香港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安排》的複製版。在兩岸簽署的《服貿》下,大陸開放予台灣的項目是80項,較台灣開放予大陸的64項為多。在大陸市場比比台灣大很多倍和其經濟依然每年增長7%的情況下,台灣可以從《服貿》得到的巨大利益顯以易見。反對的聲音主要是集中在部分台灣開放的項目,包括電信、印刷、運輸、零售、批發,而理由是開放對國家(台灣)安全、言論自由、本地中小企,以至透過《服貿》入台境工作的大陸人帶來的負面影響。反對《服貿》其實反映不少台人,包括發起今次「佔領立院」的學生和群眾對大陸的極度不信任。他們擔心大陸企圖透過《服貿》的經濟優惠影響台灣政治生態和獨立自主。這亦是在野的民進黨認為立法院不應倉卒通過《服貿》,以及要求立法院獲授權監察《服貿》落實的原因。
「佔領立院」已升級至突擊行政院。台政府被迫武力清場,造成多人受傷的震撼場面。早前因「關說」風波幾乎被馬英九撤銷黨籍的王金平一方面呼籲群眾讓立法院恢復正常運作,另一方面卻拒絕與馬英九合作解決問題。他更要求馬英九體察時局、聽取民意,達成朝野共識。馬英九已表明不撤回《服貿》,並批評學生損害法治。事實上,即使馬政府同意恢復原來共識,逐條審議,在現在台灣政治氣候下,一些承諾開放的項目可能不獲通過,而《服貿》就必須重啟談判。這是馬英九今天面對的兩難局面。
台灣政府能否及如何解決這次由大學生發起的違法(達義?)行動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密切注意及從中汲取教訓。台灣的民主進程一向受到港人關注。同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情況(例如最近新聞界的連串事故,包括劉進圖遇襲案)亦在台灣引起回響。今次參與或聲援「佔領立院」行動的包括在台授課和讀書的港人教授和學生。早前有「佔中」人士往台與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交換意見,被建制傳媒猛烈批評。今次「佔領立院」行動有民進黨成員參與,便再次成為「港獨」與「台獨」可能合流害港人的「證據」。另邊廂,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表明不排除在未佔中前,先佔立法會的可能。專上學生聯會公佈各大院校的政改公投初步結果,顯示公民提名及「以支持票值均等產生提名委員會」的議案的支持度逾八成半。學聯發言人更表示「佔領立院」對香港學生有很大鼓舞行用,可以效法。學民思潮的黃之鋒在Facebook留言,指「學生永遠總是站在公義的最前線」,並有學民成員前往台灣聲援「佔領立院」行動。
中央及建制人士經常概嘆,香港領土回歸,人心未歸。諷刺的是,相比內地,愈來愈多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台灣愈來愈有好感。在學術界,台灣成為一個可以考慮移民的熱點(主要障礙是台灣工資約為香港四分一)。今次涉及《服貿》的其中一個矛盾是協議有利大企業,卻損害中小企。不過,最令學生和本主義高漲的台灣人感到不安的是《服貿》的實質或潛在的政治涵意。
從香港看台灣,台灣民主進程帶來的不只是一人一票的政治參與權利,更是家是台灣,兩岸關係止於經濟的「共識」。台灣民眾對內地的經濟實惠存有高度介心(例如赴台旅遊的內地訪客有配額限制)。今次反「服貿」主要也是源自對另一邊政府的不信任。台灣近年經濟落後於區內對手,例如南韓是一回事。但不少台灣人,特別是講理想的學生絕不會因此而甘願在他們多年打拼得來的民主、自由、本土文化上承擔被大陸損害或蠶食的風險。
從台灣回看香港,今屆政府強調內港融合,經濟全方位向北望,最近更爆出在南沙興建「香港園」的構思。在實施限奶令被內地官員批評後,特區政府全面忍讓,只懂責罵驅蝗人士。(我當然不贊成這個無禮動作,但政府豈能迴避問題的根源?)與台灣民情相似,港人近年本土意識(不應視為搞獨立,也不是等同排斥內地人)愈來愈強,意味著衣食足的年輕一代不會像他們上一代般,把發達或物質享受放在第一位。今屆梁政府重經濟(卻包含不少政治考慮)、民生(未見成效),輕自由(例如迴避最近的新聞事故)、[反]民主(普選唯中央是命)、反程序公義(例如不發牌予香港電視),導致政府施政處事與大多數有識之士和年輕學生的價值觀有嚴重落差。最近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和前律政司長黃仁龍相繼發言,提醒港人須捍衛香港的自由和核心價值,在知識界產生極大迴響,更凸顯梁政府對維護港人原有生活方式的怯懦形象。
我希望今次台灣佔領立院事件可以警惕香港特區政府:假如不正視及儘快處理港人的種種不滿(不只是普選),類似大規模的「違法」行動隨時會在香港發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