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8-蔡子強:鮮花與學運
蔡子強:鮮花與學運
7:15 28/3/2014
【明報專訊】上星期二,台灣爆發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和「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運動,旋即牽動了兩岸不少人的心靈。這場運動又被稱為「太陽花學運」,讓人想起了24年前,同樣以花朵來命名的另一場學運,「野百合學運」。
野百合學運
1990年的台灣正處於一個轉折中的大時代,蔣經國臨終前解除戒嚴,結束黨禁和報禁,讓台灣的公民社會一下子得到解放,學運便乘時而起。在這場「三月學運」中,學生佔據的不是立法院,而是中正紀念堂廣場,在那裏靜坐和絕食,要求的是解散「萬年國會」,啟動台灣的民主改革。
當時學生通過以「野百合」來作為這次學運的精神象徵,從此這次學運便被稱為「野百合學運」。在一份由學生廣場文宣組所發出題為〈野百合的春天〉之傳單中,他們對選擇野百合的原因,作出了說明:
1. 自主性:野百合是台灣固有品種,象徵着自主性。
2. 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得到,反映了草根性。
3. 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
4. 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運動舉行的這個時候。
5. 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
6. 崇高:在魯凱族裏,她更是一生最崇高榮耀的象徵。
因此,學生認為野百合最能代表那次學運的精神,包含:對台灣主體性的追求、跨階層的全民運動、對抗不義的堅韌不拔、如春天般的朝氣和活力、純潔的理想和道德,以及參與其中的崇高榮耀。
太陽花學運
到了今次,學運又以「太陽花」命名,據報道,這是源於抗議的學生把送來以表祝福的一束太陽花,拿到議事堂的演講台前當裝飾,於是,任何人在台前講話,都會被採訪媒體的鏡頭攝入鏡,於是便起了一種輻射效應。後來,新北市永和區一位花店老闆,把近1300朵太陽花(向日葵)送給佔領立法院的學生,表達支持和嘉許。於是學生幾乎人人手上一枝,成了一道燦爛的黃色風景。
而學生活動總指揮陳為廷亦解釋,向日葵有向旋光性,代表陽光,希望能照亮黑箱作業的《服貿協議》,亦期盼台灣未來如太陽花般迎向太陽。
從此運動中愈來愈多人作出響應,由拉的布條到穿的雨衣等,都特地選擇黃色,讓這場太陽花學運的形象和色彩更加鮮明。至此,媒體以至愈來愈多人,便索性稱這次學運為「太陽花學運」。
花的力量
其實,鮮花與學運扯上關係,早有先例。
早於上世紀60年代,反越戰運動在美國鬧得如火如荼,反戰作家Allen Ginsberg,提倡抗爭者以鮮花來彰顯運動非暴力與追求和平的性質。他認為可以向警員、政客、媒體,以至圍觀群眾,派發鮮花,這樣可減低抗爭中的戾氣、恐懼、敵意和威脅性,讓抗爭更易為人所接納。
結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所進行的學運,率先響應,在抗爭中,學生和「嬉皮士」,身穿繡上花朵和色彩鮮明的衣服,頭上戴上鮮花,並且向人派發鮮花,來彰顯運動的非暴力性質,以及柔性的一面,結果獲得輿論好評。於是,這樣的手法進一步蔓延至美國各地,從此,讓鮮花與社運結下不解之緣。人們亦稱這樣的運動方式為「花的力量」(Flower Power)。
他們更試過締造過一個經典畫面,當群眾遊行至國防部五角大樓前所組成的路障前,與25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對峙時,他們有人將花兒放進士兵的步槍槍管之中。
發生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鮮花革命
至於,以某種特定鮮花來象徵某一場運動,一樣早有先例。
例如2003年11月,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格魯吉亞,反對派因為不滿總統謝瓦爾德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的管治,要求他下台。反對派領袖Mikheil Saakashvili每次公開露面都拿着一枝紅玫瑰,而示威者亦戴上紅白條紋圍巾,並向士兵送上紅玫瑰。結果,手持紅玫瑰的民眾,和平佔領國會,總統被迫下台。這場運動因此也被稱為「玫瑰革命」,而玫瑰是格魯吉亞盛產的鮮花。
又例如,2004年11月到12月,也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本來民眾對政權貪污腐敗已經甚為不滿,後再遭選舉中發現舞弊進一步火上加油,觸發一場反對運動。反對派候選人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以橙色作為自己的選舉顏色,於是這場反對運動也順理成章以橙色作為標誌,並因此被稱為「橙色革命」,又稱為「栗子花革命」,因為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市花,正是橙色的栗子花。
運動以鮮花作為象徵,無疑浪漫,無疑賞心悅目,但除了情懷,除了視覺效果之外,這又有否更實質的作用呢﹖
以鮮花象徵運動的政治功能
在台灣學者倪炎元所著的《公關政治學》一書中,對於組織者為何選擇以一種顏色來代表他們的運動,有着很精闢的分析。他說好處包括以下幾項:
1. 鮮花與美麗的色彩,都象徵組識者嘗試盡量以優雅、柔性、非暴力的方式來推動整場運動,讓那些心存疑慮,心裏還是七上八落,忐忑不安,考慮應否參與運動的民眾,心理上起到撫平的作用,讓他們可以較放心參與其中;
2. 當每個參與者都發現自己身處鮮花和顏色的人潮當中時,將會感受到巨大的團結力量,大大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且連標語都不必拿,便能清楚識別運動中的同志;
3. 在手機照相、互聯網等傳播方法高度發達的年代今天,這種群眾運動中展現的耀目顏色,將超越語言障礙,讓有關資訊清楚傳遍世界其他角落;
4. 在獨裁社會,政權限制民眾遊行和集會的自由,以鮮花和顏色象徵一場運動,這會讓政權更加束手無策,畢竟,再獨裁的統治也難以命令人民脫掉或不准穿某種顏色的衣服。
當然,台灣的學運又比這幾點走前一步,除了視覺效果和心理作用之外,它們更以鮮花的特質,來把運動的性質加以說明,例如以野百合,來比擬運動的主體性、跨階層、堅韌不拔、朝氣活力、純潔理想,以及崇高榮耀;又例如以太陽花來比擬黑箱作業的《服貿協議》,需要以陽光來穿透和照亮。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政治論述的內容。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7:15 28/3/2014
【明報專訊】上星期二,台灣爆發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和「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運動,旋即牽動了兩岸不少人的心靈。這場運動又被稱為「太陽花學運」,讓人想起了24年前,同樣以花朵來命名的另一場學運,「野百合學運」。
野百合學運
1990年的台灣正處於一個轉折中的大時代,蔣經國臨終前解除戒嚴,結束黨禁和報禁,讓台灣的公民社會一下子得到解放,學運便乘時而起。在這場「三月學運」中,學生佔據的不是立法院,而是中正紀念堂廣場,在那裏靜坐和絕食,要求的是解散「萬年國會」,啟動台灣的民主改革。
當時學生通過以「野百合」來作為這次學運的精神象徵,從此這次學運便被稱為「野百合學運」。在一份由學生廣場文宣組所發出題為〈野百合的春天〉之傳單中,他們對選擇野百合的原因,作出了說明:
1. 自主性:野百合是台灣固有品種,象徵着自主性。
2. 草根性:野百合從高山到海邊都看得到,反映了草根性。
3. 生命力強:她在惡劣的生長環境下,依舊堅韌地綻放。
4. 春天盛開:她在春天盛開,就是運動舉行的這個時候。
5. 純潔:她白色的純潔正如學生們一般。
6. 崇高:在魯凱族裏,她更是一生最崇高榮耀的象徵。
因此,學生認為野百合最能代表那次學運的精神,包含:對台灣主體性的追求、跨階層的全民運動、對抗不義的堅韌不拔、如春天般的朝氣和活力、純潔的理想和道德,以及參與其中的崇高榮耀。
太陽花學運
到了今次,學運又以「太陽花」命名,據報道,這是源於抗議的學生把送來以表祝福的一束太陽花,拿到議事堂的演講台前當裝飾,於是,任何人在台前講話,都會被採訪媒體的鏡頭攝入鏡,於是便起了一種輻射效應。後來,新北市永和區一位花店老闆,把近1300朵太陽花(向日葵)送給佔領立法院的學生,表達支持和嘉許。於是學生幾乎人人手上一枝,成了一道燦爛的黃色風景。
而學生活動總指揮陳為廷亦解釋,向日葵有向旋光性,代表陽光,希望能照亮黑箱作業的《服貿協議》,亦期盼台灣未來如太陽花般迎向太陽。
從此運動中愈來愈多人作出響應,由拉的布條到穿的雨衣等,都特地選擇黃色,讓這場太陽花學運的形象和色彩更加鮮明。至此,媒體以至愈來愈多人,便索性稱這次學運為「太陽花學運」。
花的力量
其實,鮮花與學運扯上關係,早有先例。
早於上世紀60年代,反越戰運動在美國鬧得如火如荼,反戰作家Allen Ginsberg,提倡抗爭者以鮮花來彰顯運動非暴力與追求和平的性質。他認為可以向警員、政客、媒體,以至圍觀群眾,派發鮮花,這樣可減低抗爭中的戾氣、恐懼、敵意和威脅性,讓抗爭更易為人所接納。
結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所進行的學運,率先響應,在抗爭中,學生和「嬉皮士」,身穿繡上花朵和色彩鮮明的衣服,頭上戴上鮮花,並且向人派發鮮花,來彰顯運動的非暴力性質,以及柔性的一面,結果獲得輿論好評。於是,這樣的手法進一步蔓延至美國各地,從此,讓鮮花與社運結下不解之緣。人們亦稱這樣的運動方式為「花的力量」(Flower Power)。
他們更試過締造過一個經典畫面,當群眾遊行至國防部五角大樓前所組成的路障前,與25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對峙時,他們有人將花兒放進士兵的步槍槍管之中。
發生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鮮花革命
至於,以某種特定鮮花來象徵某一場運動,一樣早有先例。
例如2003年11月,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格魯吉亞,反對派因為不滿總統謝瓦爾德納澤(Eduard Shevardnadze)的管治,要求他下台。反對派領袖Mikheil Saakashvili每次公開露面都拿着一枝紅玫瑰,而示威者亦戴上紅白條紋圍巾,並向士兵送上紅玫瑰。結果,手持紅玫瑰的民眾,和平佔領國會,總統被迫下台。這場運動因此也被稱為「玫瑰革命」,而玫瑰是格魯吉亞盛產的鮮花。
又例如,2004年11月到12月,也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烏克蘭,本來民眾對政權貪污腐敗已經甚為不滿,後再遭選舉中發現舞弊進一步火上加油,觸發一場反對運動。反對派候選人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以橙色作為自己的選舉顏色,於是這場反對運動也順理成章以橙色作為標誌,並因此被稱為「橙色革命」,又稱為「栗子花革命」,因為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市花,正是橙色的栗子花。
運動以鮮花作為象徵,無疑浪漫,無疑賞心悅目,但除了情懷,除了視覺效果之外,這又有否更實質的作用呢﹖
以鮮花象徵運動的政治功能
在台灣學者倪炎元所著的《公關政治學》一書中,對於組織者為何選擇以一種顏色來代表他們的運動,有着很精闢的分析。他說好處包括以下幾項:
1. 鮮花與美麗的色彩,都象徵組識者嘗試盡量以優雅、柔性、非暴力的方式來推動整場運動,讓那些心存疑慮,心裏還是七上八落,忐忑不安,考慮應否參與運動的民眾,心理上起到撫平的作用,讓他們可以較放心參與其中;
2. 當每個參與者都發現自己身處鮮花和顏色的人潮當中時,將會感受到巨大的團結力量,大大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且連標語都不必拿,便能清楚識別運動中的同志;
3. 在手機照相、互聯網等傳播方法高度發達的年代今天,這種群眾運動中展現的耀目顏色,將超越語言障礙,讓有關資訊清楚傳遍世界其他角落;
4. 在獨裁社會,政權限制民眾遊行和集會的自由,以鮮花和顏色象徵一場運動,這會讓政權更加束手無策,畢竟,再獨裁的統治也難以命令人民脫掉或不准穿某種顏色的衣服。
當然,台灣的學運又比這幾點走前一步,除了視覺效果和心理作用之外,它們更以鮮花的特質,來把運動的性質加以說明,例如以野百合,來比擬運動的主體性、跨階層、堅韌不拔、朝氣活力、純潔理想,以及崇高榮耀;又例如以太陽花來比擬黑箱作業的《服貿協議》,需要以陽光來穿透和照亮。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政治論述的內容。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