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3-李兆富:真正的塔斯佗定理
李兆富:真正的塔斯佗定理
20:00 23/7/2015
■近年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資料圖片
兩年前,曾鈺成在一個評論陳茂波事件的專訪中提到塔斯佗陷阱(Tacitus Trap);意指政府一旦失信於民,到達某個地步,無論再說甚麼都會被視為謊言,社會也無法再管治下去。
塔斯佗陷阱的概念雖合情合理,但我自問對政治哲學和西洋經典都有點認識,卻從沒聽過這個詞,所以看罷報道即到網上搜尋,才發覺在英語世界好像沒這說法,原來只有在大陸的評論圈,尤其是對政權「小罵大幫忙」的那類聲音,這個詞語卻成行成市;只好怪我平日少接觸大陸的評論才會大驚小怪。畢竟在西方社會,平民對政府抱持一定戒心是正常不過的事;正如美國開國元勳Thomas Jefferson的名言:The price of freedom is eternal vigilance。
話雖如此,政府總希望獲取平民信任。國民對政府的信任究竟建築在甚麼基礎上?曾幾何時,港人對政府十分信任,會覺得政府要做的事,沒有做不到的。所以用一個很簡化的說法,港人對政府的信任建立在對政府能力的信任;在市民眼中,那個年頭的官僚盡是精英,議政論政的個個都是社會上最成功的代表人物。
掌權者迷信政府能力
此一時彼一時,主權移交後香港最明顯的轉變,就是政府失去了對自身能力的客觀評價,取而代之,是大陸那套口號治國思維。沒錯,假如有一簡單易明的口號,政策推行會順利很多,但大前提是政府結構和功能上具備執行政策的條件。大陸,以至其他各門各派理想主義者卻往往主觀地相信事在人為:「沒有辦不到的事,只有不辦事的人」。
假如是人民盲目迷信政府能力,管治的問題還好處理。現在香港的問題是,權力最上層的人盲目迷信政府能力,反而是無權無勢的平民對政府能力完全失去信心。
前天的重要官員任命在未有任何具體消息前,已即時令人聯想到,要鄧國威這個唯一保留公務員身份的問責局長下台是要顯示行政長官仍有能力駕馭公務員,至於撤換傳統親北京建制派核心的曾德成,則是要表明梁振英在北京的後台更硬。可惜我沒有內幕消息,所以也無法肯定這些推斷是否屬實。不過可以肯定是,在一般市民眼中,這個政府無論有甚麼改變,都是往更壞的一方淪落下去。前天最弔詭的地方在於,無論在甚麼渠道,都見不到有人見到有官員下台而感到高興,因為市民都認定了替代者必然比之前的更不濟。結果,一如眾人所料,由「敗部復活」代表人物劉江華出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原來真應驗了「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說法。
作為個人自由主義者,見到市民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本來應感到是香港政治啟蒙的希望。可惜,大多數人的不滿仍停留在對個別官員身上,並忽略了「權力腐化」的制度問題。在另一邊廂,則有人相信單憑選舉便可建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以為多數人意願下,就可以重建所謂的管治認受性,從此這個地方便國泰民安。
選舉本是個制約行政機關的設計。可是經過政客的語言偽術,選票變成授權,甚至再演變到一個地步,就連政客也相信自己有大量民意在手,不可一世。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政府也一定會用上某種邏輯去將本身的統治合理化,例如君權神授,又或者民族大義。
說到底,政府的行政能力有一定客觀限制,無論誰執政都改變不了現實。可是追求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客,在情在理上都顧不了政府功能上的限制,也不會想到社會還有其他考慮,總要一意孤行。但凡有異見者,統統都歸類成階級敵人、民族敵人等。所以當今建制掌權者眼中,反對特區政府施政的都有外國勢力在背後主使撐腰,而在他們眼中,自己是一點錯都沒有,一點責任都不用負。
塔斯佗其實有另一句名言值得所謂的建制派去思考:No one would have doubted his ability to reign had he never been emperor。邏輯上,反過來說也可以成立:「懷疑自己管治能力的人,是因為曾經認真思考怎樣去管治一個地方。」到今天,仍有部份建制派以為可以透過慷他人之慨來解決香港的矛盾,直覺告訴我,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怎樣去管治香港。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
20:00 23/7/2015
■近年來,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資料圖片
兩年前,曾鈺成在一個評論陳茂波事件的專訪中提到塔斯佗陷阱(Tacitus Trap);意指政府一旦失信於民,到達某個地步,無論再說甚麼都會被視為謊言,社會也無法再管治下去。
塔斯佗陷阱的概念雖合情合理,但我自問對政治哲學和西洋經典都有點認識,卻從沒聽過這個詞,所以看罷報道即到網上搜尋,才發覺在英語世界好像沒這說法,原來只有在大陸的評論圈,尤其是對政權「小罵大幫忙」的那類聲音,這個詞語卻成行成市;只好怪我平日少接觸大陸的評論才會大驚小怪。畢竟在西方社會,平民對政府抱持一定戒心是正常不過的事;正如美國開國元勳Thomas Jefferson的名言:The price of freedom is eternal vigilance。
話雖如此,政府總希望獲取平民信任。國民對政府的信任究竟建築在甚麼基礎上?曾幾何時,港人對政府十分信任,會覺得政府要做的事,沒有做不到的。所以用一個很簡化的說法,港人對政府的信任建立在對政府能力的信任;在市民眼中,那個年頭的官僚盡是精英,議政論政的個個都是社會上最成功的代表人物。
掌權者迷信政府能力
此一時彼一時,主權移交後香港最明顯的轉變,就是政府失去了對自身能力的客觀評價,取而代之,是大陸那套口號治國思維。沒錯,假如有一簡單易明的口號,政策推行會順利很多,但大前提是政府結構和功能上具備執行政策的條件。大陸,以至其他各門各派理想主義者卻往往主觀地相信事在人為:「沒有辦不到的事,只有不辦事的人」。
假如是人民盲目迷信政府能力,管治的問題還好處理。現在香港的問題是,權力最上層的人盲目迷信政府能力,反而是無權無勢的平民對政府能力完全失去信心。
前天的重要官員任命在未有任何具體消息前,已即時令人聯想到,要鄧國威這個唯一保留公務員身份的問責局長下台是要顯示行政長官仍有能力駕馭公務員,至於撤換傳統親北京建制派核心的曾德成,則是要表明梁振英在北京的後台更硬。可惜我沒有內幕消息,所以也無法肯定這些推斷是否屬實。不過可以肯定是,在一般市民眼中,這個政府無論有甚麼改變,都是往更壞的一方淪落下去。前天最弔詭的地方在於,無論在甚麼渠道,都見不到有人見到有官員下台而感到高興,因為市民都認定了替代者必然比之前的更不濟。結果,一如眾人所料,由「敗部復活」代表人物劉江華出任民政事務局局長;原來真應驗了「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說法。
作為個人自由主義者,見到市民對政府的普遍不信任本來應感到是香港政治啟蒙的希望。可惜,大多數人的不滿仍停留在對個別官員身上,並忽略了「權力腐化」的制度問題。在另一邊廂,則有人相信單憑選舉便可建立人民對政府的信心,以為多數人意願下,就可以重建所謂的管治認受性,從此這個地方便國泰民安。
選舉本是個制約行政機關的設計。可是經過政客的語言偽術,選票變成授權,甚至再演變到一個地步,就連政客也相信自己有大量民意在手,不可一世。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政府也一定會用上某種邏輯去將本身的統治合理化,例如君權神授,又或者民族大義。
說到底,政府的行政能力有一定客觀限制,無論誰執政都改變不了現實。可是追求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客,在情在理上都顧不了政府功能上的限制,也不會想到社會還有其他考慮,總要一意孤行。但凡有異見者,統統都歸類成階級敵人、民族敵人等。所以當今建制掌權者眼中,反對特區政府施政的都有外國勢力在背後主使撐腰,而在他們眼中,自己是一點錯都沒有,一點責任都不用負。
塔斯佗其實有另一句名言值得所謂的建制派去思考:No one would have doubted his ability to reign had he never been emperor。邏輯上,反過來說也可以成立:「懷疑自己管治能力的人,是因為曾經認真思考怎樣去管治一個地方。」到今天,仍有部份建制派以為可以透過慷他人之慨來解決香港的矛盾,直覺告訴我,他們沒有認真思考過怎樣去管治香港。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