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BBC:中美貿易戰會否將中國推向「失落的二十年」?

BBC:中美貿易戰會否將中國推向「失落的二十年」?
2018年 3月 30日


陳岩
BBC中文記者

特朗普宣佈,將對價值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僅7個小時後,中國針鋒相對公布反制措施,一場貿易戰拉開序幕。WTO總幹事警告,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因此迅速下滑。

對於中國而言,「貿易戰」還比較新鮮,對美國而言,則駕輕就熟。過去百年間,美國曾對多國發動過貿易戰,頻度最高的對象就是日本。上世紀80年,這個中國的近鄰與美國的貿易爭端達到高潮。

當前中國與當年的日本,境遇驚人地相似,然而日本在貿易戰後進入「失落的二十年」,經濟增長停滯不前,崛起的勢頭徹底瓦解。這使今日的中國不禁擔憂,是否會重蹈日本的覆轍?


「1980年代日本工業產能開始逐步超過美國,使美國人感到害怕。相似的是,目前中國強勁的製造業競爭力,被看作是導致美國工作機會減少的主因。」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黎麟祥教授認為,美國在面臨被超越之時,無法接受超大貿易逆差。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與日本間貿易逆差達370億美元,佔據美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部分。這造成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傳統工業中心失業率走高,甚至翻倍,最終形成「鐵鏽地帶」。

「當前美中之間逆差則達3750億美元。即使算上通脹因素,佔比也高於當年的美日。」

黎麟祥指出另一個相似點——很多中國企業屬於國有,獲得了政府的各種幫助;當年的很多日本企業也在各自財團內部的銀行獲得便宜的信貸。美國認為這些對企業的補貼造成不公平競爭。


特朗普稱將對價值6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但目前具體清單還未公布。
「所以美國認為必須要對此採取行動。」受這些因素影響,從1975年開始,美國共針對日本發起了15次「301調查」,甚至一度被稱為「80年代的珍珠港事件」。

時隔40年後,相似的原因,促使美國再次舉起貿易戰的「大棒」,用的武器依然是「301調查」。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稱,除了巨額逆差,80年代日本和當前中國的經濟規模都排在世界第二,兩次貿易戰則都可以看作貿易逆差一方的報復。

站在美國的角度,中國與日本的貿易角色何其相似。反觀內部,中國和當年的日本也面臨相似的挑戰——人口增長趨緩,處於老齡化社會前夕;多年房地產價格高居不下,泡沫開始出現等等。


當年是打擊盟友,當前則是打擊對手

不同時代的兩場貿易戰,雖然背景相似,但在一些關鍵領域也有較大區別。在經濟學家看來,這些區別使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意願更強。

首先是經濟體量的不同。黎麟祥稱,中國佔美國GDP的百分比,要大於80年代的日本,中國增速也更快,使其很可能在2030年經濟上超過美國。

相比當年的日本,美國對中國不滿之處也更多,除了貿易不平衡外,還有知識產權盜竊等問題。

更重要的是,黎麟祥看來,日本當時對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更依賴,中國則在政治上獨立於美國。因此,日本被看作美國的盟友,中國則被看做戰略競爭對手。所以在美國眼中,中國的今日帶來的威脅要遠大於當年的日本。「美國對待當前的問題會更嚴肅。」

其次,產業結構也不盡相同。李兆波則提到,80年代日本在家電等行業已經因產品質量贏得良好聲譽,很多日本的全球化品牌產生在這個時期,就全球化品牌數量而言,今日的中國不及當時的日本,而且日本產品主要在本土生產,中國則主要進行代工。


同樣的「失落」,不同的後果

日本經濟持續衰退,進入「失落的二十年」,並非貿易戰直接導致的。「本質上是日本未能成功處理與美貿易摩擦的結果。」中國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學者馬蕭蕭表示。

80年代對日的貿易戰並未幫助美國顯著減少貿易逆差,美國又將原因歸結為美元對日元匯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國的主導下,包括日本在內的五國在紐約簽署廣場協議(The Plaza Accord),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後,為了應對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日本積極提振內需,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最終造成瘋狂的地產泡沫。馬蕭蕭分析,「日元急劇升值,導致了日本實體經濟資金外流、資本湧入等問題,造成資產泡沫,最後導致崩潰。」

黎麟祥對此也表示同意。他同時稱,「我不認為中國會同意簽署任何與廣場協議類似的協議,中國更獨立於美國,日本則更依賴於美國。中國會對美國這類需求進行抗爭,而日本卻沒能力這麼做。」


時隔七年重啟 特朗普版中美貿易戰指向何處

日美、中美貿易戰本質上的不同在於中國比日本更具自主性。馬蕭蕭表示,中國應對摩擦的步伐是自主的,調整範圍可控。黎麟祥認為,中國應從日本身上學到,在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匯率改革上,應該堅持自己的路徑,而不要屈服於外國的要求。李兆波認為,日本政府當時犯了很多錯誤,首相更換得過於頻繁再加上人口老齡化,使問題加劇,中國也有老齡化問題,但領導人比較穩定。

對於最終的結果,黎麟祥表示,中美貿易戰即使真正爆發,也不會持久,涉及範圍也不會很廣。中國和美國還有很多領域需要合作,比如朝核問題。

至於是否會進入「失落的二十年」,李兆波認為不太可能,人民幣和股票市場還未完全開放,政府可以有效控制,而且中國和眾多發展中國家關係良好。

馬蕭蕭稱,整體來看,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向消費導向轉變,貿易戰的結果中國能夠承受。本次貿易摩擦的背後是中美核心競爭力之爭,以目前中國的體量以及應對措施來看,貿易戰將中國推入一個失去的多少年,應該不會出現。

哈佛大學學者歐緯倫則認為中國目前進行的經濟改革如果失敗,很有可能重蹈日本在1975年的覆轍,利益集團回來重掌大局,當時,日本五個較大的利益集團基本掌控政府,競爭削弱,創新受阻,經濟增長停滯。

如果這發生在中國,則更糟。歐緯倫表示,日本經濟停滯時,人均GDP為40000美元;中國此時停滯,人均GDP則只有15000美元,中國人不會滿足於這一收入水平,這種不滿會變為政治上的巨大壓力;如果成功,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會產生更多政治訴求。所以無論如何,經濟改革後的政治變化都是不可避免的。


BB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