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王家豪、羅金義:北極爭雄——美俄中的地緣政治角力
王家豪、羅金義:北極爭雄——美俄中的地緣政治角力
2019年1月29日
俄羅斯國防部早前宣布從今年開始,外國軍艦駛經北方航道時須事先獲俄方許可,美國海軍卻在周前表示將派軍艦駛近北冰洋執行「自由航行行動」,並會重啟阿拉斯加在冷戰時代的補給站和開拓白令海峽地區的戰略港口。其實去年8月美國海軍成立專注北大西洋海域的第二艦隊,已引發俄國防長紹伊古批評是在北極的軍事擴張,10月北約又在北極舉行冷戰以還最大規模的「2018三叉戟」(Trident Juncture 18)聯合軍演,加上中國也在那裏蠢蠢欲動,彷彿「新冷戰」在北極山雨欲來。究竟北極的地緣政治張力如何反映大國角力新態勢?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北極蘊藏全球30%未開發天然氣和13%未開發石油。全球氣候變化加速冰層融化,為開發北極資源帶來有利條件,長遠有助紓緩能源短缺危機,使不少國家積極參與開發,學者預計北極資源在15年後或能左右全球能源局勢。
北極航道開通是另一亮點——它泛指俄羅斯沿岸的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和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途經北冰洋,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因北海航道航程較蘇伊士運河短,有望降低運輸成本。以日本橫濱到荷蘭鹿特丹之航為例,經東北航道的航程只需7350海里,而經蘇伊士運河則為11,250海里。目前北海航道每年航期只有3至4個月,同時受極地氣候、破冰成本和有限度搜救能力等因素掣肘;但全球暖化將延長北極通航時間,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研究估計北海航道在2040年後有望具備高經濟效益。
治理北極地區事務的主要組織包括北極理事會和「北極五國」,前者於1991年由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8個北極國組成跨政府組織,此外還有13個觀察員國,當中中國於2013年在爭議聲中加入。它致力於推動地區內的環境保育和可持續發展,但不包括安全和貿易等敏感議題。面對北極理事會的局限,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5個北極沿岸國家另組「北極五國」,以臨時性質討論重大地區議題,曾分別在丹麥(2008年)、加拿大(2010年)和挪威(2015年)召開會議。
俄羅斯——主導者
俄國是北極地區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340萬平方公里,那裏佔俄國本地生產總值20%和22%出口,及約九成天然氣產出。由於經濟依賴能源出口,莫斯科視蘊藏豐富天然資源的北極為長遠經濟發展目標,總理梅德韋傑夫曾揚言要把它變成俄羅斯21世紀的能源基地,因俄國擁有當地66%未開發天然氣和29%未開發石油。俄國政府於2017年投放20億美元在北極興建基礎建設,國營能源巨頭Gazprom和Rosneft也積極開發。
俄國視北海航道為其領海,認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無害通過」不適用,外國船通過需先得其許可,2017年起又立法禁止外國運油輪駛經北海航道。俄國推動北海航道成為連接歐亞的重要海上通道,但駛經的商船又隨時可能變成人質,作為換取政治利益的籌碼。由於涉重大戰略利益,俄國派駐北方艦隊保障航道安全,在2014年起進一步強化在北極的大規模軍事力量,例如在北方艦隊基礎上組建北極戰略司令部、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興建13個空軍基地和16個深水港。
美國——持份者
美國在北極也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儲備,包括33%未開發石油和13%未開發天然氣。前朝奧巴馬政府將北極事務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於2013年發布「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提出要改善預測天氣的準確性、導航設備和高緯度地區通訊能力。奧巴馬也藉美國於2015至17年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推動北極和全球國家正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育議題。可惜特朗普對待北極的態度冷淡,主要關注經濟方面而已。他素來質疑全球氣候變化議題,推出一系列舉措發展阿拉斯加能源產業;2017年4月他簽署行政命令,開放北極的受保護水域以勘探石油和天然氣;12月國會通過稅改,推翻了40年前對北極圈地區的開採禁令,允許在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開採原油。
美國在北極投資不多,實力無法與俄國抗衡;武裝力量在北冰洋的活動能力有限,目前海岸警衛隊只有兩艘破冰船,俄國北方艦隊則擁有40艘,包括獨創的核動力破冰船。特朗普採納國防部的評估,認為北極不對美國構成安全威脅,主要關注為商業活動提供安全環境,難免面對批評他姿態被動的壓力。
中國——挑戰者?
作為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中國自然想分北極豐富天然資源一杯羹,但由於不是北極國家,一直機遇難求。烏克蘭危機爆發,為中國走進北極打開缺口:西方制裁禁止西方企業向俄國的石油領域提供先進科技、設備和投資,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退出與俄國企業Rosneft的北極合作項目,限制俄國引進西方先進的深海開採和緻密氣開採等技術來開發北極;低油價亦阻礙俄國的北極開發,有俄國學者估算,北極開發需在油價處於每桶110美元以上才有利可圖。西方制裁促使俄國的北極開發項目改為向中國融資,邀請中國參與亞馬爾液化天然氣(Yamal LNG)項目,目前中石油集團和絲路基金共持有29.9%股權。兩國領袖對北極事務也取得一些共識:中俄總理於2015年開始磋商共同合作,普京於2017年表示中國可藉北海航道發展「冰上絲綢之路」。
除投資俄國北極能源項目外,中國企業也積極探索北海航道商業價值。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從2013至17年共派10艘船舶航經北海航道,預計到2020年,5%至15%中國貨船將駛經該處。去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中國應積極參與北極科研和基建;近年積極研究破冰船,利用購自烏克蘭的「雪龍號」考察北極,去年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成功下水。
中國的介入不可能不觸動俄美神經。早在2015年紹伊古已不點名批評中國,指有非北極國家在北極圈擴張政治勢力,俄軍有必要在該地區設防;近年即或招攬中資,也不會減輕顧忌。美國方面也批評中國透過戰略投資和極地研究中心等灰色地帶,擴張在北極的影響力和挑戰世界秩序。
更令世人憂慮的是俄美的緊張動態。北極是俄國腹地,美國在那裏的軍事實力暫難匹敵,在北極執行「自由航行行動」風險甚高。俄國正處於國際孤立局面,能否如中國在南海領土爭議般克制,實在存疑。正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所言,美國海軍可事先對俄通報,或在北海航道外的國際水域自由航行,何須冒擦槍走火之險?
儘管北極地緣衝突的張力拉緊,軍事化之勢愈甚,但權力分佈現狀一時不易改變,主導的俄國既不會讓中國肆意擴張,也應會務實地與其他北極國家和持份者合作。例如美中俄同樣擔心北極出現漏油危機,可循北極理事會攜手合作,為開發北極提供更佳條件。多慮的美國也大可透過環保議題,例如與其他北極國家推動以較高技術門檻開發能源,或許已可有效約束中俄能源貿易合縱之勢,保持地區影響力。多邊合作和開發,始終是各國在北極的首選之道。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北極爭雄:『新冷戰』前哨還是多邊合作?」)
作者王家豪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羅金義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2019年1月29日
俄羅斯國防部早前宣布從今年開始,外國軍艦駛經北方航道時須事先獲俄方許可,美國海軍卻在周前表示將派軍艦駛近北冰洋執行「自由航行行動」,並會重啟阿拉斯加在冷戰時代的補給站和開拓白令海峽地區的戰略港口。其實去年8月美國海軍成立專注北大西洋海域的第二艦隊,已引發俄國防長紹伊古批評是在北極的軍事擴張,10月北約又在北極舉行冷戰以還最大規模的「2018三叉戟」(Trident Juncture 18)聯合軍演,加上中國也在那裏蠢蠢欲動,彷彿「新冷戰」在北極山雨欲來。究竟北極的地緣政治張力如何反映大國角力新態勢?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北極蘊藏全球30%未開發天然氣和13%未開發石油。全球氣候變化加速冰層融化,為開發北極資源帶來有利條件,長遠有助紓緩能源短缺危機,使不少國家積極參與開發,學者預計北極資源在15年後或能左右全球能源局勢。
北極航道開通是另一亮點——它泛指俄羅斯沿岸的北海航道(Northern Sea Route)和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途經北冰洋,連接大西洋與太平洋;因北海航道航程較蘇伊士運河短,有望降低運輸成本。以日本橫濱到荷蘭鹿特丹之航為例,經東北航道的航程只需7350海里,而經蘇伊士運河則為11,250海里。目前北海航道每年航期只有3至4個月,同時受極地氣候、破冰成本和有限度搜救能力等因素掣肘;但全球暖化將延長北極通航時間,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研究估計北海航道在2040年後有望具備高經濟效益。
治理北極地區事務的主要組織包括北極理事會和「北極五國」,前者於1991年由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俄羅斯和美國8個北極國組成跨政府組織,此外還有13個觀察員國,當中中國於2013年在爭議聲中加入。它致力於推動地區內的環境保育和可持續發展,但不包括安全和貿易等敏感議題。面對北極理事會的局限,加拿大、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5個北極沿岸國家另組「北極五國」,以臨時性質討論重大地區議題,曾分別在丹麥(2008年)、加拿大(2010年)和挪威(2015年)召開會議。
俄羅斯——主導者
俄國是北極地區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340萬平方公里,那裏佔俄國本地生產總值20%和22%出口,及約九成天然氣產出。由於經濟依賴能源出口,莫斯科視蘊藏豐富天然資源的北極為長遠經濟發展目標,總理梅德韋傑夫曾揚言要把它變成俄羅斯21世紀的能源基地,因俄國擁有當地66%未開發天然氣和29%未開發石油。俄國政府於2017年投放20億美元在北極興建基礎建設,國營能源巨頭Gazprom和Rosneft也積極開發。
俄國視北海航道為其領海,認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無害通過」不適用,外國船通過需先得其許可,2017年起又立法禁止外國運油輪駛經北海航道。俄國推動北海航道成為連接歐亞的重要海上通道,但駛經的商船又隨時可能變成人質,作為換取政治利益的籌碼。由於涉重大戰略利益,俄國派駐北方艦隊保障航道安全,在2014年起進一步強化在北極的大規模軍事力量,例如在北方艦隊基礎上組建北極戰略司令部、部署S-400防空導彈系統、興建13個空軍基地和16個深水港。
美國——持份者
美國在北極也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儲備,包括33%未開發石油和13%未開發天然氣。前朝奧巴馬政府將北極事務提升到國家戰略地位,於2013年發布「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提出要改善預測天氣的準確性、導航設備和高緯度地區通訊能力。奧巴馬也藉美國於2015至17年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推動北極和全球國家正視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育議題。可惜特朗普對待北極的態度冷淡,主要關注經濟方面而已。他素來質疑全球氣候變化議題,推出一系列舉措發展阿拉斯加能源產業;2017年4月他簽署行政命令,開放北極的受保護水域以勘探石油和天然氣;12月國會通過稅改,推翻了40年前對北極圈地區的開採禁令,允許在國家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開採原油。
美國在北極投資不多,實力無法與俄國抗衡;武裝力量在北冰洋的活動能力有限,目前海岸警衛隊只有兩艘破冰船,俄國北方艦隊則擁有40艘,包括獨創的核動力破冰船。特朗普採納國防部的評估,認為北極不對美國構成安全威脅,主要關注為商業活動提供安全環境,難免面對批評他姿態被動的壓力。
中國——挑戰者?
作為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中國自然想分北極豐富天然資源一杯羹,但由於不是北極國家,一直機遇難求。烏克蘭危機爆發,為中國走進北極打開缺口:西方制裁禁止西方企業向俄國的石油領域提供先進科技、設備和投資,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退出與俄國企業Rosneft的北極合作項目,限制俄國引進西方先進的深海開採和緻密氣開採等技術來開發北極;低油價亦阻礙俄國的北極開發,有俄國學者估算,北極開發需在油價處於每桶110美元以上才有利可圖。西方制裁促使俄國的北極開發項目改為向中國融資,邀請中國參與亞馬爾液化天然氣(Yamal LNG)項目,目前中石油集團和絲路基金共持有29.9%股權。兩國領袖對北極事務也取得一些共識:中俄總理於2015年開始磋商共同合作,普京於2017年表示中國可藉北海航道發展「冰上絲綢之路」。
除投資俄國北極能源項目外,中國企業也積極探索北海航道商業價值。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從2013至17年共派10艘船舶航經北海航道,預計到2020年,5%至15%中國貨船將駛經該處。去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提出中國應積極參與北極科研和基建;近年積極研究破冰船,利用購自烏克蘭的「雪龍號」考察北極,去年自主建造的「雪龍2號」成功下水。
中國的介入不可能不觸動俄美神經。早在2015年紹伊古已不點名批評中國,指有非北極國家在北極圈擴張政治勢力,俄軍有必要在該地區設防;近年即或招攬中資,也不會減輕顧忌。美國方面也批評中國透過戰略投資和極地研究中心等灰色地帶,擴張在北極的影響力和挑戰世界秩序。
更令世人憂慮的是俄美的緊張動態。北極是俄國腹地,美國在那裏的軍事實力暫難匹敵,在北極執行「自由航行行動」風險甚高。俄國正處於國際孤立局面,能否如中國在南海領土爭議般克制,實在存疑。正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所言,美國海軍可事先對俄通報,或在北海航道外的國際水域自由航行,何須冒擦槍走火之險?
儘管北極地緣衝突的張力拉緊,軍事化之勢愈甚,但權力分佈現狀一時不易改變,主導的俄國既不會讓中國肆意擴張,也應會務實地與其他北極國家和持份者合作。例如美中俄同樣擔心北極出現漏油危機,可循北極理事會攜手合作,為開發北極提供更佳條件。多慮的美國也大可透過環保議題,例如與其他北極國家推動以較高技術門檻開發能源,或許已可有效約束中俄能源貿易合縱之勢,保持地區影響力。多邊合作和開發,始終是各國在北極的首選之道。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北極爭雄:『新冷戰』前哨還是多邊合作?」)
作者王家豪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研究助理,羅金義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