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6-周保松:書與人生: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
周保松:書與人生:藝術,是一種生活態度
20180516
【明報專訊】香港有個癲佬,擇善固執。他早期的藝術作品,繪畫一個人低頭接住自己排出的糞便,名為《藝術家》,諷刺藝術家閉門造車;他直接以性器官為題目或題材,如《籠中的自戀者》,男的含着自己的陰莖,女的把頭塞進陰道,希望觀眾認清自己的真面目。30年前他自囚竹籠48小時,以鐵鏈箍頸,臉塗白、身塗紅,爬行嚎叫,人獸莫辨,他把這經典行為藝術作品名為《人與籠》,宣泄被宗教、工作囚禁之苦。這樣的癲佬竟可為人師表,42歲成為中學藝術教師,開展人生下半場,始終堅信藝術和教育的力量。退休約5年,相比「藝術家」,楊秀卓還是喜歡自稱為「退休的藝術教師」。
■楊秀卓PROFILE
曾任教中學十八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曾任職會計工作,一九七八年二十七歲時修讀藝術及設計基礎文憑課程。前期作品激烈而大膽,香港第一個以安全套創作雕塑的藝術家。三十七歲到香港大學主修藝術和比較文學學士課程,作品變得理性、乾淨。
藝術家執教鞭?突破「學校」這所監獄
楊秀卓火爆,人盡皆知。任教中學時,他在課堂、周會朗讀新聞報道和書籍內容,把世界、香港大事帶入封閉的教室;他曾於學生會舉辦的政改論壇上仿效前立法會議員黃毓民掟蕉,台下學生盡情歡呼。即使退休,他還是東奔西跑,當駐校藝術家、創作社區藝術,忙得不可開交。近年他把鋼絲眼鏡換成黑色圓框眼鏡,倒有點像他鍾愛的企鵝,帶點滑稽。他笑說:「我很喜歡企鵝那種純真,和好懵,好鬼可愛。」但他心中那團火依舊不滅,愈燒愈旺:「我沒有休息的觀念。我把火依然希望社會變得好些,不忿香港變成這樣。我有時覺得,繼續做教育吧!我希望用教育告訴班細路,我們的社會為何會變成這樣?」他續說:「我啲火收呢,我就『瓜』得㗎喇!我把火還是很旺、很憤怒,我見到林鄭、陳茂波,我爆粗㗎!」
縱然憤怒、無力,但他說:「我成日覺得被人打那麼多捶,不可能默不作聲,梗係爆兩句粗,都要罵你兩句。」他相信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如果學校是所大監獄,他的工作就是打破圍牆:「我不相信教育可以在四面牆中發生,我一定會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出囚牢走出監獄,在外面的世界接受教育。」身為「獄卒」,他常於放學後或星期六日帶學生看展覽、看戲劇、參與遊行,師生關係更像朋友:「我與學生出街,學生吸煙、講粗口,我一句都不干涉。」要進入學生的世界,先要懂得接納;懂得接納,教育才可開始。正如他當班主任時,總會叫學生分組隨他到附近士多,「奶茶咖啡多士任叫」,不談功課,大聊特聊;看到學生偷偷化妝或戴耳環,他讚道:「嘩!你今日幾靚!」或「型喎,但走出班房小心一點。」
哲學書啟發棄宗教?埋首藝術辭工
20多年來,他打破學校圍牆,在此之前,他亦花了半生打破宗教的囚牢、工作的囚牢。中學畢業後任職會計工作,與3個無話可聊的同事、影印機、傳真機、文件櫃共享200呎空間;20歲患上大病,從此信奉基督教,視之為人生最高準則。楊秀卓的人生無法與書割裂,25歲讀到存在主義心理學家Rollo May的Man's Search for Himself,明白宗教的吸引之處在於毋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只需遵從教義:「我發覺宗教箍得我好死,然後我要同耶穌講bye bye,開始找自己的過程。」5年來的支柱崩塌,他從文學與電影找回人生的意義;27歲想起小學時喜歡藝術,於是白天上班,晚上讀藝術。那時他看卡夫卡:「卡夫卡也是白天做寫字樓,夜晚寫書寫書……那時覺得卡夫卡也是這樣,我也不是太慘。」任職會計工作最後3年,他腦袋亮起紅燈,一日開錯10張支票:「到第18年,我真的要走,不然我會垮下來,要入精神病院。」
「那段時間好彩有藝術,度過了我最痛苦的日子。」半工讀那10年,是楊秀卓的激烈時期,他曾形容那時的作品「極端∕火爆∕剛烈∕扭曲」,而他的激烈時代隨着《人與籠》畫上句號。那段時期不少作品與籠有關,他視之為個人風格,終於厭倦:「有什麼激得過連我都放入籠中,還有什麼可以放入去?之後那些全都弱雞㗎喇!最勁是你把自己都放入去了,後面就完囉,終結籠這個image。」問他如何評價以前的作品?「正囉。」他呷了口茶,自信地笑了笑:「在這方面我是不會謙虛的。」
生命不可量度 兜轉不是浪費
36歲辭工後,他到歐洲流浪15個月,回來後修讀藝術和比較文學學士課程。男人四十,加上知識的衝擊,作品變得理性、乾淨。於他而言,前半生是地獄,畢業後他覓得中學教職,終於抵達天堂。兜兜轉轉幾十年,曾否覺得太遲起步,浪費時間?楊秀卓記得當初學藝術時,曾問老師同樣問題,老師告訴他:「No. Van Gogh started painting at 27.(不,梵谷27歲才開始繪畫。)」生涯無法規劃,每人的生命軌迹各有不同,毋須依從主流價值。「如果我不是有那18年的生活,你覺得我做到《人與籠》這件作品嗎?這件作品在香港藝術史上很重要,無人不曉。沒有那18年、前半生的經歷,我有那麼多生命經歷與學生分享嗎?細路會那麼愛聽我說的話嗎?」他續說:「浪費不過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常常要計算,你用多少就要得到多少。生命是不可量度的,沒有所謂浪不浪費。」以前有學生為無法升讀大學而氣餒,他總會告訴他們:「我37歲才入大學。我當你出年repeat(重讀),你repeat 19年都入不了大學?你唔好玩啦。」他氣憤地說:「生涯規劃是垃圾!是我說的,你記得寫!」
在價值混亂的社會,綑綁年輕人的除了主流價值,還有籠罩一切的無力感,他認為藝術就是出路嗎?他堅定地說:「係!很重要!藝術教育很重要!我仍然堅持學校要少做垃圾?,多上藝術課。」藝術可以批判、可以理性、可以感性,以藝術來學地理亦無不可。他強調:「藝術不是一個科目,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像待會放學時,一塊葉子飄落跟前,你把它拾起夾在筆記簿,他說:「This is Art.(這就是藝術。)我一見就覺得,你真的懂藝術。藝術在你24小時都會出現,這就是藝術態度。」從以前信奉基督教,到投身藝術、教育工作,他總是全情投入,堅持他所相信的、熱愛的。但他說:「我要小心不要讓藝術成為我的宗教。」他相信藝術並不神聖,藝術並非高高在上,「藝術應該是落入凡間的,與平民百姓有聯繫。這就是我最想要的藝術」。
藝術教師,也有不擅長的藝術……
楊秀卓熱愛藝術,也熱愛教育,希望下一代能活得快樂。然而活了60多年,他多年來縱有女友相伴,卻不曾生兒育女。提起家庭,他趕忙搖頭:「無無無!我怕……我喜歡自由,不要煩我。我不喜歡細路,要我教書,ok;星期六日帶學生出去,ok,但夜晚我喜歡看電影、看書,不要搵個細路在我旁邊。」他沒有手提電話,只能透過電郵和固網電話找他,「這令我的生活空間不會被人打擾」。自由的代價,或許就是寂寞,他緩緩地說:「這種獨處,我是enjoy的。但寂不寂寞呢?有些moment是很寂寞的。」
楊秀卓還喜歡嘗試新事物。他演獨立電影,也演過舞台劇,最近又在電影《中英街1號》亮相。提起舞台劇,他的火氣瞬間被淋熄,尷尬地說:「你有看嗎?瘀到爆,那次。我自己覺得……麻麻地,我都不敢告訴別人我做過(舞台劇)。」他又說:「我是玩玩吓的。我當然知自己不懂做戲。但人生到了六十歲,都快退休了。做藝術、雕塑又做過,畫又畫過,只有上台演戲未試過。」還有什麼事想做嗎?他顯得扭扭怩怩:「無啦,我沒什麼想試。不過,我有一個小……唉,都……這是我想做的,但我又做不到。我想學寫詩囉。」他苦惱地說:「平時我寫過,但望落去……唉,中學生的水平。但我讀別人那些……為什麼呢?那些字我由頭到尾都識,但他們執兩執又好睇喎,我真的很羨慕。」他已買來一堆詩集,只待一天「扚起心肝」學寫詩。芸芸詩人中,楊秀卓最愛人稱「工運詩人」的鄧阿藍,「他是我很欣賞、很佩服的文人。他信的事、堅持的事,他生活就如是,寫的詩亦如是。他整個人很貫徹,這就是我最尊敬的藝術家」。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資料圖片、《中英街1號》劇照
20180516
【明報專訊】香港有個癲佬,擇善固執。他早期的藝術作品,繪畫一個人低頭接住自己排出的糞便,名為《藝術家》,諷刺藝術家閉門造車;他直接以性器官為題目或題材,如《籠中的自戀者》,男的含着自己的陰莖,女的把頭塞進陰道,希望觀眾認清自己的真面目。30年前他自囚竹籠48小時,以鐵鏈箍頸,臉塗白、身塗紅,爬行嚎叫,人獸莫辨,他把這經典行為藝術作品名為《人與籠》,宣泄被宗教、工作囚禁之苦。這樣的癲佬竟可為人師表,42歲成為中學藝術教師,開展人生下半場,始終堅信藝術和教育的力量。退休約5年,相比「藝術家」,楊秀卓還是喜歡自稱為「退休的藝術教師」。
■楊秀卓PROFILE
曾任教中學十八年,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曾任職會計工作,一九七八年二十七歲時修讀藝術及設計基礎文憑課程。前期作品激烈而大膽,香港第一個以安全套創作雕塑的藝術家。三十七歲到香港大學主修藝術和比較文學學士課程,作品變得理性、乾淨。
藝術家執教鞭?突破「學校」這所監獄
楊秀卓火爆,人盡皆知。任教中學時,他在課堂、周會朗讀新聞報道和書籍內容,把世界、香港大事帶入封閉的教室;他曾於學生會舉辦的政改論壇上仿效前立法會議員黃毓民掟蕉,台下學生盡情歡呼。即使退休,他還是東奔西跑,當駐校藝術家、創作社區藝術,忙得不可開交。近年他把鋼絲眼鏡換成黑色圓框眼鏡,倒有點像他鍾愛的企鵝,帶點滑稽。他笑說:「我很喜歡企鵝那種純真,和好懵,好鬼可愛。」但他心中那團火依舊不滅,愈燒愈旺:「我沒有休息的觀念。我把火依然希望社會變得好些,不忿香港變成這樣。我有時覺得,繼續做教育吧!我希望用教育告訴班細路,我們的社會為何會變成這樣?」他續說:「我啲火收呢,我就『瓜』得㗎喇!我把火還是很旺、很憤怒,我見到林鄭、陳茂波,我爆粗㗎!」
縱然憤怒、無力,但他說:「我成日覺得被人打那麼多捶,不可能默不作聲,梗係爆兩句粗,都要罵你兩句。」他相信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如果學校是所大監獄,他的工作就是打破圍牆:「我不相信教育可以在四面牆中發生,我一定會帶學生走出校園,走出囚牢走出監獄,在外面的世界接受教育。」身為「獄卒」,他常於放學後或星期六日帶學生看展覽、看戲劇、參與遊行,師生關係更像朋友:「我與學生出街,學生吸煙、講粗口,我一句都不干涉。」要進入學生的世界,先要懂得接納;懂得接納,教育才可開始。正如他當班主任時,總會叫學生分組隨他到附近士多,「奶茶咖啡多士任叫」,不談功課,大聊特聊;看到學生偷偷化妝或戴耳環,他讚道:「嘩!你今日幾靚!」或「型喎,但走出班房小心一點。」
哲學書啟發棄宗教?埋首藝術辭工
20多年來,他打破學校圍牆,在此之前,他亦花了半生打破宗教的囚牢、工作的囚牢。中學畢業後任職會計工作,與3個無話可聊的同事、影印機、傳真機、文件櫃共享200呎空間;20歲患上大病,從此信奉基督教,視之為人生最高準則。楊秀卓的人生無法與書割裂,25歲讀到存在主義心理學家Rollo May的Man's Search for Himself,明白宗教的吸引之處在於毋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只需遵從教義:「我發覺宗教箍得我好死,然後我要同耶穌講bye bye,開始找自己的過程。」5年來的支柱崩塌,他從文學與電影找回人生的意義;27歲想起小學時喜歡藝術,於是白天上班,晚上讀藝術。那時他看卡夫卡:「卡夫卡也是白天做寫字樓,夜晚寫書寫書……那時覺得卡夫卡也是這樣,我也不是太慘。」任職會計工作最後3年,他腦袋亮起紅燈,一日開錯10張支票:「到第18年,我真的要走,不然我會垮下來,要入精神病院。」
「那段時間好彩有藝術,度過了我最痛苦的日子。」半工讀那10年,是楊秀卓的激烈時期,他曾形容那時的作品「極端∕火爆∕剛烈∕扭曲」,而他的激烈時代隨着《人與籠》畫上句號。那段時期不少作品與籠有關,他視之為個人風格,終於厭倦:「有什麼激得過連我都放入籠中,還有什麼可以放入去?之後那些全都弱雞㗎喇!最勁是你把自己都放入去了,後面就完囉,終結籠這個image。」問他如何評價以前的作品?「正囉。」他呷了口茶,自信地笑了笑:「在這方面我是不會謙虛的。」
生命不可量度 兜轉不是浪費
36歲辭工後,他到歐洲流浪15個月,回來後修讀藝術和比較文學學士課程。男人四十,加上知識的衝擊,作品變得理性、乾淨。於他而言,前半生是地獄,畢業後他覓得中學教職,終於抵達天堂。兜兜轉轉幾十年,曾否覺得太遲起步,浪費時間?楊秀卓記得當初學藝術時,曾問老師同樣問題,老師告訴他:「No. Van Gogh started painting at 27.(不,梵谷27歲才開始繪畫。)」生涯無法規劃,每人的生命軌迹各有不同,毋須依從主流價值。「如果我不是有那18年的生活,你覺得我做到《人與籠》這件作品嗎?這件作品在香港藝術史上很重要,無人不曉。沒有那18年、前半生的經歷,我有那麼多生命經歷與學生分享嗎?細路會那麼愛聽我說的話嗎?」他續說:「浪費不過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常常要計算,你用多少就要得到多少。生命是不可量度的,沒有所謂浪不浪費。」以前有學生為無法升讀大學而氣餒,他總會告訴他們:「我37歲才入大學。我當你出年repeat(重讀),你repeat 19年都入不了大學?你唔好玩啦。」他氣憤地說:「生涯規劃是垃圾!是我說的,你記得寫!」
在價值混亂的社會,綑綁年輕人的除了主流價值,還有籠罩一切的無力感,他認為藝術就是出路嗎?他堅定地說:「係!很重要!藝術教育很重要!我仍然堅持學校要少做垃圾?,多上藝術課。」藝術可以批判、可以理性、可以感性,以藝術來學地理亦無不可。他強調:「藝術不是一個科目,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想像待會放學時,一塊葉子飄落跟前,你把它拾起夾在筆記簿,他說:「This is Art.(這就是藝術。)我一見就覺得,你真的懂藝術。藝術在你24小時都會出現,這就是藝術態度。」從以前信奉基督教,到投身藝術、教育工作,他總是全情投入,堅持他所相信的、熱愛的。但他說:「我要小心不要讓藝術成為我的宗教。」他相信藝術並不神聖,藝術並非高高在上,「藝術應該是落入凡間的,與平民百姓有聯繫。這就是我最想要的藝術」。
藝術教師,也有不擅長的藝術……
楊秀卓熱愛藝術,也熱愛教育,希望下一代能活得快樂。然而活了60多年,他多年來縱有女友相伴,卻不曾生兒育女。提起家庭,他趕忙搖頭:「無無無!我怕……我喜歡自由,不要煩我。我不喜歡細路,要我教書,ok;星期六日帶學生出去,ok,但夜晚我喜歡看電影、看書,不要搵個細路在我旁邊。」他沒有手提電話,只能透過電郵和固網電話找他,「這令我的生活空間不會被人打擾」。自由的代價,或許就是寂寞,他緩緩地說:「這種獨處,我是enjoy的。但寂不寂寞呢?有些moment是很寂寞的。」
楊秀卓還喜歡嘗試新事物。他演獨立電影,也演過舞台劇,最近又在電影《中英街1號》亮相。提起舞台劇,他的火氣瞬間被淋熄,尷尬地說:「你有看嗎?瘀到爆,那次。我自己覺得……麻麻地,我都不敢告訴別人我做過(舞台劇)。」他又說:「我是玩玩吓的。我當然知自己不懂做戲。但人生到了六十歲,都快退休了。做藝術、雕塑又做過,畫又畫過,只有上台演戲未試過。」還有什麼事想做嗎?他顯得扭扭怩怩:「無啦,我沒什麼想試。不過,我有一個小……唉,都……這是我想做的,但我又做不到。我想學寫詩囉。」他苦惱地說:「平時我寫過,但望落去……唉,中學生的水平。但我讀別人那些……為什麼呢?那些字我由頭到尾都識,但他們執兩執又好睇喎,我真的很羨慕。」他已買來一堆詩集,只待一天「扚起心肝」學寫詩。芸芸詩人中,楊秀卓最愛人稱「工運詩人」的鄧阿藍,「他是我很欣賞、很佩服的文人。他信的事、堅持的事,他生活就如是,寫的詩亦如是。他整個人很貫徹,這就是我最尊敬的藝術家」。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資料圖片、《中英街1號》劇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