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0-通識導賞:引入天敵治野豬? 不如從豬角度出發
通識導賞:引入天敵治野豬? 不如從豬角度出發
2019年1月20日
野豬不熟悉市區,易被車輛嚇倒,市民若驚呼尖叫更有可能刺激牠們,其實對人對豬都很危險。(資料圖片)
圖5之1 - 野豬不熟悉市區,易被車輛嚇倒,市民若驚呼尖叫更有可能刺激牠們 . . . . . .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在立法會上提出「引入野豬天敵」的主意,漁護署回應野豬天敵可能是獅子老虎等猛獸,風險太高故不考慮,是為近日充滿娛樂性的一則新聞。
其實「引入天敵」在生態學上屬於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的一種方法,劉議員的建議不止得啖笑,我們與專家一起從「天敵」出發,為野豬想想在市區橫衝直撞之後有什麼出路。
什麼是天敵?
「天敵」似是奇幻小說出現的字眼,參考二○○六年十二月立法會會議的新聞公報,時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答問時指出,「在香港現時的自然生態環境中,野豬並沒有天敵控制牠們的數目」,看天敵在公報中的英文翻譯natural predator,就沒那麼抽象,亦即捕食者。所以劉業強也不是無端白事異想天開,而是根據一個邏輯:「市區多了野豬出沒→應減少野豬數目→香港沒天敵控制野豬數目→不如考慮引入天敵」來發言。
猛獸疾病 皆為野豬天敵
漁護署回應野豬天敵是如獅子、老虎般的兇猛動物,以及疾病,不會考慮引入。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朱利民解釋,所謂「引入天敵」是「利用自然關係去控制我們認為有害的生物」,在生物防治的三大類方法中,「天敵」可指不同關係:
一、捕食者
就如以老虎治野豬的想法,引入捕食者減少獵物的數量,這種做法有不少是用於影響農作物的昆蟲,「如用瓢蟲來食蚜蟲及介殼蟲,又或以胡蜂、姬蜂甚至螳螂去食蝴蝶或飛蛾的幼蟲,即我們稱的毛蟲」。知名的失敗例子是澳洲引入甘蔗蟾蜍來治甘蔗甲蟲,「但大部分甘蔗甲蟲在植物高處的葉部,而幼蟲就在根部,甘蔗蟾蜍兩者都去不到,結果蟾蜍捉不到甲蟲又繁殖得多,影響當地生態平衡」。
朱教授指出,專一性是引入天敵需考慮的要素之一,而有脊椎動物一般而言食譜較廣,不那麼揀飲擇食,我們可以想像,引入老虎不只捉野豬吃,人也很危險。他以香港也引進過用作滅蚊的食蚊魚為例,食蚊魚不僅吃水中的蚊幼蟲孑孓,蜻蜓幼蟲、蝌蚪都是牠們的食物,「一些地方已禁止或不鼓勵在天然生境用食蚊魚控制蚊的數量」,二○一七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公布的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亦將食蚊魚列入,禁止隨意放生。
以哺乳類動物作為天敵引入的例子雖然少見,夏威夷亦試過,更失敗得有點匪夷所思:「當地引入獴(mongoose)來治鼠,但最大問題是獴屬日行,鼠卻是夜出的,獴捉不到老鼠反而殺死很多雀、雀蛋。」
二、寄生生物
例子也有昆蟲。「水稻、甘蔗中可找到蛾的幼蟲,以寄生蜂產卵在蛾的幼蟲上,令其發育不到甚至死亡,然後寄生蜂的卵就會在毛蟲孵化,現時寄生蜂亦有大型公司培植。」寄生機制都見專一性,寄生蜂並非所有飛蛾的幼蟲都會寄生,只針對甘蔗螟蟲,不過朱教授說,「釋放時間、數目控制都很關鍵,太少沒作用,太多可能有反效果,不能隨意去做」。
三、病原微生物
細菌、病毒都可以是「天敵」,漁護署說疾病都是野豬天敵,但可想而知,野豬會染的病,會危及人類的風險都很高。例子有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亦稱Bt菌),噴在農作物之上可殺害蟲,對人類無害。
朱利民說:「引入天敵作為生物防治,有其可取之處,尤其比起用化學物質如殺蟲水安全得多,因為不會影響人,但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有時未必估計得到。」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則明言,「引入一個物種去控制另一物種不是新鮮事,但很富爭議性。七、八十年代較多人支持這個方法,但自從出現更多問題,至九十年代到現在,國際對此都很小心」。
人豬衝突始於……?
以天敵應付野豬的討論,原來在西班牙巴塞隆拿都出現過。二○一八年底當地市中心近聖家堂的街道發現有三隻野豬出沒,報道指去年巴塞隆拿錄得逾三百宗市內發現野豬個案。早在二○一一年環保人士就提出「天敵論」,認為人類是自食其果,毗鄰該市的Collserola Park隨着馬拉松、越野賽車及觀鳥活動增多,狼、熊、鷹數量下降,要治野豬,便應減少相關城市發展,增加捕食者數量。
習慣被餵食 野豬行為改變
侯智恒比較香港情况:「西班牙本身沒有野豬,野豬在當地是外來入侵種,牠們去到新的生態環境容易引致問題,因為缺乏天敵,繁殖率也快,數量增加得很快。」至於香港,「為何野豬與人的衝突多了?我三十年間常常到野外工作,近年碰到野豬的頻率沒怎麼增加,我覺得沒什麼轉變,唯一轉變是野豬的行為」。他說不久前在大欖郊野公園,「離民居遠一些的地方,夜晚見到野豬,牠會離開。以前見到野豬,當牠老遠發現你就會走掉,很少機會能把牠看清楚,但近年去一些山頂如龍虎山、香港仔水塘那些地方,野豬不會理你,甚至哄前討吃,這個行為的轉變就是因為愈來愈多人餵牠們。野豬被餵慣了不怕人,所以也敢走到市區。」
立法傳遞正確信息
今年剛離任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的侯智恒透露,漁護署亦有將管理野豬的新方案帶到環諮會討論,他曾提出立法禁止餵飼野生動物,「但漁護署反對,因為很難執法,我持不同的看法,覺得執法與否不是立法最主要的原意,而是清晰地給社會一個信息,這件事是不對的,就如禁隨地扔垃圾及禁煙令」。他即管假設一下,「引入天敵,老虎唔得是事實,但真的要做都不是沒有物種可以選擇」,「有貓科動物不會襲擊人,會吃小的野豬,如雲豹,但雲豹本身是瀕危動物,要引入也找不到。而貓科動物的搬遷是很複雜的一件事,如果要符合學術水平去做這件事,講得嚟都蚊瞓」,立法倒是更簡單直接的方法。朱利民則指社會可考慮一個綜合方案,探討以比殺害更低的武力狩獵、絕育,甚至食用野豬等各種可能性。
把牠們看作自然一部分
「野豬的習性不是鐵板一塊,會因應人的居住環境調節。」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永續農業主任葉子林就認為,社會討論野豬問題需從多個角度去看,「在農場是作物損失,農夫揸得鋤頭都未必會驚野豬;在鄉村是衛生問題,因為牠們摷亂垃圾桶;在市區就是安全問題,對人或野豬亦然」。對應各種情况,他提議政府補貼農夫增設圍欄、改善垃圾桶設計、加強教育,除了不要餵飼,人們也要避免貪幼豬可愛無害而接觸牠們,免惹母豬誤會而襲擊人。
這邊說引入天敵除野豬,那邊也有關注野豬權益的組織強烈反對重設狩獵隊,葉子林強調,政府長遠要就野生動物的政策作諮詢,「現在爭議大是因為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居民、環保團體、動物權益人士、政治人物都從自己角度去考慮,沒有一個平台可以溝通,共識不能從石頭爆出來。現在似零和遊戲,一是殺,一是由得佢。只是一邊聲音壓過另一邊,政策便隨之改動,是斬腳趾避沙蟲的方法;如果野豬問題熱議就推野豬措施,而不全面制訂野生動物的政策,也是頭痛醫頭的做法」。
野豬熟水性 難流放無人島
在引入天敵的建議之後,還有工聯會區議員王國興貢獻出將野豬流放無人島的「妙計」,侯智恒笑言,「唔怪得市民,不是很多人知道野豬游水叻,討論就當作是公眾教育,對事情多了解不是壞事」。南區居民Sunfai同為社區報《南圖》編輯及facebook專頁「鴨脷洲變形記」管理員,《南圖》去年曾以野豬為封面故事(圖a),Sunfai說:「居民(對野豬出現在社區)不適應、擔心是近兩三年前的事,初時大家不懂處理,幾年前海怡半島事件就是例子。」二○一二年有市民見到海面有野豬報警,消防員「拯救」拖回岸邊,卻令野豬窒息身亡。「南區市民現在比較接受牠們會來,學習如何跟牠們相處,知道不能餵食等等,當然不排除危險,但都與我們生活有關,我們用了牠們的地方,因為香港發展或有人餵影響了牠們。」Sunfai提及中環街市往半山天橋頂加裝「鳥刺」令白鴿受困,「野豬只是比較大,其實城市本來就有其他野生動物出現」。
葉子林亦坦言,種種解決野豬直接的想法與都市人自小沒接觸自然有關,「於是以割裂的市區人角度去想辦法。純粹以人的角度生存,市區人比較明顯,有時住在鄉村的人也會有,如希望村裏一隻蚊都無。並非不必處理問題,但某程度上這些問題出現,是因為我們沒有把牠們當作自然的一部分」。他笑笑:「若自小沒接觸,期望人們從別的角度去想問題很難,這比野豬問題更難,可能要改變社會的意識形態。」
文 // 曾曉玲
圖 // 資料圖片、《南圖》提供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9年1月20日
野豬不熟悉市區,易被車輛嚇倒,市民若驚呼尖叫更有可能刺激牠們,其實對人對豬都很危險。(資料圖片)
圖5之1 - 野豬不熟悉市區,易被車輛嚇倒,市民若驚呼尖叫更有可能刺激牠們 . . . . . . (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在立法會上提出「引入野豬天敵」的主意,漁護署回應野豬天敵可能是獅子老虎等猛獸,風險太高故不考慮,是為近日充滿娛樂性的一則新聞。
其實「引入天敵」在生態學上屬於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的一種方法,劉議員的建議不止得啖笑,我們與專家一起從「天敵」出發,為野豬想想在市區橫衝直撞之後有什麼出路。
什麼是天敵?
「天敵」似是奇幻小說出現的字眼,參考二○○六年十二月立法會會議的新聞公報,時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答問時指出,「在香港現時的自然生態環境中,野豬並沒有天敵控制牠們的數目」,看天敵在公報中的英文翻譯natural predator,就沒那麼抽象,亦即捕食者。所以劉業強也不是無端白事異想天開,而是根據一個邏輯:「市區多了野豬出沒→應減少野豬數目→香港沒天敵控制野豬數目→不如考慮引入天敵」來發言。
猛獸疾病 皆為野豬天敵
漁護署回應野豬天敵是如獅子、老虎般的兇猛動物,以及疾病,不會考慮引入。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朱利民解釋,所謂「引入天敵」是「利用自然關係去控制我們認為有害的生物」,在生物防治的三大類方法中,「天敵」可指不同關係:
一、捕食者
就如以老虎治野豬的想法,引入捕食者減少獵物的數量,這種做法有不少是用於影響農作物的昆蟲,「如用瓢蟲來食蚜蟲及介殼蟲,又或以胡蜂、姬蜂甚至螳螂去食蝴蝶或飛蛾的幼蟲,即我們稱的毛蟲」。知名的失敗例子是澳洲引入甘蔗蟾蜍來治甘蔗甲蟲,「但大部分甘蔗甲蟲在植物高處的葉部,而幼蟲就在根部,甘蔗蟾蜍兩者都去不到,結果蟾蜍捉不到甲蟲又繁殖得多,影響當地生態平衡」。
朱教授指出,專一性是引入天敵需考慮的要素之一,而有脊椎動物一般而言食譜較廣,不那麼揀飲擇食,我們可以想像,引入老虎不只捉野豬吃,人也很危險。他以香港也引進過用作滅蚊的食蚊魚為例,食蚊魚不僅吃水中的蚊幼蟲孑孓,蜻蜓幼蟲、蝌蚪都是牠們的食物,「一些地方已禁止或不鼓勵在天然生境用食蚊魚控制蚊的數量」,二○一七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公布的自然生態系統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亦將食蚊魚列入,禁止隨意放生。
以哺乳類動物作為天敵引入的例子雖然少見,夏威夷亦試過,更失敗得有點匪夷所思:「當地引入獴(mongoose)來治鼠,但最大問題是獴屬日行,鼠卻是夜出的,獴捉不到老鼠反而殺死很多雀、雀蛋。」
二、寄生生物
例子也有昆蟲。「水稻、甘蔗中可找到蛾的幼蟲,以寄生蜂產卵在蛾的幼蟲上,令其發育不到甚至死亡,然後寄生蜂的卵就會在毛蟲孵化,現時寄生蜂亦有大型公司培植。」寄生機制都見專一性,寄生蜂並非所有飛蛾的幼蟲都會寄生,只針對甘蔗螟蟲,不過朱教授說,「釋放時間、數目控制都很關鍵,太少沒作用,太多可能有反效果,不能隨意去做」。
三、病原微生物
細菌、病毒都可以是「天敵」,漁護署說疾病都是野豬天敵,但可想而知,野豬會染的病,會危及人類的風險都很高。例子有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亦稱Bt菌),噴在農作物之上可殺害蟲,對人類無害。
朱利民說:「引入天敵作為生物防治,有其可取之處,尤其比起用化學物質如殺蟲水安全得多,因為不會影響人,但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有時未必估計得到。」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則明言,「引入一個物種去控制另一物種不是新鮮事,但很富爭議性。七、八十年代較多人支持這個方法,但自從出現更多問題,至九十年代到現在,國際對此都很小心」。
人豬衝突始於……?
以天敵應付野豬的討論,原來在西班牙巴塞隆拿都出現過。二○一八年底當地市中心近聖家堂的街道發現有三隻野豬出沒,報道指去年巴塞隆拿錄得逾三百宗市內發現野豬個案。早在二○一一年環保人士就提出「天敵論」,認為人類是自食其果,毗鄰該市的Collserola Park隨着馬拉松、越野賽車及觀鳥活動增多,狼、熊、鷹數量下降,要治野豬,便應減少相關城市發展,增加捕食者數量。
習慣被餵食 野豬行為改變
侯智恒比較香港情况:「西班牙本身沒有野豬,野豬在當地是外來入侵種,牠們去到新的生態環境容易引致問題,因為缺乏天敵,繁殖率也快,數量增加得很快。」至於香港,「為何野豬與人的衝突多了?我三十年間常常到野外工作,近年碰到野豬的頻率沒怎麼增加,我覺得沒什麼轉變,唯一轉變是野豬的行為」。他說不久前在大欖郊野公園,「離民居遠一些的地方,夜晚見到野豬,牠會離開。以前見到野豬,當牠老遠發現你就會走掉,很少機會能把牠看清楚,但近年去一些山頂如龍虎山、香港仔水塘那些地方,野豬不會理你,甚至哄前討吃,這個行為的轉變就是因為愈來愈多人餵牠們。野豬被餵慣了不怕人,所以也敢走到市區。」
立法傳遞正確信息
今年剛離任環境諮詢委員會成員的侯智恒透露,漁護署亦有將管理野豬的新方案帶到環諮會討論,他曾提出立法禁止餵飼野生動物,「但漁護署反對,因為很難執法,我持不同的看法,覺得執法與否不是立法最主要的原意,而是清晰地給社會一個信息,這件事是不對的,就如禁隨地扔垃圾及禁煙令」。他即管假設一下,「引入天敵,老虎唔得是事實,但真的要做都不是沒有物種可以選擇」,「有貓科動物不會襲擊人,會吃小的野豬,如雲豹,但雲豹本身是瀕危動物,要引入也找不到。而貓科動物的搬遷是很複雜的一件事,如果要符合學術水平去做這件事,講得嚟都蚊瞓」,立法倒是更簡單直接的方法。朱利民則指社會可考慮一個綜合方案,探討以比殺害更低的武力狩獵、絕育,甚至食用野豬等各種可能性。
把牠們看作自然一部分
「野豬的習性不是鐵板一塊,會因應人的居住環境調節。」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永續農業主任葉子林就認為,社會討論野豬問題需從多個角度去看,「在農場是作物損失,農夫揸得鋤頭都未必會驚野豬;在鄉村是衛生問題,因為牠們摷亂垃圾桶;在市區就是安全問題,對人或野豬亦然」。對應各種情况,他提議政府補貼農夫增設圍欄、改善垃圾桶設計、加強教育,除了不要餵飼,人們也要避免貪幼豬可愛無害而接觸牠們,免惹母豬誤會而襲擊人。
這邊說引入天敵除野豬,那邊也有關注野豬權益的組織強烈反對重設狩獵隊,葉子林強調,政府長遠要就野生動物的政策作諮詢,「現在爭議大是因為不同的持份者,包括居民、環保團體、動物權益人士、政治人物都從自己角度去考慮,沒有一個平台可以溝通,共識不能從石頭爆出來。現在似零和遊戲,一是殺,一是由得佢。只是一邊聲音壓過另一邊,政策便隨之改動,是斬腳趾避沙蟲的方法;如果野豬問題熱議就推野豬措施,而不全面制訂野生動物的政策,也是頭痛醫頭的做法」。
野豬熟水性 難流放無人島
在引入天敵的建議之後,還有工聯會區議員王國興貢獻出將野豬流放無人島的「妙計」,侯智恒笑言,「唔怪得市民,不是很多人知道野豬游水叻,討論就當作是公眾教育,對事情多了解不是壞事」。南區居民Sunfai同為社區報《南圖》編輯及facebook專頁「鴨脷洲變形記」管理員,《南圖》去年曾以野豬為封面故事(圖a),Sunfai說:「居民(對野豬出現在社區)不適應、擔心是近兩三年前的事,初時大家不懂處理,幾年前海怡半島事件就是例子。」二○一二年有市民見到海面有野豬報警,消防員「拯救」拖回岸邊,卻令野豬窒息身亡。「南區市民現在比較接受牠們會來,學習如何跟牠們相處,知道不能餵食等等,當然不排除危險,但都與我們生活有關,我們用了牠們的地方,因為香港發展或有人餵影響了牠們。」Sunfai提及中環街市往半山天橋頂加裝「鳥刺」令白鴿受困,「野豬只是比較大,其實城市本來就有其他野生動物出現」。
葉子林亦坦言,種種解決野豬直接的想法與都市人自小沒接觸自然有關,「於是以割裂的市區人角度去想辦法。純粹以人的角度生存,市區人比較明顯,有時住在鄉村的人也會有,如希望村裏一隻蚊都無。並非不必處理問題,但某程度上這些問題出現,是因為我們沒有把牠們當作自然的一部分」。他笑笑:「若自小沒接觸,期望人們從別的角度去想問題很難,這比野豬問題更難,可能要改變社會的意識形態。」
文 // 曾曉玲
圖 // 資料圖片、《南圖》提供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