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無定向學堂:Black Lives Matter,如何matter?
無定向學堂:Black Lives Matter,如何matter?
2020年6月7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一場記者會,讓不少香港人半夜守候熒幕,等來可能是他們聽過特朗普口中說出最似樣的話,那1997年雨夜的感性說辭,但也許沒很多人留意到,「侵侵」轉身別去時,無視記者呼喊問及新一輪Black Lives Matter示威浪潮。
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George Floyd遭警用膝壓頸而死,惹起民憤,黑人抗議行動瞬間席捲全美。
一時未反應到?唔緊要,加拿大總理回應時也呆了廿秒,我們找來身處美國修讀社會學及政治學的香港學者,來談談近日不同人的反應,作為了解事件的幾個入口。
「Black Lives Matter? All Lives Matter啦﹗」
評論美國示威,點少得中國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快快手已在Twitter寫下「I can't breathe.」,未幾又多說一句,All Lives Matter.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政治學博士生陳啟睿,與周永康撰寫〈如何理解Black Lives Matter?暴動是不被傾聽者的語言〉一文,陳啟睿接受越洋訪問時便告誡,想清楚All Lives Matter這句話的意涵,才好說出口。「不是這句話本身意思有錯,是美國黑人說被壓迫,要關注黑人時,你卻說應關注所有人,那就像忽略某種族被壓迫得比其他種族嚴重的問題。」他留意到一些白人至上的群組也會說all lives matter,「這有一重特殊意思,意指黑人算不上有什麼特別,黑人的命也是命、警察的命也是命、白人的命也是命,想把問題抹去,說有這樣的情况,是因為黑人犯罪多,或他們特別懶。」。他認為香港抗爭者亦要慎思,「如果說黑人好慘、香港人都好慘,all lives matter,就變得很怪」。
陳周二人的文章追溯至美國立國之初,北方州份已為了立國可以成事,向多為蓄奴州的南方州份作出「五分之三妥協」,「在稅額及議席意義上把黑奴當五分之三個『人』來看待」。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博士生莫哲暐解釋,「我們看電影看書會知道林肯總統在19世紀解放黑奴,但黑人被解放之後,對他們的壓迫沒有解決過」。其中社會學家認為影響深遠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Redlining政策」,當時政府想借錢幫市民買樓,「但實情只是幫白人置業,當時兩個機構成立,一個是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FHA),一個是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HOLC)」,當時HOLC為各城劃一幅地圖,分ABCD區域,藍色是A,即最富裕最優越的地區,「黑人聚居的社區是D,標為紅色,是差的社區」,申請FHA借貸就危危乎。「這導致兩個結果,黑人不會買到好的房屋;白人歧視黑人,不想他們住入自己的社區,免得被評為Type D,樓價就會跌。於是黑人,特別是逃離南部走往北方的黑人,就被迫聚在大城市的貧民區,社區隔離是極長遠的問題。」
「黑人就是懶,才無法出人頭地」
我們很熟「中國夢」,但係人都知那是抄自「美國夢」(American Dream)。莫哲暐說:「美國夢相信個人努力,不論什麼種族都可出人頭地,其實忽視了種族問題,假設黑人窮是因為懶,這個說法在美國很盛行。」但輸在起跑線上,計出身、計家底,還計脫不掉的膚色,一份2009年發表、關於低收入勞工市場歧視的研究指出,白人與黑人求職收到回音或獲聘的比率是31.0%與15.2%。說得太遠,今年當疫情重創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初刊登題為〈冠狀病毒正以驚人比率影響及殺死美國黑人〉,文內數據顯示,多地黑人在人口及死亡個案所佔的比率並不相稱,威斯康辛州最大城市Milwaukee,黑人佔人口26%,染病死亡個案中,卻有超過七成是黑人;在芝加哥,黑人佔人口三成,亦佔死亡個案67%。
黑人議題被忽視
但奧巴馬都當過總統啦,陳啟睿提到Black Lives Matter不是新創口號,是源自2012年黑人少年Trayvon Martin被社區警衛George Zimmerman射殺而激起的抗議,正在奧巴馬任內發生。「奧巴馬是一個比較小心的總統,亦因此才選得上,他任內最大特色是不斷compromise,沒從任何制度上作出改變,種族問題是,其他問題亦然。這件事更令黑人體會到是整個制度的問題,不是只換上面一個人,就有改變。」至於黑人議題為何總是被政客擺埋一邊?莫哲暐說到金權問題,「美國的競選活動捐款是無上限的,大商家泵錢,政治人物拿了又怎可能跟大商家對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陳啟睿亦補充,「美國lobbying(政治游說)的問題很嚴重,有一定的財團支持某個政客,美國選舉非常昂貴,政客必須先應付財團,所以他們的關注會向有錢人傾斜」。
「如果香港人說,我們用了20年去學會和平示威是沒有用,在美國黑人背後的則是200年的壓迫及抗爭史。」陳啟睿解釋文章中這句話,提醒我們勿輕易以香港的框架套在美國這場運動上,「有些人比較,香港示威者比美國示威者有紀律,說香港只『裝修』藍店,美國黑人就什麼都搶。他們以looting as a strategy,與裝修藍店的歷史脈絡不一樣,直接比較兩者,是有少少miss the point」。到底能不能搶、搶什麼店,示威者內部其實都有討論,如有人提出可搶連鎖店Walmart、Target,不應劫小店,身處加州Berkeley的他以南面城市Oakland為例,「 日前Oakland Chinatown的小商戶都被搶劫,翌日很多人去幫手清潔,說不應搶劫Chinatown」。
「警察跪低,可見美國應付警暴的制度行之有效」
莫哲暐在社交平台列出一長串案例,2014年7月,Eric Garner被警察按地兼扼頸,Garner喊出一句I can't breathe,其後身亡,相關警察無罪;2015年4月,Freddie Gray被捕在警車暈倒後不治,證據顯示其脊髓受傷,當地法院判涉事警察無罪釋放,聯邦司法部拒絕刑事起訴;2016年7月,Philando Castile駕車時被警截停後被槍殺,警察被起訴二級謀殺,法院裁定無罪釋放。
不是處罰警察就可平息
這一波抗議,陳啟睿觀察比2013年及2014年更大型,「當時大家只是象徵式喊black lives matter,未很有系統作出較實際的訴求」。這次示威者雖因人數更多、沒有領袖,沒有很明確提出幾項訴求,然而他說,「有些香港人誤會了,他們不是只想處罰一個警察,而是大規模去軍事化,令警察不會再有這些軍事裝備,如不應陀槍巡邏,有些人希望城市會defund(停止資助)警察,亦有要求大學與警察脫清關係,很多大學會與警察簽合約,讓警察在校園巡邏。現在很多餐廳會承諾以後就算有什麼問題發生,都不會叫警察過來,同時有些社區說會尋求另一些選擇,不會由警察巡社區。美國本身有很多社區保安組織,2012年殺黑人少年的Zimmerman就是社區警衛。」
警察的歧視為黑人帶來切身威脅,陳啟睿提到Berkeley因士紳化,黑人人口不多,許多向南搬到Oakland,但他仍能舉出一個黑人在當地被濫捕的例子。去年6月,大學宿舍區一個11歲黑人男孩報警指一個女人不斷對他拍照,警察到場知道女人認為男孩偷了她的銀包,男孩被鎖上手銬拘捕,後來獲釋。UC Berkeley校長發信要求警方審視事件。即使男孩是大學學生的兒子,陳啟睿形容亦面對歧視,「覺得你是黑人,住不起這裏,應該不是居民。即使再有錢,只要是黑人,夜晚在街上走,警察覺得你有威脅截停你,只要你沒立即停下,他又覺得你好似有反抗,或你拿住筆,他以為你拿刀,就會立即射你,這絕對是黑人才面對的事」。
在同校修讀地理博士的周永康分享一段《Hasan Minhaj:笑談愛國》的片段,以棟篤笑講解美國警暴問題,看得人笑中有淚。Minhaj層層分析在美國起訴一個警察有多難,先請教做過5年警察的法律教授Seth Stoughton,他透露警察會接受finger gun訓練,練習最快拔槍反應,亦指出各地警察工會為保護會員,會爭取警察「權利」,包括要求警察紀律紀錄每60天清一次、警察在槍擊事件後有權先重看影片等證據再落口供。告警察還要考慮公職人員擁有qualified immunity(有限豁免權),警員被定罪的關鍵之一,是他事發時應知道正侵犯「已清晰確立」(clearly established)的權利,亦即是需有案情接近的案例,Minhaj笑言,這就像一個沒工作經驗的人找工作,僱主卻都說有經驗才會聘請。CNN引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校法律教授Joanna Schwartz認為,這個豁免「傳達出一個信息,執法者犯法沒有後果,同時也告訴大眾,他們的權利無關重要」。《華盛頓郵報》整理資料發現,「美國每年有1000人受警察致命槍擊」,大學研究顯示,在2005至2014的10年間,共153名警察被起訴,當中受處置的有139人,一半被定罪。研究亦指出,警察58宗謀殺及過失殺人不涉槍擊。
百年壓迫,陳啟睿預計「不存在一個scenario,今次贏了就突然間贏了」,問及環環相扣的制度哪裏可被撬動?他認為「如果撬到警暴,也是一大里程碑,至少不會出街也擔驚受怕」,涉殺Floyd的警察Derek Chauvin被控二級謀殺,另外 3 名涉案警員同被起訴協助及教唆殺人,奧巴馬也開聲促請審視警隊武力使用政策,不過總統特朗普似乎不甘示弱,聲言動用軍隊,造成與地方政府的矛盾。
勿以港人利益出發
陳啟睿認為撐侵侵還是撐黑人、如何撐都可以討論,但有些問題值得細思,「討論的前提是,如果純以香港人利益出發,為何一開始要過《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時,美國人要幫手聯署?當其他人好慘時,是否要第一句問這會不會幫到我?若被人覺得香港人自私自利,還會否想幫你?」
文//曾曉玲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6月7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一場記者會,讓不少香港人半夜守候熒幕,等來可能是他們聽過特朗普口中說出最似樣的話,那1997年雨夜的感性說辭,但也許沒很多人留意到,「侵侵」轉身別去時,無視記者呼喊問及新一輪Black Lives Matter示威浪潮。
明尼蘇達州黑人男子George Floyd遭警用膝壓頸而死,惹起民憤,黑人抗議行動瞬間席捲全美。
一時未反應到?唔緊要,加拿大總理回應時也呆了廿秒,我們找來身處美國修讀社會學及政治學的香港學者,來談談近日不同人的反應,作為了解事件的幾個入口。
「Black Lives Matter? All Lives Matter啦﹗」
評論美國示威,點少得中國份。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快快手已在Twitter寫下「I can't breathe.」,未幾又多說一句,All Lives Matter.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政治學博士生陳啟睿,與周永康撰寫〈如何理解Black Lives Matter?暴動是不被傾聽者的語言〉一文,陳啟睿接受越洋訪問時便告誡,想清楚All Lives Matter這句話的意涵,才好說出口。「不是這句話本身意思有錯,是美國黑人說被壓迫,要關注黑人時,你卻說應關注所有人,那就像忽略某種族被壓迫得比其他種族嚴重的問題。」他留意到一些白人至上的群組也會說all lives matter,「這有一重特殊意思,意指黑人算不上有什麼特別,黑人的命也是命、警察的命也是命、白人的命也是命,想把問題抹去,說有這樣的情况,是因為黑人犯罪多,或他們特別懶。」。他認為香港抗爭者亦要慎思,「如果說黑人好慘、香港人都好慘,all lives matter,就變得很怪」。
陳周二人的文章追溯至美國立國之初,北方州份已為了立國可以成事,向多為蓄奴州的南方州份作出「五分之三妥協」,「在稅額及議席意義上把黑奴當五分之三個『人』來看待」。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學博士生莫哲暐解釋,「我們看電影看書會知道林肯總統在19世紀解放黑奴,但黑人被解放之後,對他們的壓迫沒有解決過」。其中社會學家認為影響深遠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Redlining政策」,當時政府想借錢幫市民買樓,「但實情只是幫白人置業,當時兩個機構成立,一個是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FHA),一個是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HOLC)」,當時HOLC為各城劃一幅地圖,分ABCD區域,藍色是A,即最富裕最優越的地區,「黑人聚居的社區是D,標為紅色,是差的社區」,申請FHA借貸就危危乎。「這導致兩個結果,黑人不會買到好的房屋;白人歧視黑人,不想他們住入自己的社區,免得被評為Type D,樓價就會跌。於是黑人,特別是逃離南部走往北方的黑人,就被迫聚在大城市的貧民區,社區隔離是極長遠的問題。」
「黑人就是懶,才無法出人頭地」
我們很熟「中國夢」,但係人都知那是抄自「美國夢」(American Dream)。莫哲暐說:「美國夢相信個人努力,不論什麼種族都可出人頭地,其實忽視了種族問題,假設黑人窮是因為懶,這個說法在美國很盛行。」但輸在起跑線上,計出身、計家底,還計脫不掉的膚色,一份2009年發表、關於低收入勞工市場歧視的研究指出,白人與黑人求職收到回音或獲聘的比率是31.0%與15.2%。說得太遠,今年當疫情重創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初刊登題為〈冠狀病毒正以驚人比率影響及殺死美國黑人〉,文內數據顯示,多地黑人在人口及死亡個案所佔的比率並不相稱,威斯康辛州最大城市Milwaukee,黑人佔人口26%,染病死亡個案中,卻有超過七成是黑人;在芝加哥,黑人佔人口三成,亦佔死亡個案67%。
黑人議題被忽視
但奧巴馬都當過總統啦,陳啟睿提到Black Lives Matter不是新創口號,是源自2012年黑人少年Trayvon Martin被社區警衛George Zimmerman射殺而激起的抗議,正在奧巴馬任內發生。「奧巴馬是一個比較小心的總統,亦因此才選得上,他任內最大特色是不斷compromise,沒從任何制度上作出改變,種族問題是,其他問題亦然。這件事更令黑人體會到是整個制度的問題,不是只換上面一個人,就有改變。」至於黑人議題為何總是被政客擺埋一邊?莫哲暐說到金權問題,「美國的競選活動捐款是無上限的,大商家泵錢,政治人物拿了又怎可能跟大商家對抗?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陳啟睿亦補充,「美國lobbying(政治游說)的問題很嚴重,有一定的財團支持某個政客,美國選舉非常昂貴,政客必須先應付財團,所以他們的關注會向有錢人傾斜」。
「如果香港人說,我們用了20年去學會和平示威是沒有用,在美國黑人背後的則是200年的壓迫及抗爭史。」陳啟睿解釋文章中這句話,提醒我們勿輕易以香港的框架套在美國這場運動上,「有些人比較,香港示威者比美國示威者有紀律,說香港只『裝修』藍店,美國黑人就什麼都搶。他們以looting as a strategy,與裝修藍店的歷史脈絡不一樣,直接比較兩者,是有少少miss the point」。到底能不能搶、搶什麼店,示威者內部其實都有討論,如有人提出可搶連鎖店Walmart、Target,不應劫小店,身處加州Berkeley的他以南面城市Oakland為例,「 日前Oakland Chinatown的小商戶都被搶劫,翌日很多人去幫手清潔,說不應搶劫Chinatown」。
「警察跪低,可見美國應付警暴的制度行之有效」
莫哲暐在社交平台列出一長串案例,2014年7月,Eric Garner被警察按地兼扼頸,Garner喊出一句I can't breathe,其後身亡,相關警察無罪;2015年4月,Freddie Gray被捕在警車暈倒後不治,證據顯示其脊髓受傷,當地法院判涉事警察無罪釋放,聯邦司法部拒絕刑事起訴;2016年7月,Philando Castile駕車時被警截停後被槍殺,警察被起訴二級謀殺,法院裁定無罪釋放。
不是處罰警察就可平息
這一波抗議,陳啟睿觀察比2013年及2014年更大型,「當時大家只是象徵式喊black lives matter,未很有系統作出較實際的訴求」。這次示威者雖因人數更多、沒有領袖,沒有很明確提出幾項訴求,然而他說,「有些香港人誤會了,他們不是只想處罰一個警察,而是大規模去軍事化,令警察不會再有這些軍事裝備,如不應陀槍巡邏,有些人希望城市會defund(停止資助)警察,亦有要求大學與警察脫清關係,很多大學會與警察簽合約,讓警察在校園巡邏。現在很多餐廳會承諾以後就算有什麼問題發生,都不會叫警察過來,同時有些社區說會尋求另一些選擇,不會由警察巡社區。美國本身有很多社區保安組織,2012年殺黑人少年的Zimmerman就是社區警衛。」
警察的歧視為黑人帶來切身威脅,陳啟睿提到Berkeley因士紳化,黑人人口不多,許多向南搬到Oakland,但他仍能舉出一個黑人在當地被濫捕的例子。去年6月,大學宿舍區一個11歲黑人男孩報警指一個女人不斷對他拍照,警察到場知道女人認為男孩偷了她的銀包,男孩被鎖上手銬拘捕,後來獲釋。UC Berkeley校長發信要求警方審視事件。即使男孩是大學學生的兒子,陳啟睿形容亦面對歧視,「覺得你是黑人,住不起這裏,應該不是居民。即使再有錢,只要是黑人,夜晚在街上走,警察覺得你有威脅截停你,只要你沒立即停下,他又覺得你好似有反抗,或你拿住筆,他以為你拿刀,就會立即射你,這絕對是黑人才面對的事」。
在同校修讀地理博士的周永康分享一段《Hasan Minhaj:笑談愛國》的片段,以棟篤笑講解美國警暴問題,看得人笑中有淚。Minhaj層層分析在美國起訴一個警察有多難,先請教做過5年警察的法律教授Seth Stoughton,他透露警察會接受finger gun訓練,練習最快拔槍反應,亦指出各地警察工會為保護會員,會爭取警察「權利」,包括要求警察紀律紀錄每60天清一次、警察在槍擊事件後有權先重看影片等證據再落口供。告警察還要考慮公職人員擁有qualified immunity(有限豁免權),警員被定罪的關鍵之一,是他事發時應知道正侵犯「已清晰確立」(clearly established)的權利,亦即是需有案情接近的案例,Minhaj笑言,這就像一個沒工作經驗的人找工作,僱主卻都說有經驗才會聘請。CNN引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校法律教授Joanna Schwartz認為,這個豁免「傳達出一個信息,執法者犯法沒有後果,同時也告訴大眾,他們的權利無關重要」。《華盛頓郵報》整理資料發現,「美國每年有1000人受警察致命槍擊」,大學研究顯示,在2005至2014的10年間,共153名警察被起訴,當中受處置的有139人,一半被定罪。研究亦指出,警察58宗謀殺及過失殺人不涉槍擊。
百年壓迫,陳啟睿預計「不存在一個scenario,今次贏了就突然間贏了」,問及環環相扣的制度哪裏可被撬動?他認為「如果撬到警暴,也是一大里程碑,至少不會出街也擔驚受怕」,涉殺Floyd的警察Derek Chauvin被控二級謀殺,另外 3 名涉案警員同被起訴協助及教唆殺人,奧巴馬也開聲促請審視警隊武力使用政策,不過總統特朗普似乎不甘示弱,聲言動用軍隊,造成與地方政府的矛盾。
勿以港人利益出發
陳啟睿認為撐侵侵還是撐黑人、如何撐都可以討論,但有些問題值得細思,「討論的前提是,如果純以香港人利益出發,為何一開始要過《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時,美國人要幫手聯署?當其他人好慘時,是否要第一句問這會不會幫到我?若被人覺得香港人自私自利,還會否想幫你?」
文//曾曉玲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