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號外:⾔之尚早的失敗~蔡思韵

號外:⾔之尚早的失敗~蔡思韵
2020/6/16

「今屆⾦像獎⼀宣佈最佳女主⾓獎,有無⼀種『啊,我輸咗嘅感覺?』」

「無,⼼態上不覺得有機會攞獎,無期望就無失望,所以⼀點也不緊張(笑)。反⽽享受和《幻愛》團隊⾒⾯和慶祝,剛巧那天編劇⽣⽇。」

聽著蔡思韵(Cecilia)說話,淡定緩慢,有時會忘記她只有25歲。但傾吓傾吓,她反應直來直往,擘⼤對眼O型嘴不置可否,很少女式的爛漫。或者因為她總有辦法(或者想辦法)過濾掉負⾯記憶和思緒,她沒有許多苦⽔怨⾔。快樂時很直接地快樂,不快樂時會轉念,柳暗花明。⼤概這來⾃於她的成熟,也來⾃於應屬於她年紀的純真。

我的「好」是否真的好?

某個訪問,Cecilia講起,收到獲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女主⾓的消息時,不是開⼼也不是野⼼,只是⼀臉茫然。「我都不覺得⾃⼰好,為什麼別⼈覺得⾃⼰好?我不知道⾃⼰做了什麼,得到別⼈認同。」同⼀晚,她強烈⾃我質疑起來,做那個⾓⾊,⾃⼰未⾄於聲嘶⼒竭,未⾄於像梵⾕對藝術那種瘋狂,她只限於想做好個⾓⾊⽽已。「做好」究竟夠不夠?是否不夠?是否代表⾃⼰對表演不夠瘋狂,不夠執著?


代表我不夠好?

這次訪問我們就著「失敗」向她發問, Cecilia倒想到⾃⼰表演的路⼀直順利,戲劇學院未畢業,就和陳奕迅合作拍攝《短暫的婚姻》,其後在台灣參與《返校》、《⼀吻定情》和《盜命師》等影視作品。回港兩次Casting也順利爭取到⾓⾊,其中⼀部是《幻愛》女主⾓,其後入圍⾦像獎最佳女主⾓。同時,Cecilia也循著看似順利的表演之路,認真地思考演出的「失敗」。

「當我質疑⾃⼰對表演不夠瘋狂、執著,但太過執著、⽤⼒做好⾓⾊,反⽽做不好?有時挺⽞妙,(有些演出)要你找到中庸、平衡的⽅式。有時覺得,我們太快將挫敗定義為失敗,太過⾔之尚早。」

「有些失敗,可能成為定義你之後成功的⼀些要素。」

Cecilia曾經的「失敗」,或者叫障礙、框框,是上天賜給她的靚。在台灣讀⼤學時,⾝邊同學、老師⾒到她的美貌,無形中成為她表演的框框:「你好像只能做所謂『靚女』的⾓⾊。」

「這很困擾我,是否代表我不能勝任跨越⾃⼰的⾓⾊?每次台上演出完畢,朋友都說,你在台上好靚啊!但為什麼他們從來不說,你演得好好,或者說那場戲我好感動?聽完我都不開⼼,經常覺得做得不夠好。這是我表演上的挫敗和瓶頸。」


你由細到⼤都好標青?

「我細個讀書成績⼀般,做⼩朋友要你成績好才被叫標青吧?」然後她哈哈⼤笑:「可能我好⾼都叫標青,突咗個頭出來。」她當然標青,由細到⼤都只聽⾒⼤⼈的讚美:「你好靚,你好可愛。」—— 但「靚」原來⼩時是她頭頂上的緊箍咒,箍住她的⾃我認知和現實感。

「靚並不是你努⼒得來,只是個天賜給你。」

Cecilia⼗幾歲去Casting做模特兒,成排美女,當時她好想⾛,個個九頭⾝,個個都⾼過她,靚過她,⾃⼰原來很普通。⼩時被讚得多,⻑⼤發現世界殘酷。「這世界,原來你只得靚,是無⽤,靚或者成為你的幫助。最重要是你有幾努⼒,否則靚只成為你的阻礙,令你的表演變得空洞,令你做不到扮醜或者撇甩你外型的⾓⾊。」

直⾄⼤學三年級,她演出學院公演的喜劇,台上她演出中國⼤媽的⾓⾊:紮髻,戴⼤眼鏡,老老⼟⼟暴發⼾形象,肢體誇張。她傾情地演出後,同學都問導演:「Cecilia做什麼⾓⾊?為什麼台上不⾒她?」

此時她笑起來,回望那次「⼀雪前恥」,不再是靚靚地在台上「被看⾒」,⽽是別⼈只⾒到⾓⾊,看不⾒她。「那⼀次經驗令我更⼤膽想挑戰不同的⾓⾊,更想磨練我的表演。外型的框框到底是⾃⼰給⾃⼰的,當你不覺得有框框,就可以去突破。」她17歲時決定去台灣念戲劇系,⺟親對她說:「你要做就認真做,不要做花瓶,做個真正的藝術家。」

或者每個⼈在⾃我意識中,總必然將⾃⼰撥入失敗⾏列,認為⾃⼰缺失、認為⾃⼰不夠好。例如你永遠不會把⼀些⼈撥入「失敗」的想像。這是我們的盲⽬和誤解,誤解⾃⼰有多失敗,正如誤解別⼈(比⾃⼰)有多成功。Cecilia有⼀套應付⼈愚痴的分別⼼的⼀套⽅式。

她的時間感和速度感和別⼈不同,例如她總說⾃⼰慢,⽽香港有時太快,包括定義失敗。「我喜歡將件事『攤⻑』來看,這是我看事物的⽅式。」

「可能同輩之中,氣質和個性上也算成熟,我經常演出比⾃⼰年紀⼤的⾓⾊。」Cecilia 19歲演出舞台劇《他鄉》張愛玲的⾓⾊,22歲演出《短暫的婚姻》⺟親的⾓⾊,23歲在《返校》演出殷老師的⾓⾊。「這和我的家庭背景(⽗親在她10歲那年去世),也曾經在台灣⽣活接近七年(17歲開始獨立⽣活)有關吧?或者這令我演出這些⾓⾊時,找到相近⽣命經歷的連結。以前會問,為什麼⾃⼰要經歷⼀些不開⼼和困難?⻑⼤才發現,是這些經歷,令我成為⼀個演員,原來不開⼼成為我表演的養份。⼩時你並不知道,你愈能理解別⼈、聆聽別⼈,因為你經歷得愈多。你知道創傷,知道如何安慰,所以不需要覺得那些是失敗。」

「不應該太早定斷你的⼈⽣是⼀個失敗。」

她想到⾃⼰《幻愛》中的⾓⾊葉嵐,內⼼缺失來⾃於家庭背景,過往的經驗令她在感情⽅⾯迷失,恐懼愛情,在關係上「無能」。做這⾓⾊時,她想,這世代,這社會,⼀切來得快,科技發達,⼈和⼈之間距離好似近了,其實更冷漠,很多因素令⼤家失去覺知,不知道⾃⼰被影響。好多⼈也會這樣,她⾃⼰也⼀樣。「《幻愛》這故事好的地⽅,是點出愛的命題,令⼤家反思如何看待關係,每個⼈也有愛⼈與被愛的能⼒。相比之下,愛⼈好像容易,好多⼈未必懂得接收愛。你不⾃愛,是無法接收到愛。」

「⽽⾃愛的⽅式,是⼀種意識,不是打扮⾃⼰,保養⾃⼰。⾃愛是你⼼裡⾯,對⾃我價值的⼀種肯定。」Cecilia說⾃⼰的性格使然,總能在悲觀中找回⼀點曙光,這時勢,她沒有失去信⼼和希望,失敗在她的定義之下,變得很勵志,很青春爛漫:「只要你有信念,去做你相信的事情,已經不叫失敗了。例如表演,我相信⾃⼰做這件事是對的,做演員是⼀條正確的路,懷著信念去做 —— 即使沒有得到任何肯定,也未有成就上的認可。」


號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