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4:1年 10個關鍵詞

1年 10個關鍵詞
2020年6月14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反修例運動一周年,今年6‧12晚上,限聚令即使規限了8人以上的聚集,依然各區遍地開花。我們嘗試蒐集不同界別與立場的人的意見,了解他們回憶過去一年的這場運動時,腦海會彈出什麼關鍵詞。意外的是,沒多少人提起如「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標誌性口號,卻有人回應「眼淚」,承認自身軟弱;有人回答「恐慌」,對人類共通的本能反應表示理解,說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而無關立場,這些回應告訴了香港人共同經歷的創傷。點算出最高票數的回應,我們製作以下10組關鍵詞卡,望能提醒,無論你要對抗的權力來自何方,守護記憶仍然有其必要。


1. 兄弟爬山 各自努力

作為支持運動的態度,提出只要目標清晰,可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及參與,便能一起征服高山。除了「團結」,亦包含對同路人的包容和體諒,肯定每人皆是獨特個體,理解每人包袱不同,參與程度亦不一致,提醒彼此毋忘初心,便能涓滴成河,由此擴闊對同路人的界定。慢慢演變成運動發展的一種方向和策略,像中期提出的不同「戰線」,既涉及專業人士如「清算師」,以專業知識揭示社會潛在的結構性問題或個別人士的違法行徑,重申守法及公平執法為香港的成功基石;其他如投入議會制度、組織工會、發展黃色經濟、加強與國際社會聯繫等,成功讓更多人自覺個人及群體的主體性,推動香港人在社區中找可以貢獻的位置。


2. Be water

源自春秋時期末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亦曾被李小龍引用為武術之特質和要點。Be water與be fire的想像相對,烈火象徵陽剛與爆發力,但火苗隨時被更強的巨燄吞噬,或終會耗盡而自損;相反,水可因應環境靈活更變形態:液態時,像海浪奔騰不息;氣態時,沸騰時充滿爆炸力;固態時,可如冰山無堅不摧。Be water因而被挪用為一種抗爭策略,強調彈性與柔韌的重要,也象徵生命力。


3. 反抗

自去年6月反修例遊行中,沿途呼喊口號由最初「香港人,加油」,隨運動升溫演變為「香港人,反抗」和及後的「香港人,報仇」。當中「反抗」被認為是具有標誌性的階段,強調抗爭者本是普通市民,不特別剛強,但在「撤回」一拖再拖、強權輾壓下,才不得不作出反應,做能力所及甚或超乎能力的事。


4. 黑警

警察被認為在反修例運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執法問題演變成運動中後期的重點。當中,「黑警」是抗爭者對偏離法治執法的警員之稱呼,在衝突現場常以此呼喚泄憤。自從7.21元朗白衣人襲擊事件發生卻見不到警方制止後,「黑警」一詞就經常於示威現場聽到。


5. 希望/堅持/未來

回顧這場運動,有人立時想到的關鍵詞是「希望」,認為運動本質上是香港希望的始端,本來只能無力地倒數距離2047年尚餘多少年的香港人,因為運動爆發、香港迅速被推到黑暗盡頭,大家開始一同籌謀重生的方法。有人認為不論運動走向,希望正正在於荒謬和絕望中,人展現的創造力、善良和付出。而「希望」一詞在抗爭過程亦常被提起,振奮士氣,相關口號有「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然而不同立場的受訪者對「未來」一詞有不同聯想,有人理解各方皆為未來爭取改變,卻痛心有人倒過來付出自己的未來。


6. 止暴制亂

「止暴制亂」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回應香港反修例運動的講話中提出,強調「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提起運動,有受訪市民憶起街上亂况,有感平靜不再,要左驚右驚,「唔知出街唔知有無嘢搞呢」。有人感慨社會撕裂嚴重,再沒有和而不同,感覺不能修補,一切已沒法回頭。


7. 警暴/濫暴/濫捕/濫權/警權治港/查警暴止警謊

《人民日報》旗下人民網的facebook帖文讚揚時任警務處副處長鄧炳強,配圖出現別字「止暴『製』亂」,鬧出笑話。回顧這一年,多名受訪者想起關鍵詞「警暴」、「濫暴」、「濫捕」,認為政權以止暴為由,實際上卻製造更大混亂。多人認同運動的觸發點和往後持續升溫的原因在於「濫權」,包括特首試圖利用自己的權力強行修例「送中」,近日亦以限聚令為由打壓遊行集會的人。這年來,警察在示威現場亦在非必要情况下使用高級別武力,包括6‧12對為捍衛自己權利、阻止二讀而和平佔領街道的市民放過百枚催淚彈,續後武力不斷升級,同時更濫用警權「毫無證據,砌生豬肉」地展開「濫捕」,剝奪市民人身自由,有受訪者感慨如今已是「警權治港」。「警暴」亦禍及新聞自由,有受訪記者特別提到「查警暴止警謊」的口號,指記者即使盡量不干涉現場作客觀記錄仍被驅趕襲擊,甚至被捕。同業被「噴椒」、車長被拉入警署毆打、印尼記者被射盲眼,卻無人承擔責任,相反6名記者在警察記者會上默默戴上貼有此句標語的頭盔,部分人卻被公司高層照肺、被左報點名抨擊,「『查警暴止警謊』象徵記者的掙扎,縱然徒勞無功,我們也要掙扎,香港新聞自由以什麼速度衰敗,就看我們這一代記者、這一代人如何努力」。


8. 一國兩制/一國一制

香港政府錯過撤回條例的最佳時機,運動持續升溫,及至最近發展到中央立「港區國安法」,揭示一國兩制於中港兩地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香港政府處理反修例運動顯露它只能充當傀儡、聽命西環,50年不變的承諾提早結束,「一國一制」正式落實,重提維持一國兩制、保留香港的獨特性才真正對中港有利。


9. 手足

抗爭者以「手足」稱呼彼此,在自身榮辱與城市命運以外,亦着緊彼此安危,「他們的痛,好像也是我們的痛;他們身上的傷,也在每一個同路人內心深處留下傷疤」。即使素未謀面,手足既齊上齊落、血淚相連,又各司其職,是不同戰線(如國際與街頭)往山頂邁進、同喜同悲的共同體。抗爭者之間的手足情誼,打破了香港人向來精明實際、利益掛帥的形象。車票售賣機頂堆疊「散紙」、街頭上人傳人的雨傘、頭盔、退熱貼,煙霧瀰漫的危難中回頭給不認識的人扶一把,令香港人在無力中感到了「we connect」的團結,香港人的身分認同也因此得到強化。街上有人塗鴉「和你抗爭,我很愉快」,有人噴上回應「me too Thx手足」。另有受訪者提起「黃色經濟圈」,認為重點不止在支持商戶,光顧與推介黃店的行為形成一個互助社群,「市場和公民社會緊密連結,是香港前所未見的」。


10. 煲底見

抗爭者自早期就提出的願望,期盼有天「五大訴求」得以實現,當黎明終將來到、不朽榮光照耀香港,香港人可以自主命運,在俗稱「煲底」的金鐘立法會綜合大樓地下示威區除下遮蔽臉面的豬嘴和口罩,彼此相認,重新認識,擁抱慶祝。

受訪者: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梁啟智、恒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港大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余麗文博士、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竟明、文化評論人阿果、《十年》〈自焚者〉導演周冠威、王少勇牧師、「陣地社工」陳虹秀、作家韓麗珠、跨媒體創作人馮慶強、「良心理政」召集人葉劍青、大律師李安然、李家麟醫師、資訊科技及數碼媒體專家方保僑、立法會議員陳凱欣、記者鄭思思、攝影記者林頌華、攝影記者鍾家銘、攝影記者何駿軒、新聞評論員書生阿捷,街坊伍小姐、劉太、林先生、雷小姐、Kason。


整理//潘曉彤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