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星期日文學‧《血清素》:快樂之不可得,韋勒貝克(抗)抑鬱小說
星期日文學‧《血清素》:快樂之不可得,韋勒貝克(抗)抑鬱小說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Captorix最常有的副作用是嘔吐、力比多消失和不舉。」
這是一句簡單的句子,指出抗抑鬱藥Captorix的副作用。它出現在法國當代著名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二○一九年出版的第七部小說《血清素》(Sérotonine)第一章最後兩行。而我覺得這句句子其實已把整部作品的主題交代出來——對生活的嘔吐、驅使我們追求生命愉悅的那股能量消失,以及性無能。
根據醫學辭典,「血清素」本身是一種控制生物化學信息傳遞與調控的物質,如果血清素濃度太低,我們可能會陷入沮喪、憂鬱、焦慮等情况。因此,血清素普遍被認為與人們是否感到幸福和快樂相關。韋勒貝克小說中的男主角,一個四十六歲、於法國農業部有一份體面職業、家庭教育不俗、祖上曾出過榮譽人物的白人男人,不知道是否因為血清素過低,他不快樂,甚至抑鬱,因為他每天早上都要服用抗抑鬱藥Captorix。
當知道有人患上抑鬱症後,我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是:他為什麼會患上抑鬱?然後我們會想像他可能在孩童時期缺乏關懷,工作面對巨大壓力等原因。沒有,這些陳套的劇情全都沒有發生。第一章第二頁,當主角即敘述者提及自己的名字由來時,他已交代了他的父母是非常稱職的父母,從他孩童開始便盡一切力量幫助他去裝備對抗這個世界的武器。至於工作,每次合約評核時,他的上司都會給予好評,而他在政府的官僚體系中似乎也游刃有餘。
連自殺也不感興趣
那他為什麼會抑鬱呢?或者是因為力比多的消失。Libido狹義來說可以指性慾,廣義來說,是指一股驅使我們追求生命愉悅的能量,而那股能量消失了,我們因而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由主角定義自己的存在狀態的措辭,我們可以看到他連自殺都不感興趣的抑鬱狀態:「一個西方中年男人,沒有親人和朋友,沒有個人計劃和特別興趣……基本上想不到什麼原因繼續生存,也想不到什麼原因要去死。」
這種深層次的空虛其實早在韋勒貝克第一部小說《戰線的延伸》(l'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中出現。《戰線的延伸》的主角是一位電腦軟體工程師, 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跟一個同事到全國各地,教導客戶新的電腦程式。當中有一段文字,與《血清素》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空虛感覺非常類近:
我幾乎沒有什麼人生可言,但是我覺得我是不會死的。雖然不太可能把人類的存在降低到如此的渺茫,但要是你覺得遲早會有大事發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人的一生完全可能是又短又空虛的。日子一天天冷漠地逝去,既不會留下痕迹,也不會留下記憶,突然有一天一切就此終止。
這種日子一天天冷漠地逝去,既不會留下痕迹,也不會留下記憶,大家以為遲早會有大事發生,但其實是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的處境,在他後來一部小說《月台》(Platforme)中繼續出現:「在人的一生裏什麼事情都可能會發生,尤其是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如果繼續追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的空虛感覺呢?我們明明每天都忙着很多事情的呀!《血清素》會說,那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沒有歷史感。
沒有歷史感的生活
沒有歷史感,因為人們的生活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是行政在主導着生活。卡夫卡的《城堡》早已把一個龐雜古怪、令人沮喪的現代官僚世界呈現出來。《血清素》的主角更直接地說,行政如果沒有摧毁一件事的話,那至少會令生活的可能性減少。然而,造成沒有歷史感的生活的深層原因,應該是我們過着一種沒有歷史,也不製造歷史的生活。主角形容來沙灘度假的人過的正是這種生活:大部分住客都有一份中層級數的工作,他們此刻用平靜的方式過着日子,而日子在酒吧與沙灘幾個來回之間就過去了,他們不和鄰居發生衝突,他們游泳前先在沙灘椅鋪上一塊毛巾。隨着而來的是臀部下垂、胸部下垂、性器官不活躍。他們沒有歷史,也不製造歷史。的確,主角就屬於這種狀態。對他來說,生活最大的驚喜,已然是在西班牙遇到兩個年輕女子因為輪胎壞了,向他求救,然後他勃起,並在之後幾天都幻想着這兩個萍水相逢的人會找回來。用昆德拉的句子,這是一種輕不着地的生活。
因此,主角對生活上的事不感興趣,因為在他眼中,所有事情都不能為他帶來於歷史中真實地生存的感覺,而那些可以改變歷史的事情,又被重重的行政關卡卡住了,剩下雞毛蒜皮的小確幸。所以他說,那種驅動他去追求生命愉悅的力量消失了,沒有什麼可以着力,剩下的也沒什麼值得着力。然而,就像韋勒貝克第一本小說《戰線的延伸》所說的那樣:「然而,你還沒有想過離開這個世界。」
這部小說有三百四十多頁,大概到七十頁,主角還是敘述着他和他的日本女朋友之間的瑣事。直到第七十九頁,他決定離開這個女朋友和原本的生活,其實最主要是離開上述的那種生活形態。他辭了工,靜靜地收抬好行李搬到一間酒店房居住。按他的說法,他想消除自己在世界的痕迹。他說應該不難的,以前的時代一個人還有一個實體的地址,但現在是網絡電子時代,所謂地址不過是電郵地址,而消除了網絡痕迹就已經把一個人大部分留在世界上的痕迹抹去了。
然後劇情就轉去他回想起他年輕時開始遇到的女朋友和以前的好朋友。其實主角嘗試離開社會,搬到酒店獨居後,曾把其中兩個前女友約出來見面,嘗試修補當初破碎的關係,留意,他不是想跟她們重新發展感情,而是想修補以前的自己。但全然失敗。因為這些嘗試讓他看到的,不過是大家都是一樣的被生活輾壓。人們的存在降低到如此渺茫的狀態,那韋勒貝克是要像沙特和卡繆那樣,把矛頭指向形而上的存在的荒謬感嗎?不是的。韋勒貝克沒有這種哲學層次,而且他也沒有那種介入社會的知識分子的想法,雖然他在這部小說中的確引用過沙特作品的意象——嘔吐(la Nausée)。
對生活的嘔吐
韋勒貝克上一部小說《屈服》(Soumission)中,有一段文字是直接點出沙特的名字和說出主角對人類的厭惡感的:
我自己多少有些知識成就感,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我還是小有名氣且受人尊敬。經濟上我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我不需要去上班就有一份不錯的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年收入的兩倍,可以一直拿到我去世。但是我明白我已走到了自殺的邊緣,這並非是出於絕望還是什麼特別的傷感,而是由於沙特所說的「抗拒死亡那套功能」失靈了。純粹要活下去的願望,顯然與一個普通的西方人必須去承受的痛苦和人生折磨無法對應。我已無法為自己而活, 難道我還能為其他的人而活?其他人無法讓我感興趣,事實上,人讓我感到惡心。我認為人不是我的兄弟,尤其是他們當中的某部分人,比如法國人和我以前的同事。然而,很不幸的是,我發現人很像我自己,正是這種相似讓我迴避人。
如果說《屈服》中,主角對其他人不感興趣,甚至對人類一般意義下感到惡心,那《血清素》之中,讓主角覺得惡心的事情具體很多,數量上也多很多,大的事情有歐盟的貿易政策,小的包括他的日本女朋友化的妝,甚至是酒店女工收拾房間時必須要房客外出一小時這個措施,主角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去嘲諷、去評論。老實說,剛開始看這部小說時,我覺得這些評論很厭煩,甚至覺得主角很個人主義,因為他連很小的事都評頭品足一番,總是「我覺得」、「我認為」。而且評論過程中,主角不是要分析事件,也不是要表現他的哲思,而是要毒舌,要嘲諷,這樣給人一種犬儒的感覺,而且欠缺了「嘔吐」這個意象的抽象面向。
從小說技巧來說,這種大大小小事都搭上敘述者評論的做法,其實淡化了情節的輕重。這部小說是有一條主線情節的,那就是主角辭了工,離開現任女朋友,搬到酒店獨居,找回兩個前女友和以前中學的好朋友,打算自殺,最後沒有。這明顯是一個線性的情節結構,它甚至連副線情節都沒有,只按着主角去到哪、做什麼而發展。如果按這種情節結構來看,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應該有輕有重,敘述應該有主有次,然後一步步向前發展,雖然有時倒敘,有時插敘或補敘,但不改變整個情節的線性結構。而且,主線情節或那些處於轉折位的情節一定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分配到的敘述也應該最多。然而《血清素》就不是那樣,由於主角幾乎對每一件呈現在他面前的事情都評論一番,故事情節就變成了一個個散文片段。造成的文學效果是,主角不斷把對這個世界的想法表達出來,嘮嘮叨叨到一個已分不清哪個是主哪個是次的地步,就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特別重要的。不過反過來說,這也從文學技巧上印證了主角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狀態,因為一個人如果對所有事情都保持同等的距離,那即是所有事情都是不重要的。
諷刺的意味
有評論曾把沙特與韋勒貝克放在一起討論,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無論是挪用沙特的意象,或批評沙特的存在主義已無法回應當前的時代,韋勒貝克與沙特總有一些關連。然而,我更想把他放在諷刺(Satire)的脈絡之中。Satire一詞,來源於希臘文Satyros,拉丁文為Satura,原本是飲食用語,指「盛滿的」,或其後指「雜燴」、「拼盤」。但脫離了飲食意涵後,於文學藝術上,諷刺是指作家機智幽默地表達自己的批判,使批評兼具攻擊性和娛樂性。沒有攻擊性的娛樂文章,那只是博人一笑的喜劇或諧趣文章;沒有娛樂、幽默元素的攻擊文章,那更多是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品。所以,諷刺作品是幽默與攻擊皆不可缺。
事實上,如果從韋勒貝克暫時出版的小說來看,大部分作品是從現實生活,甚至是時事話題取材的,如《無愛繁殖》其中一條故事線是六八學運,《月台》取材自西歐中年男人到東南亞嫖妓的調查,《屈從》是對法國穆斯林處境的想像。由此可見,韋勒貝克有一定的現實關懷。然而,作家與現實的距離與態度,決定了他採用什麼方式去改造現實素材。而韋勒貝克就明顯地站在一個較疏離的方式審視現實,而且,他很多時會用反諷、隱嘲、雙關、瑣碎等方式去包裝自己的審視,所以帶有諷刺的效果。例如《血清素》的主角批評法國的行政機關時,他說:「從行政的角度來說,一個好的行政人員就是一個已死的行政人員。」又或者主角重遇其中一個前女友時,這個原本是女演員的前女友沒有成為明星,只在失業中心教失業者如何用表演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主角想說的是,其實某種意義下,女演員也是長期失業,因為她一直沒有機會從事真正的演藝工作,而她也變成了一個酗酒的人。然而主角對這個前女友沒有明顯的同情,只感嘆她一晚開了三支酒。主角對自己也不放過,很多時候對自己也是如此不憐憫。看到這些諷刺片段時,可以想像主角與現實的距離是抽離的,好像時常把現實視為一個客體,不斷地挖掘它的醜態,雖然他自己就活在現實之中。
血清素之無用
主角開始自己一個人在酒店居住時,他好幾次問自己:「在孤獨中,我是否可以快樂呢?」這個問題其實上接着前一部小說《屈從》的問題:如果人在一般意義下讓他感到惡心,那離群獨處後,他會否快樂呢?答案是不會的。離開社會和人類都不會令主角快樂,吃血清素也不會。
小說最後一章,敘述者第一句重複了第一章服用抗抑鬱藥的句子,並說了血清素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對生活的詮釋方式——沒有那麼多層次,較為人工化,以及有某程度的死板。它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幸福,也沒有帶來真正的慰藉,它的行動有自己一套邏輯:把生活轉化成一系列連貫的形式……它在一段時間內幫到人們,至少令他們不會去自殺。」血清素不會令人自殺,但同時剝奪了人的真實的快樂,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或者說是韋勒貝克的小說一開始所說,血清素的副作用是對生活嘔吐、令驅使我們追求生命愉悅的那股能量消失,以及性無能。其實已不知道是對所有事情不感興趣,然後要去吃血清素,還是吃完血清素後,因而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
如果放在韋勒貝克所有作品的脈絡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那些沒有歷史感的、程式化的生活就是血清素,它可以為我們帶來一般意義下的快樂,但它「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幸福,也沒有帶來真正的慰藉」,它只在一段時間內幫到人們,令人們不會去自殺。但如果我們看穿了這種生活的本質,可能我們會像血清素所帶來的副作用一樣,對生活嘔吐,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所以故事最後一章嘗試去問,真正的慰藉是什麼?真正的救贖是什麼?
韋勒貝克提供了兩個很短的片段讓讀者自己去思考,一個是宗教,耶穌帶來的神啟;一個是尋求一種經過檢驗的快樂。小說最後兩章,主角的抗抑鬱藥只剩下兩個月。他在想着再見精神科醫生時,要在醫生面前扮「正常」,那就不用吃藥了。那麼,他至少有一天時間擁有真實的情感。正如韋勒貝克在一篇文章中曾說:真正的關鍵不是反對快樂,而是反對沒有經過檢驗的快樂(unthinking happiness)。
文//Sabrina Yeung
圖//作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關曉陽
電郵// 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6月2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Captorix最常有的副作用是嘔吐、力比多消失和不舉。」
這是一句簡單的句子,指出抗抑鬱藥Captorix的副作用。它出現在法國當代著名作家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二○一九年出版的第七部小說《血清素》(Sérotonine)第一章最後兩行。而我覺得這句句子其實已把整部作品的主題交代出來——對生活的嘔吐、驅使我們追求生命愉悅的那股能量消失,以及性無能。
根據醫學辭典,「血清素」本身是一種控制生物化學信息傳遞與調控的物質,如果血清素濃度太低,我們可能會陷入沮喪、憂鬱、焦慮等情况。因此,血清素普遍被認為與人們是否感到幸福和快樂相關。韋勒貝克小說中的男主角,一個四十六歲、於法國農業部有一份體面職業、家庭教育不俗、祖上曾出過榮譽人物的白人男人,不知道是否因為血清素過低,他不快樂,甚至抑鬱,因為他每天早上都要服用抗抑鬱藥Captorix。
當知道有人患上抑鬱症後,我們第一個想問的問題是:他為什麼會患上抑鬱?然後我們會想像他可能在孩童時期缺乏關懷,工作面對巨大壓力等原因。沒有,這些陳套的劇情全都沒有發生。第一章第二頁,當主角即敘述者提及自己的名字由來時,他已交代了他的父母是非常稱職的父母,從他孩童開始便盡一切力量幫助他去裝備對抗這個世界的武器。至於工作,每次合約評核時,他的上司都會給予好評,而他在政府的官僚體系中似乎也游刃有餘。
連自殺也不感興趣
那他為什麼會抑鬱呢?或者是因為力比多的消失。Libido狹義來說可以指性慾,廣義來說,是指一股驅使我們追求生命愉悅的能量,而那股能量消失了,我們因而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由主角定義自己的存在狀態的措辭,我們可以看到他連自殺都不感興趣的抑鬱狀態:「一個西方中年男人,沒有親人和朋友,沒有個人計劃和特別興趣……基本上想不到什麼原因繼續生存,也想不到什麼原因要去死。」
這種深層次的空虛其實早在韋勒貝克第一部小說《戰線的延伸》(l'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中出現。《戰線的延伸》的主角是一位電腦軟體工程師, 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跟一個同事到全國各地,教導客戶新的電腦程式。當中有一段文字,與《血清素》中表現出來的那種空虛感覺非常類近:
我幾乎沒有什麼人生可言,但是我覺得我是不會死的。雖然不太可能把人類的存在降低到如此的渺茫,但要是你覺得遲早會有大事發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人的一生完全可能是又短又空虛的。日子一天天冷漠地逝去,既不會留下痕迹,也不會留下記憶,突然有一天一切就此終止。
這種日子一天天冷漠地逝去,既不會留下痕迹,也不會留下記憶,大家以為遲早會有大事發生,但其實是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的處境,在他後來一部小說《月台》(Platforme)中繼續出現:「在人的一生裏什麼事情都可能會發生,尤其是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如果繼續追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沒有任何事情會發生的空虛感覺呢?我們明明每天都忙着很多事情的呀!《血清素》會說,那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沒有歷史感。
沒有歷史感的生活
沒有歷史感,因為人們的生活不在自己掌控之中,是行政在主導着生活。卡夫卡的《城堡》早已把一個龐雜古怪、令人沮喪的現代官僚世界呈現出來。《血清素》的主角更直接地說,行政如果沒有摧毁一件事的話,那至少會令生活的可能性減少。然而,造成沒有歷史感的生活的深層原因,應該是我們過着一種沒有歷史,也不製造歷史的生活。主角形容來沙灘度假的人過的正是這種生活:大部分住客都有一份中層級數的工作,他們此刻用平靜的方式過着日子,而日子在酒吧與沙灘幾個來回之間就過去了,他們不和鄰居發生衝突,他們游泳前先在沙灘椅鋪上一塊毛巾。隨着而來的是臀部下垂、胸部下垂、性器官不活躍。他們沒有歷史,也不製造歷史。的確,主角就屬於這種狀態。對他來說,生活最大的驚喜,已然是在西班牙遇到兩個年輕女子因為輪胎壞了,向他求救,然後他勃起,並在之後幾天都幻想着這兩個萍水相逢的人會找回來。用昆德拉的句子,這是一種輕不着地的生活。
因此,主角對生活上的事不感興趣,因為在他眼中,所有事情都不能為他帶來於歷史中真實地生存的感覺,而那些可以改變歷史的事情,又被重重的行政關卡卡住了,剩下雞毛蒜皮的小確幸。所以他說,那種驅動他去追求生命愉悅的力量消失了,沒有什麼可以着力,剩下的也沒什麼值得着力。然而,就像韋勒貝克第一本小說《戰線的延伸》所說的那樣:「然而,你還沒有想過離開這個世界。」
這部小說有三百四十多頁,大概到七十頁,主角還是敘述着他和他的日本女朋友之間的瑣事。直到第七十九頁,他決定離開這個女朋友和原本的生活,其實最主要是離開上述的那種生活形態。他辭了工,靜靜地收抬好行李搬到一間酒店房居住。按他的說法,他想消除自己在世界的痕迹。他說應該不難的,以前的時代一個人還有一個實體的地址,但現在是網絡電子時代,所謂地址不過是電郵地址,而消除了網絡痕迹就已經把一個人大部分留在世界上的痕迹抹去了。
然後劇情就轉去他回想起他年輕時開始遇到的女朋友和以前的好朋友。其實主角嘗試離開社會,搬到酒店獨居後,曾把其中兩個前女友約出來見面,嘗試修補當初破碎的關係,留意,他不是想跟她們重新發展感情,而是想修補以前的自己。但全然失敗。因為這些嘗試讓他看到的,不過是大家都是一樣的被生活輾壓。人們的存在降低到如此渺茫的狀態,那韋勒貝克是要像沙特和卡繆那樣,把矛頭指向形而上的存在的荒謬感嗎?不是的。韋勒貝克沒有這種哲學層次,而且他也沒有那種介入社會的知識分子的想法,雖然他在這部小說中的確引用過沙特作品的意象——嘔吐(la Nausée)。
對生活的嘔吐
韋勒貝克上一部小說《屈服》(Soumission)中,有一段文字是直接點出沙特的名字和說出主角對人類的厭惡感的:
我自己多少有些知識成就感,在一個狹小的圈子裏,我還是小有名氣且受人尊敬。經濟上我也沒有什麼好抱怨的,我不需要去上班就有一份不錯的收入,相當於全國平均年收入的兩倍,可以一直拿到我去世。但是我明白我已走到了自殺的邊緣,這並非是出於絕望還是什麼特別的傷感,而是由於沙特所說的「抗拒死亡那套功能」失靈了。純粹要活下去的願望,顯然與一個普通的西方人必須去承受的痛苦和人生折磨無法對應。我已無法為自己而活, 難道我還能為其他的人而活?其他人無法讓我感興趣,事實上,人讓我感到惡心。我認為人不是我的兄弟,尤其是他們當中的某部分人,比如法國人和我以前的同事。然而,很不幸的是,我發現人很像我自己,正是這種相似讓我迴避人。
如果說《屈服》中,主角對其他人不感興趣,甚至對人類一般意義下感到惡心,那《血清素》之中,讓主角覺得惡心的事情具體很多,數量上也多很多,大的事情有歐盟的貿易政策,小的包括他的日本女朋友化的妝,甚至是酒店女工收拾房間時必須要房客外出一小時這個措施,主角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去嘲諷、去評論。老實說,剛開始看這部小說時,我覺得這些評論很厭煩,甚至覺得主角很個人主義,因為他連很小的事都評頭品足一番,總是「我覺得」、「我認為」。而且評論過程中,主角不是要分析事件,也不是要表現他的哲思,而是要毒舌,要嘲諷,這樣給人一種犬儒的感覺,而且欠缺了「嘔吐」這個意象的抽象面向。
從小說技巧來說,這種大大小小事都搭上敘述者評論的做法,其實淡化了情節的輕重。這部小說是有一條主線情節的,那就是主角辭了工,離開現任女朋友,搬到酒店獨居,找回兩個前女友和以前中學的好朋友,打算自殺,最後沒有。這明顯是一個線性的情節結構,它甚至連副線情節都沒有,只按着主角去到哪、做什麼而發展。如果按這種情節結構來看,各個情節組成部分應該有輕有重,敘述應該有主有次,然後一步步向前發展,雖然有時倒敘,有時插敘或補敘,但不改變整個情節的線性結構。而且,主線情節或那些處於轉折位的情節一定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分配到的敘述也應該最多。然而《血清素》就不是那樣,由於主角幾乎對每一件呈現在他面前的事情都評論一番,故事情節就變成了一個個散文片段。造成的文學效果是,主角不斷把對這個世界的想法表達出來,嘮嘮叨叨到一個已分不清哪個是主哪個是次的地步,就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特別重要的。不過反過來說,這也從文學技巧上印證了主角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狀態,因為一個人如果對所有事情都保持同等的距離,那即是所有事情都是不重要的。
諷刺的意味
有評論曾把沙特與韋勒貝克放在一起討論,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無論是挪用沙特的意象,或批評沙特的存在主義已無法回應當前的時代,韋勒貝克與沙特總有一些關連。然而,我更想把他放在諷刺(Satire)的脈絡之中。Satire一詞,來源於希臘文Satyros,拉丁文為Satura,原本是飲食用語,指「盛滿的」,或其後指「雜燴」、「拼盤」。但脫離了飲食意涵後,於文學藝術上,諷刺是指作家機智幽默地表達自己的批判,使批評兼具攻擊性和娛樂性。沒有攻擊性的娛樂文章,那只是博人一笑的喜劇或諧趣文章;沒有娛樂、幽默元素的攻擊文章,那更多是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品。所以,諷刺作品是幽默與攻擊皆不可缺。
事實上,如果從韋勒貝克暫時出版的小說來看,大部分作品是從現實生活,甚至是時事話題取材的,如《無愛繁殖》其中一條故事線是六八學運,《月台》取材自西歐中年男人到東南亞嫖妓的調查,《屈從》是對法國穆斯林處境的想像。由此可見,韋勒貝克有一定的現實關懷。然而,作家與現實的距離與態度,決定了他採用什麼方式去改造現實素材。而韋勒貝克就明顯地站在一個較疏離的方式審視現實,而且,他很多時會用反諷、隱嘲、雙關、瑣碎等方式去包裝自己的審視,所以帶有諷刺的效果。例如《血清素》的主角批評法國的行政機關時,他說:「從行政的角度來說,一個好的行政人員就是一個已死的行政人員。」又或者主角重遇其中一個前女友時,這個原本是女演員的前女友沒有成為明星,只在失業中心教失業者如何用表演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主角想說的是,其實某種意義下,女演員也是長期失業,因為她一直沒有機會從事真正的演藝工作,而她也變成了一個酗酒的人。然而主角對這個前女友沒有明顯的同情,只感嘆她一晚開了三支酒。主角對自己也不放過,很多時候對自己也是如此不憐憫。看到這些諷刺片段時,可以想像主角與現實的距離是抽離的,好像時常把現實視為一個客體,不斷地挖掘它的醜態,雖然他自己就活在現實之中。
血清素之無用
主角開始自己一個人在酒店居住時,他好幾次問自己:「在孤獨中,我是否可以快樂呢?」這個問題其實上接着前一部小說《屈從》的問題:如果人在一般意義下讓他感到惡心,那離群獨處後,他會否快樂呢?答案是不會的。離開社會和人類都不會令主角快樂,吃血清素也不會。
小說最後一章,敘述者第一句重複了第一章服用抗抑鬱藥的句子,並說了血清素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種新的對生活的詮釋方式——沒有那麼多層次,較為人工化,以及有某程度的死板。它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幸福,也沒有帶來真正的慰藉,它的行動有自己一套邏輯:把生活轉化成一系列連貫的形式……它在一段時間內幫到人們,至少令他們不會去自殺。」血清素不會令人自殺,但同時剝奪了人的真實的快樂,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或者說是韋勒貝克的小說一開始所說,血清素的副作用是對生活嘔吐、令驅使我們追求生命愉悅的那股能量消失,以及性無能。其實已不知道是對所有事情不感興趣,然後要去吃血清素,還是吃完血清素後,因而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
如果放在韋勒貝克所有作品的脈絡來看,我們可以理解到那些沒有歷史感的、程式化的生活就是血清素,它可以為我們帶來一般意義下的快樂,但它「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幸福,也沒有帶來真正的慰藉」,它只在一段時間內幫到人們,令人們不會去自殺。但如果我們看穿了這種生活的本質,可能我們會像血清素所帶來的副作用一樣,對生活嘔吐,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所以故事最後一章嘗試去問,真正的慰藉是什麼?真正的救贖是什麼?
韋勒貝克提供了兩個很短的片段讓讀者自己去思考,一個是宗教,耶穌帶來的神啟;一個是尋求一種經過檢驗的快樂。小說最後兩章,主角的抗抑鬱藥只剩下兩個月。他在想着再見精神科醫生時,要在醫生面前扮「正常」,那就不用吃藥了。那麼,他至少有一天時間擁有真實的情感。正如韋勒貝克在一篇文章中曾說:真正的關鍵不是反對快樂,而是反對沒有經過檢驗的快樂(unthinking happiness)。
文//Sabrina Yeung
圖//作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關曉陽
電郵// 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