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30-陶傑:外行話
陶傑:外行話
坐看雲起時
2014年01月30日
電影大亨邵逸夫爵士逝世,許多人爭相評論。只有替邵爵士打過工、生活過,或者密切交往過的人,方有資格「識邵」,其他的人,七嘴八舌,只是隔靴搔癢。
說邵爵士是「大慈善家」猶自可,最可笑的華文評論,是指邵逸夫「在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邵逸夫一九二八年即離開上海去南洋開拓市場,「舊上海時代」沒有什麼人識得年方二十出頭的邵逸夫。況且上海人不稱邵逸夫為「邵老六」——上海話裡,「邵老六」這三個字並不順口,上海人不會叫「老六」,一個人排行第六,稱為「阿六」,而不是「老六」。
以此類推,「老大」也不是流行的稱呼,地道的老上海,不叫「老大」,而叫「阿大」。上海文革時代就有一個「陳阿大」,還有一個「馬小六」。所謂「阿三阿四」,指無名小輩,即語出舊上海。說邵逸夫「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純屬文人自己的想像,有什麼質素的市場,即有如何粗糙的傳媒,哄哄失憶的中國人後一代,當然沒有問題。
邵氏電影風行近半世紀。我小時候只見到邵氏片的廣告牌——那時在大坑道的真光讀小學,白牌車女司機叫翁太太,她開車送幾個小學生,由於超載,幾個小孩擠在英國的甲蟲車廂,行車必經過銅鑼灣渣甸坊的京華戲院,我時時仰頭看見窗外邵氏電影的廣告牌:上映完「妲己」,就輪到「文素臣」,然後是何藩扮唐僧的「西遊記」,還有于倩演蜘蛛精的「盤絲洞」,然後上胡金銓的「大醉俠」。
當年香港電影國共的左右壁壘分明,左派的長城鳳凰電影,主題健康,拍攝手法傳統守舊,而且終究有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以「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黑暗」為主。邵氏兄弟無此政治包袱,容許創新。如「不了情」,林黛演歌女,顧媚幕後代唱,男主角關山,與女友產生誤會,小兩口鬧翻了,關山到夜總會買醉消愁,擁抱着兩個舞女。偏偏林黛在台上唱歌,二人四目交投,失望、惘然、激憤,交織着海浪擊拍着浪花的影像,是華語片最早的 MTV。這段戲的靈感明顯來自三十年代上海的「馬路天使」,女主角周璇在茶樓唱「天涯歌女」,男友趙丹也在席間喝悶酒,也是那麼淚水汪汪。
在時興過一通歌舞片之後,七十年代的邵氏片風格大變,張徹從日本片裡學到拍武打的技巧,大灑血漿,然後是桂治洪、孫仲的暴力,邵氏電影那時影像極為震撼,令人看得心悸。此時國泰早已倒閉,長城鳳凰又陷入大陸四人幫極左思潮的泥淖,自動棄權,粵語片又陷入低潮,邵逸夫的運氣好,一時壟斷華語片市場,直到「嘉禾」簽到了李小龍為止。
英國人欣賞實業家。邵逸夫和包玉剛,都源自半殖民地上海,英國人都明白兩人殷實的性格,一個電影巨子,一個船王,俱得殖民地政府好風借力,送上青雲。英國人批出清水灣的土地讓邵氏建片場,後來清水灣又興建科技大學。如果殖民地政府使壞,在同一個海灣的對面,故意建高樓大廈,邵氏片場搭起了古代的城樓村莊,本來張徹的武俠片都在那裡拍,就會完全報廢。但是邵爵士的品格,深得英國人信任,所以不但可以大展鴻圖,還能出任藝術節主席而封爵,這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話,難怪一片讚頌之聲。
香港的一本中國人雜誌訪問接受美國庇護的新華社前社長許家屯。許家屯當年統戰邵逸夫,但邵先生是精明人物,對中國政治是什麼貨色心知肚明。許家屯說邵逸夫「一生愛黨、愛國、愛港」。邵爵士六七十年代年年率領邵氏代表團出席雙十國慶。一九六七年香港愛國大暴動,左派電影公司的陳思思、高遠一對銀色夫婦退出左派,投奔自由,先跑到台灣,繼而轉投邵氏簽了約。陳思思夫婦即被香港左派批判為叛徒、投敵,那麼邵氏當然是敵人的一方了,許家屯,九十幾歲這把年紀,而且美國政府已經收容了二十多年,學會講半句真話,不會天打雷劈的,對不對?
當然,中國人的政治齷齪卑劣,許家屯可以辯稱:當時的中國犯了「錯誤」,極左盛行,影響香港的愛國親中人士,邵逸夫的電影王國,被「錯劃」成出產色情暴力電影、荼毒中國人民下一代的反動企業,今天不同了。邵氏公司四十多年前一度被香港共產黨定性為色情、暴力、反動,正如老舍、傅雷、田漢,同時期在大陸被定性為反動文人、美籍特務,但是邵氏兄弟有錢,而且像許家屯今日得到美國人庇護一樣,有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欣賞,所以同樣舊上海出身,邵爵士沒有像他大哥邵醉翁一樣遭到清算,也不必「平反」,而且享盡人間的財富風流。邵爵士前生一定做過許多好事,這一世命運,福大命大,令人欣慰,這才是奇中之奇。
(陶傑)
坐看雲起時
2014年01月30日
電影大亨邵逸夫爵士逝世,許多人爭相評論。只有替邵爵士打過工、生活過,或者密切交往過的人,方有資格「識邵」,其他的人,七嘴八舌,只是隔靴搔癢。
說邵爵士是「大慈善家」猶自可,最可笑的華文評論,是指邵逸夫「在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邵逸夫一九二八年即離開上海去南洋開拓市場,「舊上海時代」沒有什麼人識得年方二十出頭的邵逸夫。況且上海人不稱邵逸夫為「邵老六」——上海話裡,「邵老六」這三個字並不順口,上海人不會叫「老六」,一個人排行第六,稱為「阿六」,而不是「老六」。
以此類推,「老大」也不是流行的稱呼,地道的老上海,不叫「老大」,而叫「阿大」。上海文革時代就有一個「陳阿大」,還有一個「馬小六」。所謂「阿三阿四」,指無名小輩,即語出舊上海。說邵逸夫「舊上海時代人稱『邵老六』」,純屬文人自己的想像,有什麼質素的市場,即有如何粗糙的傳媒,哄哄失憶的中國人後一代,當然沒有問題。
邵氏電影風行近半世紀。我小時候只見到邵氏片的廣告牌——那時在大坑道的真光讀小學,白牌車女司機叫翁太太,她開車送幾個小學生,由於超載,幾個小孩擠在英國的甲蟲車廂,行車必經過銅鑼灣渣甸坊的京華戲院,我時時仰頭看見窗外邵氏電影的廣告牌:上映完「妲己」,就輪到「文素臣」,然後是何藩扮唐僧的「西遊記」,還有于倩演蜘蛛精的「盤絲洞」,然後上胡金銓的「大醉俠」。
當年香港電影國共的左右壁壘分明,左派的長城鳳凰電影,主題健康,拍攝手法傳統守舊,而且終究有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以「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黑暗」為主。邵氏兄弟無此政治包袱,容許創新。如「不了情」,林黛演歌女,顧媚幕後代唱,男主角關山,與女友產生誤會,小兩口鬧翻了,關山到夜總會買醉消愁,擁抱着兩個舞女。偏偏林黛在台上唱歌,二人四目交投,失望、惘然、激憤,交織着海浪擊拍着浪花的影像,是華語片最早的 MTV。這段戲的靈感明顯來自三十年代上海的「馬路天使」,女主角周璇在茶樓唱「天涯歌女」,男友趙丹也在席間喝悶酒,也是那麼淚水汪汪。
在時興過一通歌舞片之後,七十年代的邵氏片風格大變,張徹從日本片裡學到拍武打的技巧,大灑血漿,然後是桂治洪、孫仲的暴力,邵氏電影那時影像極為震撼,令人看得心悸。此時國泰早已倒閉,長城鳳凰又陷入大陸四人幫極左思潮的泥淖,自動棄權,粵語片又陷入低潮,邵逸夫的運氣好,一時壟斷華語片市場,直到「嘉禾」簽到了李小龍為止。
英國人欣賞實業家。邵逸夫和包玉剛,都源自半殖民地上海,英國人都明白兩人殷實的性格,一個電影巨子,一個船王,俱得殖民地政府好風借力,送上青雲。英國人批出清水灣的土地讓邵氏建片場,後來清水灣又興建科技大學。如果殖民地政府使壞,在同一個海灣的對面,故意建高樓大廈,邵氏片場搭起了古代的城樓村莊,本來張徹的武俠片都在那裡拍,就會完全報廢。但是邵爵士的品格,深得英國人信任,所以不但可以大展鴻圖,還能出任藝術節主席而封爵,這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話,難怪一片讚頌之聲。
香港的一本中國人雜誌訪問接受美國庇護的新華社前社長許家屯。許家屯當年統戰邵逸夫,但邵先生是精明人物,對中國政治是什麼貨色心知肚明。許家屯說邵逸夫「一生愛黨、愛國、愛港」。邵爵士六七十年代年年率領邵氏代表團出席雙十國慶。一九六七年香港愛國大暴動,左派電影公司的陳思思、高遠一對銀色夫婦退出左派,投奔自由,先跑到台灣,繼而轉投邵氏簽了約。陳思思夫婦即被香港左派批判為叛徒、投敵,那麼邵氏當然是敵人的一方了,許家屯,九十幾歲這把年紀,而且美國政府已經收容了二十多年,學會講半句真話,不會天打雷劈的,對不對?
當然,中國人的政治齷齪卑劣,許家屯可以辯稱:當時的中國犯了「錯誤」,極左盛行,影響香港的愛國親中人士,邵逸夫的電影王國,被「錯劃」成出產色情暴力電影、荼毒中國人民下一代的反動企業,今天不同了。邵氏公司四十多年前一度被香港共產黨定性為色情、暴力、反動,正如老舍、傅雷、田漢,同時期在大陸被定性為反動文人、美籍特務,但是邵氏兄弟有錢,而且像許家屯今日得到美國人庇護一樣,有英國殖民地政府的欣賞,所以同樣舊上海出身,邵爵士沒有像他大哥邵醉翁一樣遭到清算,也不必「平反」,而且享盡人間的財富風流。邵爵士前生一定做過許多好事,這一世命運,福大命大,令人欣慰,這才是奇中之奇。
(陶傑)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