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8-姚崢嶸--歷史會怎樣寫 2014年?

20141228-姚崢嶸--歷史會怎樣寫 2014年?
11:30 28/12/2014


一次大戰,英國雜誌漫畫讚揚小國比利時力拒德軍

近日看了不少抗爭運動「賽後檢討」,我想:十年、二十年後,甚至到 2047 年,我們的子孫會怎樣看這件事(假如這段歷史沒有被專權政府河蟹掉)?

運動幕幕畫面還歷歷在目,何以要等二三十年?理由有二:(1)現在大家討論「成功或失敗」,言之尚早,他日回頭看,運動可能只是播種,也可能是港人抗爭的迴光反照。正如黃花崗起義本身算是慘敗,當時革命黨人未必會想到,短短幾個月後武昌起義,就推翻了滿清。(2)日後當事人或會出回憶錄,政府檔案亦可能解封(註),可以有更深入、更詳細的理解。

以上是我看「The Guns of August」的聯想。本書於 1962年出版(我未出世),寫的卻是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精確點說,頗厚的一本書(連參考資料目錄共 600 頁),寫的只是大戰第一個月的故事。

好看的小說和電影故事人物,全靠有細緻描寫。「Guns」的主角,大部份是國家元首、參謀長、大將軍。我們常相像,責任重大的領袖,個個英明神武,但在作者筆下,德國國王是「全歐洲最口沒遮攔之徒」;法國將軍只懂「X衝」(X字從「鳥」部);英國政府大戰臨頭,對內猶疑不決,對外大耍太極;俄國沙王十足典型亡國之君,國家體制腐敗不堪仍幻想自己是一代梟雄。就是這些重要人物,在關鍵時刻往往非理性的舉動,加上連串的偶然,引發出這個人類歷史大災難(四年戰爭中死亡軍民達一千七百萬)。


開戰最初兩三星期,德軍如猛虎出柙,大有實現「六星期征服法國」宏願之勢。法、比、俄、英完全捱打。但就在看似絕望之際、巴黎在淪陷的邊緣,英法聯軍在馬恩河(Marne)戰役創造奇蹟,粉碎德軍速戰速決美夢,令整個戰爭形勢逆轉,也成為鼓舞後世一代又一代人的傳奇。從這意義上看,戰勝國是成功了。

可惜,一次大戰也是失敗,因為它沒有成為一些人期望的「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只是製造動盪、加深仇恨,直接促成更慘烈的第二次大戰。

作者認為,書中主角或多或少感覺到歷史審判的重擔,所以有強烈意欲為自己的決策和行動辯解。每一輪的辯解,把責任推卸,又引發他人反駁,連原本選擇沉默者也按捺不住。中國人讀《史記》或會質疑,司馬遷的描寫角度,仿彿他是隻穿梭時空的牆上蒼蠅;但「Guns」的史料非常豐富,絕無這問題,遇上「羅生門」情況,作者也會羅列不同角度讓讀者自行判斷。

前幾天聽一位處身佔領風眼的前輩分享一些「內幕」:在運動關鍵時刻,就算目標一致,當中人物的判斷也截然不同,從新聞見到的可能只有事實的十份之一,真相更往往比小說更離奇。我希望在 2047 年,歷史可以忠實、多角度、全面反映今年發生的大事,讓參與者得到公平的評價。


註: 特區政府一直拒絕訂立《檔案法》及《資訊自由法》,這也是市民應力爭的目標,總不能只期望有下一個唐英年爆料。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