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1-阿果:重新認識ViuTV——商業電視的醜惡與自由
阿果:重新認識ViuTV——商業電視的醜惡與自由
20161031
上星期ViuTV出事,一夜間矛盾爆發,關公顯靈,全城關注。王丹發聲明譴責電視台誣告無恥當晚,朋友傳來信息,訴說心情,留下問號:「點算?係咪真係要罷睇?」字裏行間的情緒,既是憤慨,更是無奈。我百分百有共鳴。
先說無奈。近幾年,我喜歡以「香港最後一個電視迷」自居,對於香港的電視,感情深入骨髓,難以割捨。不過眾所周知,無綫早已淪為笑柄,它沒錯正邁向五十周年,但輝煌歷史怎也掩蓋不了當下不堪——《巨輪2》劇本老套犯駁、《幕後玩家》眾人演技再創新低、《來自喵喵星的你》反智幼嫩……再忠心耿耿的電視迷,遇上大台,都難免口吐白沫,雙眼劇痛。
還好ViuTV出現,香港百姓與本地電視重新交往的希望,得以寄託。開台半年,它雖尚未炮製經典,亦從未動搖無綫霸權,卻起碼為香港人提供另類選擇;由《跟住矛盾去旅行》、《衝三小》、《綠豆》到《脫獨工程》,ViuTV節目就算質素偶有參差,卻至少教人耳目一新。不少遠離本地電視已久的年輕人,於是重投梳化懷抱,為長毛與主席的曖昧、大衛與瑪嘉烈的牽絆、肥腸的歌聲與真情所觸動。
正因如此,ViuTV出事才教眾人無言。
倘若罷看新電視台,這班觀眾何去何從?斷不會與蕭正楠重拾舊歡。香港電視已死,大家更大條道理遠離本土,(讓雙眼)移民海外。身邊朋友明知我是香港電視死硬擁躉,近日都苦口婆心,勸我戒掉ViuTV,擁抱Netflix:「Black Mirror叫好叫座,不容錯過。」這份心意,我十分欣賞,但作為香港最後一個電視迷,卻難免無奈。
憤慨,則源於失望。過去半年,就算不看電視的香港人,也對ViuTV產生好感,原因跟電台聽眾青睞胡官的神奇現象,相差無幾:現况太壞,起碼佢正正常常,似返個人。開台以來,ViuTV成功樹立有異於TVB的形象,這形象不單源於節目內容的差異,更在於難以言喻的「台格」。如果電視台是一個個真人,TVB鐵定是個財大氣粗的無賴方丈,至於ViuTV,初步觀察,倒像個有活力、有新意,願意多元開放的小伙子——大眾如是以為。
真身原是方丈
但原來不。整場《矛盾》風波中,我們發現ViuTV真身原是方丈——先以左報論調發表聲明(「港獨言論不但有辱民族尊嚴,更是自欺欺人,是絕無可能發生的痴人夢話」),後將全盤責任推到王丹、馮敬恩身上;謊話被揭穿卻堅拒認錯,單由電視台高層私下道歉,就此了事……曾經對新台寄以厚望的觀眾,不得不質問:其實,ViuTV跟TVB有何分別?花紙有異,本質卻一樣。於是,為懲罰離棄港人的電視台,有人重拖故技,悉心貼上「CCViuTV」、「親共」等標籤,有人索性呼籲百姓摔破搖控,罷看新台。
大家的失望、憤懣,可能源於對電視的誤解。
毫無疑問,電視是平民玩意。香港人由六十年代開始與之交往,多年來同呼同吸,關係像老朋友,更像家人。這些年來,我們見盡電視善良親民的一面:《網中人》替香港書寫身分,《大時代》令百姓一同記恨;無論何時何地,《歡樂今宵》、《歡樂滿東華》、《萬千星輝賀台慶》歌曲一響,猶如響起歸家的信號。於是我們錯覺電視「我本善良」,永遠站在人民一方,與你我憂戚與共。
這明顯是一場美麗誤會。
某程度上,ViuTV和TVB確實沒有分別——兩者都是商業電視。商業電視表面是平民玩意,實情卻是市場生意;觀眾之於電視台,表面是親朋好友,實情亦是潛在收入來源。因此,電視的表面任務是娛樂百姓,令你眉開眼笑,但更重要的是賺到大錢,保障幕後老闆見錢開眼。你可以痛斥電視唯利是圖,鞏固資本制度,但馬古沙和阿爾圖塞爾等左翼理論家都會告訴你,電視和流行文化本身就是這制度下的產物。
電視台原是一間全年無休的大工廠,由開台直至倒閉一刻,生產線從不間斷,節目如長河流動,送到觀眾眼前。這間工廠另一特色,是所需投資極大。跟搞facebook live不同,要辦一間正式的電視台,必須配備錄影廠、大量器材,以及最重要的,人手。所以搞電視台不是請客食飯的小玩意,而是一門足以傾家盪產的大生意(詳情請向王維基查詢)。
亦因如此,多年來有一派社會學家「睇」電視的方式,不是看它的節目有多精彩,而是從政治經濟層面入手。關鍵問題包括:電視台的老闆是誰?他有沒有其他生意?跟政商關係又如何?電視台財政怎樣?賺錢方式又如何?聽起來很功利,但要理解何謂電視,這是基本學問。
從這角度來看,ViuTV如今出事,明顯不是意外。眾所周知,ViuTV的老闆是李澤楷,而這電視台不過是他龐大生意的一小部分。當政治環境日漸(被)敏感化,中方一旦施壓,利益與公義之間,他會點揀?別忘記這不是一間電視台的事,而是關乎整盤生意。
前車可鑑。今年年中,何韻詩被化妝品牌棄用,MOOV出圖力撐,當時身為大老闆的李澤楷卻發出聲明,表明堅決反對港獨立場:「港獨是完全沒有可能發生的事,相關討論浪費社會資源。」語氣根本如出一轍。今次《矛盾》風波發生後,也有ViuTV員工懷疑,那份措詞強硬的聲明,根本並非出自電視台內部的手筆,而是來自天庭的一道聖旨。
別誤會,我不認為ViuTV所做合理,但這明顯是商業電視的共同命運。就以香港人(曾經)心目中的英雄王維基為例,三年前,打正旗號要成為「香港人的電視台」的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無論販夫走卒,抑或知識分子,都感震怒。有人上街遊行,為的單純是「還我娛樂」;有人痛苦哀號,因為港視的創作環境相當自由,毫無禁區。
真箇如此?這幾天翻揭一些舊報道,竟發現原來三年前王維基已講明,港視內部有發放指引,要求同事創作劇集時「沒必要便不應碰」敏感議題,因為港視只是一間小電視台,「沒有槍炮在門口」,所以要面對現實,避談「結束一黨專政」等話題,而「反共」亦不應是其目標。
何謂「敏感議題」?今日香港,什麼都很敏感。換句話說,假使今天港視依然健在,《矛盾》風波很可能歷史重演。就算沒發生,也只因為內部一早未雨綢繆,先作審查。王丹、馮敬恩做嘉賓?構思或許已被扼殺於萌芽。所以,假使觀眾以為,商業電視可以毫無紅線,絕對自由,很抱歉,這絕對是一場誤會。
商業電視注定不由自主,但這是否就代表觀眾要自挖雙目,打爆熒幕?我有保留。
沒錯,電視台往往利益行先,奉行老闆旨意,可是老闆不是上帝,沒有七頭六臂,無法完全操控整間機構。不少電視研究者提醒世人,要理解電視工業操作,除了鑑察老闆面色,更要留意員工架構。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電視。
以香港為例。有的電視台,早年創作風氣蓬勃,其後建立起一套刻板規章制度,管理行先,創意行後,結果今天所謂「自由」,往往掌握在幾個高層手中,下層員工只能乖乖聽話,充當堆填區內的車衣女工。
ViuTV內部創作環境又如何?《矛盾》事件究竟是例外,抑或常態?身為電視迷,我十分好奇。所以這幾天,約了該台員工J傾談。從她口中,彷彿窺見另一個電視世界。
話題少不免由聲明開始。「為何要出一張這樣的聲明,將整個台成年的努力一下子抹煞?」J形容,不少同事,特別是年輕一輩,都為這事很不快。「這件事我們覺得好委屈。」她說,過去一年很多人都十分賣命,落力創作,不少節目迴響亦有目共睹。偏偏此時發生一場「公關災難」,員工們頓覺心血被毀。「他們現在想罷睇喎……我哋個台觀眾本來主要是後生仔,如果而家走咗一半,點算?」她痛心。
痛心,也可能因為本來自由。聽起來,ViuTV節目部的人手編制跟一般電視台無異:最高層的有台長魯庭暉,下面有五至七個監製,每人領導十多人,當中有主力創作(四至五名撰稿員),也有負責拍攝的(三至四個導演)。節目的構思及製作就以這十多人為單位,每組負責一個重頭真人騷節目(如《脫獨工程》)及一個talk show(如《一大一路》)。
不過,有別於無綫由高層話事,ViuTV節目構思則是由下而上。J 形容,每個節目的起點都來自員工。「所有嘢都是由吹水開始,覺得得意,又說服到監製的,就可以向魯暉(台長魯庭暉)sell橋。」久而久之,公司內部開始有種「傾嘢」的氛圍,大家有事無事,都喜歡霸着會議室「度橋」。
別以為這是電視台常態,曾在其他電視台工作的 J 便說,以往導演們通常只看鏡頭,不會參與「諗橋」,不似現在,人人落手落腳,互相補位,既有團隊精神,又更容易視節目為己出,加倍拼命。
至於節目主題、內容,同樣毫無限制。香港電視台向來不重視真人騷節目,是以許多創作人毫無製作相關節目的經驗,只得向外參考。J 卻說,她身邊的年輕員工十分在意節目的原創性,「人哋未做過」是首要考慮。其次是要「有橋」,要令人「睇落幾得意」,甚至牽動觀眾情緒。
各組構思好節目,就向一台之首魯庭暉賣橋。魯暉出身商台,做過廣告,看重創意。J 則觀察到,台長除了重視「有橋」,亦強調在大眾與偏鋒之間取得平衡,「如果個節目設計是比較有型的,中心思想就要mass啲。」大小眾之間,就是ViuTV節目的自我定位。
在ViuTV創作的日子,J 覺得有如身處樂土。「大家會覺得,難得有咁好環境,唔喺呢度做,仲可以去邊?」這是實話,卻又悲涼。假如你是喜歡電視創作的年輕人,今時今日在香港,還可以有什麼歸宿?J認為,ViuTV已很不錯。「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做,大家都想試一些新嘢。」加上與別台相比,這裏節目的製作期長達半年,不單可想得更透徹,亦「做得唔算太辛苦」。過去一年,J幾乎沒聽聞身邊同事想過離開。
當然,樂土也有絆腳石,ViuTV不例外。J 說,節目部的員工大致分為兩種,比較低級的,大多熱中創新踩界,但中層的,可能因為不少來自TVB,作風因循。「電視台有個弊病,有太多想hea的人,這樣不健康。」不少TVB人便是範例,「他們會覺得,點解要搞咁多嘢?」還好一台之首跟年輕人想法接近,「會壓制住他們,會喪ban橋,迫住全組人都要諗一些有橋嘅嘢。」
這就是ViuTV(出事前)的實况。你可以批評其節目質素,可以對其老闆抱有戒心,但無可否認,它可能是全港最能提供創作自由的電視台。J再舉例:有節目就算收到觀眾投訴,製作人員仍然不受束縛——只因高層抵住壓力。
可惜在關鍵時刻,高層的把關終究難敵老闆意旨。J擔憂這是自由不再的先兆。「大家會驚咗。就算我哋唔驚,上面監製都驚啦,之後再掂政治就好難。」壓力一來,擦邊球或成過去式,J痛心,卻又打算堅持。
精神分裂 電視本質
觀眾又怎麼辦?罷看不罷看根本不是重點。更重要是,我們要重新認識商業電視的兩張臉:一方面它的權力掌握在老闆手中,關鍵時候會忽然猙獰,相當醜惡,但另一方面,台前幕後又有班有心人抵着壓力,抓住自由,努力創作……
精神分裂,正是電視以至流行文化的本質。
文:阿果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年10月30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20161031
上星期ViuTV出事,一夜間矛盾爆發,關公顯靈,全城關注。王丹發聲明譴責電視台誣告無恥當晚,朋友傳來信息,訴說心情,留下問號:「點算?係咪真係要罷睇?」字裏行間的情緒,既是憤慨,更是無奈。我百分百有共鳴。
先說無奈。近幾年,我喜歡以「香港最後一個電視迷」自居,對於香港的電視,感情深入骨髓,難以割捨。不過眾所周知,無綫早已淪為笑柄,它沒錯正邁向五十周年,但輝煌歷史怎也掩蓋不了當下不堪——《巨輪2》劇本老套犯駁、《幕後玩家》眾人演技再創新低、《來自喵喵星的你》反智幼嫩……再忠心耿耿的電視迷,遇上大台,都難免口吐白沫,雙眼劇痛。
還好ViuTV出現,香港百姓與本地電視重新交往的希望,得以寄託。開台半年,它雖尚未炮製經典,亦從未動搖無綫霸權,卻起碼為香港人提供另類選擇;由《跟住矛盾去旅行》、《衝三小》、《綠豆》到《脫獨工程》,ViuTV節目就算質素偶有參差,卻至少教人耳目一新。不少遠離本地電視已久的年輕人,於是重投梳化懷抱,為長毛與主席的曖昧、大衛與瑪嘉烈的牽絆、肥腸的歌聲與真情所觸動。
正因如此,ViuTV出事才教眾人無言。
倘若罷看新電視台,這班觀眾何去何從?斷不會與蕭正楠重拾舊歡。香港電視已死,大家更大條道理遠離本土,(讓雙眼)移民海外。身邊朋友明知我是香港電視死硬擁躉,近日都苦口婆心,勸我戒掉ViuTV,擁抱Netflix:「Black Mirror叫好叫座,不容錯過。」這份心意,我十分欣賞,但作為香港最後一個電視迷,卻難免無奈。
憤慨,則源於失望。過去半年,就算不看電視的香港人,也對ViuTV產生好感,原因跟電台聽眾青睞胡官的神奇現象,相差無幾:現况太壞,起碼佢正正常常,似返個人。開台以來,ViuTV成功樹立有異於TVB的形象,這形象不單源於節目內容的差異,更在於難以言喻的「台格」。如果電視台是一個個真人,TVB鐵定是個財大氣粗的無賴方丈,至於ViuTV,初步觀察,倒像個有活力、有新意,願意多元開放的小伙子——大眾如是以為。
真身原是方丈
但原來不。整場《矛盾》風波中,我們發現ViuTV真身原是方丈——先以左報論調發表聲明(「港獨言論不但有辱民族尊嚴,更是自欺欺人,是絕無可能發生的痴人夢話」),後將全盤責任推到王丹、馮敬恩身上;謊話被揭穿卻堅拒認錯,單由電視台高層私下道歉,就此了事……曾經對新台寄以厚望的觀眾,不得不質問:其實,ViuTV跟TVB有何分別?花紙有異,本質卻一樣。於是,為懲罰離棄港人的電視台,有人重拖故技,悉心貼上「CCViuTV」、「親共」等標籤,有人索性呼籲百姓摔破搖控,罷看新台。
大家的失望、憤懣,可能源於對電視的誤解。
毫無疑問,電視是平民玩意。香港人由六十年代開始與之交往,多年來同呼同吸,關係像老朋友,更像家人。這些年來,我們見盡電視善良親民的一面:《網中人》替香港書寫身分,《大時代》令百姓一同記恨;無論何時何地,《歡樂今宵》、《歡樂滿東華》、《萬千星輝賀台慶》歌曲一響,猶如響起歸家的信號。於是我們錯覺電視「我本善良」,永遠站在人民一方,與你我憂戚與共。
這明顯是一場美麗誤會。
某程度上,ViuTV和TVB確實沒有分別——兩者都是商業電視。商業電視表面是平民玩意,實情卻是市場生意;觀眾之於電視台,表面是親朋好友,實情亦是潛在收入來源。因此,電視的表面任務是娛樂百姓,令你眉開眼笑,但更重要的是賺到大錢,保障幕後老闆見錢開眼。你可以痛斥電視唯利是圖,鞏固資本制度,但馬古沙和阿爾圖塞爾等左翼理論家都會告訴你,電視和流行文化本身就是這制度下的產物。
電視台原是一間全年無休的大工廠,由開台直至倒閉一刻,生產線從不間斷,節目如長河流動,送到觀眾眼前。這間工廠另一特色,是所需投資極大。跟搞facebook live不同,要辦一間正式的電視台,必須配備錄影廠、大量器材,以及最重要的,人手。所以搞電視台不是請客食飯的小玩意,而是一門足以傾家盪產的大生意(詳情請向王維基查詢)。
亦因如此,多年來有一派社會學家「睇」電視的方式,不是看它的節目有多精彩,而是從政治經濟層面入手。關鍵問題包括:電視台的老闆是誰?他有沒有其他生意?跟政商關係又如何?電視台財政怎樣?賺錢方式又如何?聽起來很功利,但要理解何謂電視,這是基本學問。
從這角度來看,ViuTV如今出事,明顯不是意外。眾所周知,ViuTV的老闆是李澤楷,而這電視台不過是他龐大生意的一小部分。當政治環境日漸(被)敏感化,中方一旦施壓,利益與公義之間,他會點揀?別忘記這不是一間電視台的事,而是關乎整盤生意。
前車可鑑。今年年中,何韻詩被化妝品牌棄用,MOOV出圖力撐,當時身為大老闆的李澤楷卻發出聲明,表明堅決反對港獨立場:「港獨是完全沒有可能發生的事,相關討論浪費社會資源。」語氣根本如出一轍。今次《矛盾》風波發生後,也有ViuTV員工懷疑,那份措詞強硬的聲明,根本並非出自電視台內部的手筆,而是來自天庭的一道聖旨。
別誤會,我不認為ViuTV所做合理,但這明顯是商業電視的共同命運。就以香港人(曾經)心目中的英雄王維基為例,三年前,打正旗號要成為「香港人的電視台」的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無論販夫走卒,抑或知識分子,都感震怒。有人上街遊行,為的單純是「還我娛樂」;有人痛苦哀號,因為港視的創作環境相當自由,毫無禁區。
真箇如此?這幾天翻揭一些舊報道,竟發現原來三年前王維基已講明,港視內部有發放指引,要求同事創作劇集時「沒必要便不應碰」敏感議題,因為港視只是一間小電視台,「沒有槍炮在門口」,所以要面對現實,避談「結束一黨專政」等話題,而「反共」亦不應是其目標。
何謂「敏感議題」?今日香港,什麼都很敏感。換句話說,假使今天港視依然健在,《矛盾》風波很可能歷史重演。就算沒發生,也只因為內部一早未雨綢繆,先作審查。王丹、馮敬恩做嘉賓?構思或許已被扼殺於萌芽。所以,假使觀眾以為,商業電視可以毫無紅線,絕對自由,很抱歉,這絕對是一場誤會。
商業電視注定不由自主,但這是否就代表觀眾要自挖雙目,打爆熒幕?我有保留。
沒錯,電視台往往利益行先,奉行老闆旨意,可是老闆不是上帝,沒有七頭六臂,無法完全操控整間機構。不少電視研究者提醒世人,要理解電視工業操作,除了鑑察老闆面色,更要留意員工架構。這樣才能真正理解電視。
以香港為例。有的電視台,早年創作風氣蓬勃,其後建立起一套刻板規章制度,管理行先,創意行後,結果今天所謂「自由」,往往掌握在幾個高層手中,下層員工只能乖乖聽話,充當堆填區內的車衣女工。
ViuTV內部創作環境又如何?《矛盾》事件究竟是例外,抑或常態?身為電視迷,我十分好奇。所以這幾天,約了該台員工J傾談。從她口中,彷彿窺見另一個電視世界。
話題少不免由聲明開始。「為何要出一張這樣的聲明,將整個台成年的努力一下子抹煞?」J形容,不少同事,特別是年輕一輩,都為這事很不快。「這件事我們覺得好委屈。」她說,過去一年很多人都十分賣命,落力創作,不少節目迴響亦有目共睹。偏偏此時發生一場「公關災難」,員工們頓覺心血被毀。「他們現在想罷睇喎……我哋個台觀眾本來主要是後生仔,如果而家走咗一半,點算?」她痛心。
痛心,也可能因為本來自由。聽起來,ViuTV節目部的人手編制跟一般電視台無異:最高層的有台長魯庭暉,下面有五至七個監製,每人領導十多人,當中有主力創作(四至五名撰稿員),也有負責拍攝的(三至四個導演)。節目的構思及製作就以這十多人為單位,每組負責一個重頭真人騷節目(如《脫獨工程》)及一個talk show(如《一大一路》)。
不過,有別於無綫由高層話事,ViuTV節目構思則是由下而上。J 形容,每個節目的起點都來自員工。「所有嘢都是由吹水開始,覺得得意,又說服到監製的,就可以向魯暉(台長魯庭暉)sell橋。」久而久之,公司內部開始有種「傾嘢」的氛圍,大家有事無事,都喜歡霸着會議室「度橋」。
別以為這是電視台常態,曾在其他電視台工作的 J 便說,以往導演們通常只看鏡頭,不會參與「諗橋」,不似現在,人人落手落腳,互相補位,既有團隊精神,又更容易視節目為己出,加倍拼命。
至於節目主題、內容,同樣毫無限制。香港電視台向來不重視真人騷節目,是以許多創作人毫無製作相關節目的經驗,只得向外參考。J 卻說,她身邊的年輕員工十分在意節目的原創性,「人哋未做過」是首要考慮。其次是要「有橋」,要令人「睇落幾得意」,甚至牽動觀眾情緒。
各組構思好節目,就向一台之首魯庭暉賣橋。魯暉出身商台,做過廣告,看重創意。J 則觀察到,台長除了重視「有橋」,亦強調在大眾與偏鋒之間取得平衡,「如果個節目設計是比較有型的,中心思想就要mass啲。」大小眾之間,就是ViuTV節目的自我定位。
在ViuTV創作的日子,J 覺得有如身處樂土。「大家會覺得,難得有咁好環境,唔喺呢度做,仲可以去邊?」這是實話,卻又悲涼。假如你是喜歡電視創作的年輕人,今時今日在香港,還可以有什麼歸宿?J認為,ViuTV已很不錯。「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做,大家都想試一些新嘢。」加上與別台相比,這裏節目的製作期長達半年,不單可想得更透徹,亦「做得唔算太辛苦」。過去一年,J幾乎沒聽聞身邊同事想過離開。
當然,樂土也有絆腳石,ViuTV不例外。J 說,節目部的員工大致分為兩種,比較低級的,大多熱中創新踩界,但中層的,可能因為不少來自TVB,作風因循。「電視台有個弊病,有太多想hea的人,這樣不健康。」不少TVB人便是範例,「他們會覺得,點解要搞咁多嘢?」還好一台之首跟年輕人想法接近,「會壓制住他們,會喪ban橋,迫住全組人都要諗一些有橋嘅嘢。」
這就是ViuTV(出事前)的實况。你可以批評其節目質素,可以對其老闆抱有戒心,但無可否認,它可能是全港最能提供創作自由的電視台。J再舉例:有節目就算收到觀眾投訴,製作人員仍然不受束縛——只因高層抵住壓力。
可惜在關鍵時刻,高層的把關終究難敵老闆意旨。J擔憂這是自由不再的先兆。「大家會驚咗。就算我哋唔驚,上面監製都驚啦,之後再掂政治就好難。」壓力一來,擦邊球或成過去式,J痛心,卻又打算堅持。
精神分裂 電視本質
觀眾又怎麼辦?罷看不罷看根本不是重點。更重要是,我們要重新認識商業電視的兩張臉:一方面它的權力掌握在老闆手中,關鍵時候會忽然猙獰,相當醜惡,但另一方面,台前幕後又有班有心人抵着壓力,抓住自由,努力創作……
精神分裂,正是電視以至流行文化的本質。
文:阿果
編輯:曾祥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原文載於2016年10月30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