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安裕:新冷戰時代
安裕:新冷戰時代
2018年08月03日
科林斯(Michael Collins)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東亞中心副助理主任,上月20日,他在美國阿斯本安全論壇會議主題「中國崛起」的小組討論說:「從(中國官員)的言辭和習近平所宣揚的東西來看,我要提出的論點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種冷戰。」美國政府設立及資助的《美國之音》報道這段新聞時稱:「科林斯在其講話中所表達的觀點,顯然也是當今美國政府內的一種相當廣泛的共識。」
這是美國情報部門官員,罕有地公開談論中美之間的新冷戰。過往華府高層亟力避免用「冷戰」字眼,喬治布殊和奧巴馬也許在戰略規劃有這種傾向,但公開場合對「冷戰」一詞頗為避忌。喬治布殊在9.11恐襲後組建全球反恐聯盟,奧巴馬央求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以濟金融海嘯之急,兩人那時再笨也不會說中美冷戰。情況到了特朗普年代出現根本變化,國安和外交系統最近半年相繼換上鷹派的博爾頓和蓬佩奧。博爾頓是60年代共和黨右翼大佬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的信徒,高華德曾出來競逐總統,是著名的親台派國會議員,博爾頓把高華德的政治和外交衣鉢都繼承下來。蓬佩奧是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加上退役四星上將的國防部長馬蒂斯,從外交到國防,今天的特朗普內閣,是80年代總統列根與國防部長溫伯格時代以降,美國最鷹派的內閣。
美高官輪流放狠話
新冷戰的勢頭,在最近一段時間陸續冒現。幾天之間,先是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卡着中美談判;第二天,白宮顧問納瓦羅指摘中國在貿易是零和博弈;之後特朗普親自出手,說可能對全部入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到了這個星期一,輪到商務部長羅斯指這時對中國施壓是好時機。在阿斯本安全論壇談到中美冷戰的科林斯,1996年加入中央情報局,入職到2013年都在東亞局,從分析專家一路做到如今職位。美國情報部門官員公開場合講話有嚴格限制,不存在個人意見,科林斯在阿斯本安全論壇一席發言,時間與特朗普和內閣官員輪流放出狠話時間接近,看來並不簡單。
美國是冷戰老手,1950年代到1990年代,美國整個軍事、外交、貿易操作全部服膺冷戰,從而帶動全球圍堵戰略,包夾蘇聯與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軍事有遍佈各大洲的戰略聯盟如北約等,與軍事緊密結合的是外交跨國組織如東盟之類,此外還有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從地緣政治到國際金融層層相扣,處處圍堵,這一切皆源於圍堵論始創人、有「冷戰之父」之稱的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他1946年仍在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時,寫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電報給國務院,力主圍堵蘇聯。一年後,他再以筆名「X」投書《外交事務》,在著名的〈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蘇聯行為根源〉一文中,力促美國政府及早圍堵蘇聯。
肯楠是書生論政,思考及文筆甚佳。1950年代初,他向國務院申領長假,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做學問。當時普大高等研究院學術翹楚如雲,院長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更有鼎鼎大名的愛因斯坦。肯楠其後在自傳中,夫子自道圍堵論來龍去脈說,由於眼見蘇聯勢力快速擴張,朝着他所擔憂的前景發展,「我的一些憂慮需要被注意」。專門研究冷戰歷史的美國學者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在《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圍堵戰略》引述肯楠1947年在美國國防大學的演說,指美國的戰略重點不在於反對共產主義,而是在於共產主義與美國安全及美國目標的關係。蓋迪斯說,肯楠的應對之道是「實力平衡」,其實便是「減低蘇聯未來投射超越國境的影響力」。
圍堵中國已成主流
肯楠於2005年高壽101歲去世,可是圍堵論仍不時被翻出來研究討論。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希爾(Paul Heer)今年4月在政治及外交期刊《國家利益》撰文〈Containment and China: What Would Kennan Do?/圍堵與中國:肯楠會怎樣做?〉,答案在他的文章甫開始就寫出來:圍堵論在肯楠當年的戰略概念,只是針對蘇聯影響力擴張或控制與美國利益攸關的戰略地區,筆鋒一轉,「若然肯楠仍然在世,他定會支持限制中國在東亞影響力的戰略」。希爾這篇文章,可視為美國其中一派東亞問題專家的取態。不過,事實上,最近10年美國的東亞戰略已經完全由泛亞派壟斷。希爾假設肯楠仍然在世的回答,不過是借故人的戰略概念,套在今天美國主流戰略的頭上。況且,比起希爾更激進的大有人在,包括如今大權在握的博爾頓。博爾頓一路以來的亞太戰略觀,始終不離台灣這一隻牌,北京重點盯着博爾頓,自有其原因。
中美冷戰論已從柯林斯的嘴巴說了出來,大勢既成,只要留意近期美國的動作,包括投資逾億美元在印太國家基建,金額雖然不多,針對一帶一路卻是彰彰明甚。美國官員重提冷戰,肯楠圍堵論重新出土,若說未來中美關係將會好轉,如此大氣候之下,要人確信是難之又難。
安裕
2018年08月03日
科林斯(Michael Collins)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東亞中心副助理主任,上月20日,他在美國阿斯本安全論壇會議主題「中國崛起」的小組討論說:「從(中國官員)的言辭和習近平所宣揚的東西來看,我要提出的論點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種冷戰。」美國政府設立及資助的《美國之音》報道這段新聞時稱:「科林斯在其講話中所表達的觀點,顯然也是當今美國政府內的一種相當廣泛的共識。」
這是美國情報部門官員,罕有地公開談論中美之間的新冷戰。過往華府高層亟力避免用「冷戰」字眼,喬治布殊和奧巴馬也許在戰略規劃有這種傾向,但公開場合對「冷戰」一詞頗為避忌。喬治布殊在9.11恐襲後組建全球反恐聯盟,奧巴馬央求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以濟金融海嘯之急,兩人那時再笨也不會說中美冷戰。情況到了特朗普年代出現根本變化,國安和外交系統最近半年相繼換上鷹派的博爾頓和蓬佩奧。博爾頓是60年代共和黨右翼大佬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的信徒,高華德曾出來競逐總統,是著名的親台派國會議員,博爾頓把高華德的政治和外交衣鉢都繼承下來。蓬佩奧是中央情報局前局長,加上退役四星上將的國防部長馬蒂斯,從外交到國防,今天的特朗普內閣,是80年代總統列根與國防部長溫伯格時代以降,美國最鷹派的內閣。
美高官輪流放狠話
新冷戰的勢頭,在最近一段時間陸續冒現。幾天之間,先是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卡着中美談判;第二天,白宮顧問納瓦羅指摘中國在貿易是零和博弈;之後特朗普親自出手,說可能對全部入口美國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到了這個星期一,輪到商務部長羅斯指這時對中國施壓是好時機。在阿斯本安全論壇談到中美冷戰的科林斯,1996年加入中央情報局,入職到2013年都在東亞局,從分析專家一路做到如今職位。美國情報部門官員公開場合講話有嚴格限制,不存在個人意見,科林斯在阿斯本安全論壇一席發言,時間與特朗普和內閣官員輪流放出狠話時間接近,看來並不簡單。
美國是冷戰老手,1950年代到1990年代,美國整個軍事、外交、貿易操作全部服膺冷戰,從而帶動全球圍堵戰略,包夾蘇聯與中國等共產主義國家。軍事有遍佈各大洲的戰略聯盟如北約等,與軍事緊密結合的是外交跨國組織如東盟之類,此外還有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從地緣政治到國際金融層層相扣,處處圍堵,這一切皆源於圍堵論始創人、有「冷戰之父」之稱的喬治肯楠(George Kennan)。他1946年仍在美國駐蘇聯大使館工作時,寫了一封長達8,000字的電報給國務院,力主圍堵蘇聯。一年後,他再以筆名「X」投書《外交事務》,在著名的〈The Sources of Soviet Conduct/蘇聯行為根源〉一文中,力促美國政府及早圍堵蘇聯。
肯楠是書生論政,思考及文筆甚佳。1950年代初,他向國務院申領長假,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做學問。當時普大高等研究院學術翹楚如雲,院長是「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更有鼎鼎大名的愛因斯坦。肯楠其後在自傳中,夫子自道圍堵論來龍去脈說,由於眼見蘇聯勢力快速擴張,朝着他所擔憂的前景發展,「我的一些憂慮需要被注意」。專門研究冷戰歷史的美國學者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在《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圍堵戰略》引述肯楠1947年在美國國防大學的演說,指美國的戰略重點不在於反對共產主義,而是在於共產主義與美國安全及美國目標的關係。蓋迪斯說,肯楠的應對之道是「實力平衡」,其實便是「減低蘇聯未來投射超越國境的影響力」。
圍堵中國已成主流
肯楠於2005年高壽101歲去世,可是圍堵論仍不時被翻出來研究討論。喬治華盛頓大學客座教授希爾(Paul Heer)今年4月在政治及外交期刊《國家利益》撰文〈Containment and China: What Would Kennan Do?/圍堵與中國:肯楠會怎樣做?〉,答案在他的文章甫開始就寫出來:圍堵論在肯楠當年的戰略概念,只是針對蘇聯影響力擴張或控制與美國利益攸關的戰略地區,筆鋒一轉,「若然肯楠仍然在世,他定會支持限制中國在東亞影響力的戰略」。希爾這篇文章,可視為美國其中一派東亞問題專家的取態。不過,事實上,最近10年美國的東亞戰略已經完全由泛亞派壟斷。希爾假設肯楠仍然在世的回答,不過是借故人的戰略概念,套在今天美國主流戰略的頭上。況且,比起希爾更激進的大有人在,包括如今大權在握的博爾頓。博爾頓一路以來的亞太戰略觀,始終不離台灣這一隻牌,北京重點盯着博爾頓,自有其原因。
中美冷戰論已從柯林斯的嘴巴說了出來,大勢既成,只要留意近期美國的動作,包括投資逾億美元在印太國家基建,金額雖然不多,針對一帶一路卻是彰彰明甚。美國官員重提冷戰,肯楠圍堵論重新出土,若說未來中美關係將會好轉,如此大氣候之下,要人確信是難之又難。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