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安裕:退出中導,劍指中國
安裕:退出中導,劍指中國
2019年02月15日
東西南北
特朗普的施政作風,是不符合美國利益就立即掀翻桌子起身走人,兩年以來全球對此司空見慣。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之時,已有人預見「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將發生在俄羅斯身上。果然,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說要退出《中程導彈條約》,這個只有31年壽命的短暫協議就此壽終正寢。對美俄來說,《中程導彈條約》也許有其作用:由於條約禁制和銷毀的只是陸基中程導彈,倒過來打開了精心鑽研空投或海基中程導彈的大門。如今撕毀《中程導彈條約》,以後明刀明槍開發及部署中程導彈,不必假惺惺「為了和平」偷偷摸摸,那種「若有憾焉,心實喜之」說不定已在華盛頓和莫斯科心中怒放。
美國是世界第一個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國家,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的相輔相承有其一套完整論述。最著名的當是基辛格寫於1957年的《核武與外交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其內收納三篇論文,包括指出「有限度核戰」的可能,把美國外交利益與使用核彈結合檢視。今天重讀此書,仍有巨大戰略參考價值,難怪當年甫面世即引起轟動,基辛格這個名字開始為世界所識,翌年主理哈佛大學防衞研究計劃,直至1971年辭職加入白宮,輔助尼克遜處理外交事務。另一對美國核武與外交政策影響至今的是「圍堵之父」肯楠(George Kennan),他在1950年寫的一篇三頁紙短文〈原子彈及美國政策的選擇〉(The Atomic Bomb and the Choices for American Policy),指出動用原子彈的兩個考慮:用來在與蘇聯的戰爭「毫不猶豫」使用,抑或用來阻嚇蘇聯使用核彈。說到底,就是「敢用」和「不用」兩樣。
美俄早犯規 條約已過時
80年代列根入主白宮,美國奉行「實力換取和平」戰略,模糊了在「敢用」和「不用」之間的分別,對蘇聯構成巨大壓力,《中程導彈條約》便是此時的產物。回顧歷史,當時蘇聯在本土部署大量SS-20中程導彈,這種三彈頭的利器是當時北約所懼,另外還有SS-23在捷克等國;美國手上最強的是潘興2型及巡航導彈。由於列根的強硬及不畏戰取態,最終壓制蘇聯簽署《中程導彈條約》,共同銷毀,暫解中程導彈之憂。然而條約是死人是活,美俄之後鑽了條約指定銷毀陸基導彈的空隙,大力發展空投和海基中程導彈。美國在其後多次戰爭使用的戰斧導彈,其中一個型號攻擊距離達1,700公里,若以當年的SS-20或潘興2型的機動程度,與最新的戰斧或俄羅斯9M729巡航導彈相比,現在都已微不足道。
美俄退出《中程導彈條約》,表面上,下一着有兩個可能,其一是美俄可能在簡稱《START-3》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2021年到期時不予延長,另一是重新討論新的《中程導彈條約》。關於前者,目前看來是事在必行;至於後者,特朗普在早前的國情咨文提到並且點了中國的名,「也許我們能夠談判另一個協議,加入中國及其他國家」(adding China and others)。特朗普在導彈條約上的連串舉動及言語,到底心裏想的是甚麼,解說頗多。必須指出的是專研軍控的專家另有看法,認為美國與俄羅斯在《中程導彈條約》都犯了規,如今只是撕破面具一刀兩斷,華盛頓其實是把矛頭指向北京。根據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趙通(Tong Zhao)去年11月的一篇評論〈為甚麼中國要擔心結束中程導彈條約〉認為,美國此舉是向中國領導層發出清晰訊息:美國要傾力與中國進行戰略競賽。
談判或對抗 美皆佔上風
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可能擁有多達2,000枚射程大約1,000公里的導彈,按照美俄《中程導彈條約》指明是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導彈,中國這些導彈正在這個範圍。這些可能多達2,000枚的導彈,是中國導彈的主力。德國智庫政治及科學基金會認為,這些導彈「在東海和南海上空起到保護傘作用,抵禦美國航母艦隊」。趙通進一步指出,中國現在最擔憂的是美國在區內可能「快速發展並大量部署」(quickly develop and then massively deploy)中短程導彈,即使美國沒有把這些導彈裝上核彈頭,亦足以「挑戰中國的軍事力量,以及很大程度上扭轉中國近海的平衡」,「這使中國更難捍衞主權及領土完整」。
俄羅斯普京2月初宣佈「中止對《中程導彈條約》的義務」,加速協議的消亡,客觀效應可能是帶動重新談判條約,或是美國加快部署導彈。對中國來說,被特朗普點名無疑是一種煩惱,拒絕談判的話,或會出現趙通所言美國導彈臨門;若是要談的話,美國不會是輸家。因為1987年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是要求「全面銷毀」,美國今天的陸基中程導彈數量是零,中國最多可能是2,000枚,這一條數學題並不難計。那麼,到底特朗普要的是甚麼?回答這個命題,重讀基辛格的《核武與外交政策》,或會給出另一種啟示。事實是,幾十年來的美蘇冷戰親身體驗,美國不少戰略專家都相信,以(核)戰迫和,是一個選擇。
安裕
2019年02月15日
東西南北
特朗普的施政作風,是不符合美國利益就立即掀翻桌子起身走人,兩年以來全球對此司空見慣。退出《中程導彈條約》之時,已有人預見「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將發生在俄羅斯身上。果然,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說要退出《中程導彈條約》,這個只有31年壽命的短暫協議就此壽終正寢。對美俄來說,《中程導彈條約》也許有其作用:由於條約禁制和銷毀的只是陸基中程導彈,倒過來打開了精心鑽研空投或海基中程導彈的大門。如今撕毀《中程導彈條約》,以後明刀明槍開發及部署中程導彈,不必假惺惺「為了和平」偷偷摸摸,那種「若有憾焉,心實喜之」說不定已在華盛頓和莫斯科心中怒放。
美國是世界第一個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的國家,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的相輔相承有其一套完整論述。最著名的當是基辛格寫於1957年的《核武與外交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其內收納三篇論文,包括指出「有限度核戰」的可能,把美國外交利益與使用核彈結合檢視。今天重讀此書,仍有巨大戰略參考價值,難怪當年甫面世即引起轟動,基辛格這個名字開始為世界所識,翌年主理哈佛大學防衞研究計劃,直至1971年辭職加入白宮,輔助尼克遜處理外交事務。另一對美國核武與外交政策影響至今的是「圍堵之父」肯楠(George Kennan),他在1950年寫的一篇三頁紙短文〈原子彈及美國政策的選擇〉(The Atomic Bomb and the Choices for American Policy),指出動用原子彈的兩個考慮:用來在與蘇聯的戰爭「毫不猶豫」使用,抑或用來阻嚇蘇聯使用核彈。說到底,就是「敢用」和「不用」兩樣。
美俄早犯規 條約已過時
80年代列根入主白宮,美國奉行「實力換取和平」戰略,模糊了在「敢用」和「不用」之間的分別,對蘇聯構成巨大壓力,《中程導彈條約》便是此時的產物。回顧歷史,當時蘇聯在本土部署大量SS-20中程導彈,這種三彈頭的利器是當時北約所懼,另外還有SS-23在捷克等國;美國手上最強的是潘興2型及巡航導彈。由於列根的強硬及不畏戰取態,最終壓制蘇聯簽署《中程導彈條約》,共同銷毀,暫解中程導彈之憂。然而條約是死人是活,美俄之後鑽了條約指定銷毀陸基導彈的空隙,大力發展空投和海基中程導彈。美國在其後多次戰爭使用的戰斧導彈,其中一個型號攻擊距離達1,700公里,若以當年的SS-20或潘興2型的機動程度,與最新的戰斧或俄羅斯9M729巡航導彈相比,現在都已微不足道。
美俄退出《中程導彈條約》,表面上,下一着有兩個可能,其一是美俄可能在簡稱《START-3》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2021年到期時不予延長,另一是重新討論新的《中程導彈條約》。關於前者,目前看來是事在必行;至於後者,特朗普在早前的國情咨文提到並且點了中國的名,「也許我們能夠談判另一個協議,加入中國及其他國家」(adding China and others)。特朗普在導彈條約上的連串舉動及言語,到底心裏想的是甚麼,解說頗多。必須指出的是專研軍控的專家另有看法,認為美國與俄羅斯在《中程導彈條約》都犯了規,如今只是撕破面具一刀兩斷,華盛頓其實是把矛頭指向北京。根據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趙通(Tong Zhao)去年11月的一篇評論〈為甚麼中國要擔心結束中程導彈條約〉認為,美國此舉是向中國領導層發出清晰訊息:美國要傾力與中國進行戰略競賽。
談判或對抗 美皆佔上風
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可能擁有多達2,000枚射程大約1,000公里的導彈,按照美俄《中程導彈條約》指明是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導彈,中國這些導彈正在這個範圍。這些可能多達2,000枚的導彈,是中國導彈的主力。德國智庫政治及科學基金會認為,這些導彈「在東海和南海上空起到保護傘作用,抵禦美國航母艦隊」。趙通進一步指出,中國現在最擔憂的是美國在區內可能「快速發展並大量部署」(quickly develop and then massively deploy)中短程導彈,即使美國沒有把這些導彈裝上核彈頭,亦足以「挑戰中國的軍事力量,以及很大程度上扭轉中國近海的平衡」,「這使中國更難捍衞主權及領土完整」。
俄羅斯普京2月初宣佈「中止對《中程導彈條約》的義務」,加速協議的消亡,客觀效應可能是帶動重新談判條約,或是美國加快部署導彈。對中國來說,被特朗普點名無疑是一種煩惱,拒絕談判的話,或會出現趙通所言美國導彈臨門;若是要談的話,美國不會是輸家。因為1987年簽署的《中程導彈條約》是要求「全面銷毀」,美國今天的陸基中程導彈數量是零,中國最多可能是2,000枚,這一條數學題並不難計。那麼,到底特朗普要的是甚麼?回答這個命題,重讀基辛格的《核武與外交政策》,或會給出另一種啟示。事實是,幾十年來的美蘇冷戰親身體驗,美國不少戰略專家都相信,以(核)戰迫和,是一個選擇。
安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