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賴品瑀、彭瑞祥:為什麼這些塑膠垃圾上了回收車,最後卻進焚化爐?
賴品瑀、彭瑞祥:為什麼這些塑膠垃圾上了回收車,最後卻進焚化爐?
2018-05-24
目前各縣市清潔隊的回收車會收的塑膠垃圾大致有三類:環保署公告應回收(註 1)的塑膠容器、硬質塑膠為主的「雜項塑膠」、與乾淨的塑膠袋。
這些琳瑯滿目的塑膠垃圾,因為熱值高、含氯與重金屬成分的特性,如果進入焚化爐,不但減短焚化爐的壽命,也製造了戴奧辛等空氣污染。而真的能進入回收系統的塑膠,卻也因為回收處理時需要高溫熔融致材質劣化,只能降級再利用,面臨去化不順的困境。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提醒,這些登上回收車的塑膠垃圾們,卻還是有大半最後進入了焚化爐。
琳瑯滿目的塑膠垃圾,因為熱值高、含氯與重金屬成分的特性,不但減短了焚化爐的壽命,也製造了戴奧辛等空氣污染。圖片來源: Ikhlasul Amal via Flickr. (CC BY-SA 2.0)
塑膠垃圾處理成本高 回收業者也拒收
雖然塑膠製品琳琅滿目,但目前環保署有公告應回收的塑膠製品只有塑膠容器,這塑膠容器中又可大致分為瓶罐類,以及包括生鮮托盤、食品包裝盒等的「薄片容器」。其餘環保署沒有公告應回收(也就是其生產者不用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但清潔隊會回收的塑膠垃圾,則被稱為「雜項塑膠」,其回收仰賴自由市場機制,以比較會有人要的硬質塑膠為主,另外還有使用氾濫而被環保署要求應該要回收的乾淨塑膠袋。
謝和霖直言,目前實際上回收狀況較佳的還是只有寶特瓶、牛奶瓶等瓶罐類,其餘塑膠垃圾因為來源太多樣、種類複雜、物性不一,在回收處理業者眼中相當「難用」。除非單一性質、大量,否則塑膠垃圾的回收總是乏人問津,它們在回收廠等著等著,最終的下場還是進入焚化爐。謝和霖就曾聽聞,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為解決乏人問津而堆積如山的薄片塑膠,補貼業者將其破碎為膠片,但沒有製成再生粒料,而是送進焚化爐。
目前全台有18家業者有能力處理塑膠回收,各自擅長的材質有所不同。相對於環團對於回收現況的失望觀察,環保署回收基管會所呈現的數據卻是,目前所有公告應回收的塑膠回收率,合計高達84%。
寶特瓶全台年回收54億支 台食安法規禁再製成寶特瓶
相對來說,寶特瓶、牛奶瓶等因為材質較為單一、數量夠大而較受青睞。據回收基管會的數據顯示,去年獲回收的寶特瓶達到54億支。環署回收基管會執秘許永興表示,寶特瓶材質是PET,回收的狀況更是世界名列前茅。雖然礙於當前的食安法規,寶特瓶在台灣回收後不能再製成寶特瓶,不過,PET造粒後外銷給可口可樂等飲料大廠相當受歡迎,做為毛毯、運動衣物都有不錯的效果。
寶特瓶因為材質較為單一、數量夠大,相對來說較受回收業者青睞。圖片來源:Tom Page via Flickr. (CC BY-SA 2.0)
不過,謝和霖表示,由於塑膠再生會經過高溫熔融過程,會有分子鏈斷裂、變短的狀況,除了導致再生塑膠料發生黃化、色澤變差的現象,力學性能也變差,往往需要再加新料或是降級使用。例如要再製寶特瓶,就必須添加70%的新料,只能有30%的再生料。
飲料杯、便當、生鮮包裝材質多 分選是關鍵
針對使用於生鮮托盤與食品包裝盒的薄片容器,謝和霖指出,這些看似都是透明的塑膠片,目前實則有PS、PET、PVC、PLA等材質在市面上使用。回收後混合在一起,反而難處理,也造成業者回收意願低。即便未來有機械生物處理系統(MBT,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等自動分選設備可以協助,他擔憂仍會因為互相套疊,恐怕誤判程度也不會太低。
許永興針對薄片容器的回收狀況表示,材質紛雜不是問題,關鍵就在於塑膠材質的分選。前年台灣的業者從德國引進「近紅外線」的設備,可以針對不同的塑膠設定頻譜,比起過去以人力分選,已是大幅增加速度與正確率。
在減少塑膠的使用上,除了目前政府展開限塑、民間也發起各種減塑行動,自備生活用品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外,謝和霖認為,從政策上讓塑膠製品的材質走向單一化、除毒化,也是一種改善的作法。
舉例來說,在薄片塑膠的使用上,謝和霖建議可以從大型量販業者的「逆向回收」開始做起。大賣場、連鎖店可以將自家的生鮮食材包裝改採較耐用的材質,再請消費者拿回賣場回收。薄片塑膠容器經過物流回收後,便可再滅菌、消毒後重複使用。謝和霖認為,尤其生鮮食材,消費者購賣後仍需要烹煮,並非直接使用,因此只要有經過滅菌處理,薄片容器的回收再使用就不太會有安全衛生疑慮。
至於生物可分解的PLA(註 2),目前全台僅有「大豐」一家業者有能力處理,不過謝和霖指出,若仍是與其他薄片容器混淆,那麼可分解的特性也就無實際發揮了。
髒塑膠袋、雜項塑膠、衣物轉做替代燃料 比直接進入焚化爐划算
塑膠目前再利用的技術還在不斷突破中。謝和霖認為,最有利環境的作法,當然還是減少塑膠的使用。退而求其次,才是回收再利用。如果物質性的再利用欠缺效益,那麼至少應禁止含氯塑膠與含氯油墨的使用,降低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添加,以讓這些沒有回收價值的廢塑膠可以無害地熱烈解成油品或燃氣,或送到工業用爐作為替代燃料,此舉至少比起進入垃圾焚化爐有較好的能源效率。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最有利環境的作法,當然還是減少塑膠使用;退而求其次,才是回收再利用。至於焚化,不但會破壞資源又會衍生二次污染,應盡量避免。圖片來源:公視晚間新聞。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則表示,目前塑膠袋回收的確是「乾淨才收」,若能作為替代燃料,髒塑膠袋、雜項塑膠、衣物等塑膠垃圾,也都多了一個再利用的去處。不過,國內目前僅有正隆、永豐餘、廣源等少數業者,主要是紙廠在使用替代燃料,環署還在向其他有使用鍋爐的業者推廣中。
要成為適合的替代燃料,謝和霖認為,就要讓塑膠去氯化並減少有害重金屬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上,食品包裝袋應是每個人最常使用與製造垃圾的塑膠製品。但謝和霖指出,不管是冷凍水餃、糕餅的包裝,為了追求氣密的效果,往往採用複合材質,尤其裡面常有一層含氯的PVDC膜,會在焚化時產生戴奧辛;而包裝上色彩繽紛、讓人食指大動的圖樣所使用的油墨,又可能含有氯及重金屬,焚化後也恐排出有毒空污。
食品包裝袋為了追求氣密的效果,往往採用複合材質,增加了處理的難度。而包裝上色彩繽紛、讓人食指大動的圖樣所使用的油墨,又可能含有氯及重金屬,焚化後也恐排出有毒空污。圖片來源:stevendepolo via Flickr. (CC BY-SA 2.0)
謝和霖認為食品包材上,應由政府出面管制材質,例如要求使用無氯、無重金屬的材質。這樣一來,這些塑膠垃圾雖然無法回收,但是可以收集轉做替代燃料,比起進入垃圾焚化爐,兩者的能源產生效率有很大的區別。
據掌管焚化爐的環保署督察總隊統計,以2016年為例,進入焚化爐的垃圾合計有660萬噸,其中塑膠佔16%、紙類36%、廚餘39%、金屬0.5%、玻璃0.9%、其他佔8%。目前焚化爐的熱值大多設定為2200至2500 kcal/kg之間,不過塑膠的熱值卻約是4000至5000 kcal/kg。
謝和霖指出,塑膠高熱值不但會降低焚化爐可處理廢棄物量,也會導致焚化爐受到高溫腐蝕;如果塑膠含氯,那麼不但燃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更會產生大量鹽酸氣體侵蝕爐管,增加意外停爐維修機率,進而惡化空污排放,因為焚化爐於起停爐時,戴奧辛等空污排放是正常操作的好幾倍。
針對塑膠垃圾「熱值高、能處理量就小」的描述,環署督察總隊總隊長吳盛忠也確認在焚化爐操作的實務上的確如此。他進一步表示,未來垃圾處理的改善,在末端的確是朝向替代燃料。運用機械在破碎、分選後,將金屬、玻璃先分出,後續再把剩下的塑膠、廚餘、紙類則脫水乾燥後造粒,製作為替代燃料,甚至轉為氣化替代燃料。
(註 1)為加強資源有效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環保署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15條第2項規定,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分為容器與物品兩大類,細分13類33項。
(註 2)中文名稱為聚乳酸,又名玉米澱粉樹酯。
作者:賴品瑀、彭瑞祥。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旨在藉由環境資訊的流通,建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歡迎加入環境資訊中心臉書粉絲團,追蹤環境新聞。文章轉載請洽 infor@e–info.org.tw。
延伸閱讀:在太平洋發現比墨西哥國土還大的塑膠垃圾帶/餐桌上的塑膠微粒(Sponsored)
2018-05-24
目前各縣市清潔隊的回收車會收的塑膠垃圾大致有三類:環保署公告應回收(註 1)的塑膠容器、硬質塑膠為主的「雜項塑膠」、與乾淨的塑膠袋。
這些琳瑯滿目的塑膠垃圾,因為熱值高、含氯與重金屬成分的特性,如果進入焚化爐,不但減短焚化爐的壽命,也製造了戴奧辛等空氣污染。而真的能進入回收系統的塑膠,卻也因為回收處理時需要高溫熔融致材質劣化,只能降級再利用,面臨去化不順的困境。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提醒,這些登上回收車的塑膠垃圾們,卻還是有大半最後進入了焚化爐。
琳瑯滿目的塑膠垃圾,因為熱值高、含氯與重金屬成分的特性,不但減短了焚化爐的壽命,也製造了戴奧辛等空氣污染。圖片來源: Ikhlasul Amal via Flickr. (CC BY-SA 2.0)
塑膠垃圾處理成本高 回收業者也拒收
雖然塑膠製品琳琅滿目,但目前環保署有公告應回收的塑膠製品只有塑膠容器,這塑膠容器中又可大致分為瓶罐類,以及包括生鮮托盤、食品包裝盒等的「薄片容器」。其餘環保署沒有公告應回收(也就是其生產者不用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但清潔隊會回收的塑膠垃圾,則被稱為「雜項塑膠」,其回收仰賴自由市場機制,以比較會有人要的硬質塑膠為主,另外還有使用氾濫而被環保署要求應該要回收的乾淨塑膠袋。
謝和霖直言,目前實際上回收狀況較佳的還是只有寶特瓶、牛奶瓶等瓶罐類,其餘塑膠垃圾因為來源太多樣、種類複雜、物性不一,在回收處理業者眼中相當「難用」。除非單一性質、大量,否則塑膠垃圾的回收總是乏人問津,它們在回收廠等著等著,最終的下場還是進入焚化爐。謝和霖就曾聽聞,環保署回收基管會為解決乏人問津而堆積如山的薄片塑膠,補貼業者將其破碎為膠片,但沒有製成再生粒料,而是送進焚化爐。
目前全台有18家業者有能力處理塑膠回收,各自擅長的材質有所不同。相對於環團對於回收現況的失望觀察,環保署回收基管會所呈現的數據卻是,目前所有公告應回收的塑膠回收率,合計高達84%。
寶特瓶全台年回收54億支 台食安法規禁再製成寶特瓶
相對來說,寶特瓶、牛奶瓶等因為材質較為單一、數量夠大而較受青睞。據回收基管會的數據顯示,去年獲回收的寶特瓶達到54億支。環署回收基管會執秘許永興表示,寶特瓶材質是PET,回收的狀況更是世界名列前茅。雖然礙於當前的食安法規,寶特瓶在台灣回收後不能再製成寶特瓶,不過,PET造粒後外銷給可口可樂等飲料大廠相當受歡迎,做為毛毯、運動衣物都有不錯的效果。
寶特瓶因為材質較為單一、數量夠大,相對來說較受回收業者青睞。圖片來源:Tom Page via Flickr. (CC BY-SA 2.0)
不過,謝和霖表示,由於塑膠再生會經過高溫熔融過程,會有分子鏈斷裂、變短的狀況,除了導致再生塑膠料發生黃化、色澤變差的現象,力學性能也變差,往往需要再加新料或是降級使用。例如要再製寶特瓶,就必須添加70%的新料,只能有30%的再生料。
飲料杯、便當、生鮮包裝材質多 分選是關鍵
針對使用於生鮮托盤與食品包裝盒的薄片容器,謝和霖指出,這些看似都是透明的塑膠片,目前實則有PS、PET、PVC、PLA等材質在市面上使用。回收後混合在一起,反而難處理,也造成業者回收意願低。即便未來有機械生物處理系統(MBT,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等自動分選設備可以協助,他擔憂仍會因為互相套疊,恐怕誤判程度也不會太低。
許永興針對薄片容器的回收狀況表示,材質紛雜不是問題,關鍵就在於塑膠材質的分選。前年台灣的業者從德國引進「近紅外線」的設備,可以針對不同的塑膠設定頻譜,比起過去以人力分選,已是大幅增加速度與正確率。
在減少塑膠的使用上,除了目前政府展開限塑、民間也發起各種減塑行動,自備生活用品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外,謝和霖認為,從政策上讓塑膠製品的材質走向單一化、除毒化,也是一種改善的作法。
舉例來說,在薄片塑膠的使用上,謝和霖建議可以從大型量販業者的「逆向回收」開始做起。大賣場、連鎖店可以將自家的生鮮食材包裝改採較耐用的材質,再請消費者拿回賣場回收。薄片塑膠容器經過物流回收後,便可再滅菌、消毒後重複使用。謝和霖認為,尤其生鮮食材,消費者購賣後仍需要烹煮,並非直接使用,因此只要有經過滅菌處理,薄片容器的回收再使用就不太會有安全衛生疑慮。
至於生物可分解的PLA(註 2),目前全台僅有「大豐」一家業者有能力處理,不過謝和霖指出,若仍是與其他薄片容器混淆,那麼可分解的特性也就無實際發揮了。
髒塑膠袋、雜項塑膠、衣物轉做替代燃料 比直接進入焚化爐划算
塑膠目前再利用的技術還在不斷突破中。謝和霖認為,最有利環境的作法,當然還是減少塑膠的使用。退而求其次,才是回收再利用。如果物質性的再利用欠缺效益,那麼至少應禁止含氯塑膠與含氯油墨的使用,降低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添加,以讓這些沒有回收價值的廢塑膠可以無害地熱烈解成油品或燃氣,或送到工業用爐作為替代燃料,此舉至少比起進入垃圾焚化爐有較好的能源效率。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最有利環境的作法,當然還是減少塑膠使用;退而求其次,才是回收再利用。至於焚化,不但會破壞資源又會衍生二次污染,應盡量避免。圖片來源:公視晚間新聞。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則表示,目前塑膠袋回收的確是「乾淨才收」,若能作為替代燃料,髒塑膠袋、雜項塑膠、衣物等塑膠垃圾,也都多了一個再利用的去處。不過,國內目前僅有正隆、永豐餘、廣源等少數業者,主要是紙廠在使用替代燃料,環署還在向其他有使用鍋爐的業者推廣中。
要成為適合的替代燃料,謝和霖認為,就要讓塑膠去氯化並減少有害重金屬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上,食品包裝袋應是每個人最常使用與製造垃圾的塑膠製品。但謝和霖指出,不管是冷凍水餃、糕餅的包裝,為了追求氣密的效果,往往採用複合材質,尤其裡面常有一層含氯的PVDC膜,會在焚化時產生戴奧辛;而包裝上色彩繽紛、讓人食指大動的圖樣所使用的油墨,又可能含有氯及重金屬,焚化後也恐排出有毒空污。
食品包裝袋為了追求氣密的效果,往往採用複合材質,增加了處理的難度。而包裝上色彩繽紛、讓人食指大動的圖樣所使用的油墨,又可能含有氯及重金屬,焚化後也恐排出有毒空污。圖片來源:stevendepolo via Flickr. (CC BY-SA 2.0)
謝和霖認為食品包材上,應由政府出面管制材質,例如要求使用無氯、無重金屬的材質。這樣一來,這些塑膠垃圾雖然無法回收,但是可以收集轉做替代燃料,比起進入垃圾焚化爐,兩者的能源產生效率有很大的區別。
據掌管焚化爐的環保署督察總隊統計,以2016年為例,進入焚化爐的垃圾合計有660萬噸,其中塑膠佔16%、紙類36%、廚餘39%、金屬0.5%、玻璃0.9%、其他佔8%。目前焚化爐的熱值大多設定為2200至2500 kcal/kg之間,不過塑膠的熱值卻約是4000至5000 kcal/kg。
謝和霖指出,塑膠高熱值不但會降低焚化爐可處理廢棄物量,也會導致焚化爐受到高溫腐蝕;如果塑膠含氯,那麼不但燃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更會產生大量鹽酸氣體侵蝕爐管,增加意外停爐維修機率,進而惡化空污排放,因為焚化爐於起停爐時,戴奧辛等空污排放是正常操作的好幾倍。
針對塑膠垃圾「熱值高、能處理量就小」的描述,環署督察總隊總隊長吳盛忠也確認在焚化爐操作的實務上的確如此。他進一步表示,未來垃圾處理的改善,在末端的確是朝向替代燃料。運用機械在破碎、分選後,將金屬、玻璃先分出,後續再把剩下的塑膠、廚餘、紙類則脫水乾燥後造粒,製作為替代燃料,甚至轉為氣化替代燃料。
(註 1)為加強資源有效利用,減少廢棄物產生,環保署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15條第2項規定,公告應回收廢棄物項目分為容器與物品兩大類,細分13類33項。
(註 2)中文名稱為聚乳酸,又名玉米澱粉樹酯。
作者:賴品瑀、彭瑞祥。本文轉載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旨在藉由環境資訊的流通,建構「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歡迎加入環境資訊中心臉書粉絲團,追蹤環境新聞。文章轉載請洽 infor@e–info.org.tw。
延伸閱讀:在太平洋發現比墨西哥國土還大的塑膠垃圾帶/餐桌上的塑膠微粒(Sponsored)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