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24-明報:被指「錢多」欠監察制衡,M+購藏審批上限神秘
明報:被指「錢多」欠監察制衡,M+購藏審批上限神秘
2018年9月14日
透明度成疑——本報比對M+與國際博物館做法,發現購藏委員會沒有公開準確審批金額上限,透明度成疑。(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西九M+博物館購藏風波引起關注,雖然對個別藏品價格保密乃國際做法,以免大幅影響市場,然而現時購藏委員會沒有清楚公開審批藏品金額上限,職能惹憂慮。本報翻查數間大型博物館,均於網上清楚公布購藏委員會或人員的審批上限,有助公眾得知制衡程度。更甚,當中有關價格範圍更遠低於M+早前的臨時購藏委員會。M+購藏政策不透明、權力高地花費公帑,難以說服公眾藝術品乃「應使則使」,或平息私相授受嫌疑。前M+臨時購藏委員會成員黃英琦批評M+錢多,但監察機制失衡;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則建議日後適當地主動公開資料。
下月提上M+董事局解畫
早前西九M+博物館公布破天荒購藏方式,將藝術組合「張英海重工業」全部作品納入館藏,上周專訪策展人澄清金額乃「買過去,送未來」。事件再度引起公眾對M+以公帑購藏藝術品的機制過於不公開透明的疑慮,據了解,事件下月將提上M+董事局向成員解畫。本報則嘗試重新檢視M+的購藏機制,同時對比外國大型博物館的處理常規。
M+其中一個不透明地方在於購藏委員會審批權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附屬公司M Plus Museum Limited(即M+)內有M+董事局及M+購藏委員會。而購藏委員會便是最主要挑選及執行購藏藝術品的單位,職權範圍包括審批價值不高於轉授守則內規定的購藏,下稱審批金額上限。一件藝術品如何步入M+寶庫?M+策展人向購藏委員會建議增添藝術品,經過討論,購藏委員會可以接納或拒絕。先說說籌備早期的前身,臨時購藏委員會於二○一二年成立,當時其審批金額上限為五百萬。即是,超過金額才須先向職能架構上層的博物館委員會及管理局董事局提出建議,再作購藏決定。然而隨二○一六年四月臨時購藏委員會解散,正式的購藏委員會成立,審批金額上限亦改為保密。
現在M+並沒有公開精準的審批金額上限。網頁中「關於M+藏品系列——收藏策略」只上載了購藏方針的英文版本。第四十八點顯示,M+博物館總監有權購買或接受「HKDX00,000」或以下藝術品;購藏委員會有權購買或接受「HKDX,000,000」或以下藝術品;對上的M+董事局有權購買「HKDX0,000,000」或以下藝術品;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有權購買「HKDX0,000,000」或以下藝術品。由此可見,十一人組成的購藏委員會可審批購藏過百萬的單項藝術品,一百萬跟九百萬就相差甚遠。
設立一定的審批金額上限本是好事,旨在保障非官僚成員小組可以發揮藝術眼光,保持自主度。然而,過高水平便令機制失去制衡能力。以「張英海重工業」為例,上周訪問M+流動影像策展人Ulanda Blair表示,購藏當年由視覺藝術策展人Tobias Berger建議,並向臨時購藏委員會主席羅仲榮和時任八名成員介紹,包括藝術家梁志和、設計師靳埭強、傳媒人施南生、「錄映太奇」創辦人鮑藹倫、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創辦人徐文玠等等。Ulanda Blair透露該次購藏沒有超過審批範圍,代表金額該少於五百萬,商議批准後才向上方單位報告。這樣便成就了「買下藝術家所有作品」的全球首次做法,過程可能磨滅了與董事局反覆討論的機會。
Tate購藏委員審批低於255萬元
然而,翻查資料,不少博物館亦於網上公開購藏委員會的審批金額職權範圍。以英國著名Tate組織旗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為例,Tate是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executive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根據年度報告顯示,政府分發補助撥款佔收入約三成,社會捐助是另一主要收入來源,均為其負責對象。Tate由一個十多人的Board of Trustees管理,成員公開甄選後由首相任命。網頁寫明購藏委員會有權決定購藏低於二十五萬英鎊,即約二百五十五萬港元的藝術品,再交由Board of Trustees最終批准。相比已解散M+臨時購藏委員會的五百萬審批金額上限,足足少一半;現在審批金額更是未知數,令人憂慮。
美國最大美術館之一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網站列明另一架構,權力較為下放,細分為四級。最低館內藝術部門主管可以購藏折合二十萬港元藝術品;最高超過約一百一十萬港元才須得到購藏委員會批准。Museum of Modern Art(MoMA)列明所有購藏委員會建議的購藏必要交由Trustee committee商討,並以多票制批准。另表明如果時間趕急,策展人於獲得Trustee Acquisition Committee主席及館方總監同意,有權購藏二萬美元,即約十五萬港元藝術品。M+博物館總監有權購買或接受「HKDX00,000」或以下藝術品,亦沒有詳細說明此類購藏佔數多少。
再說說香港,本報向康文署查詢正在休館復修的香港藝術館購藏政策。康文署指,香港藝術館所有購藏的建議會先提交其「博物館藏品及節目委員會」初步審議,然後將擬購藏的藝術品諮詢專家顧問,須獲顧問一致同意。博物館專家顧問名單可於網上查閱,任期兩年,超過八十人,皆因涵蓋不同藝術範疇。
藝術館不是如M+般有固定的諮詢隊伍,而是視乎金額多少來調整。根據既定程序,購買價值不超過五萬元的藝術品,須至少諮詢兩位顧問;價值五萬元以上的作品,則須至少諮詢三位顧問。如購藏金額超過六十五萬,則須將建議提交予康文署的 「僱用專責服務及採購專用物品委員會」 審議。也即可以說,相等M+購藏委員會的單位(博物館藏品及節目委員會)審批金額只為六十五萬。如此一看,M+購藏權力顯得誇張。署方亦指過去三年,香港藝術館沒有超過五百萬的單項購藏。
黃英琦:應檢討 互相制衡
曾為M+臨時購藏委員會成員、前市政局民選議員,現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的黃英琦認為:「M+錢多,董事局這樣便縱壞人。」她提及於臨時購藏委員會討論時發現,M+傾向私人收藏家購藏藝術品,而不是於拍賣行競投。委員很難於購藏方向、類別、價格等有效討論,便「輕易」通過,而且價目不小。
分析香港公共博物館購藏經驗,黃英琦觀察到政府對康文署及M+資源分配態度及監察大不同,以購藏委員會審批權力來說已是「貧富懸殊」。她承認政府部門必定較多繁文縟節,政府制訂政策時甚至矯枉過正,令人員推動藝文時多限制,但另一方面M+卻如脫韁馬。她認為:「機構分工最重要是互相監察,所謂check and balance。希望董事局知自己做什麼,不要有醜聞才走出來。再進一步,他們要清楚及執行其實對M+方向應該是由香港視角去看當代、亞洲藝術,為何那麼多錢弄一個壽司吧,一個重工業?如公眾有誤解,就更需要澄清。」她認為M+應檢討購藏政策,董事局與管理層之間互相制衡,另公開購藏委員會審批金額上限的數字,但未有回應應否調低上限。
陳淑莊:應讓市民心中有個數
立法會監察西九文化區計劃推行情况聯合小組委員會副主席陳淑莊說,M+透露審批金額上限即使作用不大,至少令「市民心中有個數」。她認為應改善機制,例如制衡購藏委員會向單一藝術家或單位買入大量藝術品,而不止看金額界線:「當然我不希望他們『分單』,為了繞過一些程序。但你鮮有大手買入,即是那藝術家有一定價值,都是高興事啊,提高透明度,可能公眾對那些作品的期望都會增加。」她說尊重M+自主及對公開個別購藏影響市場的憂慮,不是「件件都要公開」,針對具爭議的購藏、數量、金額,可以考慮於網上提供價格範圍、估價,或高價館藏比例等適當資訊。至於立法會小組委員會下次開會會否討論購藏手法事宜,她說暫未確定。
M+並沒有正面回覆本報有關不公開審批上限的質疑,只重申由於香港的藝術品市場正處於起飛階段,而M+博物館是新成立的機構,基於市場考慮,M+一直以來未有公開購買藏品價格上限,以確保不會影響藝術品市場運作,同時不會受其價格影響。另外有關購藏政策及帳目周年報告可於網上查詢。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2018年9月14日
透明度成疑——本報比對M+與國際博物館做法,發現購藏委員會沒有公開準確審批金額上限,透明度成疑。(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西九M+博物館購藏風波引起關注,雖然對個別藏品價格保密乃國際做法,以免大幅影響市場,然而現時購藏委員會沒有清楚公開審批藏品金額上限,職能惹憂慮。本報翻查數間大型博物館,均於網上清楚公布購藏委員會或人員的審批上限,有助公眾得知制衡程度。更甚,當中有關價格範圍更遠低於M+早前的臨時購藏委員會。M+購藏政策不透明、權力高地花費公帑,難以說服公眾藝術品乃「應使則使」,或平息私相授受嫌疑。前M+臨時購藏委員會成員黃英琦批評M+錢多,但監察機制失衡;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則建議日後適當地主動公開資料。
下月提上M+董事局解畫
早前西九M+博物館公布破天荒購藏方式,將藝術組合「張英海重工業」全部作品納入館藏,上周專訪策展人澄清金額乃「買過去,送未來」。事件再度引起公眾對M+以公帑購藏藝術品的機制過於不公開透明的疑慮,據了解,事件下月將提上M+董事局向成員解畫。本報則嘗試重新檢視M+的購藏機制,同時對比外國大型博物館的處理常規。
M+其中一個不透明地方在於購藏委員會審批權力。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附屬公司M Plus Museum Limited(即M+)內有M+董事局及M+購藏委員會。而購藏委員會便是最主要挑選及執行購藏藝術品的單位,職權範圍包括審批價值不高於轉授守則內規定的購藏,下稱審批金額上限。一件藝術品如何步入M+寶庫?M+策展人向購藏委員會建議增添藝術品,經過討論,購藏委員會可以接納或拒絕。先說說籌備早期的前身,臨時購藏委員會於二○一二年成立,當時其審批金額上限為五百萬。即是,超過金額才須先向職能架構上層的博物館委員會及管理局董事局提出建議,再作購藏決定。然而隨二○一六年四月臨時購藏委員會解散,正式的購藏委員會成立,審批金額上限亦改為保密。
現在M+並沒有公開精準的審批金額上限。網頁中「關於M+藏品系列——收藏策略」只上載了購藏方針的英文版本。第四十八點顯示,M+博物館總監有權購買或接受「HKDX00,000」或以下藝術品;購藏委員會有權購買或接受「HKDX,000,000」或以下藝術品;對上的M+董事局有權購買「HKDX0,000,000」或以下藝術品;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有權購買「HKDX0,000,000」或以下藝術品。由此可見,十一人組成的購藏委員會可審批購藏過百萬的單項藝術品,一百萬跟九百萬就相差甚遠。
設立一定的審批金額上限本是好事,旨在保障非官僚成員小組可以發揮藝術眼光,保持自主度。然而,過高水平便令機制失去制衡能力。以「張英海重工業」為例,上周訪問M+流動影像策展人Ulanda Blair表示,購藏當年由視覺藝術策展人Tobias Berger建議,並向臨時購藏委員會主席羅仲榮和時任八名成員介紹,包括藝術家梁志和、設計師靳埭強、傳媒人施南生、「錄映太奇」創辦人鮑藹倫、亞洲藝術文獻庫聯合創辦人徐文玠等等。Ulanda Blair透露該次購藏沒有超過審批範圍,代表金額該少於五百萬,商議批准後才向上方單位報告。這樣便成就了「買下藝術家所有作品」的全球首次做法,過程可能磨滅了與董事局反覆討論的機會。
Tate購藏委員審批低於255萬元
然而,翻查資料,不少博物館亦於網上公開購藏委員會的審批金額職權範圍。以英國著名Tate組織旗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為例,Tate是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executive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根據年度報告顯示,政府分發補助撥款佔收入約三成,社會捐助是另一主要收入來源,均為其負責對象。Tate由一個十多人的Board of Trustees管理,成員公開甄選後由首相任命。網頁寫明購藏委員會有權決定購藏低於二十五萬英鎊,即約二百五十五萬港元的藝術品,再交由Board of Trustees最終批准。相比已解散M+臨時購藏委員會的五百萬審批金額上限,足足少一半;現在審批金額更是未知數,令人憂慮。
美國最大美術館之一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網站列明另一架構,權力較為下放,細分為四級。最低館內藝術部門主管可以購藏折合二十萬港元藝術品;最高超過約一百一十萬港元才須得到購藏委員會批准。Museum of Modern Art(MoMA)列明所有購藏委員會建議的購藏必要交由Trustee committee商討,並以多票制批准。另表明如果時間趕急,策展人於獲得Trustee Acquisition Committee主席及館方總監同意,有權購藏二萬美元,即約十五萬港元藝術品。M+博物館總監有權購買或接受「HKDX00,000」或以下藝術品,亦沒有詳細說明此類購藏佔數多少。
再說說香港,本報向康文署查詢正在休館復修的香港藝術館購藏政策。康文署指,香港藝術館所有購藏的建議會先提交其「博物館藏品及節目委員會」初步審議,然後將擬購藏的藝術品諮詢專家顧問,須獲顧問一致同意。博物館專家顧問名單可於網上查閱,任期兩年,超過八十人,皆因涵蓋不同藝術範疇。
藝術館不是如M+般有固定的諮詢隊伍,而是視乎金額多少來調整。根據既定程序,購買價值不超過五萬元的藝術品,須至少諮詢兩位顧問;價值五萬元以上的作品,則須至少諮詢三位顧問。如購藏金額超過六十五萬,則須將建議提交予康文署的 「僱用專責服務及採購專用物品委員會」 審議。也即可以說,相等M+購藏委員會的單位(博物館藏品及節目委員會)審批金額只為六十五萬。如此一看,M+購藏權力顯得誇張。署方亦指過去三年,香港藝術館沒有超過五百萬的單項購藏。
黃英琦:應檢討 互相制衡
曾為M+臨時購藏委員會成員、前市政局民選議員,現為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校監的黃英琦認為:「M+錢多,董事局這樣便縱壞人。」她提及於臨時購藏委員會討論時發現,M+傾向私人收藏家購藏藝術品,而不是於拍賣行競投。委員很難於購藏方向、類別、價格等有效討論,便「輕易」通過,而且價目不小。
分析香港公共博物館購藏經驗,黃英琦觀察到政府對康文署及M+資源分配態度及監察大不同,以購藏委員會審批權力來說已是「貧富懸殊」。她承認政府部門必定較多繁文縟節,政府制訂政策時甚至矯枉過正,令人員推動藝文時多限制,但另一方面M+卻如脫韁馬。她認為:「機構分工最重要是互相監察,所謂check and balance。希望董事局知自己做什麼,不要有醜聞才走出來。再進一步,他們要清楚及執行其實對M+方向應該是由香港視角去看當代、亞洲藝術,為何那麼多錢弄一個壽司吧,一個重工業?如公眾有誤解,就更需要澄清。」她認為M+應檢討購藏政策,董事局與管理層之間互相制衡,另公開購藏委員會審批金額上限的數字,但未有回應應否調低上限。
陳淑莊:應讓市民心中有個數
立法會監察西九文化區計劃推行情况聯合小組委員會副主席陳淑莊說,M+透露審批金額上限即使作用不大,至少令「市民心中有個數」。她認為應改善機制,例如制衡購藏委員會向單一藝術家或單位買入大量藝術品,而不止看金額界線:「當然我不希望他們『分單』,為了繞過一些程序。但你鮮有大手買入,即是那藝術家有一定價值,都是高興事啊,提高透明度,可能公眾對那些作品的期望都會增加。」她說尊重M+自主及對公開個別購藏影響市場的憂慮,不是「件件都要公開」,針對具爭議的購藏、數量、金額,可以考慮於網上提供價格範圍、估價,或高價館藏比例等適當資訊。至於立法會小組委員會下次開會會否討論購藏手法事宜,她說暫未確定。
M+並沒有正面回覆本報有關不公開審批上限的質疑,只重申由於香港的藝術品市場正處於起飛階段,而M+博物館是新成立的機構,基於市場考慮,M+一直以來未有公開購買藏品價格上限,以確保不會影響藝術品市場運作,同時不會受其價格影響。另外有關購藏政策及帳目周年報告可於網上查詢。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電郵:culture@mingpao.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