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4-壹週刊:【高錕99年專訪】一直從事先知工作
壹週刊:【高錕99年專訪】一直從事先知工作
2018年09月24日
撰文:陳惜姿
https://nextplus.nextmedia.com/news/spot/20180924/626430
高錕一直以來都是個先知。三十三年前,他發明了一條頭髮般幼的光纖,傳送訊息量上速度等於一束飯桌面般粗大的銅線。今日一條電話線能傳送一套電影,就是因為他的發明。三十三年後的今天,光纖才鋪到你我家門,他已經開始為他的發明而不安。當年研究這東西,從沒想到會發展成今日的模樣,將來還有多大威力呢?他又不知道。他關切地問記者:「你覺得現時人類面對最大問題是什麼,你要回答我!」人類的難題,一直就是他的難題,六十六歲的身體,仍謙虛地肩負着這等重擔。
單手承重瑜伽招式的風險︱莫華康醫生
九三年中大開放日,有學生示威,遞一個吹脹了的避孕套給高錕,叫他尷尬不已。當時是校長的高錕即場向記者表示不會追究,引來校內不少老師微言,指他對學生過分寬鬆。(資料圖片)
今年五月,「光纖之父」再得殊榮,是耶魯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一同得獎的,是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這已是高錕第九個國際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至於國際大獎,更是無數。
「要培養一個像你一樣出色的科學家,要有什麼條件?」記者問。
「我讀科學最大的優勢,係待人處事都用開放的態度。不要固執,想通一點就好。」高錕說。
「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沒有限制我應該做什麼。」
童年
高錕的童年,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家成長故事。他三三年在上海出生,住在法租界,小學讀世界學校(即今日的國際學校),要唸中、英、法文。父親是律師,家境算富裕,住在一間三層高的樓房裡。而三樓,就是他童年的實驗室。
開始的時候他對化學最有興趣,滅火筒、煙花、相紙都造過。但最經典就是造炸彈,他知道混和紅磷粉和氯酸鉀後,會燃燒起來。於是他混合兩種化學品時,加入水,形成糊狀,那就不會立刻着火。
他弄來一塊濕泥,把化學品放入泥內,像搓湯圓一樣。風乾以後,他就扔落街,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傷及途人。
「有次做氯氣實驗,吸氯氣太多,幾乎中毒。」他笑說。
化學實驗之後,他就做無線電,用五六個真空管做無線電收音機。
他的弟弟高鋙,受哥哥感染,成為哥哥做實驗的最佳拍檔。今天高鋙在華盛頓的美國天主教大學研究流體力學,亦很有成就。
一九四八年,他就舉家移居來香港,「共產黨未到長江我哋就走咗!」
來港以後他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曾考入港大,但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矢志讀這門學問的他,只有到倫敦大學去。
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了在英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做工程師,由於表現好,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倫大攻讀博士學位,六五年畢業。
逐夢
從小都是發明家的他,終於來到一個轉捩點,六六年他提出用玻璃代替銅線,利用玻璃清徹透明的本質,使用光來傳輸訊息。比起傳統的銅線,玻璃傳輸的數量與速度優勝何止千萬倍?這種玻璃,就是改變了人類通訊模式的光纖。
高錕說,他當時研究光纖,只是想改善通訊系統:「我睇到將來通訊的需求好大,舊的系統好快不夠用。而且,如果打電話同時能看到對方的樣子,是不是好一點呢?」
他一提出用玻璃來傳送訊息,即被同僚視為痴人說夢,天方夜譚。
「佢哋話我黐線,話無可能做到,不過我覺得無問題。」他操着帶上海和英文口音的廣東話,慢慢的說。
「我當時覺得,我研究的理論很堅固,所有理論都是對的,科學計算下來,我只剩下玻璃這物質。」記者還以為發現玻璃的經過,是一個浪漫的故事,原來不是。
但人人都挑戰他,說世間上沒有無雜質的玻璃。
高錕於是像傳道一樣,到處推銷這種他相信,卻未有實際證據的東西。他去過玻璃公司,討論玻璃的製法,他去過美國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又去過日本、德國。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他很執着。
「所有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啱,否則不會成功。」
後來,他發現一種石英玻璃,第一次證明他理論上提出的東西真實地存在世上,令周圍的研究人員震驚。
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的發明到底有多厲害。亦不知會造就了Internet。他說,就如愛迪生當初發明電燈,也不知以後發展出什麼來。
不安
他這個驚世發明,沒為他帶來很大財富,因為專利權是公司的。不過,高錕之名從此就蜚聲國際,幾乎每年都拿得國際大獎。
「我的發明影響力非常大,當時我如果沒做,或者沒有今日,或者今日的發展會遲二三十年。
「而家的發展太快,唔知點解啲人咁聰明,過咗一段時間,我都會過時。」
「但這是你的發明啊!」記者問。
「我的發明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但不是說我開始的,別人就不能碰。我相當老了,不可能做得太長。而且我一個人的認識,亦不一定啱。」
這位老人家心裡,到底想什麼?
「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剛剛開始的世界,有很大的轉變,我有點不安。
「將來科技的發展成怎樣,我們不知道,科技會怎被人利用呢?訊息工程對生活的影響真是很大,將來的人是不是獨自在家對着電腦,就不用和別人打交道呢?人與人的關係又會變成怎樣呢?大家都用Internet,訊息暢通之後,生活的理想又是什麼呢?」這些發展,都在他意料之外。
他說話總是點到即止的,只以愛因斯坦的故事來說明。
「愛因斯坦做了相對論之後,有一日他看見月亮,他覺得月亮的美麗,好神秘,還想:月亮怎麼會在太空?
「其實,用他的理論,好容易解釋一切,但他沒以科學家身分去看,只是用凡人的眼睛,他就能欣賞月亮。」
那高錕的「月亮」又是什麼?
「人生的奧妙好難解釋,從灰塵來,將來又變成灰塵,所以人爭取幾多榮譽都是空的。」科學的盡頭,就是宗教,高錕沒有宗教信仰,卻相信宗教最終無非導人向善,而他已經盡力去做了對人類有利的事,宗教的目的,亦不過如此。
退休
在中大做了九年校長,九六年退休,在地球兜了一圈後,九七年回港,成立高科橋顧問公司,全公司只有三個人(只有他和兩個秘書)。他是香港電訊的特別顧問,所以科科橋的辦公室在電訊大廈。他也為不同公司做顧問,多為電訊公司。
工作之餘,他一星期會打兩小時網球,還會做陶瓷,他在美國已開始學陶瓷。為什麼是陶瓷呢?「好therapeutic(很有治療作用),一個人做,好寧靜。尤其是做研究之後要鬆弛一下。」
高太黃美芸是英國華僑,說一口四邑口音廣東話,是他在倫敦大學的同學,讀物理,當年那篇舉世知名的論文,她也幫助了設計電腦程式。九二年曾參加《南華早報》寫情詩比賽奪得冠軍,內容是當年如何認識高錕。原來他們同在ITT工作,是公司裡唯一的一對華人,雖不同部門,但在飯堂見得多,漸生情愫。
跟着丈夫跑過幾個國家,留在中大做了九年,到丈夫退休,她才喘了一口氣。訪問當天她靜靜坐着,在他做出來的小瓶底簽上高錕的名字。
他一子一女都在美國矽谷,兒子搞軟件,女兒搞通訊,太太跟着他說:Home is where he is.(他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既然哪裡都是家,為什麼高錕要留在香港?
「如果一個地方俾機會我,我會盡力將我有的貢獻出來,用各種方法報答這裡。如果而家走,好似拿走了什麼又不理這裡似的。」高教授說。
「做中大校長九年,接觸到好多知識分子,應該可以聯絡他們,做點對香港有利的事。」
他現在有五項公職,其中一項是創新科技委員會成員,專為特區政府獻計,如何發展高科技。
他常常說,自己快要變得很老了,什麼職位,他都不想做,為香港貢獻多兩三年,他應該會與太太離開香港去美國,真正退休了。
先知
高教授帶記者到山頂憑高遠眺,看見漫山都是發射站,南丫島又有三支討厭的大煙囱。記者問他,科學是不是都破壞自然的?他答得很決絕:不,通訊減低能源使用。他問記者:「現在人類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要回答我!」記者說:「是污染吧!」他像老師般點頭說:「是污染和人口太多。」但對於科技,他仍是看得很樂觀。
「訊息工程可減少污染。用電話電腦通話,人與人就可減少坐車坐飛機。」
他現在還與港大工程系合力研究電動車,他主張公共汽車用電動車來減低污染。
記者問,他喜歡做科學家還是做校長。
「我對人類認識不夠深,如果一世呆在實驗室,會對不起人類。
「科學家太有偏見,在科學上認為值得做的,可能對人類帶來很大的惡果。例如令一個人長生不老,科學家會覺得好值得做,但人不斷增加就會不堪設想。」
沒想到與這位國際知名又謙厚仁慈的學者,可以這樣談下去。
後記
「光纖之父,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資訊高速公路奠下基石。將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都有極大發展 我們很光榮地頒發這個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給你。」
耶魯大學校長Richard Charles Levin在頒獎禮上說。
撰文:陳惜姿
2018年09月24日
撰文:陳惜姿
https://nextplus.nextmedia.com/news/spot/20180924/626430
高錕一直以來都是個先知。三十三年前,他發明了一條頭髮般幼的光纖,傳送訊息量上速度等於一束飯桌面般粗大的銅線。今日一條電話線能傳送一套電影,就是因為他的發明。三十三年後的今天,光纖才鋪到你我家門,他已經開始為他的發明而不安。當年研究這東西,從沒想到會發展成今日的模樣,將來還有多大威力呢?他又不知道。他關切地問記者:「你覺得現時人類面對最大問題是什麼,你要回答我!」人類的難題,一直就是他的難題,六十六歲的身體,仍謙虛地肩負着這等重擔。
單手承重瑜伽招式的風險︱莫華康醫生
九三年中大開放日,有學生示威,遞一個吹脹了的避孕套給高錕,叫他尷尬不已。當時是校長的高錕即場向記者表示不會追究,引來校內不少老師微言,指他對學生過分寬鬆。(資料圖片)
今年五月,「光纖之父」再得殊榮,是耶魯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一同得獎的,是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這已是高錕第九個國際著名大學頒發的榮譽博士學位,至於國際大獎,更是無數。
「要培養一個像你一樣出色的科學家,要有什麼條件?」記者問。
「我讀科學最大的優勢,係待人處事都用開放的態度。不要固執,想通一點就好。」高錕說。
「最好的環境,就是父母沒有限制我應該做什麼。」
童年
高錕的童年,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家成長故事。他三三年在上海出生,住在法租界,小學讀世界學校(即今日的國際學校),要唸中、英、法文。父親是律師,家境算富裕,住在一間三層高的樓房裡。而三樓,就是他童年的實驗室。
開始的時候他對化學最有興趣,滅火筒、煙花、相紙都造過。但最經典就是造炸彈,他知道混和紅磷粉和氯酸鉀後,會燃燒起來。於是他混合兩種化學品時,加入水,形成糊狀,那就不會立刻着火。
他弄來一塊濕泥,把化學品放入泥內,像搓湯圓一樣。風乾以後,他就扔落街,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傷及途人。
「有次做氯氣實驗,吸氯氣太多,幾乎中毒。」他笑說。
化學實驗之後,他就做無線電,用五六個真空管做無線電收音機。
他的弟弟高鋙,受哥哥感染,成為哥哥做實驗的最佳拍檔。今天高鋙在華盛頓的美國天主教大學研究流體力學,亦很有成就。
一九四八年,他就舉家移居來香港,「共產黨未到長江我哋就走咗!」
來港以後他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曾考入港大,但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矢志讀這門學問的他,只有到倫敦大學去。
大學畢業後他加入了在英國的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做工程師,由於表現好,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倫大攻讀博士學位,六五年畢業。
逐夢
從小都是發明家的他,終於來到一個轉捩點,六六年他提出用玻璃代替銅線,利用玻璃清徹透明的本質,使用光來傳輸訊息。比起傳統的銅線,玻璃傳輸的數量與速度優勝何止千萬倍?這種玻璃,就是改變了人類通訊模式的光纖。
高錕說,他當時研究光纖,只是想改善通訊系統:「我睇到將來通訊的需求好大,舊的系統好快不夠用。而且,如果打電話同時能看到對方的樣子,是不是好一點呢?」
他一提出用玻璃來傳送訊息,即被同僚視為痴人說夢,天方夜譚。
「佢哋話我黐線,話無可能做到,不過我覺得無問題。」他操着帶上海和英文口音的廣東話,慢慢的說。
「我當時覺得,我研究的理論很堅固,所有理論都是對的,科學計算下來,我只剩下玻璃這物質。」記者還以為發現玻璃的經過,是一個浪漫的故事,原來不是。
但人人都挑戰他,說世間上沒有無雜質的玻璃。
高錕於是像傳道一樣,到處推銷這種他相信,卻未有實際證據的東西。他去過玻璃公司,討論玻璃的製法,他去過美國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又去過日本、德國。對於自己相信的東西,他很執着。
「所有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啱,否則不會成功。」
後來,他發現一種石英玻璃,第一次證明他理論上提出的東西真實地存在世上,令周圍的研究人員震驚。
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的發明到底有多厲害。亦不知會造就了Internet。他說,就如愛迪生當初發明電燈,也不知以後發展出什麼來。
不安
他這個驚世發明,沒為他帶來很大財富,因為專利權是公司的。不過,高錕之名從此就蜚聲國際,幾乎每年都拿得國際大獎。
「我的發明影響力非常大,當時我如果沒做,或者沒有今日,或者今日的發展會遲二三十年。
「而家的發展太快,唔知點解啲人咁聰明,過咗一段時間,我都會過時。」
「但這是你的發明啊!」記者問。
「我的發明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但不是說我開始的,別人就不能碰。我相當老了,不可能做得太長。而且我一個人的認識,亦不一定啱。」
這位老人家心裡,到底想什麼?
「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剛剛開始的世界,有很大的轉變,我有點不安。
「將來科技的發展成怎樣,我們不知道,科技會怎被人利用呢?訊息工程對生活的影響真是很大,將來的人是不是獨自在家對着電腦,就不用和別人打交道呢?人與人的關係又會變成怎樣呢?大家都用Internet,訊息暢通之後,生活的理想又是什麼呢?」這些發展,都在他意料之外。
他說話總是點到即止的,只以愛因斯坦的故事來說明。
「愛因斯坦做了相對論之後,有一日他看見月亮,他覺得月亮的美麗,好神秘,還想:月亮怎麼會在太空?
「其實,用他的理論,好容易解釋一切,但他沒以科學家身分去看,只是用凡人的眼睛,他就能欣賞月亮。」
那高錕的「月亮」又是什麼?
「人生的奧妙好難解釋,從灰塵來,將來又變成灰塵,所以人爭取幾多榮譽都是空的。」科學的盡頭,就是宗教,高錕沒有宗教信仰,卻相信宗教最終無非導人向善,而他已經盡力去做了對人類有利的事,宗教的目的,亦不過如此。
退休
在中大做了九年校長,九六年退休,在地球兜了一圈後,九七年回港,成立高科橋顧問公司,全公司只有三個人(只有他和兩個秘書)。他是香港電訊的特別顧問,所以科科橋的辦公室在電訊大廈。他也為不同公司做顧問,多為電訊公司。
工作之餘,他一星期會打兩小時網球,還會做陶瓷,他在美國已開始學陶瓷。為什麼是陶瓷呢?「好therapeutic(很有治療作用),一個人做,好寧靜。尤其是做研究之後要鬆弛一下。」
高太黃美芸是英國華僑,說一口四邑口音廣東話,是他在倫敦大學的同學,讀物理,當年那篇舉世知名的論文,她也幫助了設計電腦程式。九二年曾參加《南華早報》寫情詩比賽奪得冠軍,內容是當年如何認識高錕。原來他們同在ITT工作,是公司裡唯一的一對華人,雖不同部門,但在飯堂見得多,漸生情愫。
跟着丈夫跑過幾個國家,留在中大做了九年,到丈夫退休,她才喘了一口氣。訪問當天她靜靜坐着,在他做出來的小瓶底簽上高錕的名字。
他一子一女都在美國矽谷,兒子搞軟件,女兒搞通訊,太太跟着他說:Home is where he is.(他在哪裡,哪裡就是家。)既然哪裡都是家,為什麼高錕要留在香港?
「如果一個地方俾機會我,我會盡力將我有的貢獻出來,用各種方法報答這裡。如果而家走,好似拿走了什麼又不理這裡似的。」高教授說。
「做中大校長九年,接觸到好多知識分子,應該可以聯絡他們,做點對香港有利的事。」
他現在有五項公職,其中一項是創新科技委員會成員,專為特區政府獻計,如何發展高科技。
他常常說,自己快要變得很老了,什麼職位,他都不想做,為香港貢獻多兩三年,他應該會與太太離開香港去美國,真正退休了。
先知
高教授帶記者到山頂憑高遠眺,看見漫山都是發射站,南丫島又有三支討厭的大煙囱。記者問他,科學是不是都破壞自然的?他答得很決絕:不,通訊減低能源使用。他問記者:「現在人類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要回答我!」記者說:「是污染吧!」他像老師般點頭說:「是污染和人口太多。」但對於科技,他仍是看得很樂觀。
「訊息工程可減少污染。用電話電腦通話,人與人就可減少坐車坐飛機。」
他現在還與港大工程系合力研究電動車,他主張公共汽車用電動車來減低污染。
記者問,他喜歡做科學家還是做校長。
「我對人類認識不夠深,如果一世呆在實驗室,會對不起人類。
「科學家太有偏見,在科學上認為值得做的,可能對人類帶來很大的惡果。例如令一個人長生不老,科學家會覺得好值得做,但人不斷增加就會不堪設想。」
沒想到與這位國際知名又謙厚仁慈的學者,可以這樣談下去。
後記
「光纖之父,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為資訊高速公路奠下基石。將光與玻璃結合後,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都有極大發展 我們很光榮地頒發這個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給你。」
耶魯大學校長Richard Charles Levin在頒獎禮上說。
撰文:陳惜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