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安裕:人才與內容

安裕:人才與內容
2018-08-28
安裕札記


天天上網讀的外國傳媒,美國《紐約時報》讀少一天就像哪條筋不聽使喚那樣。日本《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都有看,但以《朝日》較多。英美兩大財經報也是必讀,《金融時報》幾個星期前總編輯與基辛格飯局那篇,朋友談起這報道,一句概括:學到嘢。英國《衛報》雖說親工黨,但非常值得埋首一個下午。英國國力已是歐洲二線,但這些老祖宗的遺產,軟實力仍是強的。

過去十幾年,全球報業在驚濤駭浪之中拋高落低,作為天天讀報的人,說到底還是看內容,沒有內容,或者說,沒有令讀者讀了後有得着的,不看沒損失。這就回到基本,內容是人寫出來,紙和互聯網只是載體的分別。

《紐約時報》新聞一流,我卻更傾心於它的評論,杯是杯碗是碗,不會夾雜不明來路的文章,誰是作者在文末清楚交代:甲是自由派乙是保守派,沒有掩藏。用「社評委員會」署名撰名的更是必讀,「啊,《紐時》是這樣看問題」,讀者自會找到歸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各有風格,派駐各國特派員通訊,讀了這麼多年仍是頂尖級。日本記者寫俄羅斯寫美國,尤其前者,比美國大報還要出色。

說到底,這些內容都需要人才,要有「非讀不可」的內容,才有人會上網或買報。想起的是美國在互聯網流行之前的syndicated columnist,一個作者同一篇文章,同一天在全美上百家報紙刊登。九十年代的基辛格,幾家大報包下他的文章,估計原因應是稿費很高。基辛格那時有公開演說或是當大企業的國際政治顧問,動輒要幾萬美元一次起跳,但付出幾毛錢買一份報紙,就可以讀到他的分析。現在這類專欄作家不多,但他們的見解仍有號召力,就像《金融時報》那篇基辛格訪問,他侃侃而談美俄與美中關係,想投資抑或買樓,這篇勾勒了他對前景的看法。

現代人的閱讀時間高度壓縮,看嚴肅內容或趣聞都一樣。若每天只有十分鐘讀報或網,只能讓你看一則,你會看甚麼,或者說,你會給網民/讀者看甚麼,這是一個很有興的問題。


安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