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0-街知巷聞:鳳凰湖村,從前有個湖,裏面有鳳凰
街知巷聞:鳳凰湖村,從前有個湖,裏面有鳳凰
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
村口有一六角形古井,井的外圍有石壆加固,彭玉文在察看其上的「KAAA」字樣。(潘曉彤攝)
【明報專訊】人們聚居而形成村落,散落新界不同地方的大小村落各有歷史。新系列「Ways of Ruralist Seeing」由熟知掌故的方志研究學者沈思,與熱愛自然的《野外香港歲時記》譯者彭玉文帶領記者走到郊野,走進村落探索觀察,考究歷史掌故、生態特色,隔周為讀者介紹香港鄉村。第一次,我們踏足四年前仍屬禁區範圍的打鼓嶺鳳凰湖村。
沿平原河入村
在粉嶺火車站旁乘52K號小巴,車順着平坦地勢一往無前,漸漸從早晨已開始喧鬧的聯和墟駛進兩旁散落鐵皮屋的清冷景緻,每次有乘客下車,他們都成為車窗外唯一可見的行人。當下香港,誰都很需要一趟毋須惦記何時「有落」的忘憂車途,可以任性出神,到了終站,司機自會提醒。在李屋村終站下車後繼續往前走,轉右是稍後會跟大家介紹的塘坊村,這次前往鳳凰湖村,則要在看見平原河時轉左,沿河道直走。平原河說不上一條美麗的河,河道中央竟長有草堆,據知每年雨季前政府都會派員清理,慎防淤塞造成洪水氾濫。這些充滿霸佔意志的雜草割掉又重生,卻在一年中這些偷來的時光默默育養着許多物種,領隊之一彭玉文時來視察,說見過珍貴翠鳥和數百燕子前來覓食,夜間有果蝠和螢火蟲,想像若政府用心整頓,擁有天然河水地利的平原河或可發展得比韓國為改善臭渠而建的清溪川更優美更具規模。
「見到這個即是開始入村。」另一領隊沈思說,村頭村尾通常都會看見神壇。鳳凰湖村口旁更有一口六角形水井,彭玉文按鎖羅盆見過相近的水井設計,推斷它有二三百年歷史,而水井外圍有石壆圍繞,我們撥開雜草,看見刻有「KAAA」字樣,得知它是由嘉道理加固利民。在行程後段遇到的吳叔叔拉高聲線自豪地告訴我,「好清涼嘅!嗰時乾旱,全部都無水,係呢度有。李屋村啲人都過嚟攞水!」
荒廢遊樂場與小屋
前行入村,右方有一個無人的遊樂場。從遊樂設施的鮮艷顏色可知簇新非常,用家也許不多。也難怪,遊樂場內只有一座滑梯和四隻搖搖馬,儘管搖搖馬換上海馬、花和海獅等不同型態,從猛烈搖晃中可以獲得有限度傾斜的快感大概相若,比起村裏大片空地可以亂翻筋斗、互相追逐,甚至自創各式各樣角色扮演遊戲,這小小的長型遊樂場又怎能留住小朋友?沈思在旁冷冷道,遊樂場起的時候,村裏已經無乜小朋友。遠空突然傳來「咿呀……咿呀……」怪聲,彭玉文叫我看看找找亞歷山大鸚鵡的蹤影,形容:「綠色,好長尾的,尾跟身一樣長。」我抬頭,因為雲而看見了風,但除此之外,別無所見。想起村名,突然靈機一觸,莫非那就是鳳凰?想像的遊戲比搖搖馬似乎更能教人沉迷。彭玉文笑我傻,說這鸚鵡是外來物種。
遊樂場對面,有一座屋頂纏滿薜荔的小磚屋,信箱的信多得掉到一地。我們湊近,從被打破了的玻璃窗缺口往內窺看,不好意思地看見了別人尚有水煲杯碟的廚房,但刀已經生鏽了,牆壁碎屑剝落,地板滿佈砂石和白色髹油漬,但因視線無法拐彎,不能從牆壁後起居室裏或者存在的更多家具確認房子還住着人。發現屋外亮白如新置的水管,一如對面的遊樂場,即使簇新,亦無添生氣。
吳氏歷史建築
返回主路繼續前行,眼前豁然開朗,兩旁的磚屋之間,有刷白了牆的兩層建築,花邊的用色配搭有種異國風情,配以鋁窗與磨砂玻璃,為磚屋鍍上時尚的現代感。但磚屋之間,卻又擱着一台木造磨穀機。
循兩層大屋後方拐進小路,看見一座三級歷史建築,門外古蹟辦的牌告訴遊人它的身世,從而得知這座三十五號村屋以青磚建成於1920年,蓋金字瓦頂,面闊三間,每間設入口,內有一進一院。中間和右面是住宅,左邊則為吳氏家祠。我們在屋前的石壆上喝水休息,彭玉文指着面前空地說這就是民謠中「月光光,照地堂」的那些「地堂」,昔日用以曬穀。從入村至今,我們仍未看見任何村民,喝水時身後終於傳出漸次響亮淒厲的狗吠聲,兩隻狗更從旁邊屋裏奔出,讓吳叔叔也走出來看個究竟。原來他就是歷史建築屋主的堂弟,住在旁邊,他帶我們到青磚屋側指示一個幾可及腰的紅色三角標記說,以前曾經水浸至此。看見吳叔叔與我們交談,狗兒馬上冷靜下來,友善湊近,也不知道是否從我的背包嗅出城市帶來不尋常的煙硝味。
吳叔叔帶我們穿過他放着石油氣罐、爐具和囤積啤酒的有蓋室外廚房,說:「這裏的人全部耕田,種禾種菜,以前呢度都係用來曬穀。」穿過廚房走到屋的另一邊,他指向村公所後方,「上面丁屋嗰度以前全部係樹林,有一個湖。湖裏面真係有隻鳳凰」。他沒說親眼見過,卻言之鑿鑿,所謂「傳說」大概如此相傳。「同李屋村相隔一個樹林,有棵大榕樹好神靈的,啲人去拜神。」他望向遠方憶述,那棵大榕樹叫咚咚樹,有條樹幹,擊打會咚咚作響。說「咚咚」時,他嘟起嘴,瞬間換上了一副年輕表情。他說,但樹已被斬了很多年,被砍下的還有村內幾十棵很值錢的樟樹。我們跟吳叔叔道別,轉到他屋後的小巷,看見一間磚屋,門口上方左右分別塗上青天白日旗和五色旗。沈思告訴我,這於香港十分罕見,彭玉文推說畢竟當年香港是什麼黨派都在此建立勢力的地方,說不定曾有國民黨政治人物在此避難或密謀,因為村落隱蔽,才得以保存至今,不至被毀。我們隨後離村,向週田村出發,再次經過吳叔叔屋外,兩隻曾向我們親密示好的狗兒追出,向彷彿從未相遇的我們激動吠叫,想不到獲吳叔叔批發的「入境許可」在再參觀一排青磚屋的五分鐘過後竟已被撤銷。
文 // 潘曉彤
……………………………………
生態圈:山雞變鳳凰
最近讀王家冰2018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撰文證明鳳凰是雉科紅腹錦雞Chrysolophuspictus,讓我對鳳凰湖一名浮想翩翩。據《華南及香港鳥類圖鑑》,雉雞Phasianus colchicus 19世紀在港普遍分佈,雄性跟紅腹錦雞同樣華美,令人一見難忘,1904年仍有野外觀察紀錄。雉在飛起時,似足鳳凰圖像,見於蒲台島摩崖石刻跟中大校徽。粵人稱雉為「山雞」,是俗諺「飛上枝頭變鳳凰」的主角。
禾米豐收 視為神鳥
有山村名山雞笏,據地名推斷,自古一直到19世紀,雉雞在松山一帶棲息繁衍,直至山雞笏立村,雉雞不時走入村莊稻田,自由行走,人鳥相安無事。李廣田有短篇描述村童馴養雉雞長大後不忍寵物回歸野外之故事,父母同情孩子但尊重自然,由始至終並無食野味欲念,或反映一般中國農家對野生動物態度,食野味及打獵主要是富裕城市人時尚,鄉民打獵,也是為供應城市人。稻熟季節,雉雞啄食禾米,村民大方,不予驅捕,鳳凰亦識趣,只取當日需要,不致造成損失,致害前自行或被逐飛走,到其他村落覓食。距山雞笏1.5公里,有寨角村,位於平原河及恐龍坑兩河匯合的三角地帶,得水利,禾米豐收,雉雞啄食,立村南湖中樹上鳴謝,村民視為神鳥,認為是吉祥徵兆,改村名鳳凰湖。翌日鳳凰沿稻田帶,南舞入梧桐河,上溯到上水,取食廖族祖田,又在河畔大樹鳴唱,有識之士命該河段為鳳溪,後來在該處建立學校,亦以此為名。香港雉雞在20世紀初即滅絕,原因是新界被租借後成為英人打獵樂園。
不聞鳳凰鳴 只聞鸚鵡叫
今日在鳳凰湖村不聞鳳凰鳴,卻經常聽到亞歷山大鸚鵡Psittacula eupatria高聲吵叫。牠們以前只出現於九龍公園,現時鳳凰湖、李屋、週田、塘坊四村成為了另一棲息地。四村村民不時會見到天上一隻隻形如十字架的鳥隊吱喳飛過,我曾在村公所前電線竿見追過十二隻並排之壯觀場面,也見一對對在依偎輕訴,也見過牠們啃食村遊樂場旁之番石榴果實,以及出入樹洞。亞歷山大鸚鵡本是中亞及東亞物種,因擅學人語及溫馴,被捕為寵物飼養,九龍公園族群,據云是日本入侵香港時,被九龍軍營英軍放生的父母繁衍而成。鳳凰湖村族群似乎不是由九龍公園遷來,而是來自一對逃出者。村民說鸚鵡是近幾年才出現村中的,而我拍到一張照片,鸚鵡腳上有鐵環。四村跟九龍公園相似之處,是留有百年樟樹,樹頂幹莖有樹洞可供育兒。四村比九龍公園提供更多食物及樹洞供應,所以在短短數年竟已形成可能比九龍公園更大族群。以下問題可供討論:一、外來物種現時每被視為破壞本地生態系統,削弱生物多樣性的一大元兇,小葵花鳳頭鸚鵡及亞歷山大鸚鵡是否也是其中一員?抑或有益本地生物多樣性,為保存亞洲瀕危鸚鵡作出貢獻?二、如贊成協助亞歷山大鸚鵡繁衍,九龍同類因環境資源限制其生殖繁衍,應否協助北上覓食求偶,除讓九龍族盡其本能天性,也可令打鼓嶺四村兩族群基因變得多樣化,減低近親繁殖引起的退化風險。
文 // 彭玉文
……………………………………
掌故:鳳凰湖
鳳凰湖早在1688年,已記錄在康熙《新安縣志》,村位北區打鼓嶺鄉內,是本地與客籍居民共同建立的村莊。據說最先遷入該地者為本地楊、易二姓,客家吳氏隨後遷入。鳳凰湖得名,相傳是在村側,過去有一大水湖,常有鳳凰棲息而名。鳳凰湖雖然早見於地方志書中,但是在1866年的新安縣圖,在這位置上標有「寨角」村,新界拓展時,地名也是根據這地圖,在政府憲報上看到有:本地、80人的紀錄。但是寨角之名,村民也不清楚是否這村。
鳳凰湖過去是屬於邊境禁區,2005年時任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建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釋放土地,塘坊村被列為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範圍,2016年1月4日解除禁區開放。
村落為五排單層廊屋組成,朝西北,由青磚及泥磚建成。村屋的簷壁造型精美。其中35號至37號村屋,大約於1920年代建成,屋前有空地,昔日用作曬農作物的禾塘和聚會,現在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村內的吳氏宗祠於1920年代左右建成,為兩進單間式建築,這建築和村內的楊氏宗祠,同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村口仍存六角形古井,旁有井頭伯公神壇、村側還有伯公神壇和1999年重建的護鄉大王爺神壇。
文 // 沈思
【Ways of Ruralist Seeing(1)】
圖 // 潘曉彤、沈思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
村口有一六角形古井,井的外圍有石壆加固,彭玉文在察看其上的「KAAA」字樣。(潘曉彤攝)
【明報專訊】人們聚居而形成村落,散落新界不同地方的大小村落各有歷史。新系列「Ways of Ruralist Seeing」由熟知掌故的方志研究學者沈思,與熱愛自然的《野外香港歲時記》譯者彭玉文帶領記者走到郊野,走進村落探索觀察,考究歷史掌故、生態特色,隔周為讀者介紹香港鄉村。第一次,我們踏足四年前仍屬禁區範圍的打鼓嶺鳳凰湖村。
沿平原河入村
在粉嶺火車站旁乘52K號小巴,車順着平坦地勢一往無前,漸漸從早晨已開始喧鬧的聯和墟駛進兩旁散落鐵皮屋的清冷景緻,每次有乘客下車,他們都成為車窗外唯一可見的行人。當下香港,誰都很需要一趟毋須惦記何時「有落」的忘憂車途,可以任性出神,到了終站,司機自會提醒。在李屋村終站下車後繼續往前走,轉右是稍後會跟大家介紹的塘坊村,這次前往鳳凰湖村,則要在看見平原河時轉左,沿河道直走。平原河說不上一條美麗的河,河道中央竟長有草堆,據知每年雨季前政府都會派員清理,慎防淤塞造成洪水氾濫。這些充滿霸佔意志的雜草割掉又重生,卻在一年中這些偷來的時光默默育養着許多物種,領隊之一彭玉文時來視察,說見過珍貴翠鳥和數百燕子前來覓食,夜間有果蝠和螢火蟲,想像若政府用心整頓,擁有天然河水地利的平原河或可發展得比韓國為改善臭渠而建的清溪川更優美更具規模。
「見到這個即是開始入村。」另一領隊沈思說,村頭村尾通常都會看見神壇。鳳凰湖村口旁更有一口六角形水井,彭玉文按鎖羅盆見過相近的水井設計,推斷它有二三百年歷史,而水井外圍有石壆圍繞,我們撥開雜草,看見刻有「KAAA」字樣,得知它是由嘉道理加固利民。在行程後段遇到的吳叔叔拉高聲線自豪地告訴我,「好清涼嘅!嗰時乾旱,全部都無水,係呢度有。李屋村啲人都過嚟攞水!」
荒廢遊樂場與小屋
前行入村,右方有一個無人的遊樂場。從遊樂設施的鮮艷顏色可知簇新非常,用家也許不多。也難怪,遊樂場內只有一座滑梯和四隻搖搖馬,儘管搖搖馬換上海馬、花和海獅等不同型態,從猛烈搖晃中可以獲得有限度傾斜的快感大概相若,比起村裏大片空地可以亂翻筋斗、互相追逐,甚至自創各式各樣角色扮演遊戲,這小小的長型遊樂場又怎能留住小朋友?沈思在旁冷冷道,遊樂場起的時候,村裏已經無乜小朋友。遠空突然傳來「咿呀……咿呀……」怪聲,彭玉文叫我看看找找亞歷山大鸚鵡的蹤影,形容:「綠色,好長尾的,尾跟身一樣長。」我抬頭,因為雲而看見了風,但除此之外,別無所見。想起村名,突然靈機一觸,莫非那就是鳳凰?想像的遊戲比搖搖馬似乎更能教人沉迷。彭玉文笑我傻,說這鸚鵡是外來物種。
遊樂場對面,有一座屋頂纏滿薜荔的小磚屋,信箱的信多得掉到一地。我們湊近,從被打破了的玻璃窗缺口往內窺看,不好意思地看見了別人尚有水煲杯碟的廚房,但刀已經生鏽了,牆壁碎屑剝落,地板滿佈砂石和白色髹油漬,但因視線無法拐彎,不能從牆壁後起居室裏或者存在的更多家具確認房子還住着人。發現屋外亮白如新置的水管,一如對面的遊樂場,即使簇新,亦無添生氣。
吳氏歷史建築
返回主路繼續前行,眼前豁然開朗,兩旁的磚屋之間,有刷白了牆的兩層建築,花邊的用色配搭有種異國風情,配以鋁窗與磨砂玻璃,為磚屋鍍上時尚的現代感。但磚屋之間,卻又擱着一台木造磨穀機。
循兩層大屋後方拐進小路,看見一座三級歷史建築,門外古蹟辦的牌告訴遊人它的身世,從而得知這座三十五號村屋以青磚建成於1920年,蓋金字瓦頂,面闊三間,每間設入口,內有一進一院。中間和右面是住宅,左邊則為吳氏家祠。我們在屋前的石壆上喝水休息,彭玉文指着面前空地說這就是民謠中「月光光,照地堂」的那些「地堂」,昔日用以曬穀。從入村至今,我們仍未看見任何村民,喝水時身後終於傳出漸次響亮淒厲的狗吠聲,兩隻狗更從旁邊屋裏奔出,讓吳叔叔也走出來看個究竟。原來他就是歷史建築屋主的堂弟,住在旁邊,他帶我們到青磚屋側指示一個幾可及腰的紅色三角標記說,以前曾經水浸至此。看見吳叔叔與我們交談,狗兒馬上冷靜下來,友善湊近,也不知道是否從我的背包嗅出城市帶來不尋常的煙硝味。
吳叔叔帶我們穿過他放着石油氣罐、爐具和囤積啤酒的有蓋室外廚房,說:「這裏的人全部耕田,種禾種菜,以前呢度都係用來曬穀。」穿過廚房走到屋的另一邊,他指向村公所後方,「上面丁屋嗰度以前全部係樹林,有一個湖。湖裏面真係有隻鳳凰」。他沒說親眼見過,卻言之鑿鑿,所謂「傳說」大概如此相傳。「同李屋村相隔一個樹林,有棵大榕樹好神靈的,啲人去拜神。」他望向遠方憶述,那棵大榕樹叫咚咚樹,有條樹幹,擊打會咚咚作響。說「咚咚」時,他嘟起嘴,瞬間換上了一副年輕表情。他說,但樹已被斬了很多年,被砍下的還有村內幾十棵很值錢的樟樹。我們跟吳叔叔道別,轉到他屋後的小巷,看見一間磚屋,門口上方左右分別塗上青天白日旗和五色旗。沈思告訴我,這於香港十分罕見,彭玉文推說畢竟當年香港是什麼黨派都在此建立勢力的地方,說不定曾有國民黨政治人物在此避難或密謀,因為村落隱蔽,才得以保存至今,不至被毀。我們隨後離村,向週田村出發,再次經過吳叔叔屋外,兩隻曾向我們親密示好的狗兒追出,向彷彿從未相遇的我們激動吠叫,想不到獲吳叔叔批發的「入境許可」在再參觀一排青磚屋的五分鐘過後竟已被撤銷。
文 // 潘曉彤
……………………………………
生態圈:山雞變鳳凰
最近讀王家冰2018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撰文證明鳳凰是雉科紅腹錦雞Chrysolophuspictus,讓我對鳳凰湖一名浮想翩翩。據《華南及香港鳥類圖鑑》,雉雞Phasianus colchicus 19世紀在港普遍分佈,雄性跟紅腹錦雞同樣華美,令人一見難忘,1904年仍有野外觀察紀錄。雉在飛起時,似足鳳凰圖像,見於蒲台島摩崖石刻跟中大校徽。粵人稱雉為「山雞」,是俗諺「飛上枝頭變鳳凰」的主角。
禾米豐收 視為神鳥
有山村名山雞笏,據地名推斷,自古一直到19世紀,雉雞在松山一帶棲息繁衍,直至山雞笏立村,雉雞不時走入村莊稻田,自由行走,人鳥相安無事。李廣田有短篇描述村童馴養雉雞長大後不忍寵物回歸野外之故事,父母同情孩子但尊重自然,由始至終並無食野味欲念,或反映一般中國農家對野生動物態度,食野味及打獵主要是富裕城市人時尚,鄉民打獵,也是為供應城市人。稻熟季節,雉雞啄食禾米,村民大方,不予驅捕,鳳凰亦識趣,只取當日需要,不致造成損失,致害前自行或被逐飛走,到其他村落覓食。距山雞笏1.5公里,有寨角村,位於平原河及恐龍坑兩河匯合的三角地帶,得水利,禾米豐收,雉雞啄食,立村南湖中樹上鳴謝,村民視為神鳥,認為是吉祥徵兆,改村名鳳凰湖。翌日鳳凰沿稻田帶,南舞入梧桐河,上溯到上水,取食廖族祖田,又在河畔大樹鳴唱,有識之士命該河段為鳳溪,後來在該處建立學校,亦以此為名。香港雉雞在20世紀初即滅絕,原因是新界被租借後成為英人打獵樂園。
不聞鳳凰鳴 只聞鸚鵡叫
今日在鳳凰湖村不聞鳳凰鳴,卻經常聽到亞歷山大鸚鵡Psittacula eupatria高聲吵叫。牠們以前只出現於九龍公園,現時鳳凰湖、李屋、週田、塘坊四村成為了另一棲息地。四村村民不時會見到天上一隻隻形如十字架的鳥隊吱喳飛過,我曾在村公所前電線竿見追過十二隻並排之壯觀場面,也見一對對在依偎輕訴,也見過牠們啃食村遊樂場旁之番石榴果實,以及出入樹洞。亞歷山大鸚鵡本是中亞及東亞物種,因擅學人語及溫馴,被捕為寵物飼養,九龍公園族群,據云是日本入侵香港時,被九龍軍營英軍放生的父母繁衍而成。鳳凰湖村族群似乎不是由九龍公園遷來,而是來自一對逃出者。村民說鸚鵡是近幾年才出現村中的,而我拍到一張照片,鸚鵡腳上有鐵環。四村跟九龍公園相似之處,是留有百年樟樹,樹頂幹莖有樹洞可供育兒。四村比九龍公園提供更多食物及樹洞供應,所以在短短數年竟已形成可能比九龍公園更大族群。以下問題可供討論:一、外來物種現時每被視為破壞本地生態系統,削弱生物多樣性的一大元兇,小葵花鳳頭鸚鵡及亞歷山大鸚鵡是否也是其中一員?抑或有益本地生物多樣性,為保存亞洲瀕危鸚鵡作出貢獻?二、如贊成協助亞歷山大鸚鵡繁衍,九龍同類因環境資源限制其生殖繁衍,應否協助北上覓食求偶,除讓九龍族盡其本能天性,也可令打鼓嶺四村兩族群基因變得多樣化,減低近親繁殖引起的退化風險。
文 // 彭玉文
……………………………………
掌故:鳳凰湖
鳳凰湖早在1688年,已記錄在康熙《新安縣志》,村位北區打鼓嶺鄉內,是本地與客籍居民共同建立的村莊。據說最先遷入該地者為本地楊、易二姓,客家吳氏隨後遷入。鳳凰湖得名,相傳是在村側,過去有一大水湖,常有鳳凰棲息而名。鳳凰湖雖然早見於地方志書中,但是在1866年的新安縣圖,在這位置上標有「寨角」村,新界拓展時,地名也是根據這地圖,在政府憲報上看到有:本地、80人的紀錄。但是寨角之名,村民也不清楚是否這村。
鳳凰湖過去是屬於邊境禁區,2005年時任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建議縮減香港邊境禁區範圍,釋放土地,塘坊村被列為第三階段的邊境禁區縮減範圍,2016年1月4日解除禁區開放。
村落為五排單層廊屋組成,朝西北,由青磚及泥磚建成。村屋的簷壁造型精美。其中35號至37號村屋,大約於1920年代建成,屋前有空地,昔日用作曬農作物的禾塘和聚會,現在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村內的吳氏宗祠於1920年代左右建成,為兩進單間式建築,這建築和村內的楊氏宗祠,同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村口仍存六角形古井,旁有井頭伯公神壇、村側還有伯公神壇和1999年重建的護鄉大王爺神壇。
文 // 沈思
【Ways of Ruralist Seeing(1)】
圖 // 潘曉彤、沈思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