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阮穎嫻:施政報告左支右絀,政府放棄一代青年
阮穎嫻:施政報告左支右絀,政府放棄一代青年
20:31 22/10/2019
今次《施政報告》宣讀之時,香港風雨飄搖,大家都期望(或已毫無期望)始作俑者林鄭會拿出什麼板斧來應對事件,張建宗還講到有「新思維」、「跳出框框」。正所謂「聽到嚇一跳,然後得啖笑」,這份施政報告得到回歸後最低的29.7分,絕不驚訝。
局勢混亂,報告除了頭幾段老調譴責各方外,幾個月的亂局彷彿無發生過一樣。不止新瓶舊酒,對應現今危機的措施乏善足陳,看來問責高官過去幾個月只顧「止暴制亂」,左支右絀,實在交不到貨。
舊房策翻炒當新招
今年大家仍然聚焦房屋土地,先是官媒及建制旗艦政黨吹風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條例),新華社亦發文點出香港市民住屋問題最突出。由董建華年代開始,房屋一直是官員永續爭取的核心政策,但多年來無真正改善及解決過,今次施政報告經上頭督促後,房屋土地着墨頗多,但實效不大。
大家最關心「鬥地主」,是以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建公屋。其實一直以來,在規劃區上的農地如果被劃做公屋地都會用條例收回,並不是新鮮事,當中未來5年已涉及400多公頃,早已規劃好,就算林鄭下台還是會照做,所以不是「新思維」。幾條寮屋村由港英時代收到現在,還未收到村。政府在「反送中」一役耗盡所有政治能量,前人做不到,現在做到的機會只會更小。
真正前所未有納入考慮的地段其實只有屏山及藍地一帶160公頃的地。一般收私地建公屋都在規劃區內,這些地暫時未被規劃,所以政府稱這是「突破思維」。
這是「鬥地主」還是「益地主」呢?其實未知,因為收地有補償,會計上賺蝕要看地主成本價。發展公屋即是有基建,那鄰近土地就能由過不了城規會,變成可以通過城規及加大地積比。
一向政府及地產商的平衡都是政府拿一點地,但又留有空間讓地產商發展私樓,粉嶺北、古洞北都是有贏有輸蝕尾賺頭,當中又有官商旋轉門、地產商角力等因素影響。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都有涉及收地建公屋,不見得地產商是全賺或全蝕的。問題是整個管治是否要轉方向及真的「鬥地主」,讓港資地產商輸着走,特區政府未必話到事,只是執行,這才是地主最大的擔憂。
短期供應緊絀 黑衣人攬炒
供應何時會到來呢?一般要規劃土地、收地、建基建成熟地、建樓等,各樣加起來,無10年也不會成事。2014年反對新界東北發展示威者衝入立法會,至今5年,莫講話屋都未有一間,收地也只做了第一階段,指望最快要2023年才有現樓供應市場。然後還有「明日大嶼」,一年前「土地大辯論」辯到口水乾,一年過去無寸進,撥款都要暫緩,指望最快2032年才有供應。
短期供應卻非常緊絀,未來約10年公營房屋的長策目標是31.5萬伙,但房委會5年來只供應到約9.5萬伙,私樓供應亦少,公私比例由六四比改做七三比後,私樓供應目標更低。
官員及建制派歸咎房屋問題導致抗爭連連,但卻沒有短期又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現在說收地,是需要的,但以香港5年一大抗爭的地運來說,實在捱不到供應增加那天。
放寬按揭口惠而實不至
今次放寬樓宇按揭上限及壓力測試為另一焦點。但這個政策政府一早已說實質作用不大,只為了「觀感」。
這政策完全反映了政府的思維:口惠而實不至。回想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300元的車船津貼佔據各方討論,對政府來說雞碎咁多但就成功轉移視線。今次放寬按揭一樣。青年並不是想供一世樓,而是以合理成本得到一定生活水準,租也好買也好公屋也好。
要真正解決問題,一是增加供應,但這是長遠問題,坐底10年,遠水不能救近火。二是重新分配財富,例如向非自住樓收20倍的超差餉,收到業主怕,交重稅交到賣樓,那麼物業市場就能降下來。
林鄭月娥自己識寫「房屋除了是供求問題,往往亦被視為一個公義和分配的問題」,但再分配會損害有產階層的利益,業主大怒,影響政權穩定,所以有效的政府不會做,政府做的不會有效,只能做門面工夫,就像考生無讀書去答題,隨便作兩句搪塞就算數。
其他房策都不是大改動,租津無甚特別,只是在N個弱勢津貼項目上再架牀疊屋。過渡性房屋進度緩慢,3年來只有約250間共享房屋應市,明年第二季社聯會有多89個組合屋供應,實在不知道政府如何湊夠1萬個。租置是貨尾,老董時代的產物,但貨尾樓齡極高,並不吸引。安達臣道那個「首置樓」在林鄭2017年上任時講到現在,只得一幅地,還好意思一講再講。市區重建局已表明不想再做首置,現在繼續逼迫市建局。
青年政策隱形 民生政治都無解決過
青年在施政報告裏幾乎消失,足見特區政府放棄一代青年的決心。整份報告,提及青年的只有兩三千個青年宿舍牀位,及搭建平台讓不同專業人士和青年可參與探討「明日大嶼願景」。首置樓無關主流青年、放寬按揭很多青年也供不起,教育津貼只惠及中小學生,他們大部分未成年,實收津貼的是他們的父母。
雨傘運動後,政府好好醜醜也弄一大堆青年工作出來,有無效都好,都叫有做樣有賣力。
今次被捕者大部分是青年,但施政報告青年問題沒有着墨,更宏觀的政制問題無處理,仍然停留在把亂狀壓下去就解決的看法。
林鄭無好好處理自己一手造成的政治問題,還敢串彭定康。話說彭定康就是在北愛問題上一手平定局勢,獨立調查並重建警隊信譽的達人。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着力處理民生問題,香港福利制度經歷大爆炸式的增長,十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令上一代藉着制度飛黃騰達。人家才是「民生處理政治問題」的佼佼者,成立廉政公署等亦令上一代港人引以為傲。
天氣漸涼,假日去麥理浩徑行山論政,想想麥理浩留下了那麼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建設和歷史,再回到現實面對林鄭帶領的這麼一個破敗的政府,只好望山興嘆。
阮穎嫻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20:31 22/10/2019
今次《施政報告》宣讀之時,香港風雨飄搖,大家都期望(或已毫無期望)始作俑者林鄭會拿出什麼板斧來應對事件,張建宗還講到有「新思維」、「跳出框框」。正所謂「聽到嚇一跳,然後得啖笑」,這份施政報告得到回歸後最低的29.7分,絕不驚訝。
局勢混亂,報告除了頭幾段老調譴責各方外,幾個月的亂局彷彿無發生過一樣。不止新瓶舊酒,對應現今危機的措施乏善足陳,看來問責高官過去幾個月只顧「止暴制亂」,左支右絀,實在交不到貨。
舊房策翻炒當新招
今年大家仍然聚焦房屋土地,先是官媒及建制旗艦政黨吹風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條例),新華社亦發文點出香港市民住屋問題最突出。由董建華年代開始,房屋一直是官員永續爭取的核心政策,但多年來無真正改善及解決過,今次施政報告經上頭督促後,房屋土地着墨頗多,但實效不大。
大家最關心「鬥地主」,是以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建公屋。其實一直以來,在規劃區上的農地如果被劃做公屋地都會用條例收回,並不是新鮮事,當中未來5年已涉及400多公頃,早已規劃好,就算林鄭下台還是會照做,所以不是「新思維」。幾條寮屋村由港英時代收到現在,還未收到村。政府在「反送中」一役耗盡所有政治能量,前人做不到,現在做到的機會只會更小。
真正前所未有納入考慮的地段其實只有屏山及藍地一帶160公頃的地。一般收私地建公屋都在規劃區內,這些地暫時未被規劃,所以政府稱這是「突破思維」。
這是「鬥地主」還是「益地主」呢?其實未知,因為收地有補償,會計上賺蝕要看地主成本價。發展公屋即是有基建,那鄰近土地就能由過不了城規會,變成可以通過城規及加大地積比。
一向政府及地產商的平衡都是政府拿一點地,但又留有空間讓地產商發展私樓,粉嶺北、古洞北都是有贏有輸蝕尾賺頭,當中又有官商旋轉門、地產商角力等因素影響。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都有涉及收地建公屋,不見得地產商是全賺或全蝕的。問題是整個管治是否要轉方向及真的「鬥地主」,讓港資地產商輸着走,特區政府未必話到事,只是執行,這才是地主最大的擔憂。
短期供應緊絀 黑衣人攬炒
供應何時會到來呢?一般要規劃土地、收地、建基建成熟地、建樓等,各樣加起來,無10年也不會成事。2014年反對新界東北發展示威者衝入立法會,至今5年,莫講話屋都未有一間,收地也只做了第一階段,指望最快要2023年才有現樓供應市場。然後還有「明日大嶼」,一年前「土地大辯論」辯到口水乾,一年過去無寸進,撥款都要暫緩,指望最快2032年才有供應。
短期供應卻非常緊絀,未來約10年公營房屋的長策目標是31.5萬伙,但房委會5年來只供應到約9.5萬伙,私樓供應亦少,公私比例由六四比改做七三比後,私樓供應目標更低。
官員及建制派歸咎房屋問題導致抗爭連連,但卻沒有短期又極有效的措施解決,現在說收地,是需要的,但以香港5年一大抗爭的地運來說,實在捱不到供應增加那天。
放寬按揭口惠而實不至
今次放寬樓宇按揭上限及壓力測試為另一焦點。但這個政策政府一早已說實質作用不大,只為了「觀感」。
這政策完全反映了政府的思維:口惠而實不至。回想林鄭第一份施政報告,300元的車船津貼佔據各方討論,對政府來說雞碎咁多但就成功轉移視線。今次放寬按揭一樣。青年並不是想供一世樓,而是以合理成本得到一定生活水準,租也好買也好公屋也好。
要真正解決問題,一是增加供應,但這是長遠問題,坐底10年,遠水不能救近火。二是重新分配財富,例如向非自住樓收20倍的超差餉,收到業主怕,交重稅交到賣樓,那麼物業市場就能降下來。
林鄭月娥自己識寫「房屋除了是供求問題,往往亦被視為一個公義和分配的問題」,但再分配會損害有產階層的利益,業主大怒,影響政權穩定,所以有效的政府不會做,政府做的不會有效,只能做門面工夫,就像考生無讀書去答題,隨便作兩句搪塞就算數。
其他房策都不是大改動,租津無甚特別,只是在N個弱勢津貼項目上再架牀疊屋。過渡性房屋進度緩慢,3年來只有約250間共享房屋應市,明年第二季社聯會有多89個組合屋供應,實在不知道政府如何湊夠1萬個。租置是貨尾,老董時代的產物,但貨尾樓齡極高,並不吸引。安達臣道那個「首置樓」在林鄭2017年上任時講到現在,只得一幅地,還好意思一講再講。市區重建局已表明不想再做首置,現在繼續逼迫市建局。
青年政策隱形 民生政治都無解決過
青年在施政報告裏幾乎消失,足見特區政府放棄一代青年的決心。整份報告,提及青年的只有兩三千個青年宿舍牀位,及搭建平台讓不同專業人士和青年可參與探討「明日大嶼願景」。首置樓無關主流青年、放寬按揭很多青年也供不起,教育津貼只惠及中小學生,他們大部分未成年,實收津貼的是他們的父母。
雨傘運動後,政府好好醜醜也弄一大堆青年工作出來,有無效都好,都叫有做樣有賣力。
今次被捕者大部分是青年,但施政報告青年問題沒有着墨,更宏觀的政制問題無處理,仍然停留在把亂狀壓下去就解決的看法。
林鄭無好好處理自己一手造成的政治問題,還敢串彭定康。話說彭定康就是在北愛問題上一手平定局勢,獨立調查並重建警隊信譽的達人。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着力處理民生問題,香港福利制度經歷大爆炸式的增長,十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令上一代藉着制度飛黃騰達。人家才是「民生處理政治問題」的佼佼者,成立廉政公署等亦令上一代港人引以為傲。
天氣漸涼,假日去麥理浩徑行山論政,想想麥理浩留下了那麼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建設和歷史,再回到現實面對林鄭帶領的這麼一個破敗的政府,只好望山興嘆。
阮穎嫻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