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4-沈西城:往事只能回味

沈西城:往事只能回味
7:31 24/5/2015


聲明:本文跟時代曲《往事只能回味》無關。八十年代伊始,香港工商業騰飛,社會風貌,轉變極大,東洋夜總會傳來「以男為尊」、「特快服務」的經營方式,漸獲冶遊客認同。工商業發展迅速,生活節奏加快,人們閒時不多,做任何事,都崇「方便麵」,速戰速決,不欲拖延。冶遊客到歡場泡,雅不願把時間花費在追求上,轉而講實際,這種蛻變,正符合日式夜總會營業之道:小姐願賣,客人願買,一拍即合,水到渠成。日式夜總會,漸漸取得冶遊客的歡心,取代舞廳地位,舊日歡場風流燕,飛入日式銷金窩!香港生意人,腦瓜子靈活,於是乎,規模宏偉、場面壯觀的豪華日式夜總會,相繼湧現。
香港第一家規模獨具的日式夜總會,據我記憶,是「銀馬車」,時維七十年代末。「銀馬車」位在洛克道口,毗鄰舊「富臨」飯店(即今「翠華茶餐廳」隔鄰)。「銀馬車」我未去過湊興,老實講,那時我正一窮三白,在電視台治事,收入微薄,日子拮据,想去逛,媽的,沒門!可對那些地方,憧憬依然,常思瀏覽。結果還是得償所願,跟隨一位老前輩去了「銀馬車」的後身——「新世界(「新杜老誌」前身)」,玩了一轉。「新世界」面積比「銀座」大許多,第一趟去,煞像劉姥姥初入大觀園,有點兒不知所措。「新世界」的女侍應,統穿一式制服(開叉旗袍),遞毛巾、奉茶、倒酒,皆採單跪式姿勢,即以左膝着地,恭敬謙卑。至於制度方面,改革亦大,取消男大班制,由年輕媽媽生上場。媽媽生者,日語也,即舊日舞廳女大班。媽媽生、小姐可任意穿着各式高叉晚禮服,嫣紅奼紫,相互競艷,走路間,藕腿乍現,搖曳生姿,雪白炫人,晃眼看,媽媽生比小姐更性感,那是多了一份成熟。
日式夜總會,哪家最早?除非有人收集了當年的報章或雜誌存檔,否則難有定論,我一直以為是「銀座」,可有朋友告我:「西城!你大抵弄錯了,應該是『國際俱樂部』吧!」一言驚醒夢中人,七八年,在「佳藝」電視台工作時,工餘有暇,常偕同事前往捧場。「國際」開在彌敦道上,面對「金冠」酒樓,地方不大,卻有兩樣特色傲視同儕,第一,備有不同國籍佳麗,款蹙衣裙,輕移蓮步,出來迎客;第二,叫價公道,絕無花賬,須知,有些日式夜總會,喜歡取巧,乘客醉態癲狂之際,濫取費用。我的老友阿李獨個兒去逛,半夜消費四千元,而他不外坐了兩小時、進過三杯啤酒。日式夜總會小姐上枱,有獨特計算方式,不同於舞廳,非以票計,而是以一節計算。所謂一節者,即十五分鐘,一小時分四節。小姐上枱,不論客人喜歡與否,起碼要坐滿一節,方能轉枱(後又改為兩節)。「國際俱樂部」的老闆,是名女人廖安珀女士,本是名騎師郭子猷的太太,跟郭仳離後,與友人合資開設了這家日式夜總會。
「國際」以後,北京道上,日式夜總會遍地開花,「紅磨坊」、「男爵」、「太子」……,百花齊放,爭姸鬥麗。後起的日式夜總會標榜高級,對小姐的要求苛刻、嚴謹。小姐樣貌,即便不是靈犀一點透酥胸,也得眉黛兩彎垂玉臉;其次在高度方面,也比舞廳考究得多,五呎三吋以下者,一律摒諸門外,小姐多玉人頎頎,高達五呎六、七吋,在八十年代初期,是很罕見的現象。另外,語言方面,也有所規範,起碼要能講幾句場面上應酬的英語和日語,日式夜總會顧客,外國人和日本人佔百分之四十,不懂英、日語,雞同鴨講,客人興味索然,下回卻步,豈不影響生意!八十年代起,舊式舞廳沒落矣、湮滅矣!日式夜總會正代表了舊時代的衰亡、新時代的興起,曩昔夜上海吹捧的追求文化,逝矣!自此,往事只能回味,講的,不是唱的!


沈西城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