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20180429-什麼人訪問什麼人:良知告訴我……——有線林建誠暫別記者生涯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良知告訴我……——有線林建誠暫別記者生涯 2018年4月29日 【明報專訊】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林建誠的離職,雖然他本人已經盡力低調,仍然在行內引起了小小的震動。明天4月30日,他就正式離開有線電視,踏上追尋信仰之途——去讀神學。不少有線觀眾或者都記得,他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生入死,以及後來對湖南民運人士李旺陽事件的報道等等。記者與林建誠在採訪前線相識至今,已經超過10年,當年仍是「𡃁妹仔」的我,得到過「誠哥」不少指導,如今他要暫別這一行,心中自然有萬千個問題想找到答案。 ■問﹕林迎,《明報》中國組記者 ■答﹕林建誠,即將離任的有線中國組記者 問﹕其實大家都很想知道,你為什麼要辭職?你有沒有不捨得前線呢? 答﹕做完劉曉波離世的新聞之後,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記者之路應該怎麼走,第一是想轉換一下環境,想過寧靜一些的生活;第二是覺得是時候為信仰做些事,我1995年決志做個帶職宣教人,就因為不捨得新聞工作,一直都未有實現這個曾經對神許下的承諾;第三是覺得對我的家庭、對父母和親人需要承擔一些責任。如果說沒有不捨,那是欺騙自己、欺騙認識我的人。任何一個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對新聞工作非常不捨,但是總要「捨」才會「得」,要離開這條路,令自己「肉痛」,才會珍惜,才會認真想未來的路怎樣去走。 辭職肯定不是因為新聞審查 問﹕很多人會懷疑你的離職是不是與新聞審查、言論自由空間收縮,或者是新聞機構資源減少有關? 答﹕首先要很肯定地回答你,不是因為新聞審查,絕對沒有關係。我從進入有線電視這間公司,到我走的這一天,我從來都未曾發現、也從來沒有從上邊聽說有任何的審查。至於資源減少,事實也是減少了,以前好容易為了一兩個採訪花好多錢,但是現在已經愈來愈少,我想有線蝕了這麼多年錢,只能夠盡量節省成本,但是如果是重大的新聞,公司仍然會不惜放好多資源去採訪。 我要感謝上司司徒元先生,他一直以來給了我好大自由度。司徒元先生和他夫人梁慧珉都與我有些淵源,我入亞視是梁慧珉聘請我,直到我入了有線之後才知道他們是夫婦。司徒元先生他多年來都很為我設想,我在珠海做走私魚新聞被打,他更是即刻趕到;我向他請辭,他表示尊重我的選擇,明白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不是易事。 另一個是已經離開有線的前輩馮德雄先生,是他請我過有線,他曾經對我有幾句提點,雖然不多,但令我一下子多...

20180429-明報:美漫達人Jerome 「超人的漫畫店」開業25年,美漫在香港,從未真正流行過

明報:美漫達人Jerome 「超人的漫畫店」開業25年,美漫在香港,從未真正流行過 2018/4/29 【明報專訊】看網媒統計,才知道原來《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在香港繁忙時間平均每1.6分鐘就有一間戲院開場,比港鐵班次還要密。不過場次再多,Jerome還是選擇在訪問當天,也就是全港首映的星期三,大清早便一個人跑去看8:40am早場︰「第一場嘛,而且2D場只有這樣早,我覺得睇第一次最好睇2D,一定要好聚精會神去看,才可以享受到成套戲,如果比3D效果影響到,就不是大好了。」 一切不容有失,因為《復仇者3》是Marvel工作室鋪陳十年的成果展現,是十年磨一劍,所有美漫愛好者必須嚴陣以待迎接的一樁盛事。 有人謂,不過就是超級英雄電影,何必認真?等於飲紅酒,可以溝雪碧當利賓納飲,也有人可以逐啖細味甜度單寧酒體,醉心研究紅酒之道,何况Jerome還有另一重身分,他是全香港碩果僅存兩間美國漫畫專門店其中之一的老闆。 金融風暴前流行文化 超人隕落那年 開業 「而且今日如果有客人來和你傾計,解答他們也是我的責任。其次就是收舖後沒有空,今晚玩具商那邊有個包場,我還要看多一次,哈哈。」假如不是漫威電影商業上的空前成功,香港美漫迷也難以每隔一段時間便聚首一堂,美漫在香港早起式微,由90年代全盛時期全香港有廿多間分店,到今天只剩下Jerome在銅鑼灣中心地庫的這一間和隔離舖。「大概是沙士之後,差不多是……2003年?那段時間之後便開始衰退。」沙士的確實年份在記憶中已經模糊,另一個年份卻深烙腦海,那是1993年,他決定開店的契機,來自這一年發生的一件震撼美漫界的大事。 電視上播出黑白《超人》劇集的經典畫面,一道身影劃破長空,大都會的市民抬頭議論紛紛︰「Look! Up in the sky! It's a bird」 、「It's a plane」;新聞主播接口道︰「Now it's a corpse」,1993年,超人死了。「當時他一死,立即上了新聞報道,是第一次有虛構人物的死也登上報紙頭條,有些人直頭哀悼他,整件事很轟動。」世界各地爭相趕搭這一趟潮流列車,包括香港﹕「本漫畫由個幾美金,突然暴升到幾十蚊,那刻大家發現,原來美國漫畫有這樣的升值能力,便瘋狂去搵,於是舖頭就像雨後春筍般...

20180428-梁文賢:【周日畫室】插畫家慧惠回到原點,從畫中感受社區人味

梁文賢:【周日畫室】插畫家慧惠回到原點,從畫中感受社區人味 22:47 28/4/2018 撰文: 梁文賢 攝影: 關震海 waiwai01插畫家慧惠回到油麻地原點速畫城市,從畫中發掘身邊事。 2016年,慧惠辭去平面設計師的全職工作,走上城市速畫師的自由生活。在踏入「29+1」的年紀前,徹底改變自己的人生。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慧惠推出首本個人畫集—《給油麻地的情書》,用畫筆及文字記錄這個她成長的社區。 畫好我的家 大學時期,慧惠曾參加本地插畫家小克的一日城市速畫工作坊,因而啟發了她記錄舊區的興趣。畫過石硤尾、上環、長洲等地方,她始終認為要先畫好油麻地。「畫了這麼多地方,感覺要回到原點,畫好自己住的地方。」自少住在果欄,慧惠總聽人說,那是一個品流複雜、龍蛇混集的地方。但作為純正街坊,她笑言:「果欄的老闆都覺得這裏夜晚人又多,四處也安裝了閉路電視,是最安全的。以前太多黑社會電影在果欄取景,大家都叫我把果欄畫得正面一點。」 waiwai07不少年輕人將順德鯪魚當作咸魚。 在書中,她以「可愛」來形容油麻地。「那是一種很複雜的可愛,例如麻甩的大叔也是可愛的一種吧,他們既有粗獷亦有溫柔的一面。」可愛,亦象徵油麻地的多樣性。「好像天后廟出面的位置,無論你有錢或無錢、大人、小朋友,還是露宿者也可以使用。」為了突現這種多樣性,她刻意不用一種畫風去記錄油麻地。既有水彩、水墨,也有日式的繪手紙。多樣的畫風,才能配上多樣化的社區。 迷戀細節 在《給油麻地的情書》的序中,本地藝術家白雙全讚揚慧惠的畫作「繪得很仔細…每個細節也很動人」。的而且確,追求細節是慧惠喜歡城市速畫的原因之一。「用相機的F8、F11以上光圈也可以將畫面拍得清楚,但不代表你會去觀寫細節。畫畫時,我要逐筆逐筆去畫,將每個細節吸收到腦袋裏,好好地消化那個空間。」 waiwai03一張櫈,簡單畫具,慧惠便可以記錄城中社區大小事物。 畫面仔細,文字亦細緻。慧惠曾訪問油麻地榮興單車店的老闆鍾漢強。除了記錄他的故事,更介紹了鍾師傅的單車修理必殺技。深奧的術語,如「彈鈴」、「跑馬仔」、「炒魷魚」、「打飛機」等,也圖文並茂地呈現出來。她稱最初只想去聽故事,怎料從街坊口中得知老闆的必殺技後,一頭霧水的她,決定再去請教師傅。邊畫邊學,慧惠依然在學習社區的二三事。 慧惠直言:「人的故仔真的...

20180426-何潔泓:閃着亮光的人 —「南方傻瓜」甄江華他們

何潔泓:閃着亮光的人 —「南方傻瓜」甄江華他們 2018/4/26 — 16:13 https://thestandnews.com/china/%E9%96%83%E7%9D%80%E4%BA%AE%E5%85%89%E7%9A%84%E4%BA%BA-%E5%8D%97%E6%96%B9%E5%82%BB%E7%93%9C-%E7%94%84%E6%B1%9F%E8%8F%AF/ 何潔泓 土地正義聯盟執委、捍衞農村青年陣線成員,第五十六屆學聯副秘書長、第四十五屆嶺南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社會動盪,政制崩壞,在這荒謬的年代,我們只能緊靠在一起。

20180428-管中閔:我們必將贏回大學自治

管中閔:我們必將贏回大學自治 22:46 28/4/2018 2018 年 4 月 27 日是臺灣高等教育的一個轉折點,臺灣大學的校史,以及中華民國的歷史,都將記下這個日子。 就在這一天,教育部否定了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於今年 1 月 5 日合法選出的新任校長資格,既無視 1 月 31 日遴選委員會針對校長遴選結果所做「毫無疑義」的決議,更漠視 3 月 24 日臺大臨時校務會議對於質疑遴選過程的提案所做「擱置」的決議。這是臺灣爭取大學自治歷程中的重大挫敗,教育部的這項決定也將因違法踐踏大學自治而被載入史冊。 從 1 月 10 日臺大函請教育部聘任新校長開始,在長達 107 天的期間內,教育部在行政上荒腔走板,令人駭異。教育部配合部分媒體,一再以「據報載」為理由(最近一次甚至列出高達 49 項傳言),反覆質疑臺大的遴選程序與結果。教育部既不願採納臺大的調查結果,以及第三方的正式函覆說明,反而羅織罪名來否定臺大合法的遴選結果;如今更自居司法官,未審即判定校長當選人有「違法」事證。教育部種種作為,能不「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嗎? 過去三個多月,為了阻止教育部發聘,各種對我個人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鋪天蓋地的襲來。這些不實指控不僅企圖毀滅我的人格與尊嚴,更在學界與社會塑造了恐懼的氛圍,使許多人對這種不公義的現象噤若寒蟬。面對一波波的媒體攻擊,我多數時候沈默以對。但沈默不代表默認,清白也不能由自己口述;我選擇的是讓校方的調查與事實證明謠言的錯誤。我相信臺大過去的老校長們,也絕不屑於與污衊他們的人互擲泥巴,互噴口水,甚至相互扭打。 有學校老師問我,在面對持續數月的毀滅式攻擊時,我是否曾經感到害怕?Yes, “most terribly”*,我的確因此而身心俱疲。但我也知道不能因為龐大壓力而放棄,更不能在威脅恐嚇下低頭。我若放棄,多年來學界前輩們努力爭取的大學自治就將成為泡影;我一旦低頭,社會或許就此萬馬齊喑,重新墜入威權的深淵。所以我的堅持從來不是為了校長這個職位,而是為了大學自治得以延續,以及臺灣曾經信仰的公義和正直能夠伸張。 政府的權力或許可以阻礙學校的決定,但不能改變我們捍衛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決心;政府或許可以恣意濫用權力於一時,但終將無法逃過人民和歷史的審判。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將和臺大師生站在一起,面對威權,絕不妥協,堅持保衛臺灣大學九十年...

20180428-趙崇基:最後一次棟篤笑

趙崇基:最後一次棟篤笑 2018年4月28日 如果記憶無誤,我是在黃子華做第一次棟篤笑之前認識他的,我們曾經住在同一條街,人生第一次吃上韓國版即食麵,就在他微時的窩居,當年他視為上品奉客,我也驚為珍餚美食。 歷年的棟篤笑他都有慷慨地請我去看,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記憶最深的,卻是他的第一次。時為1990年,地處香港文化中心小劇院,題為「娛樂圈血淚史」,我坐在那個斜斜的觀眾席最後一排,劇院很小,即使坐滿了,跟之後的伊館紅館,還是小巫見大巫。 地方雖小,卻是源泉。之後他所有棟篤笑要說的話,其實都離不開這個第一次。諷刺娛樂圈、諷刺社會、講人生、講哲學、講男女關係。每一場棟篤笑,不管用什麼名堂,其實要講的都差不多,只是時勢不同,感受有別,說法不一。 有才華而又鬱鬱不得志的人,說起笑話來份外黑色,特別好笑。早期的黃子華棟篤笑,笑中有淚的地方就是這種黑色幽默。然後,當香港也變得愈來愈黑色,說說香港的眾生相,也就成為棟篤笑後期的幽默來源。 血淚人生,荒誕香港,幾十年彈指而過。今天的黃子華可能早過了鬱鬱不得志的年頭,而香港那個愛說什麼就說什麼的顛覆好玩時代也一去不返,因此,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棟篤笑,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的第一部電影,他是編劇也是演員,名為《人生得意衰盡歡》,這個名字,用在今日香港,份外貼切,最是好笑。 趙崇基

20180411-月巴氏:福島的琴.自然的人

月巴氏:福島的琴.自然的人 2018-04-11 例如坂本龍一。 有冇邊位覺得坂本龍一唔型?你?明嘅,因為你唔抵得。你試圖透過貶低一個被公認為型的人這舉動來抬高自己(以便顯得自己份外有型)。無奈是,無論你型或不型,塵世間的人都懶理。 教授很型,由頭到腳由內到外都型;創作時彈琴時固然很型,就連戴頸巾行步路飲啖水都型過你同我。但當教授刷牙漱口時呢?情況,就像一位俊男/美女絞腸痧「打大佬」(自然不是在《挑戰者一號》OASIS裡會遇到的大佬)時,你/  妳還能大力吸一口氣,然後大聲讚歎此情此境下的他/她靚嗎? 而教授Keep住刷牙漱口,不是為了賣牙膏廣告,不是為了美白牙齒(務求令他的有型更潔白),而是因為病——為了防止細菌感染,他不得不Keep住刷牙漱口。 2014年,他確診喉癌。 看《坂本龍一:CODA》,我們看到了一位依然很型而又患上癌症的教授。 紀錄片保存了他的現在和過去。現在的他,繼續彈琴,繼續創作(他說他創作時慣了以琴音作為思考的基本),但體力已大不如前,再不是過去那個為貝托魯奇編寫《末代皇帝溥儀》配樂的自己——那時候的他,正值盛年,聲名顯赫,而他能夠衝出日本走入國際,又多得他跟細野晴臣和高橋幸宏組成的YMO,借助科技,製作了大量前衛而又動聽的歌曲。《CODA》收錄了一個令我難忘的舊片段:年輕的教授被問到Why要使用電腦?他說得坦白,因為電腦夠快,能夠「彈奏」人類對手快極都彈不來的速度——教授甚至親手引證了,尊貴的他親證了自己敗給一部機器,敗給了「工具理性」的成果。 Yes,該片段拍攝的時間是八十年代,日本正值盛世的時代,一個高舉「工具理性」作為手段(只管信奉各項人工事物的功利效果)、懶理「價值理性」的時代。 某程度上我看到:那段時間的教授,也信奉(甚至可能迷失在)「工具理性」的成果(咁當然,他本身擁有非凡創造力,而科技豐富了他的創作,為他的創作Add了Value)。 但《CODA》也給我們看見現在的坂本龍一:算得上是個老人的他,會在下雨天走出屋外細聽雨聲,會在某個平凡日子走到戶外感受自然的聲響,會錄起每個日常偶然聽到、自然而然的聲音。 甚至穿上保護衣,走到福島的海。他在那個滿目瘡痍的廢墟找到一座鋼琴,一座經歷過海嘯的鋼琴。 鋼琴,100%人工產物,是人刻意造出來的,造了出來又要刻意為它調音,以達到造物...

20180427-鄒崇銘:《挑戰者1號》的世界還會遠嗎?

鄒崇銘:《挑戰者1號》的世界還會遠嗎? 21:38 27/4/2018 大概在半年前,我已開始留意《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的新聞;直至它在今年3月底正式上畫,也就第一時間跑去戲院看。論電影的製作質素和娛樂性,固然仍可媲美史提芬史匹堡的一些舊作;但更令我倍感關注的,卻是這個約30年後未來世界的預言故事,極有可能在現實中如實應驗。它的警世意味,絕對不容忽視。 科技統治的未來國度 關於《挑戰者1號》的細節內容,大可留待讀者自行探索和欣賞。這裏主要想指出的是,電影中描述那不遠的將來,大部分人活在赤貧邊緣,看來皆處於無業狀態,由於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出路,因此人皆沉迷於名為「綠洲」的虛擬真實遊戲中,力圖找到生命中僅有的一絲慰藉。電影中最有權有勢的一小撮人,均來自資訊科技的大企業,他們彷彿就是未來國度的統治者。 恰巧去年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中,同樣展示一個約30年後的未來,一個由科技主宰一切的悲涼世界,可說是異曲同工。這不禁令人想到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2016)一書,預言少數掌握尖端科技的「神人」(Homo Deus),將開始擁有駕馭自然的能力,取得如同上帝般的權威高度;但大多數人都不可能跟上科技步伐,淪為在社會底層打滾的「無用階級」(useless class)。 毋庸詳加解釋,在過去二三百年資本主義歷史中,人被打造成為不同產業工人,通過出賣勞力掙取工資,復又為商品市場帶來巨大消費力,正是推動資本不斷累積的關鍵因素。然而就在不遠將來,人的智慧很快便追不上人工智能,大量就業職位將會被機械人取代。設想資本主義若延續下去,則人類僅剩的功能便是繼續消費。一旦資本最終找到自我延續累積的法則,則人類便再也沒有可供利用的價值了。 未來世界勢必出現大量機械人,或再加上大量複製人亦未可料。它們的生產效率肯定遠較人類為高,而且絕對聽話得多(儘管《銀翼殺手》的故事正是追殺叛逃的複製人)。設想在一個威權政治國度裏,統治者大概會更喜歡機械人和複製人,為他們帶來高生產力和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而不太情願再管治總是製造麻煩的人類—— 一旦屆時仍需管治人類,最好也盡量讓他們活在虛擬真...

20180426-陶傑:戲說「精準」

陶傑:戲說「精準」 22:41 26/4/2018 女特首林鄭忽然表態:歷史名詞要求精準,是無可厚非。 川普摧砸「中興」,連大陸網民終於也啟蒙,認識到這個社會若有能力做到「精確」(即一貫稱之「精準」),電子晶片(大陸稱「芯片」)就不必倚賴美國。 難得一名中國香港女特首忽然對「精準」兩字公開表示興趣,全世界都會十分雀躍,有如沙地阿拉伯一名酋長突然宣佈他對於吃豬肉表示興趣,如果你是英美的一名火腿生產商,亦必喜出望外,跳躍歡叫一聲:Yes,生意可以到紐約上市了。 至於「收回香港」和「收回香港主權」,林鄭的教育局局長最初說兩皆不可講,但當他發現中英聯合聲明第一條就明宣「收回香港」,即學會「精準」了一些,改口稱「收回香港」還可以的,唯「收回香港主權」仍不可。 為什麼?林鄭則進一步「精準」說明:「中國從未將香港主權交予第三者。」 清國向英國割讓香港,從來只是清英兩者之間的事,林鄭發現還有「第三者」,未知可否精準一些說明,「第三者」是誰?阿美利加.露西亞,還是阿比尼西亞呢? 所以,中國當然從未將香港主權交予過第三者啦──香港的已婚婦女都驚恐老公在大陸另包第三者,所以容我體貼地假設,林鄭此說溜口,是所謂「佛洛伊德滑跌」(Freudian slip)──既無第三者,即是主權交給第二者,亦即英國,就是事實了。 在語意邏輯學之上,林鄭應該婉轉而精準地肯定:「香港主權一度割交第二者英國,至一九九七年將主權移交第一者中國」──雖然更精準地,應該這樣講:清國割讓香港主權,英國租借九龍新界主權,中華民國在台灣管有三項條約文本,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由英國手上取得了香港主權。 說「香港本是中國領土」,人人明白,偏扯上西式的主權,中國家長發夢都想子女進的牛津,其英文辭典,精準定義:「控制一個國家或地方的全部權力」(Complete power to govern a country)這個英文字,不等於State,可以是一個地域,例如,進英國機場填入境表,Country of Birth一欄,就可以填香港或澳門。若中國在一九六七年對香港擁有全面統治權,就不會有所謂反英抗暴,若一九八七年有全面統治權,則香港早就使用人民幣而不是有女皇像或滙豐銀行的港幣了。 所以,有牛津英文辭典做靠山,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英國確是向中國移交了香港主權,這一點,如伽利略指陳之地球在轉動一...

20180426-亞然:人一旦愛,遂極脆弱

亞然:人一旦愛,遂極脆弱 22:41 26/4/2018 上回寫到在飛去倫敦的飛機上,一口氣看完五齣電影。五齣戲入面三齣都是今年奧斯卡的熱片,分別是《廣告牌殺人事件》、《忘形水》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忘》贏了不少獎項,但這片不是我杯茶,或者應該說,因為片裏說的故事其實跟同樣是去年上映、由妙麗主演的《美女與野獸》無分別,都是人獸相戀的愛情,只是有着三級片和一級片的分別:一齣有人獸交的性愛鏡頭,另一齣只有不斷跳舞大唱Beauty and the Beast 和Be Our Guest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愛情很簡單,就算沒有語言沒有溝通,只要一顆雞蛋一些音樂,就算是人和怪獸(也可能是神,總之那隻核核突突的生物就不是人)也可以相愛;愛情也很複雜,因為愛情通常都不止是兩個人(或獸)的事情,就算雙方如何理解,也總得面對他人的眼光。不管是男女也好、男男女女甚至是人獸也好,只要相愛就是愛情。只是《忘》所寫的愛情太過淺白太過童話,搞了一大輪,人獸一起跌進海底,無論最後或生或死,或一起成為河仙水妖,電影所刻劃的愛情都只是Both a little scared ╱ Neither one prepared ╱ Beauty and the Beast 的童話故事。 相比之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圖)所說的愛情是入心入肺。小男孩與大男孩的相愛,明明是如此清晰如此可見,但因為年齡的差異因為性別的相同因為背景的不一樣,兩個人都用盡各種方法去說服自己:對方沒有像自己一樣愛着對方。曖昧之後,最後意大利小男孩比美國大男孩來得主動,在那條意大利北部的小村莊經歷了一場有血(鼻血)有汗的激情和愛情。當美國大男孩在暑假之後要回到美國,二人從此分別。 現實之中的愛情不是童話 全齣電影最老套最說教但也最精彩的一幕(這是老海鮮的價值),就是在二人分別之後,教授(意大利男孩的父親)跟兒子的對話,他說他年輕的時候也差點經歷了同樣的愛情,但最後什麼都沒有發生。他說,一般的父母都想子女盡快忘記傷痛、重新出發,但因為他是過來人,所以他不是這樣的父母。 在沙發上,他點了煙,跟兒子說:「在生命之中,總會在我們最出其不意的時候,用各種方法觸碰我們最脆弱的地方。……如果覺得傷痛,那就好好照顧自己;如果心裏還有愛火,不要吹熄這團火。」教授說:「我們習慣了強迫自己將傷痛癒合,為了令到自己...

20180426-湯文亮:加息步伐不會很急?

湯文亮:加息步伐不會很急? 22:41 26/4/2018 早兩日我用玩舊式牌九方法同人打賭,在6月底前如果香港不加息就我輸,加兩次或以上就我贏,加一次雙方打和,昨日有老友話我輸梗,因為一向認為香港需要加息的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話,港息料跟從美息,步伐不太急,這表示陳總認同港息不會加得太急,老友以為激下我,其實我聽到之後不知幾開心,有老外津貼,持續低息是對公司非常有利的,不過又有多少擔心,我覺得陳總的說話未必是對普羅大眾說的,而是對銀行家說,意思是港息應隨美息揚,步伐不應太急,如果我猜測正確的話,陳總知道銀行準備加息,而且會加得快而狠,所以才出此話「加息步伐不應太急」。 陳德霖說不應太急 即是會很急 其實加息的先兆已經出現,可能大家還未察覺到,除了近日1個月同業拆息升穿1.2厘之外,銀行在利息封頂情况下,如果不加息,收入將會減少很多,所以有銀行已經取消那些定息按揭,即是取消封頂,與此同時,我們經常聽到物業代理講銀行估價追不上市價,這是銀行收遮前的一個強烈信息,在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前,銀行同樣地將估價大幅降低,現在雖然不太明顯,大家仍然不應忽視這個信號。 銀行降低估價被市場忽視 本來銀行加息如天要下雨,這是一條自然定律,就算金管局都沒有權力阻撓,但問題是在經過美國聯儲局6次加息後,香港不但一次也沒有加之外,不少專家還表示香港今年只需要加息一次,但現在形勢是港元兌美元已經觸及7.85弱方保證,資金溜走了500億元,雖然只佔進入資金的5%,但資金是可以隨時溜走,當大量資金離開,銀行便會以快而狠的態度加息,如果今年內加2厘,香港樓價都唔知要跌幾多。 雖然物業代理話市民已經消化了加息的負面影響,即使加息,樓價都不會下跌,我又有些不明白,還未正式加息,又如何已經消化?所以,我非常希望加息步伐如陳總所說慢慢加,否則的話加得太急,樓價急跌,市民是會有怨言。 湯文亮

20121024-蘋果聲色:鬥講粗口的「文化」現象

蘋果聲色:鬥講粗口的「文化」現象 20121024 淫賤、低俗、粗口有市場,彭浩翔編導《低俗喜劇》現已收入三千萬元,很可能成為今年香港最叫座的港片。也請注意,就連並不低賤,很有文化的本地劇場,亦常在台上講不文粗口,而且早在廿多年前便開始湧現! 在這個越來越現代化、文明化、高學歷化的社會,為甚麼「不文」反而吃香,尤其引起新世代起哄,還被不少時髦女士鼓掌捧場呢?這情況很諷刺,但不足為奇。因為西方早已這樣,越自由開放便越百無禁忌,打破情慾壓抑、保守禮教和言論限制,色情裸露和粗言穢語登上大銀幕,更攻入「大雅之堂」的高尚劇院。青少年市場亦流行恐怖、核突、變態、殘酷和魔怪,往往反智惡搞,到底這是「開明進步」還是「道德淪亡」?那就見仁見智,充滿爭論,總之似乎無可阻擋。 香港向來是全亞洲特別自由開放的地區,雖然電檢也曾嚴厲,英治時代曾經長期對敏感政治題材最多禁制,不過對色情暴力鏡頭放寬已久,因此數十年前港片常見赤裸露毛,武打場面更多血腥狂暴,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過去港府電檢對粵語粗口較多管制,當西片大講英語粗口時,港片仍無涉及性器官的爆粗,頂多只是「仆街」、「冚家富貴」或「燒味滷味」、「香蕉蜜桃」之類。當年黃霑在報章寫《不文集》專欄,自稱「不文霑」大受歡迎,亦用抵死妙語代替正式粗口。反而國語片很早便講「操他媽的B」,台灣片亦多台語閩南話粗口,香港可以上映,大概由於官方認為港人未必聽得懂吧? 1992年張之亮導演奪得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貧民寫實片《籠民》,似乎是首部粵語粗口不少而獲准公映的港片,黃家駒、喬宏、廖啟智、泰迪羅賓等大批演員助陣。片中爆爆粗合乎下層市井實感,並非淫穢。但該片被列為兒童不宜的三級,票房不佳。 其實香港的舞台劇場更早獲准大講粗口。1986年黃浩義導演及合演《勾心鬥角》,這是美國著名粗口劇《American Buffalo》(美國水牛)的粵語版,由頭至尾不斷爆粗,在香港藝術中心重演很多次,年輕觀眾反應最熱烈,創下演出場數特多的紀錄。說起來,當局一貫對文化水平較高的小眾節目特別通融,本港劇壇就比影壇更多「言論自由」。八十年代以來舞台上講粗口談政治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叫座要素,還吸引到並非劇迷的觀眾。 時代轉變,九七後劇壇流行嘲諷時事政治,爆出粗口經常引起最多掌聲笑聲,女觀眾又常比男觀眾更興奮。就連別樹一幟的「進念」藝團也因而增添捧場客,《東宮...

20180426-高健:中興通訊,華麗衣袍下的蝨子

高健:中興通訊,華麗衣袍下的蝨子 20:07 26/4/2018 在美國制裁中興事件爆發前,外界對於中興這家公司的認知大多是「中國通信行業的驕傲」,又或是中國「先進製造」的代名詞。用該公司在2017年年報中的話來說,中興通訊是「全球領先的綜合性通信設備製造業上市公司和全球綜合通信信息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但是美國商務部宣布制裁後,普羅大眾開始聽到了不一樣的聲音,原來這面大旗,不過是個「銀樣蠟槍頭」。 中國半導體自給率低得可憐 中興尚未公布其從美國進口零部件佔比、庫存等數據,但據一些券商分析師推算,預計其目前零部件庫存僅可用一至兩個月。有人擔心,如果不能盡快達成和解,此次禁售可能將對中興產生「毁滅性」的打擊,因為即便日、韓等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也佔一席之地的國家,其大量核心技術和產品仍然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留給中興迴旋的餘地也非常有限。 之所以會被扼住咽喉,關鍵在於核心零部件至今未能實現國產化。中國兩大通信行業巨頭——華為和中興——名聲在外,但中國半導體行業之落後,恐怕是很多人無法想像的。中國作為半導體消費大國,自給率一直低得可憐:WSTS(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tatistics)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半導體銷售額1075億美元,佔比全球銷售額比重逾三成。但同時,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終於超過一成,達10.4%。 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主要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3個環節,同時對設備和材料也有較高要求。目前中國企業僅在封測領域小有建樹,「長電」等公司躋身世界先進之列。但這恰恰是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領域,在整個產業鏈中屬於附加值最低一環,不足以改變中國企業處於「食物鏈低端」的境遇。 中國政府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成立,重點投資芯片(晶片)製造業,兼顧設計、封測、設備和材料等產業。今年初有報道稱,該基金一期募集資金1387億人民幣已基本投資完畢,累計有效決策超過62個項目;二期已啟動,擬募集資金達1500億至2000億人民幣。 可是從投資到產出,需要時間。有分析人士估計中國半導體產業要趕上先進水平,至少需10年。 知恥方能後勇 半導體行業的困境只是中國在先進製造領域大面積落後的一個縮影。早前A股國產...

20180414-畢明:需要時服

畢明:需要時服 2018-04-14 有時,一句話,打中了,就擊中了。 「Be kinder than necessary」,讀到這句話,愣住了。比需要的更善良,用更文學一點的演繹,可以是「比需要的更慈悲」。 兩個字,第一個打中我的是「需要」。善良,是因為「需要」嗎?那麼不「需要」時,便不善良了? 原來善良是醫生開的藥,需要時服。有開關掣嗎?(我以為冇嘅?) 如果因為需要才善良,善良是否有了機心、有了計算、有了審時度勢?我還以為善良不是出於需要,善良是出於善良的?善良,出於純粹。 可能,有了不幸,有了取捨,有了狀況,有時候,「需要」善良,是劇情需要。如果需要,都不願意善良,才太不該。或許善,分幾個層次:純粹的,需要的,無動於衷的。最低層次是連需要都不善。 第二個打中我的字是:「kinder」,程度問題。比需要,藥落重一些,再下多些。需要時服,需要的分量,但明明只需「一粒」,你俾夠兩粒、甚至五粒,總之,寧濫莫缺。需要關心、需要時間、需要支持,給予,就給多些,多過需要的。 問題是誰知道實際需要多少?除了計需不需要,還計需要幾多? 或許正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沒有人知所需的劑量是多少,所以便請大家永遠給多些,過剩好過不足。 因覺得這句話很有意思,導人向善並要大家行多兩步,便順手翻查一下,原來是作家 J.M. Barrie 的智慧,寫過《Peter Pan》的小說/劇作家。 原來原句是:“Be kinder than necessary because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some kind of battle” 。如此一來意思就不同了,慈悲多了。為什麼我們要比需要更善良?因為每個人都在打一些你不知道的仗。每個人都在面對你不知道的掙扎。功德無量。 生活非常麻煩,何必苦苦相迫。就像一首歌,思念有多長?Longer。善良要幾多?Kinder。不管需不需要。 畢明

20180426-程思傳:《雙親不相愛》(Loveless)無愛的世代(,即或我應該愛你)

程思傳:《雙親不相愛》(Loveless)無愛的世代(,即或我應該愛你) 19:59 26/4/2018 父母準備離婚,經紀帶著客人上門看屋,男的不在,女的介紹,坐在房內的兒子Alyosha(Matvey Novikov)毫不合作 ── 起始在屋裡的一幕,說明了這個家庭的互動。一轉頭,兒子失蹤了,這是開場。 以為電影以兒子的角度回望雙親的離異,殊不知這僅是一個楔子。Andrey Zvyagintsev導演的《雙親不相愛》(Loveless)以荒謬卻真實的情節,回應無愛世代的愛情觀,而在冷冽空間中,婚姻與小孩彷彿成為了最諷刺的象徵。 若說婚姻代表愛情,小孩被視為愛情的結晶,一切代表愛情 抑或家庭的象徵,早於二人之間瓦解,而準備賣掉屋子──一個曾經溫馨的存在,也將被賣掉,更是說明了他們的關係無法逆轉。事實上,從僅餘的對答中,二人幾近不願意再有溝通──Boris(Aleksey Rozin)關心的僅是離婚會不會影響工作,Zhenya(Maryana Spivak)責難也只是覺得麻煩。二人的焦點在於自己,而非兒子,更非對方。 從兒子的反應,以為二人關係的破裂是近期的事,但不消多久,就能發現二人的關係早就名傳實亡,各自結交新歡──Boris的女朋友甚至已經懷孕,準備生子;Zhenya也與富有的男朋友半同居的狀態,準備享受新的生活。這種新的關係與原有關係的時間線如何沒有被說明,但確實影響了他們原有的家庭,尤使他們二人常常在家裡缺席,這也使他們在幾日後才發現兒子失蹤。 又,當婚姻與小孩在戲內不再代表愛情,又以什麼顯示愛情的存在?導演選擇了性愛,兩場性愛,強調細節,強調歡愉,說明他們自覺找到了心靈與身體契合的對象,不是那一個日日對著吵架的丈夫 / 妻子,而是新相識的一位,甚至不約而同地跟對方說了同一番意思的自白(當初的婚姻因懷孕而生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強調責任與承諾(Boris甚至僅以甜言蜜語回應 Masha〔Marina Vasileva〕的疑問),而這正是電影的重點。觀眾這時候理解,二人未能走在一起,不是因為不相襯,而是因為太過天生一對。兩個只愛自己的人走在一起,不可能有完美的將來。 世代無愛,展現於家庭,Boris與Zhenya組織的家庭,以及往後Boris與Masha與Zhenya與Anton(Andris Keiss)組織的家庭──Alyo...

20180425-BBC:#MeToo在日本:女性打破沉默,但換來複雜回聲

BBC:#MeToo在日本:女性打破沉默,但換來複雜回聲 2018年 4月 25日 伊藤詩織公開指控一名享譽業界的記者曾向她下藥及強暴。 兩周之內,日本一名模特具名指控一名著名攝影師剝削,兩名政府高官因為性侵醜聞辭職。在日本這個向來抗拒承認女性面對困境的國家,「#MeToo」爭論重燃。 BBC 記者白石早樹子報道。 在日本,公眾非議的陰影籠罩之下,女性往往難以公開發聲表達不滿。美國國務院一份人權報告曾指出,日本職場性騷擾問題「仍然廣泛」。 幾個星期時間裏,一系列性侵指控導致一批公眾人士蒙羞、政府高官請辭,同時也令作出這些指控的女性備受抨擊。 日本財務省事務次官福田淳一請辭,但否認所有性騷擾指控。 至今,性騷擾指控瞄凖的人物中,最具社會地位的是福田淳一,日本財務省的頂級官員。一名女記者指控,福田淳一曾對她說出具性暗示的話語。福田淳一上周請辭,但否認有關指控,並稱將控告有關雜誌誹謗。 在福田淳一辭職後,朝日電視台公布稱,該公司一名記者是受福田性騷擾的受害者,將向財務省作出正式投訴。 「沉默中承受苦痛」 事態不斷發展,更有趣的是其他涉事單位如何回應。 財務省呼籲女性記者出面配合調查、厘清真相,這項呼籲受到廣泛抨擊,批評者當中包括職責包括女性賦權的日本總務大臣野田聖子。野田認為,財務省的呼籲等於向受害者施壓,要求她們直面懷疑加害者。 野田聖子是批評財務省的聲音之一。 最能反映問題的,是該名女記者所屬的新聞機構,如何回應她作出的指控。朝日電視台新聞部主管筱冢浩表示,該名女記者在向雜誌披露事件前,曾經試圖以報道形式揭露事件,但被勸阻。 「我們在得悉員工遭受性騷擾後,未能作出適當回應,我們正在深切反省這一點。」筱冢浩表示,朝日新聞部最大的關注是該員工的情緒。 在福田淳一辭職前,日本報業工作者聯會曾發表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 「女性記者面對羞辱與屈辱的對待,卻要在沉默中承受苦痛……當一名記者指控受訪者性騷擾時,新聞機構必須即時回應,強硬地保障記者的人權以及安全。」 此外,作出指控的女記者亦在社交網站上受到名人攻擊,很多人批評她將訪問錄音交給雜誌的做法。 周日,人氣笑匠松本人志質疑,朝日電視台既已知悉女記者受到福田的性騷擾,為何仍派她繼續採訪福田。 「如果他們不顧她的個人意願強迫她繼續去採訪福田,這不是職...

20180425-紐約時報:程序員鼓勵師?中國科技公司裡的「漂亮女孩」們

紐約時報:程序員鼓勵師?中國科技公司裡的「漂亮女孩」們 黃瑞黎 2018年4月25日 北京中望金服,作為「程序員鼓勵師」的申悅正在為一名同事按摩,她擁有土木工程學位。 北京——充滿活力的中國科技行業正在尋找像申悅這樣的人。要求:必須漂亮,知道如何吸引不善於社交的程序員,會放鬆按摩。 申悅的職業在中國被稱為「程序員鼓勵師」。這個職業兼有心理學家和啦啦隊員的性質,這些女性被雇來與程序員搭訕,緩解他們的巨大壓力。在一個很大程度上固守性別刻板印象、相信男性程序員是「宅男」或沒有社交生活的書呆子的社會中,這種工作正在不斷增加。 「他們真的需要有人時不時地和他們聊天,為他們組織活動,減輕壓力,」現年25歲的申悅說,她擁有北京一所大學的土木工程學位。 中國女性在工作場合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這個國家有著世界上最多靠個人奮鬥成功的億萬富翁,不少初創企業的高層人員也都是女性。但在美國及其他國家正在直面「我也是」(#MeToo)運動的時候,中國仍然根深蒂固不平等和偏見很少得到公開討論。 這個國家針對性別歧視的法律常常得不到執行。許多公司的招聘啟事說得非常直白:最好是男性,僅形象氣質佳的女性可申請該職位。這種現象在程序員鼓勵師的職位中更加明顯,將女性置於奉承男性的位置上。 儘管中國的科技界已經出現了不少在實力與財富上均可匹敵Facebook、谷歌(Google)和亞馬遜(Amazon)的公司,但其職場文化在許多方面仍跟隨以男性為主導的矽谷。 申悅準備出門上班時,她的男朋友待在床上。 在科技業,男性主導著最高層。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由11人構成的董事會中,只有一名女性。在搜索引擎公司百度,五人董事會中無一人是女性。遊戲、社群媒體企業集團騰訊的董事會中也沒有女性。與之相對的,Twitter的九人董事會中有三名女性。Facebook的九名董事中有兩名是女性。 像其他行業一樣,中國的科技公司在招聘啟事中對性別偏見頗為直白。根據總部位於紐約的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均多次發布招聘啟事,誇耀公司裡有「漂亮女孩」。 一月,阿里巴巴表示正在為旗下的電商平台淘寶尋找銷售經理,要求最好是年齡為28至35歲之間的女性,「個人形象、談吐良好。」 11月,百度為一個市場推廣職位打出廣告,要求由於會有「出差」及其他原...

20180412-健吾:友情的距離

健吾:友情的距離 東京眼 2018/04/1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在網路上,總會看到一些網民留言。他們説,自從到日本工作假期後,對日本的美好想像幻滅,並很不習慣日本的生活。       而大部份的批判,大多落于「日本人很虛偽」身上。       這種虛偽,在於日本人有一種「兩面性」。分析日本人性格的人類學家都普遍想像,日本人對「內圈」和「外圈」有兩套的基準。日本的媽媽教孩子的時候,有一句經常都使用的:うちはうち、外は外。意思直譯,套一句廣東話,就是「人還人,你還你」。當孩子跟別的同學比較,説人家有新遊戲機新衣服可以去旅行,自己感覺很不濟的時候,媽媽就會跳出來説:「人家的事是人家的事,你的事跟人家的事沒關係。」在日本人的思考回路中,你用的語言、你對物事的態度,都會因為你是「內圈」抑或「外圈」的人,有所改變。比方説,藝人,同時是女醫生的西村史子,在出席一次吉野家牛肉飯的新産品發佈會時,就對記者説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餐桌的故事。西村醫生説,他們西村家有一個「家訓」,就是在晚飯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聊聊自己「生活上遇上的人」的壞話。於是,大家在飯桌上,就不斷的聽別人的壞話,然後説完,發洩了,就不會把壞過帶到「外圈」。因此,世間對你的看法,就不會因為你有一些「壞話」而有變改。       這種內圈/外圈文化,加上「擔心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幾乎造就了日本人的核心性格。當你跟日本人做朋友,喝酒是少不免的,因為沒有酒精的力量,你看不到他們包裝紙下的真相。而內外圈的建構,就構成了「日本人很虛偽」這種感覺。       只是,在網路的留言版中,也有一些人為日本人的「集體性格」抗辯。當人人都覺得交情要留三分,話不可説盡,在這個文化中,自然而然會變成某種樣子,才可以生存下去。就正如,有人認為在公開場合叫喊一些口號,會令人沒有辦法參選。那,其實應該問,為什麼變成這樣子,香港人都覺得沒有問題,甚至是認為「只要選回一個類似政治理念的人」就可以當沒有事。既然文化如此,人得要生存,就會調適自己去接受這種文化。       再者,在香港,我也不覺得人人都很正直。一些宣...

20180306-【讀愛】專訪鄺俊宇:老套情書

【讀愛】專訪鄺俊宇:老套情書  2018-03-06 有人會被他的文字感動,有人會取笑他那些文章之中多如繁星的逗號。鄺俊宇說,只希望作品能夠幫助讀者相信老套但永恆的愛。 要數愛情小說和散文作者,鄺俊宇絕對是後起之秀,2014年才出版首部作品的他,卻是香港其中一位最暢銷、擁有最多書迷的作者。他回顧短短幾年寫作之路時,仍不忘感恩。「還記得2014年情人節,《愛你,若只如初見》出版,因為作品面世前,有大型書店曾斷言不會銷售這本書,令我擔心了好一陣子。書本上架後,我馬上走訪幾間書店,卻遍尋不獲,有店員卻告訴我,原來書本一到店就賣光了。」處女作的暢銷,奠定鄺俊宇的作者地位。至於剛好趕及情人節出版的新作《還未捨得放下你》,已是他的第10本作品,算是其寫作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無可否認,關於愛情的作品,最容易俘虜讀者的心,要作品暢銷,寫愛情就十拿九穩。但鄺俊宇坦言從不看愛情小說,以此作為創作主題,是因為他想將一些好老套的教訓,以愛情作為一種載體表達出來。 「愛情沒有工具書,不會有標準答案,至於我創作的主題,始終圍繞愛情中細微的東西,那些都是人們知道卻不察覺的。例如我們往往忘記要珍惜、忘記如何經營一段關係等,這些都是恆久卻學不完的課題。」他說。 鄺俊宇處女作《愛你,若只如初見》 樹洞的回音 自稱「樹洞」的鄺俊宇,成為不少讀者訴心聲的對象:有人寄信、有人在社交網站留言,有人甚至親身求見,鄺俊宇都來者不拒,因為他堅信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可以更接近。不少讀者的親身經歷,都會化成他筆下的故事,為更多讀者帶來感動。不過,本身為社工的鄺俊宇有兩點堅持,一是不會在作品之中暴露主角的真正身分,二是不會為向「樹洞」傾訴的讀者,提供實質解決問題的答案。「社工其中一個大原則,是讓個案的主人翁自己作決定。我會聆聽他的故事,了解他的處境,嘗試告訴他,看不開是因為捉得緊,但最後能否解結,始終要靠他自己從困局之中走出來。」所以,他筆下的故事沒有道德判斷、沒有對或錯,這反而能令更多讀者代入其中,得到共鳴。 不過,鄺俊宇這個「樹洞」在聆聽過後,卻往往發出令讀者始料不及的回音。例如他曾收過一個女讀者的信,說自己身在牢獄,外面的男朋友似乎不願再等候她,鄺俊宇以此為靈感寫了一篇故事,最後竟然神奇地幫助二人修補關係。他也曾糊裡糊塗地成為讀者的「紅娘」,話說有一對男女讀者在他的首個簽書會結...

20180423-健吾:去旅行的時候,你最怕什麼?

健吾:去旅行的時候,你最怕什麼? 2018年4月23日 你以為你賺一點小錢,然後離開香港「放風」就會很舒服嗎?少年,你太年輕了。 早前一個周末,是泰國的潑水節,也是新年,也是遊客大集合的地方。那周末有全世界最大型的同志派對,也有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去「趁墟」的,有不少中國遊客。 學生畢業後,努力工作、不斷賺錢,不消5年,終於都嘗試坐商務艙到曼谷潑水了。為師樂見學生有此「成就」,忽爾關心:「好玩嗎?」 A君說,人生首次去潑水節,3天下來,不夠72小時,就目睹幾次中國人的厲害。 甫下機,大開眼界。在曼谷下機,如果是商務客人,可以用快櫃,不用到外面擠。但那天晚上,A君就看到一團大約30個中國大陸遊客在「維權」,說這兒的海關櫃位沒有人,為什麼要他們排隊。拿着快證的A君看到此狀况,莞爾。視規矩如無物,是中國大陸遊客常被質疑的不文明舉措,A君終於都見識了。 第二天早上,A君跟朋友吃中飯。原來,現在深受中國遊客歡迎的餐廳和飯店,都有不明文安排:吵的、穿得醜的,會圍在一起,坐在一堆;而靜的、「高端」一點的,就會被安排到比較「清靜文明」的角落。吃過早餐,時候尚早,就到泳池曬一下太陽。當酒店工作人員為A君打點毛巾之時,稍一離開位置,就有一個說北方口音國語的少女搶了A君位子。A君看着她,她就忽地「隋棠上身」地用上撒嬌的語氣說:「可以借我拍一個照嗎——(拉長尾音)?」一拍就是「無他相機」(手機拍照應用程式)來30張,拍完沒有一張像她的。好了,她走開,就到她的同伴坐本來理應是A君的太陽椅。A君再看看那少女的同伴,那女的竟然只說一句:「我要拍照。」一句「麻煩」、「拜託」也沒有。彷彿只要搶到,這東西就是老娘的。那份霸氣,真夠令人佩服。 第二天晚上,在是隆路(Silom Road)的夜店。那天一整日都在潑水,大家都在狂喜狀態。夜店很多人,很擠。曼谷的法例好像規定入場人士一定要檢查身分證明文件。這幾天大家都全濕,基本上大家用手機把護照/身分證的照片拍下,看到出生年月日,夜店都會給你入場。有中國大陸遊客忘了帶護照,在檢關位置吵鬧,已是小事;為了看潑水的特別show,一群中國大陸人一直不理前面的人還沒有入場,幾個大漢不斷擠不斷擠,險釀人踩人意外。 A君看在眼內,問:你去的時候都是這樣子嗎? 是的,是這樣子,我沒有那麼老。現在,中國很強大,中國人愈來愈有錢。但他們...

20180425-BBC:台灣作家林奕含離世一週年,「房思琪們」改變了世界嗎?

BBC:台灣作家林奕含離世一週年,「房思琪們」改變了世界嗎? 20:20 25/4/2018 劉子維 BBC中文記者 林奕含以《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在文壇初露鋒芒,但也是她的遺作。 被台灣文學界譽為「文學新星」的林奕含的殞落撞擊社會,撞出一塊塊如殞石坑般的問題——如何定義「權勢性侵」?性侵受害者該如何自處?又該如何為自己發聲?師生之間的感情界限如何拿捏?社會和家屬如何對待性侵受害者?婚姻中的第三者是否都應該被譴責? 一年過去,華文世界因為《房思琪》一書,掀起了一連串怎麼樣的改變? 曾經以 「美女資優生」、「婚禮上剖白精神心路歷程的新娘」短暫成為媒體焦點的林奕含,在2017年2月出版處女作《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而在文壇一鳴驚人。 她的書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寫出年長的補習班老師利用權勢「誘姦」未成年女學生,書中以工筆描繪性侵受害者的心理狀態,以細膩的筆觸寫出尖銳的質問,林奕含以「文壇新星美女作家」的形像再度進入公眾視野,看似站在她最熱愛的文學舞台中心的林奕含,卻令人意外地選擇在同年4月27日,以上吊自殺的方式結束她年僅26歲的生命。 「房思琪們」發聲 除了在台灣引發諸多爭論,林奕含的死訊也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引起熱議。 林奕含過世後,民眾更對她的遺作感興趣,書本一度賣到缺貨,簡體版也正式在2018年1月於中國大陸發售,但在那之前,許多台灣以外的人已經透過各種途徑閲讀過這本書。《房思琪》一書在中國大陸出版時,作家馮唐在薦文中指出這是「漢語文學中稀有的、由女性作家書寫的性暴力故事」。 林奕含自殺後家屬發表的聲明中寫到:「她寫書的目的,是希望社會上不要再有第二個房思琪,希望天下的父母、善良的男孩、女孩和男人,都能用溫柔和溫暖的心靈來一起保護房思琪們。」 2017年,歐美世界颳起「#MeToo」旋風,來自演藝界、體育界等不同界別的女性紛紛以自述形式,揭示受到性侵犯/性騷擾的經歷,零星敢言者先行,邀發越來越多女性響應,造成連鎖效應。 而在兩岸三地,響應#MeToo的女性們,除了受歐美例子激發,也明言是受到林奕含事件的衝擊。 2017年6月,歐美「#MeToo」風潮仍未爆發時,林奕含事件在大陸網絡仍有餘熱之際,一封署名「阿廖沙」的公開信在大陸網絡廣傳,披露出一名北京電影學院學生遭教授友人性侵、校方阻止她追究的經歷。作者表示,自己是趁...

20180425-紐約時報:拍底層文革故事的中國「凱魯亞克」

紐約時報:拍底層文革故事的中國「凱魯亞克」 2018年4月25日 羅四鴒 2015年,作家、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徐星在德國。 1966年文革爆發的時候,徐星十歲。他還記得,那年夏天特別熱,生活一夜間全變了。他的父母被下放到甘肅,姐姐去了內蒙古,哥哥去了北京市郊的懷柔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北京城經歷這場文革。四十年後,2006年,為了這些記憶,徐星拿起攝像機,記錄下當年那些血腥的地方,拍成他的第一部文革紀錄片《我的文革編年史》。毛時代的百姓故事從此成為徐星紀錄片的主要題材,雖然它們都無法在國內公映。 「我對文革的個人記憶與官方的文革敘述存在巨大的反差。我試圖用我的藝術作品告訴我的觀眾,這樣反文明的歷史不應該再重複。」4月4日,作家、獨立紀錄片製作人徐星,攜帶《我的文革編年史》在哈佛大學做了《在私人記憶與國家歷史敘事之間掙扎》的演講,講述了這麼多年來,他用紀錄片的形式保存文革和當代中國政治運動中私人記憶的努力。 徐星,1956年出生於北京。1975年在陝北志丹縣插隊,1977年當兵,並開始寫作。1981年複員,半年後到全聚德烤鴨店工作,在此期間創作小說《無主題變奏》。與當時流行的傷痕敘事反思文學不同的是,小說表現的是一個喜歡說髒話的憤怒青年的迷茫和對現實的諷刺。1985年小說發表於《人民文學》,被視為中國當代文學由傳統轉入現代的標誌性作品之一。此後,徐星陸續發表一些短篇小說,唯一一部長篇《剩下的都屬於你》取材於真實經歷,用流浪漢的視角對當下社會進行批判,常被視為中國版的《在路上》(On the Road)。 1989年,徐星赴德國西柏林藝術大學講學。1990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放棄。1994年從聯龐德國返回中國。1995年,徐星被法國《新觀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評選為全世界240位傑出小說家之一。2000年左右,徐星開始拍攝紀錄片。 今年春季,徐星應邀在波士頓大學做為期三個月的駐校藝術家與客座教授,與波士頓大學教授葉凱蒂(Catherine Yeh)合作教授一門當代中國影像的課程。同時,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等機構陸續公開放映了他十幾年來完成的三部紀錄片。 這三部紀錄片關注的都是中國共產黨當政以來,中國普通百姓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所經歷的故事:《我的文革編年史》(2007)以「我」(徐星)的文革經...

20180424-石琪:《中英街 1 號》禁區闖險之作

石琪:《中英街 1 號》禁區闖險之作 2018/4/24 — 9:40 《中英街 1 號》劇照 來源:《中英街 1 號》 Facebook 專頁 香港與深圳交界的沙頭角中英街很著名,亦很神秘。因為在港英時代,該街一邊屬華界,一邊屬英界,是一般市民不能進入的禁區。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時,中英街曾爆發中英槍戰,五名港警一名大陸民兵死亡,危險得幾乎生人勿近。 九七香港回歸後,再無華界英界之分。但一國兩制,中英街仍是楚河漢界的禁區,港人申請禁區紙很麻煩,經深圳前往又轉轉折折,我沒有去過。聞說中英街大陸那邊多高樓大廈,常有大陸遊客(大陸放寛「自由行」來港之前該街更旺),香港那邊簡陋得多。 趙崇基導演,謝傲霜編劇的《中英街 1 號》,全片黑白攝影,描述中英街過去與未來兩個故事,題材好,電影感靈活,有社會性和政治性,是值得注重的香港新片。 作為主體的過去故事最可觀,拍攝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及內地文革時期,沙頭角英界鄉民有愛國抗日傳統,不少父老支持「反英抗暴」。主角是一對中學青春情侶,經常一起出城上學。游學修飾演男生很親中愛國,崇拜毛澤東和左派革命。廖子妤演女生對政治沒有興趣,只想畢業後考入香港大學建築系,她還被同學中的富家少爺盧鎮業追求,參加豪宅派對,構成三角戀情。 黑白畫面拍出懷舊實感,特別值得讚賞是裝扮、景物和道具都符合我熟悉的六十年代。唐裝衫褲與西裝洋裙,皮鞋和木屐,舊巴士與名貴私家車,窮村陋巷與市區各階層樓宇,而至政治標語和口號,都相當真切。廖子妤演得有點像陳寶珠加蕭芳芳,亦有趣。 尤其可取是反映了半世紀前的政治複離,游學修角色反英反資本家,但義助偷渡來港的大陸青年,知道共產中國不是天堂。不反英不革命的廖子妤,由於種種原因,亦無辜地變成政治犯。連毫不政治化的少爺盧鎮業,也為愛情和友情「鋋而走險」。 片中拍到港督府外示威衝突,中英街華界民兵與港英駁火,提到左派與港警雙方都施暴,釀成火爆傷亡情景。這劇情片以多角度多層面拍攝1967年政治風波,可與去年羅恩惠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對照,後者無疑更資料豐富,本片則有戲味有劇力,專業水準並非黎文卓的《五月》所及。 廖子妤佔戲最重,是她繼《骨妹》後另一表現出色之作。火紅而戇直的游學修,和溫文多情的盧鎮業也不錯。還有多位資深影劇人助陣,我認得的就有潘芳芳、盧偉力、高翰文、彭杏英,以及後...

20180424-紐約時報:我是一個30歲的處女,我不想到死都沒有性經歷

紐約時報:我是一個30歲的處女,我不想到死都沒有性經歷 2018年4月24日 CLARE ALMAND BRIAN REA 蠟燭點了,金湯力酒喝了,他的褲子也脫了。我猶豫了一會,說,「我之前其實沒有做過。」 我說的是做愛。 「哦,是嗎?」他說,聽起來更興奮而非擔憂。 「明早你還會尊重我嗎?」我半開玩笑地說道。 「當然了。你想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不管怎樣我都會尊重你。」 一些念頭在我的腦海中閃過:我的心臟正在衰竭。這個男人可能不會陪我很久。我三十了。三十! 「OK,來吧。」我說。 這就是我如何把貞操在第四次約會時給了這個我甚至不怎麼喜歡的中學老師。因為我以為自己快死了。 我生來便有先天性心臟病,不到十歲我就進行過五次大型心臟手術,之後也做過五次小型的心臟手術。我的胸腔內,有幾個我的心臟離不開的金屬裝置,包括一個置入式除顫器和一個機械主動脈瓣膜。我的情況十分嚴重,以至於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的心臟仍在不斷出現問題,要我進行其他更多的手術。 雖然我的情況聽起來很可怕,但我通常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我甚至練瑜伽和舉重,做一些有氧運動,儘管我必須做一兩分鐘就停下來。但在18個月前,我察覺到,在街上走路能讓我上氣不接下氣,我不得不停下來喘息。即使是爬只有幾個台階的樓梯,也變得異常困難。 幾個月過去了,我的體力繼續衰弱。我會去上班,但大多數的晚上我都在家裡休息。雖然我一天到晚都覺得很累,但我強迫自己週末出去玩,因為我拒絕相信自己病了。 醫生找不到我的心臟出了什麼問題。他們認為我身上有多餘的液體,所以不斷增加我服用的利尿劑的劑量。增加劑量最初會有幫助,但過了六週左右,我的體力水平會再次下降。這樣過了六個月,他們讓我服用的劑量已經是一開始的四倍。儘管我完全停止了鍛煉,我的體重依然減少了12磅。我的臉變得如此之憔悴,以致於我開始有點像一個迪斯尼片中的惡棍。 我看上去糟透了。但和我約會的那個人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我看起來既苗條,又性感。我喜歡他的奉承。我從未有過男朋友,我希望他是第一個。 每當我提到我從未有過男朋友時,別人總問我為什麼,好像找到在情感上和肉體上與一個人聯繫起來應該是那麼容易似的。並不是我曾經有過多麼美妙的選擇,只是我拒絕上綁。簡單的回答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我想和他在一起、他也想和我在一起的人。事實上...

20161025-BBC:高智商為何不能讓我們變聰明?

BBC:高智商為何不能讓我們變聰明?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 2016年 10月 25日 對於把世界留給千禧一代這個想法,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充滿憂慮。身為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的教授,他經常結識潛力巨大、才華橫溢的學生,而卻不無遺憾地發現:其中大多數人對於周遭世界的複雜歷史毫無興趣。 談話過半,他向我娓娓道來:「儘管對於各種現代化的技能,他們都無一不知、無一不曉;但置身大學校園之外的世界,他們的認知竟和中世紀的農民一樣局限,不約而同地固步自封在自己小世界當中。好吧,其實他們固守的周邊世界比農民的一畝三分地要大得多;那裏滿眼都是當下的泡沫,沒有歷史縱深感可言。」在他看來,這導致年輕人看待當前議題時過於簡單幼稚,容易成為被政客和媒體操控的傀儡。 時值弗林從新西蘭家中赴歐作短暫訪問期間,我們在弗林之子、任職於牛津大學的數學家維克多(Victor)家的客廳中侃侃而談。客廳的沙發上攤開放著弗林最近剛讀的一本著作:艾麗斯·芒羅(Alice Munro)的《逃離》(Runaway)。 由此可見,他近期初涉文學評論領域,而此舉同樣旨在鼓勵更年輕的一代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手機屏幕上。他對我說:「在我今年出版的另一部著作中,我向年輕人們呼籲到:『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們都是接受過教育的人,為什麼不讀書呢!』」他回憶說,在自己的青年時代,「女孩不會和沒讀過新出版小說的男生出去約會。」 我本次與弗林教授會面,是想要對他的最新力作《你的家庭是否讓你變得更加聰明瞭呢?》(Does Your Family Make You Smarter?)展開探討。我們圍繞人類思維方式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做出轉變這一主題談天說地,既分析了「弗林效應」(「Flynn Effect」,指人類智商神秘增長的現象,迄今弗林最為人所熟知的研究發現),又探討了在人的一生中對其智力產生影響的各種競爭性因素。 今時今日,得益於較為完善的醫療和教育,千禧一代的智商水平或超過以往任何一代。(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如今,年屆82歲高齡的弗林是智力研究學界的一位巨擘。然而,他卻說這注定只是一個不會長期堅持的分心之事。「我是一個道德哲學家,碰巧略會一點心理學,」他如是說。「而藉由『略會一二』,我想表達的是在過往的30年中,...

20180421-明周:【真本土】楚原歡聲與淚影交織的電影人生,給香港電影什麼啟示

明周:【真本土】楚原歡聲與淚影交織的電影人生,給香港電影什麼啟示 21:31 21/4/2018 撰文: 關震海 攝影: 明周、明報資料館 束起長長白鬍子的老翁楚原拍了一百二十部電影,在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得「終身成就奬」,大會用了1分20秒概括他過去對香港電影的貢獻,夠嗎?他在台上的人生箴言,在邵氏被方逸華奚落的當年事,夠在網絡「洗板」數天。1962年,他在粵語片年代組成「玫瑰影業電影公司」,開創新風,及後到邵氏「被動」創作,曾打破票房紀錄,亦曾拍出他頒獎禮上言及的幾齣「仆街戲」。 如楚原所言:人生就是由歡聲與淚影交織而成。港產片今時今日每年產量低見五十多齣,他的電影生涯給香港電影什麼啟示? 112井莉是楚原御用演員,當年與何守信、沈殿霞、歐陽莎菲、葉靈芝拍《七十二家房客》時在片廠留影。 一生鍾愛拍浪漫文藝片的楚原比王家衛更早講唯美分鏡;比新浪潮的譚家明更早用俐落的快鏡剪接手法;他拍的文藝電影在香港開到荼蘼,台灣才流行瓊瑤傷春悲秋的文藝片。他可能是第一位香港導演大膽用「說書人」方式,以導演身份現身入鏡交代劇情,亦可能是第一位拍女同性戀題材的香港導演。他的《黑玫瑰》系列一再改頭換面,被翻拍再翻拍,《聰明太太笨丈夫》、《玉女添丁》那種錯摸瘋狂喜劇,港產片由八十年代抄到千禧年。 這一切創作,都發生在粵語片最低潮的年代 ──六十年代。 這位堅持用粵語拍《七十二家房客》的新晉廣東導演,1971年進入邵氏展開了歡聲與淚影交織的電影人生。楚原屬浪漫主義的電影人,1968年的《冬戀》為他奠定藝術地位,但同時亦有影評人批評內容「空洞」、「濫情」,作品只是讓女性逃避現實。他多次自述:最喜歡拍文藝片,可是票房最好的卻是武俠片。七十年代,台灣文藝電影片商一再招手,他在那段時期拍了兩齣文藝片,《舞衣》與《小樓殘夢》均改編自依達的小說。1976年他掀起改編古龍小說之熱,及後拍了三十多齣武打片,離開片廠,他直話直說:「前半生拍戲為藝術,之後都是為了搵食。」 評價楚原的電影是很有趣的辯論題,作品往往在藝術、商業兩方面也是毁譽參半。可是,大膽假想,細心觀察他的鏡頭與色彩,運用電影語言的能力,如果遲廿年出世,楚原很可能是另一個王家衛。 天才型導演 對於中年觀眾,楚原的形象還停留在長篇電視劇《卡拉屋企》的「白頭佬」;年輕一輩會記得他演的「如來佛祖」...

20180422-明周:【星期日人物】在珠峰上覺悟,在跑道上翱翔-視障人士登山紀錄者江覺年

明周:【星期日人物】在珠峰上覺悟,在跑道上翱翔-視障人士登山紀錄者江覺年 21:30 22/4/2018 撰文: 許莉霞 攝影: 關震海 year02覺年去年登上珠穆朗瑪峰,她認為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每個人都可以達到他的夢想。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是全球最高山峰,歷年有一種莫名的魅力教世人去登上世界之巔。「很美,周圍都是山景、雪景、河谷,聽到淙淙流水。雪山很近,好像自己伸手的時候,就觸摸到的感覺。」去年視障人士江覺年聯同其他同路人,一起登上珠峰,山上留給她是一個藍天,還有人生的覺悟。 可惜今年一月尼泊爾以安全為由禁止殘障人士登山,江覺年就此成為了紀錄保持者。 江覺年從小有嚴重近視,現在一隻4500度,一隻3800度近視,在她的世界,登上高山看到的有藍天;在西雅圖跑馬拉松四周是煙花掠影。遠的靠感受,近的靠同路人協助。一路上,與義工手牽手,肩並肩的走下去。江覺年告訴我們,只要動起來,世界便有光;只要有夢,世界會變得很美。去年從喜馬拉雅山登山回來後,江覺年拾回跑鞋,一呼一動的參加跑步比賽。「跑起來,我感覺像隻小鳥」,江覺年跑起來身輕如燕,臉上只有享受的歡愉。 趁眼前還有光 翱翔到珠峰 「只要你踏出第一步,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我現在57歲。我覺得比視力未衰退的時候,我的人生更豐富。」只餘一成視力的江覺年說,不再懼怕黑暗,珍惜餘光的分秒。 img_1721患有弱視及斜視的覺年,從小就不知道什麼叫正常的視力,16歲時的近視高達2800度。 十五年前,江覺年的視力衰退至一成,當時她沒有夢想,終日在家望天花板,「聽電視」度日。一個登山的夢想,一直在腦海盤旋。覺年年輕時,她看過一套介紹喜馬拉雅山的電視紀錄片,當時她不解為何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登峰,但心中有莫名的嚮往。一個來自行山教練周佩欣的電話,這個馬拉松跑手與另一位視障人士李振輝竟不加思索的答應了,於是他們便成為了香港首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視障人士。 為了登峰,覺年用了九個月與一起登山的領航員操練體能及培養默契,他們走過香港大大小小的山。訓練過程不容易,覺年拉開褲管,顯示腿上好幾道因為行山跌倒至今仍未痊癒的疤痕。她深信毅力的重要,才令當初看似沒有可能的夢也能達到:「每一樣都是練回來的,如果肯練就沒有問題。」 登峰的意義是「齊上齊落」 2017年9月15日,覺年連同義工...

20180421-區家麟:點一盞燈打救香港

區家麟:點一盞燈打救香港 21:29 21/4/2018 竟然仲獅子山 機緣巧合,有人「放飛」令我成為「東方昇特異功能救香港」座上客,第一次入場撐毛記,我以為粉絲們的年齡應該同我有三五七個代溝(以三年一個代溝計),點知周圍的人年紀不算少,畢竟能花得上五六百元冒一場險的人,應該不會是太廢的廢青。 第二個大發現,個人騷裏感動位不算感人,搞笑位也不太惹笑,但周圍卻有一大群人係唔係都笑,而且哈聲震天好開心。我認為一定係我鑑賞力出問題,後來有人話:果班係唔係都笑的粉絲,好似就係傳說中的「盲毛」。毛記有這群盲毛忠粉,是了不起的成就,是最寶貴的資產。 整個騷,最令我詫異的,當然不是東方昇根本無特異功能,也不是他重複了三五七次謂完全不知道如何救香港,而是他竟然想帶大家認真地思考香港問題,而且真心的茫無頭緒。一如林日曦所講,這時勢還講政治的,都係 on9 仔,未講已經知,又無結論又不討好。 開騷初段,東方昇聲嘶力竭玩國歌,城管出場,捉拿不莊嚴「hea住唱」的人,我以為接下來是一場國歌法與二十三條立法前的末日狂歡,點知呢班友花了不少篇幅講道理,竟然仲玩「獅子山下精神」(堪稱笑話中的毒草)、食碗麵時頓悟香港人的「懶肉」(實在認真到核爆)、苦思如何救香港(有幾段連我都覺得膠味濃)。最後當然無結論,但有實際「行動」,就是咬牙切齒地指着空氣說:我會留喺度,攞番果啲我應得的!(呢句話真係發聾振聵,因為東方昇嗌得好大聲。) 不感動,可能因為東方昇未夠魅力,無太多個人經歷,唸台詞欠說服力。不好笑,是因為擺在眼前是一種真實的悲涼,任何自謔自嘲,都只能是苦笑。但我佩服毛記創作團隊,敢於大減最耍家的惡搞改歌詞神技,不再追逐無止境搞笑,敢於繼續不識時務,不政治正確,不自閹縮窒,說想說的話。 有朋友話,睇完個騷「感覺幾灰」。林日曦話呢個騷的主題,係禽流感個 friend「無力感」,或許香港這個狀態,叫「無力感」有點消極。「製造無力感,正是強權施壓的基本目標。所以,感到無力是接受強權的開始,無力感沉重到某個地步,我們就意志崩潰,全面屈服,強權得逞 (吳靄儀,2018)。」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抵抗未必能天天亢奮日日激昂,爭取不可能次次成功更常見是失敗再失敗;此時此刻,只要大家鬥志不熄,精神繼續抖擻,不放棄治療,這不叫「無力感」,叫「沉澱」。 沉澱期內,我們繼續唱歌,繼續搞笑...

20180420-明周:【真本土】靈感男神楚原,港產片後浪抄橋「致敬」

明周:【真本土】靈感男神楚原,港產片後浪抄橋「致敬」 21:25 20/4/2018 撰文: 葉青霞 攝影: 明報資料室、明周資料室、電影劇照、電影截圖 最幸福導演?最難堪導演?束起白長鬍、八十三歲的楚原說:「都付笑談中﹗」難堪的應是忘本抹去港產粵語片成就的人;幸福的乃楚原後輩,皆因這位靈感男神為不少近代電影人提供好橋。在1997年王晶編劇的《精裝難兄難弟》扮演「電影之神」的楚原,戲謔當時金像奬最佳導演王家衞的「王晶衛」(黃子華飾)說:「粵語片好失禮你咩?你哋嗰代人全部都係食粵語片奶大。」 這位百片大導六七十年代無縫緊貼西方電影潮流,先河創完又創,喜劇、悲劇、武俠、文藝瓣瓣掂,寫人寫情手到拿來,曾滋養劉鎮偉、曾志偉、彭浩翔、周星馳、馬偉豪等後浪。前輩不一定「前」,不過他那些年的確走在尖端。如果說導演要「擁抱創意」,楚原應該係將創意攬到實一實。 翻炒炒炒炒炒《黑玫瑰》 楚原與爸爸張活游、妻子南紅1962年合組玫瑰影業公司,拍攝多部玫瑰電影「省靚招牌」。首部面世的是謝賢、南紅、胡楓主演的浪漫文藝片《含淚的玫瑰》(1963)。至1965年,則帶來奇情動作片《黑玫瑰》,概念源自美國的007占士邦電影,燈光、剪接或音樂,都有鐵金剛影子,主角是南紅與陳寶珠,二人武藝精湛,一身黑衣加面罩劫富濟貧,在六十年代確立了新女性形象,大受歡迎。楚原首齣以彩色拍攝的電影是《黑玫瑰》續集《黑玫瑰與黑玫瑰》(1966)。續集具視聽之娛,人物造型、佈景設計皆認真。以現代角度看當然可以看出千個漏洞來,但五十多年前呀大哥,絕對超水準了,而且後來還發酵出多部「致敬之作」。 二十多年後的1992年,尚未開拍《西遊記之月光寶盒》及《仙履奇緣》的劉鎮偉,拍出瘋狂喜劇《92黑玫瑰對黑玫瑰》(1992)。邵美琪飾演的黃蝴蝶無辜惹來黑白兩道追殺,只好模仿俠盜黑玫瑰留下記號轉移視線,黑玫瑰傳人黃韻詩、馮寶寶因而現身。「玫瑰莊」機關、黑玫瑰傳人造型及招式,明顯向楚原的《黑玫瑰》系列致敬。值得一提的是飾演警察呂奇的梁家輝極度瘋狂異常萬分搞笑,(被逼以水泥止血真係睇一次笑兩次)。他更拿下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馮寶寶則憑此片獲「最佳女配角」殊榮。 《92黑玫瑰對黑玫瑰》大收二千萬,翌年隨即出現另一部黑玫瑰喜劇《玫瑰玫瑰我愛你》,由後來成為王家衛重要拍檔的女導演彭綺華執導,梁家輝同樣演「呂奇...

20180419-方俊傑:【西遊記】用TVB方法宣揚印度良心

方俊傑:【西遊記】用TVB方法宣揚印度良心 21:25 19/4/2018 《打死不離歌星夢》劇照。(蘋果日報) 金像獎頒獎禮,大家談論黃秋生、楚原、古天樂,或者鄧麗欣件衫。我更關心Aamir Khan。一早知道印度國寶會過來香港宣傳新片《打死不離歌星夢》(Secret Superstar),也估計他會趁機出席金像獎,感興趣是他會得到甚麼待遇。在高潮時刻負責頒發最佳男主角,不算太出奇,比較讓我意外是單拖上陣。傳統上,不懂粵語又不懂國語的外國嘉賓上台頒獎,身邊多數有位本地明星負責解解畫,驚死電視畫面出現一節全英語便產生悶場。看見司儀輕輕介紹後,Aamir Khan上台,台下全場熱烈鼓掌歡迎,用英語讀出得獎者是Louis Koo,回想起幾年前金像獎還在拿外語來取笑,變化和進步不可謂不驚人。香港電影或者守不了多久,至少還有香港人。 要多謝香港片商引入《作死不離3兄弟》(3 Idiots),第一次正式上映印度電影,片長接近三小時,票房居然超過二千萬。自此之後,Aamir Khan有了個「印度劉德華」的稱號,《來自星星的PK》(PK)連中國市場也成功攻陷。有這個例子,還有誰敢說開拍爛片是為了迎合大陸觀眾口味?去年的《打死不離3父女》(Dangal),大陸票房是接近十三億。Aamir Khan會來香港,變得很合理。 如果我是片商,一定借勢搞個Aamir Khan電影節。專播Aamir Khan的舊作,例如2001年的《Lagaan: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片長224分鐘,接近四小時,但係入選當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後五強,只敗給波斯尼亞的《無人地帶》(No Man's Land)。坐定定四粒鐘看印度人民如何對抗英國統治者?可以理解為何當時沒有香港片商睇得上眼。今時不同往日,就算馬拉松式播足一日一夜,應該都有捧場客。 一來Aamir Khan在香港受歡迎了一百倍;二來香港人在2018年應該更能感受活在殖民時代的壓逼。都幾弔詭。除了演員身份,Aamir Khan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監製:電視節目監製。拍完《作死不離3兄弟》,Aamir Khan並不是立即跑去加多個兄弟拍續集,反而監製了一個叫《Satyamev Jayate》的新聞紀錄電視節目,自己做埋主持,探討敏感社會問題,例如非法墮胎,例如兒童性騷擾,例如醫療不當。唔係《東張...

20160921-果殼網:離家多遠了?螞蟻用兩種方法判斷

果殼網:離家多遠了?螞蟻用兩種方法判斷 2016-09-21 在撒哈拉沙漠,有一種能遠離巢穴覓食,卻又能精準回家的螞蟻——雙色沙蟻。科學家之前發現牠們自帶能用於測距的「計步器」。但奇怪的是,雙色沙蟻在一些自己沒爬過的路途上也能知道自己離家的距離。牠們是怎麼做到的? 如果你逛個街還常常被高樓大廈晃得暈頭轉向,找不到來時的地鐵出口,或是出門買個菜就想不起來家在多遠的地方,那麼一隻小小的昆蟲就能讓你佩服得五體投地。 想知道今天自己走了多少步,城市中的人類只要順手點開自己的手機就能知道大概的結果。而許多螞蟻更加厲害,牠們身上居然預裝了一個「計步器」,能透過計算自己行走的步數估測自己與巢穴的距離。在和螞蟻同屬膜翅目的昆蟲中,蜜蜂和黃蜂這些會飛的傢伙靠的則是「光流」(optic flow)測距——利用周圍物體與自己的相對運動來估測自己的行進距離(跟開車窗看外頭景色估計距離與方向的道理很像)。「親戚」們如此強大的技能,螞蟻會不會也在使用?科學家們一直很感興趣,但實際觀察螞蟻,計步器和光流這兩個測距系統偏偏很難分辨——眼睛可以被蒙上,但步子總是要邁的。研究似乎是沒法做了,怎麼辦? 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有一種名為雙色沙蟻(Cataglyphis bicolor)的螞蟻。牠們需要在致命高溫下覓食,因此不得不演化出非凡的識路能力——如果出遠門覓食的螞蟻無法在幾分鐘內及時回到巢穴中,牠們便會命喪於灼熱的砂礫之上。在科學家眼中,這些不起眼的小螞蟻可是研究尋路行為模式的重要生物。他們發現,沙蟻屬的成員具有「路徑整合」能力,利用視覺和距離訊息來計算回家路徑。 科學家其實也想了解,有沒有螞蟻遇到未走過的路程,仍然能不迷路,成功返回巢穴。以雙色沙蟻為例,來自德國烏爾姆大學的薩拉.普費弗(Sarah E. Pfeffer)和馬蒂亞斯.維特林格(Matthias Wittlinger)還真找到了不用邁步子的個體——那些負責打理蟻巢的工蟻。 不用自己爬的螞蟻 和其他螞蟻一樣,每群雙色沙蟻都有自己的女王——蟻后。作為蟻群的核心,蟻后的居所當然是當之無愧的主巢。在主巢附近,辛勤的沙蟻還建立了大量的衛星巢穴,以更好地控制資源。年輕的沙蟻從孵化開始就開始進行清理衛生、照顧卵和幼蟲以及修繕巢穴。隨著年齡漸長,牠們會開始做一些更危險的事:比如戰鬥,覓食等等。可是這些經驗豐富的覓食蟻都...

20180423-區家麟:政治正確偏執狂

區家麟:政治正確偏執狂 2018/4/23 — 10:03 問答遊戲,以下用語,如何「措辭不恰當」? 「中國收回香港」。儘管鄧小平說過這句話,外交部文件與中英聯合聲明出現過這說法,但今天的官方打倒昨天的官方,謂從不承認不平等條約,故沒有「收回香港」這回事,只是「恢復行使主權」,於是「收回香港」就榮升為中學教科書不當措辭。 官方講法,從來只是一種講法,只是一種政治立場宣示,不是聖旨,更非事實。退一萬步來說,「中國收回香港」可理解為「收回治權」,非「收回主權」,與官方說法不悖。何須為了政治正確一百分,歇斯底里,矯枉過正? 「香港位於中國南方」又不能講,原來這句話可理解為「中國境內或境外的南方」,不清楚,要改。緊跟主子指揮棒,民族大義偏執狂,食飽飯無嘢做;雞毛蒜皮的字眼,也要戴上「港獨」眼鏡,以驗屍一樣的態度自尋煩惱。其實中國官方常把香港記者歸類為「境外記者」,大逆不道之至,咁鍾意驗屍,香港官員是否應向內地提出嚴正交涉? 各位政治正確偏執狂,有無發現香港有一個十惡不赦的地名,叫「新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新界」自古以來是中國一部分嘛,新什麼界?還有大西北「新疆」,既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還說「新的疆土」?自打嘴巴,雙唇紅腫。 還有句「中共建國,大量內地人移居香港」,被評為「事件沒有因果關係」,又要改。這句話其實已經寫得隱畮,如果中共掌權後一連串肅清運動三反五反大躍進大饑荒文化大革命,與當時的難民潮與逃港潮無因果關係,以後歷史教科書上朝代興衰大治大亂的「原因」都不要寫了,你怎能確證那有因果關係? 香港有一幫政治正確偏執狂,他們先天愛擦鞋,習慣唯權是尚,不加思索,信黨信中央猶如信神,相信主子的話就是真理;他們也可能後天學會了時代的生存技俩,知道緊跟中央就能雞犬升天,永保權位,仙福永享。沒錯有句話謂「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這只是一個諷刺,不是真理,更不是美德。這幫政治正確偏執狂,不學無術,但已經佔領機構高位,伺機而動,為高牆添磚;這幫人喜愛重寫歷史、鍾愛為主子獵巫、先主子之憂而憂。自欺欺人,自閹亦閹人。 以現時政治正確偏執狂的病情發展速度,相信不須多久,就算改為「香港位於中國南部」也是錯,要用「我國」、「祖國」才「恰當」;稱呼習近平將不能直呼其名,句句都是「習主席」「習主席」才叫尊重。 中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要以為他們年少無知,只...

20170427-玩轉英倫:世界讀書日,你讀書了嗎?

玩轉英倫:世界讀書日,你讀書了嗎? 2017年 4月 27日 肖媛 自由撰稿人 在剛剛過去的4月23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世界讀書日的由來 因為這一天是西班牙著名文學作家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逝世的日子,同時也是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另外,4月23日也是很多文學巨匠誕辰和逝世的日子,例如: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約瑟·普拉(Josep Pla)等。 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時,將這一天定為世界讀書日,以號召和鼓勵大家多讀書,尤其是希望借此機會,影響到更多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能領略到閲讀書籍的快樂。同時也號召大家尊重知識,保護知識產權。 世界各地的讀書活動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由國際出版商聯合會,書商聯合會和圖書館協會共同負責評選出世界圖書之都(World Book Capital)。 2017年的世界圖書之都是幾內亞的首都科納克里。 不過,世界各地慶祝世界圖書日的時間有些不同。在英國,為了避免圖書日和中小學校的復活節假期衝突,所以,英國將三月的第一個周四定為世界讀書日。 在西班牙,4月23日這一天也叫"玫瑰日",在這一天女生送給男生一本書,男生送給女生一束玫瑰花作為交換。這一習俗自1929年開始,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地區,一直沿襲至今,西班牙人以這樣的方式紀念他們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世界圖書日的靈感正是來源於此。 沒有想到世界圖書日的背後其實還有著西班牙風情的浪漫吧。 今天你讀書了嗎? 世界圖書日的主旨是號召和倡導年輕人多多拿起書本讀書,但讀書也應該是充滿了樂趣性的。所以,現在圖書日讀書活動也越來越新穎和有趣,以提高小朋友和年輕人的的閲讀興趣。 在如何讓小孩子們多多參與到讀書活動中,英國人的樂趣性值得借鑒。大家都知道,英國從來不乏文學巨匠,英國用其豐富的文學作品對世界產生過極大的影響。可如果要跟青少年們談到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和莎士比亞戲劇,他們恐怕會對這些古典文學作品搖搖頭,表示沒有興趣。 然而,莎翁戲劇延續400年下來,從《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到《哈...

20180418-畢明:《雙親不相愛》孩子是婚姻廢墟的難民

畢明:《雙親不相愛》孩子是婚姻廢墟的難民 20:58 18/4/2018 相親不相愛 loveless 孩子是婚姻廢墟的難民 總相信最殘酷的無情,總在本應最相親的家庭發生。 在一段已經證實死亡的婚姻裏,孩子就是最容易的受害者。《雙親不相愛》的破碎家庭裏,最支離破碎的,是兒子。 俄羅斯導演薩金塞夫貫徹他的拿手命題:親人之間的見血封喉,家庭瘟疫的十冤九仇。在一個婚姻廢墟裏,幼子是當中的難民。或許他雙親的關係完全是徹底死了還更好,恐怖是二人不是麻木心死,是對對方充滿怨恨憎厭,對彼此及舊日的緣份極度後悔和悲憤,兩個人用不同的方式,沉溺在自己的不幸,又努力 move on去新的關係新的人生,之前一段殘廢關係副產的兒子,不過是愛之無情棄之可惜的「手尾」。 片首一開始就把孩子的孤獨簡單勾出,一個人放學、一個人走到公園、一個人躲起來哭,好幾幕戲,突出的都是他路人皆見的情感重傷。一個沒被照顧好的孩子,嚴重情緒受損的 damaged goods。在灰冷的俄羅斯冬天,城市沒有一絲生氣,新聞、經濟、人倫,都沒有溫度可言。在冷峻疏離的鏡頭下,一對父母不是用言語互相殘殺,就是徹底鄙視傷害,然後大家直至兒子失蹤,都沒法放下仇恨。兒子不見了一日一夜不被發現,他被疏忽被遺忘的事實太鐵證如山。 媽媽不緊張嗎?也不是,但原來媽媽的媽媽也是個冷酷毒舌的人,任自己的情緒和苛刻審判,淹沒了一切愛和原諒。女兒到她家找失蹤的兒子,安慰沒有半句臭罵對方個狗血淋頭,怎樣的外婆大概也令媽媽怎樣情感殘缺。 而爸爸,代表也反映社會的保守虛偽,俄羅斯的似開放實封閉。婚姻失敗了,他不敢離婚,因為如不是有老婆和仔,他可能已失業,他不能失去「Christian virtue」裝飾他的履歷。 但這電影很難推介觀眾去看,縱使是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之作,它玩希治閣式懸念:「個仔去咗邊?」貫穿全片,但沒有令人很關切,它用冷刀鋒去解剖一段殘敗的婚姻,卻沒有什麼起伏。這樣的 art house film還剩下幾多觀眾有幾多耐性是個問號,但「沒本事管理情緒好好做父母別生仔」的教訓倒夠正面打臉。 ■ 畢明評語:可看可不看

20180423-KEITH BRADSHER:貨物轉運:一條逃避美國關稅的貿易欺詐之路

KEITH BRADSHER:貨物轉運:一條逃避美國關稅的貿易欺詐之路 2018年4月23日 上海的洋山港。 上海——想避開美國的關稅嗎?在中國,一家名叫浙江賽拓的公司自稱知道一條路線。 具體來說,這條路線要經過馬來西亞——和從中國發出海運集裝箱,直接越過太平洋抵達美國相比,這條路線繞行了4600英里(約合7400公里)。但據該公司稱,當這些中國產品抵達美國的港口時,它們看上去像是產自馬來西亞,會被免去針對中國商品的關稅。 「對於某些國家針對我國企業設置的不公平貿易壁壘,」浙江賽拓在其網站上寫道,我們「可以採用其他的方式來規避此貿易壁壘,從而達到開拓市場的機會。」 這種蜿蜒曲折的路線被稱為轉運,川普總統用它們來證明他向諸多國家挑起的貿易戰是合理的。如果美國和中國實現威脅,相互徵收總計超過2000億美元(約合1.3萬億元人民幣)的關稅,轉運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 川普上月以轉運為由,對幾乎所有進口鋼鋁徵收關稅,不過後來,他制定了針對部分國家的臨時豁免條款。他認為通過轉運,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鋼鐵遠遠超過貿易數據顯示的數量,必須通過廣泛的關稅予以制止。 「說到中國,我觀察到記者一直寫的是我們只有2%的鋼鐵來自中國。但是,這是不對的,」川普上月說。「他們都是通過其他國家轉運。」 這種逃避關稅的行為規模如何,目前尚不清晰。根據現有的數據,很多經濟學家認為轉運在美國貿易中並不起重要作用。比如,浙江賽拓這樣的貨運代理機構經常利用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另一些東南亞國家作為中轉站,但美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鋼鐵數量有限。 儘管如此,轉運和其他貿易欺詐的神秘世界將會受到更密切的關注。轉運可能會成為中美之間旨在解決貿易爭端的一切談判的主要內容。它們可能還會進入與歐洲、韓國、加拿大和其他尋求延長川普關稅豁免政策的主要貿易夥伴的商談。這些國家的政府可能需要保持警惕,以確保它們不會成為中轉站,激怒華盛頓。 北京的一個服裝廠。將貨物從中國經馬來西亞出口到美國的費用大概是直接運輸的兩倍。 加拿大總理賈斯廷·杜魯道(Justin Trudeau)於3月27日宣布,加拿大將實行一系列監管措施以阻止轉運。相比之下,韓國則堅持認為它確保貨物的真實產地都被準確標出,關稅也已經被支付。 轉運大部分情況下是完全合法的。問題出在有人掩蓋原產國的時候。 「...

20180424-區家麟:搶地大辯論

區家麟:搶地大辯論 2018年4月24日 「貨櫃碼頭上蓋起樓」愈講愈真。真不知道那些倡議者有無見過貨櫃碼頭的巨型起落架,本身已經二三十米高,要建十幾層樓高的平台再起樓?住客特享:每天呼吸貨櫃輪廢氣,欣賞震耳欲聾鳴笛聲、聆聽搬運貨櫃的撞擊奏鳴曲,滿城盡是貨櫃車,樓盤名可叫「海岸居」。 有人說,概念創新,技術上可行,地鐵上蓋可以建屋,貨櫃碼頭當然都可以;我說,如果貨櫃碼頭可以建上蓋起樓,很多地方更容易。 第一是馬路,馬路佔了香港城市面積兩成,馬路建上蓋,全面建屋,幾乎就立刻解決了土地問題,而且全港馬路都藏在住宅之下,行人不怕被車撞死了。 第二,粉嶺高爾夫球場。政府可以在高球場上建十層高平台建屋,粉嶺高球場變成全世界第一個全天候場地,打風落雨都不怕,穹頂上可以播放藍天白雲,香港一奇觀。 第三,解放軍軍營。軍營上建平台起樓吧,人們不只能安居,戰時更能成為人肉盾牌擋飛彈,聽說「愛國是人類的核心價值」,香港愛國者眾,捨身保護解放軍戰士者數不勝數,必搶高樓價。 最後,是新界墳地。這些風水寶地,背山面海,陰宅陽宅皆宜。為免打擾先人,我們又建十層高的平台再起樓,擁墳地的家族可以優惠價購買。九代同堂一家親,陰陽同行we connect,此之謂孝義。 荒謬?技術可行,概念創新,事在人為而已。 區家麟

20180424-阿果:由 TVB 到毛記 — 我們為何仍著緊香港流行文化?

阿果:由 TVB 到毛記 — 我們為何仍著緊香港流行文化? 2018/4/24 — 17:05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 (編按:本文為作者新書《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自序,標題經修改) 多年前,上過一節藝評課,老師大有來頭。甫開口,即拋低足金金句:「要寫好的文藝評論,一定要有說服力。字裏行間要塑造權威,與大眾保持距離……所以記得引用西諺,注重修辭,多寫英文註釋,這樣讀者就自然覺得你比他站得更高。」這番話,我印象深刻。 難忘,也因為那節課上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熬了十五分鐘,終於按捺不住,滿臉通紅,奪門而去。我向來循規蹈矩,一生在課堂做過最壞的事是睡著流口水。當日早退,回家路上,我想了許久也不明白,為何自己反應如此劇烈。 多年後,我好像摸到答案。 2012 年尾,蒙《明報》「星期日生活」編輯黎佩芬小姐賞識,闢出報章一角,定期撰寫《果欄》。對於寫作題材,編輯一直予以大量自由,從沒規限,不過新欄開張不久,我便開始發現,原來香港流行文化是我最大志趣。 然而,展開流行文化的書寫,並非沒有掙扎。代入當日藝評老師的立場,流行文化本性貼地,錢字行頭,沙石滿瀉,歷年來偶有經典,但更多時候傷風敗德,俗不可耐,難登大雅之堂。類似說法,近年我們聽過不知多少次——有作家於報章專欄狠批香港歌壇「新不如舊」,「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歌壇死到今天這地步」乃是「活該」;不少人怒罵《東張西望》「有毒」,痛斥《100毛》「膚淺」,批評《十年》「低成本」不配贏金像獎,嘲諷《低俗喜劇》「低俗得義無反顧」。 以上批評,都有同一結論:面對鄙俗煽情、騾子不如的香港流行文化,群眾應該自挖雙目,大聲說「不」,然後要不改往大會堂欣賞歌劇,要不遠離本土,接受全球化洗禮;如有空餘時間,有識之士最好多揭藝評,少理八卦,多關心時事,少追看電視,怎也不應該與本性低俗的流行文化做朋友。 資料圖片:2013 年港視政總集會。群眾高舉五隻手指,示意香港需要五個電視台。 我其實不同意。香港流行文化世界長期滿佈沙石,有時甚至泛起惡臭,惹人反感,但我們也要承認,再壞的作品亦可以有顛覆世界、穿越人心的威力。你可以批評鞭撻阿叻平庸、王晶低俗、成龍衰格,卻不能抹煞一個事實:這班「豬朋狗友」,曾經跟香港人同牀共枕,風雨同路;近年出自堆填區的本地電視節目,不少確實很膠很垃圾,但每晚仍令數以百萬計視力正常的平...

20180418-月巴氏:你唔捍衛香港電影,都唔使否定吖大佬

月巴氏:你唔捍衛香港電影,都唔使否定吖大佬 2018-04-18 曾幾何時,在我純真的認知裡,電影只分兩類:港產片和西片。 這兩個(不存在對立的)概念,「西片」相對易明——Yes,就是由西人做的。西人講的自然是英文(當時年紀小,以為英文就是唯一的外語)。 至於「港產片」,就是裡頭所有人都會講廣東話的片——甚至連西人都會在事後被配上廣東話。「港產片」中那個「產」字我沒有深究,只以為是香港出資生產(其實資金也可以由其他地方的人提供)。 無論點,我的確曾經用語言作為電影分類,但重點是,語言從來都不決定我睇唔睇一齣戲。就算《未來戰士》嗰隻T-800是操純正流利廣東話,不講「I’ll Be Back」而講「我會返嚟」,我都會照睇。入場,是為了細賞占士金馬倫怎樣用B片Budget用心地拍了一齣劃時代科幻驚慄片,而不是細聽一班西人的美式英語。而家不是睇戲學英文。 港產片和西片,曾經平起平坐各有捧場客。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港產片開始被視為次等,入場去睇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也有種觀念開始形成:反正都是俾一樣的金額,當然是睇西片,原因是:先不理好唔好睇,但最Cheap的西片,成本都隨時高過一齣所謂高質素港產片。從經濟學的觀點看,用同一筆錢就可以得到更多嘅嘢,自然抵好多啦笨。我有讀Econ,但可能因為成績太差,以致從來不懂得動用經濟學去看待睇戲這回事。我依然有睇港產片,對我來說,入場睇《生化壽屍》所得到的亢奮,竟然比起睇《鐵達尼號》高出N倍(即使後者成本比前者高上N倍)。亢奮,不能量化,同成本不構成正比。 到了現在,我認為,用「香港電影」代替「港產片」會更準確貼切。 「香港電影」已變成一個複雜概念。是否片裡角色都猛講廣東話就是100%「香港電影」(但某些演員明明唔識講廣東話)?是否只要由香港導演執導兼有唔少香港演員做戲俾你睇的,就必然符合「香港電影」這概念? 我不知道,而只知道,當一種語言竟能被渲染成一齣電影的最大賣點,成為睇一齣電影的最大(及唯一)理由,實在Very大鑊,因為電影動用的語言已大於電影本身——語言,可以是一種立場宣示,也可以變成一種(虛偽的)宣傳策略。 我不認為「香港電影」大晒,即使拍到成齣垃圾都死要去撐,因為好睇的電影應該不受制於語言。 只是我實在頂唔順有啲小丑,自己當日明明因為拍港產片(又或香港電影,總之都是在香港取景...

20180420-方俊傑:楚原是導演,可以是common sense來的

方俊傑:楚原是導演,可以是common sense來的 2018-04-20 金像獎頒獎給楚原導演之前,當然有很多年輕人不認識楚原。就算認識,可能只知道他是《壹號皇庭》系列的法官或者《真情》的拿督,記得《卡拉屋企》白頭佬,都已經相當困難。看見一個甘草綠葉領取終身成就獎,大概會覺得很奇怪。又怎會了解他拍過《可憐天下父母心》,拍過《黑玫瑰》,拍過《玉女添丁》等超級經典的粵語片,又執導過《七十二家房客》、《愛奴》、《三少爺的劍》等曾經走在時代尖端的邵氏出品。實至名歸到極。 正如,新一代看見徐錦江,第一時間必定聯想到雷神,若非曾經在一系列周星馳電影出現過,又有幾多九十後千禧後知道徐錦江是個演員,演過不少三級片,是麥當雄導演的固有班底?很正常,作為一名觀眾,活在當下,沒有必要追尋歷史,看《明月幾時有》就《明月幾時有》,不用知道許鞍華曾經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拍過風格截然不同的《瘋劫》。不過,不認識不代表不存在。不認識,可以繼續不認識下去,不會死的;也可以走去發掘事實,就算沒有時間將舊作逐一欣賞,上個google上個維基百科,也輕而易舉。大部分人卻最愛將自己認知的一面看成是全部,覺得別人談論自己沒有興趣的,就是過時。甚至為自己不認識楚原,不認識徐錦江,不認識嚴浩、章國明、余允抗、唐基明所以不是老餅而沾沾自喜。損失了觀看《凶榜》、《邊緣人》等傑作的樂趣,不緊要,最慘是甘願接受自己坐井觀天。唉,如果是一個醫生是一個工程師是一個巴士司機,我不會有甚麼意見,但我眼見很多新聞從業員都有這種心態,特別難過。 入行時,做個新丁,上司沒有時間也沒有義務進行甚麼教育,就只有掟低要求便叫下屬自生自滅。只記得上司說過一句:「做傳媒,未必需要樣樣事也做到專家,但一定要對樣樣事也有點認識。不認識,便自己想辦法,千萬不可以只集中在一兩個範疇去關心,因為,你的讀者不會和你一模一樣。」這句說話,不知何故,入了腦,我一直以為是common sense。這些年來,一直盡量將不同範疇的接觸面擴闊和鑽深。如果真要隨遇而安,又怎可能會認識到剛剛出世的七十年代歷史例如新浪潮?更不要說接觸還未出世的六十年代作品例如楚原例如邵氏。這套想法,或者,落伍了。大部分剛入傳媒工作的朋友,覺得自己醉心時事便醉心時事,甚至認為只要關心香港新聞便足夠,咁樣先型,對世界大事一無所知,更不要說對其他較軟性的消息例如娛樂例如文化例...

20180423-素黑:人只是人

素黑:人只是人 21:46 23/4/2018   她說七年前開始學佛,到過一家寺院,愛上了寺院的師父,他比她大兩三歲。後來她和法師發生了關係,懷了他的孩子,最後打掉了,非常崩潰,覺得自己是罪人,應該懺悔。和法師「分手」後,住過一陣精神病院。 最近她無意中知道了關於那位法師的新聞,他在做善事,積財濟貧等。她向我求助說:「我不知對他還有沒有留戀,但是我嫉妒他的才華和境界。我也想做善事,想認真地做些實事,不為名利,改善自己。但我不清楚我還能做和佛有關的事,我可回到那位法師身邊做些事嗎?孩子是我和他的,我該怎麼做呢?墮胎對一位法師來說是多麼嚴重的罪啊!我不知道要怎麼面對他,他又會怎樣對待我。對於那段經歷,我不知該怎麼認定我和法師的關係。」 一直有接類似的個案,譬如一個女客人被已婚牧師騙上床後覺得有罪的是自己不是他,總覺得神職人員都是神聖的,他們所做的都是神的旨意。 醒來吧,人只是人不是神。人的神聖是建基於人格和誠實,不是宗教權位或你以為的那個虛偽的光環。搞大你的肚子又不負責任讓你去墮胎的人都只是賤男,而賤男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包括他們口中的那個天堂。盲目崇拜這種人只會把你拉到地獄去,那才是他們的真境界。世界到處都充滿了好、壞和又好又壞的凡人,管他是宗教、學校、醫院或慈善團體。凡人自會犯凡人的錯,沒有例外,不能免責,更不應包庇。 素黑

20180420-素黑:懶人無得醫

素黑:懶人無得醫 2018-04-20 她一坐下來便說自己很辛苦,開始哭,一臉的委屈。她說話速度很快,內容負面。辭了工當全職媽媽,討厭帶孩子,沒了自由感到很辛苦。自認懶,家很亂,卻不想執屋。老公收入低,有財政壓力。她想離家重新工作,但老公想她帶孩子,她不想費勁商量便作罷,鬱在心裡,已出現抑鬱症,滿身濕疹。 我如一貫具體地做療愈的作風,和她一起重新企劃管理她的人生。誰知她說:「我最討厭計劃人生,我老公也一樣。」 她一直說自己很懶,之前曾經連見工都會懶到沒有去。她又不愛多想,甚麼都不想管,家裡甚麼事都亂,一味埋怨日子過得很辛苦。 她希望有了工作,收入可用來請人帶孩子,但她就是不想去說服老公,沒積極去實現改變現狀,覺得沒有出路,然後便哭。她說:「我非要去工作不可,再帶孩子我會死。」我問她若明天去找工作,月底都找不到她會怎樣,她說會很沮喪,可能放棄。 瞧,她根本沒有決志,自怨自艾,不是真的沒出路,只是性格的問題。這種心態,是無藥可醫的死症。 總有這種人,不想努力,不想計劃,但又希望人生有轉機,想變好,但求天會掉下你想要的東西,過不勞而獲隨心所欲的日子。建議你去求神好了,沒有任何人類能助你走出困局。 命運多是一手造成的,委屈不過是自作自受的結果。不喜歡計劃又不願意努力的人,注定要過混亂不堪的人生,不過是自導自演的戲,怨甚麼呢? 素黑

20180416-素黑:有些問題不用解決

素黑:有些問題不用解決 2018-04-16 上一篇文章解釋了你明明已找到方法,解決正在困擾的問題,也知道應如何改善了,就是心裡會突然冒出原先的憂慮,重複地質疑,好像沒有處理過一樣。 常常覺得老問題未解決,除了是憂慮的心理未能與理性同步演化外,其實更多時候是因為原先的問題已轉化了,蛻變了,曾經的困擾已淡化,已經不再重要了。常見的原因是因為你成長了,或者時勢不同了,價值觀不一樣了。譬如很多由幼稚園升小學的小朋友不想升小學,不要和好朋友分開。那是他們小小的人生裡最傷心的事。當他們成長後,這「創傷」便不應再有,不然就是幼稚。 但假如你老是執著當時被迫和好友分離,到三十歲還在怨父母,覺得有遺憾的話,你便為自己預設了「問題未解決」的憂心和遺憾模式,將一生老是覺得自己內心還有心結,迷戀童年陰影的後遺症。 一個真正長大、進步的人,會積極地把問題轉化到新的層次、角度和方向,願意放手,不再執著舊問題。因為當你看透了,不難發現原來的問題根本上可能是問錯了,或者事態已不一樣了,不應回去糾纏,更無需回頭追問。 就像真正放下了舊愛,便不再執著他到底有沒有愛過你,都不再重要了。 有些問題不用解決。有效的療愈不會要求必須解決(solve)一個問題,而是尋求成長,把問題轉化和融化(dissolve)。問題轉化了,自然不用回頭,糾纏在舊有的執著,你便成長了。 素黑

20180413-素黑:為何總是覺得問題未解決

素黑:為何總是覺得問題未解決 2018-04-13 在我的療癒經驗裡,很多客人在過程中逐步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知道改善的方法,還有實踐的時間表。安心滿意了。最後我再問對方還有其他覺得未解決的問題嗎?不意外地,不少會突然翻出自己原先困繞的問題,譬如「我就是經常混亂不知怎麼辦。」明明已花了三小時仔細處理相關的問題,為何到最後還是「覺得」不安未解決呢? 很多人經常發生這種情況。明明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知道應如何改善了,就是心裡突然又冒出原先的憂慮,重複地質疑,好像沒有處理過一樣。這是有原因的。原來理性上已清楚的事,心理上還未走出慣性的憂患模式,那是需要時間去轉化的,這是在治療裡經常出現的情、理落差距離,也是最容易令人返回原點的原因。 因為我們的負面記憶是牢固的,難跟理性或事實已處理好而作出同步調整。這是杯弓蛇影的道理,憂慮和質疑原是哺乳類動物的基因特性。如自卑的人,就算已學會自強的方法,卻總是隱隱感到「骨子裡」還是自卑的,問題不會那麼容易得到解決。 為免老是覺得自己未「痊癒」、問題未解決,應養成做治療或學習的當下把處理的方法逐點記下的習慣,幫助自己記憶。別靠記住「明白了」的那個剎那,因為我們真的會忘記,下一秒又回到老問題上去。而這毛病,會在你變老後越加頻繁地出現。 清晰地說明是治療者的責任,做自己的秘書是受療者的功課。 素黑

20180409-素黑:丟臉與羞愧心(二)

素黑:丟臉與羞愧心(二) 2018-04-09 問自己,你敢當眾承認奪走過人家的老公嗎?你敢承認自己曾背著親人騙取過家族的財產或物業嗎?很難吧。為甚麼? 有人埋沒良心製造黑心商品欺騙顧客,有人瞞著目前的伴侶跟前度生過孩子,有人曾經做過很壞的事沒有被揭發,表面卻在扮好人、好老師、好伴侶,滿口仁義道德,成功騙取無知愛慕者的崇拜。 你到底有沒有羞愧或羞恥心?這個問題很重要。有種人做了壞事但毫無感覺、沒愧疚、沒廉恥。可能曾經有過內疚感,但幾經訓練下已變得麻木,放棄分清黑白是非,拒絕心理負擔,這種人已投靠惡魔那一邊。 我在小說《麻木樹療傷茶館》裡問過一個人性核心問題:「你這生做過最羞恥的事是甚麼?」這個問題是讓你誠實地面對自己,看到自己的弱點。誠實的意義,是能分辨自己到底是否如你一廂情願以為的那樣好。 我歷年開辦的心性療愈課程,主題都是這個:「看清你自己」。我其中一句格言是:「你不是來看我,你是來看你自己。」 你可能會問,真的需要那麼徹底地看自己的真面目嗎?這可是很多人不願也羞於面對的真相。 羞愧心是一面看清楚本性的鏡。要丟下偽裝的臉,才能看穿在眾多人際關係中自己的真正角色,在種種際遇中你要負上的責任。看清了,才能正確地調整心態和情緒,知道天命以外你還自導了多少好壞事,減少不必要的埋怨或自責,少一點因為無知或虛偽而產生的痛苦或傷害。 素黑

20180420-國資委研究中心:中興通訊遭遇美國制裁事件的分析和反思

國資委研究中心:中興通訊遭遇美國制裁事件的分析和反思 2018年4月20日 作者:王絳   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編者按:4月16日美國宣佈制裁我國中興通訊公司,引發社會關注。由於我國通訊行業高度依賴美國晶片,加之中興通訊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控股通信設備上市公司,事件對中興通訊公司本身及行業都帶來諸多影響,對其他中央企業也必然帶來系列影響。   在貿易戰背景下,這一事件引發了諸多憂慮。一些人指責美國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一些人則熱血上頭地認為這是晶片業走向國產化的催化劑,是好機會。對此有必要冷靜思考,採取適當的措施。要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經濟所處的歷史階段,認清我國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的差距和短板,既堅持獨立自主,又堅持改革開放。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治企,以中興通訊事件為契機,中央企業應及時補齊制度短板,為下步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打好基礎。   今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發佈公告,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通訊公司開展任何業務往來,理由是認為中興通訊違反了2017年與美國政府達成的和解協議,目前事態仍在蔓延發酵。   由於我國通訊行業高度依賴美國晶片,加之中興通訊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控股通信設備上市公司,遭遇制裁事件對中興通訊本身及行業都帶來諸多影響,對其他中央企業也必然帶來系列影響。   作者:王絳   一、中興通訊公司遭遇美國制裁的經過及原由   根據美國商務部給出的理由,之所以對中興通訊進行如此嚴苛的制裁,是因為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朝鮮等國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2012年3月,美國德克薩斯州法院最先給   中興通訊在美國的子公司發出傳召函,針對中興通訊公司立案調查。2013年11月份,中興通訊在已經知道美國監管機構調查自己違規的情況下,為規避美方監管,找了一家無錫上市公司作為隔斷公司,通過國內貿易的形式,稱將產品賣給這家無錫公司,再由這家無錫公司賣給伊朗。這種做法對美方監管機構而言,相當於一方面談和解,一方面頂風作案。2016年,美國商務部曾對中興向伊朗銷售產品一事展開過調查,中興通訊公司向美國政府提出和解,美國政府聘用第三方進駐中興調查。但是中興通訊公司在調查的過程中,試圖隱瞞相關資訊,導致美方十分不信任中興通訊公司。最終,美國政府對中興通訊公司提出的三項指控不僅包括串謀非法出口,還包括阻撓司法以及向聯邦調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