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石琪:《中英街 1 號》禁區闖險之作
石琪:《中英街 1 號》禁區闖險之作
2018/4/24 — 9:40
《中英街 1 號》劇照
來源:《中英街 1 號》 Facebook 專頁
香港與深圳交界的沙頭角中英街很著名,亦很神秘。因為在港英時代,該街一邊屬華界,一邊屬英界,是一般市民不能進入的禁區。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時,中英街曾爆發中英槍戰,五名港警一名大陸民兵死亡,危險得幾乎生人勿近。
九七香港回歸後,再無華界英界之分。但一國兩制,中英街仍是楚河漢界的禁區,港人申請禁區紙很麻煩,經深圳前往又轉轉折折,我沒有去過。聞說中英街大陸那邊多高樓大廈,常有大陸遊客(大陸放寛「自由行」來港之前該街更旺),香港那邊簡陋得多。
趙崇基導演,謝傲霜編劇的《中英街 1 號》,全片黑白攝影,描述中英街過去與未來兩個故事,題材好,電影感靈活,有社會性和政治性,是值得注重的香港新片。
作為主體的過去故事最可觀,拍攝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及內地文革時期,沙頭角英界鄉民有愛國抗日傳統,不少父老支持「反英抗暴」。主角是一對中學青春情侶,經常一起出城上學。游學修飾演男生很親中愛國,崇拜毛澤東和左派革命。廖子妤演女生對政治沒有興趣,只想畢業後考入香港大學建築系,她還被同學中的富家少爺盧鎮業追求,參加豪宅派對,構成三角戀情。
黑白畫面拍出懷舊實感,特別值得讚賞是裝扮、景物和道具都符合我熟悉的六十年代。唐裝衫褲與西裝洋裙,皮鞋和木屐,舊巴士與名貴私家車,窮村陋巷與市區各階層樓宇,而至政治標語和口號,都相當真切。廖子妤演得有點像陳寶珠加蕭芳芳,亦有趣。
尤其可取是反映了半世紀前的政治複離,游學修角色反英反資本家,但義助偷渡來港的大陸青年,知道共產中國不是天堂。不反英不革命的廖子妤,由於種種原因,亦無辜地變成政治犯。連毫不政治化的少爺盧鎮業,也為愛情和友情「鋋而走險」。
片中拍到港督府外示威衝突,中英街華界民兵與港英駁火,提到左派與港警雙方都施暴,釀成火爆傷亡情景。這劇情片以多角度多層面拍攝1967年政治風波,可與去年羅恩惠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對照,後者無疑更資料豐富,本片則有戲味有劇力,專業水準並非黎文卓的《五月》所及。
廖子妤佔戲最重,是她繼《骨妹》後另一表現出色之作。火紅而戇直的游學修,和溫文多情的盧鎮業也不錯。還有多位資深影劇人助陣,我認得的就有潘芳芳、盧偉力、高翰文、彭杏英,以及後段的覃恩美、張同祖、許素瑩等。
至於後段未來故事,忽然跳到 2019 年,同樣由那三位青年主角演出,但角色不同,變成新世代反建制抗爭者。廖子妤的新角色坐過牢,出獄後回到沙頭角,游學修和盧鎮業也都因抗爭失敗受到挫折,其中一個還困擾得自我隱閉,不見家人。最後為了反對官商收地強拆,再度進行抗爭。
此段對近年「佔中」前後的種種社運抗爭有感而發,而沒有指明,但「菜園村事件」的影子十分明顯,賴恩慈菜園村電影《N+N》的白髮爺爺也參加演出,同樣成為守護菜園的重要角色。這些新抗爭或許「合乎時宜」,比五十年前往事更能引起今日觀眾關注,可惜拍得遠遠不及 1967 年的過去故事。
對比之下,後段劇情比較單薄,不及前段豐富,人物關係也少了戲劇性。而且沒有像處理左派暴動那樣拍出「多面體」,呈現多種不同的觀點與立場。後段一面倒同情近年反建制抗爭者,沒有客觀顯示其他意見。其實大家知道,最轟動的「佔中」就導致民意分化撕裂,然後「本土派」和「港獨」引起爭議更大,泛民各派也不和,現在香港比左派暴動時期的民意更複雜。
說起來,導演趙崇基在 1967 年只是幾歲幼童,編劇謝傲霜還未出生,奇在刻劃當年情況有紋有路,有板有眼。後段描述新近事態,反而偏面失真。是否因為對陳年往事可以超然客觀,對當前新事則難以置身事外,很想表明主觀立場,劃清界線呢?
總的來說,《中英街 1 號》並非前後都好,但仍是可觀和可談之作。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2018/4/24 — 9:40
《中英街 1 號》劇照
來源:《中英街 1 號》 Facebook 專頁
香港與深圳交界的沙頭角中英街很著名,亦很神秘。因為在港英時代,該街一邊屬華界,一邊屬英界,是一般市民不能進入的禁區。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時,中英街曾爆發中英槍戰,五名港警一名大陸民兵死亡,危險得幾乎生人勿近。
九七香港回歸後,再無華界英界之分。但一國兩制,中英街仍是楚河漢界的禁區,港人申請禁區紙很麻煩,經深圳前往又轉轉折折,我沒有去過。聞說中英街大陸那邊多高樓大廈,常有大陸遊客(大陸放寛「自由行」來港之前該街更旺),香港那邊簡陋得多。
趙崇基導演,謝傲霜編劇的《中英街 1 號》,全片黑白攝影,描述中英街過去與未來兩個故事,題材好,電影感靈活,有社會性和政治性,是值得注重的香港新片。
作為主體的過去故事最可觀,拍攝 1967 年香港左派暴動及內地文革時期,沙頭角英界鄉民有愛國抗日傳統,不少父老支持「反英抗暴」。主角是一對中學青春情侶,經常一起出城上學。游學修飾演男生很親中愛國,崇拜毛澤東和左派革命。廖子妤演女生對政治沒有興趣,只想畢業後考入香港大學建築系,她還被同學中的富家少爺盧鎮業追求,參加豪宅派對,構成三角戀情。
黑白畫面拍出懷舊實感,特別值得讚賞是裝扮、景物和道具都符合我熟悉的六十年代。唐裝衫褲與西裝洋裙,皮鞋和木屐,舊巴士與名貴私家車,窮村陋巷與市區各階層樓宇,而至政治標語和口號,都相當真切。廖子妤演得有點像陳寶珠加蕭芳芳,亦有趣。
尤其可取是反映了半世紀前的政治複離,游學修角色反英反資本家,但義助偷渡來港的大陸青年,知道共產中國不是天堂。不反英不革命的廖子妤,由於種種原因,亦無辜地變成政治犯。連毫不政治化的少爺盧鎮業,也為愛情和友情「鋋而走險」。
片中拍到港督府外示威衝突,中英街華界民兵與港英駁火,提到左派與港警雙方都施暴,釀成火爆傷亡情景。這劇情片以多角度多層面拍攝1967年政治風波,可與去年羅恩惠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對照,後者無疑更資料豐富,本片則有戲味有劇力,專業水準並非黎文卓的《五月》所及。
廖子妤佔戲最重,是她繼《骨妹》後另一表現出色之作。火紅而戇直的游學修,和溫文多情的盧鎮業也不錯。還有多位資深影劇人助陣,我認得的就有潘芳芳、盧偉力、高翰文、彭杏英,以及後段的覃恩美、張同祖、許素瑩等。
至於後段未來故事,忽然跳到 2019 年,同樣由那三位青年主角演出,但角色不同,變成新世代反建制抗爭者。廖子妤的新角色坐過牢,出獄後回到沙頭角,游學修和盧鎮業也都因抗爭失敗受到挫折,其中一個還困擾得自我隱閉,不見家人。最後為了反對官商收地強拆,再度進行抗爭。
此段對近年「佔中」前後的種種社運抗爭有感而發,而沒有指明,但「菜園村事件」的影子十分明顯,賴恩慈菜園村電影《N+N》的白髮爺爺也參加演出,同樣成為守護菜園的重要角色。這些新抗爭或許「合乎時宜」,比五十年前往事更能引起今日觀眾關注,可惜拍得遠遠不及 1967 年的過去故事。
對比之下,後段劇情比較單薄,不及前段豐富,人物關係也少了戲劇性。而且沒有像處理左派暴動那樣拍出「多面體」,呈現多種不同的觀點與立場。後段一面倒同情近年反建制抗爭者,沒有客觀顯示其他意見。其實大家知道,最轟動的「佔中」就導致民意分化撕裂,然後「本土派」和「港獨」引起爭議更大,泛民各派也不和,現在香港比左派暴動時期的民意更複雜。
說起來,導演趙崇基在 1967 年只是幾歲幼童,編劇謝傲霜還未出生,奇在刻劃當年情況有紋有路,有板有眼。後段描述新近事態,反而偏面失真。是否因為對陳年往事可以超然客觀,對當前新事則難以置身事外,很想表明主觀立場,劃清界線呢?
總的來說,《中英街 1 號》並非前後都好,但仍是可觀和可談之作。
石琪
香港資深影評人。1964 年開始寫影評至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