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BBC:人越聰明越容易與人合作

BBC:人越聰明越容易與人合作
安迪斯·蘇菲阿諾斯 尤吉妮奧·普羅托
Andis Sofianos & Eugenio Proto
2018年 4月 17日


蘇菲阿諾斯(Andis Sofianos)是海德堡大學經濟系博士後。普羅托(Eugenio Proto)是布里斯托大學經濟學教授。本文最初發表於《對話》(The Conversation),之後在知識共用協議的許可下再次發表。

是什麼因素促使人們相互合作?又是什麼性格導致人們願意做一些既能使自己,又能使周圍的人受益的事情?我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答案是智商高——這是建設社會凝聚力和合作型社會的首要條件。

過去,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善為他人著想以及喜歡社交是促使人們變得慷慨與合作,有助於維持社會凝聚力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堅持良好的行為規範,並且尊重現有制度,讓我們做出更利於社會的行為。

還有另一種可能是,因為深明自身利益,我們才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好公民。如果人們的智力足以預見到他們的行為對社會及他人產生的後果,合作便應運而生。


囚徒的遊戲

一項在美國和英國的行為實驗室中進行的研究,對792名參與者進行測試,旨在驗證以上三種關於人們為什麼會合作的觀點。我們在測試中使用了各種遊戲,每一種遊戲設置一套根據兩位玩家的決定提供獎勵的規則。

其中一場遊戲是囚徒困境。這個遊戲可用兩名被捕罪犯這個原始範例作解釋。這兩名罪犯在分開的房間裏被審問,無法串供。每個囚徒有兩種選擇:選擇不合作,即背叛另一方,供稱是另一方有罪;或選擇合作,即對審問保持沉默。

不合作的有兩個結果:如果兩名罪犯彼此背叛,每人會分別服刑兩年;如果一方背叛另一方,而另一方保持沉默,則一方被釋放,另一方服刑三年——反之亦然。合作的後果是,如果雙方都保持沉默,則雙方分別只服刑一年。

這是博弈論中分析博弈的一個標凖例子,它說明,即使雙方利益的最大化是選擇合作,但完全理性的個人也可能選擇不合作。這也是博弈論中"非零和博弈"的典型例子,即合作能讓彼此受益。總的來說,這個遊戲反映了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最常見的互動形式特徵。

在實驗經濟學中,我們通常用獎勵金錢的方式來玩這個遊戲,而不是監禁的方式。我們以匿名的方式在同一個環節中匹配了兩名研究對象,並讓他們不限次數地重覆玩同一個遊戲。然後,我們把他們與另一位玩家重新配對,再開始遊戲,這樣持續45分鐘。每位玩家可以通過了解同一房間其他玩家的做法來調整自己的決定。

智商高促進合作

接著,我們創建了兩個"城市",或者幾組研究對象。兩天前我們先要求參與者填寫一份標凖問卷,以衡量他們的認知能力和人格特質,以此將研究對象分配到不同的特徵小組。其中一個特徵是對喜愛社交的衡量,即親和性。第二個特徵是對遵守規範的衡量,尤其是責任心。第三個特徵是智商。

之後我們分析了參與者在囚徒困境遊戲中選擇合作的概率——也就是參與者選擇犧牲自我利益的次數。我們由此計算出了所謂的合作概率。

總的來說,我們發現,智商越高的人在玩囚徒困境遊戲時玩得越多,選擇合作的概率越大。所以,雖然智商高的人並非天生就擅長合作,但他們有能力更快地處理資訊,並從中學習。我們在其他兩組參與者(更具親和性或者更具責任心)中沒有觀察到這種明顯差異。

互相幫助
當然,智商高的人有可能利用他們的認知優勢,通過佔他人便宜的方式完成遊戲。因此,在進一步的分析中,我們創建了組合的"城市"——在人格測試中把具有相似人格特徵和相同智商水平的參與者組合在一起。我們觀察到了很不同的結果。

如上圖所示,在這些組合中,智商高的人——以藍線代表——有助於指導智商低的人——以紅線代表——在實驗結束時提高他們的合作概率。這樣的結果有利於所有參與者:平均下來每個人都能獲得更多獎賞。總而言之,這些結果表明,一個團隊或辦公室裏即使只有少數智商高的人,也能使其他人受益。

最近有研究表明,幼兒時期就可以通過教育提高認知能力,我們的調查結果也表明了這種介入教學的重要性,不僅有益於個人,更有益於整個社會。


BBC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