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4-蘋果聲色:鬥講粗口的「文化」現象
蘋果聲色:鬥講粗口的「文化」現象
20121024
淫賤、低俗、粗口有市場,彭浩翔編導《低俗喜劇》現已收入三千萬元,很可能成為今年香港最叫座的港片。也請注意,就連並不低賤,很有文化的本地劇場,亦常在台上講不文粗口,而且早在廿多年前便開始湧現!
在這個越來越現代化、文明化、高學歷化的社會,為甚麼「不文」反而吃香,尤其引起新世代起哄,還被不少時髦女士鼓掌捧場呢?這情況很諷刺,但不足為奇。因為西方早已這樣,越自由開放便越百無禁忌,打破情慾壓抑、保守禮教和言論限制,色情裸露和粗言穢語登上大銀幕,更攻入「大雅之堂」的高尚劇院。青少年市場亦流行恐怖、核突、變態、殘酷和魔怪,往往反智惡搞,到底這是「開明進步」還是「道德淪亡」?那就見仁見智,充滿爭論,總之似乎無可阻擋。
香港向來是全亞洲特別自由開放的地區,雖然電檢也曾嚴厲,英治時代曾經長期對敏感政治題材最多禁制,不過對色情暴力鏡頭放寬已久,因此數十年前港片常見赤裸露毛,武打場面更多血腥狂暴,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過去港府電檢對粵語粗口較多管制,當西片大講英語粗口時,港片仍無涉及性器官的爆粗,頂多只是「仆街」、「冚家富貴」或「燒味滷味」、「香蕉蜜桃」之類。當年黃霑在報章寫《不文集》專欄,自稱「不文霑」大受歡迎,亦用抵死妙語代替正式粗口。反而國語片很早便講「操他媽的B」,台灣片亦多台語閩南話粗口,香港可以上映,大概由於官方認為港人未必聽得懂吧?
1992年張之亮導演奪得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貧民寫實片《籠民》,似乎是首部粵語粗口不少而獲准公映的港片,黃家駒、喬宏、廖啟智、泰迪羅賓等大批演員助陣。片中爆爆粗合乎下層市井實感,並非淫穢。但該片被列為兒童不宜的三級,票房不佳。
其實香港的舞台劇場更早獲准大講粗口。1986年黃浩義導演及合演《勾心鬥角》,這是美國著名粗口劇《American Buffalo》(美國水牛)的粵語版,由頭至尾不斷爆粗,在香港藝術中心重演很多次,年輕觀眾反應最熱烈,創下演出場數特多的紀錄。說起來,當局一貫對文化水平較高的小眾節目特別通融,本港劇壇就比影壇更多「言論自由」。八十年代以來舞台上講粗口談政治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叫座要素,還吸引到並非劇迷的觀眾。
時代轉變,九七後劇壇流行嘲諷時事政治,爆出粗口經常引起最多掌聲笑聲,女觀眾又常比男觀眾更興奮。就連別樹一幟的「進念」藝團也因而增添捧場客,《東宮西宮》系列便對時局嬉笑怒罵,還示範「粗口課程」。其他大劇團小劇團,無論嚴肅或搞笑,不管繙譯劇或原創劇,男女演員爆出粗口都不稀奇,很平常了。
比起粗口劇和粗口歌,港產片講粗口顯然「後進」,近年才較多。彭浩翔無疑是影壇在粗口方面後來居上的主將,2007年《出埃及記》爆粗但未爆冷,2010年《志明與春嬌》煲煙兼爆粗則票房不錯,現在《低俗喜劇》更大膽粗俗化,離奇地賣座成功,可見時興出位不文。平心而論該片的粗口並不離譜,日常生活隨時聽到,亦無甚裸露,最生動是諷刺影業,最越軌是劇情淫猥。
「港式文化」演變至今,是否真的「沙漠化」,惟有不文才可生存呢?不過,我絕不同意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本港各式文娛節目多不勝數,就連不文也是不可忽視的文化之一,粵語粗言俗話傳統深厚,確有過癮之處。何況港片有優有劣,舞台劇更是雅與俗、新與舊、華與洋百花齊放,每年製作數量遠超影壇,這是前所未有的好現象。只不過很多市民不入劇院,不大知道真人舞台現已成為香港最活躍和多面的文化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低俗喜劇》狂收後,會不會導致劇場更多粗口,甚至粗俗色情化呢?但我相信劇迷對不文現象不會大驚小怪,多年來對粗口和裸露早已見怪不怪,失去好奇的刺激。或許,大眾銀幕上多了粵語粗口後,小眾舞台上反而可能減少粗口,保持與眾不同的特色。如果今後劇場用心做好戲,真正劇情需要才爆粗,並非濫爆亂爆,那就可嘉可喜,希望可以做到吧。
石琪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20121024
淫賤、低俗、粗口有市場,彭浩翔編導《低俗喜劇》現已收入三千萬元,很可能成為今年香港最叫座的港片。也請注意,就連並不低賤,很有文化的本地劇場,亦常在台上講不文粗口,而且早在廿多年前便開始湧現!
在這個越來越現代化、文明化、高學歷化的社會,為甚麼「不文」反而吃香,尤其引起新世代起哄,還被不少時髦女士鼓掌捧場呢?這情況很諷刺,但不足為奇。因為西方早已這樣,越自由開放便越百無禁忌,打破情慾壓抑、保守禮教和言論限制,色情裸露和粗言穢語登上大銀幕,更攻入「大雅之堂」的高尚劇院。青少年市場亦流行恐怖、核突、變態、殘酷和魔怪,往往反智惡搞,到底這是「開明進步」還是「道德淪亡」?那就見仁見智,充滿爭論,總之似乎無可阻擋。
香港向來是全亞洲特別自由開放的地區,雖然電檢也曾嚴厲,英治時代曾經長期對敏感政治題材最多禁制,不過對色情暴力鏡頭放寬已久,因此數十年前港片常見赤裸露毛,武打場面更多血腥狂暴,比日本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過去港府電檢對粵語粗口較多管制,當西片大講英語粗口時,港片仍無涉及性器官的爆粗,頂多只是「仆街」、「冚家富貴」或「燒味滷味」、「香蕉蜜桃」之類。當年黃霑在報章寫《不文集》專欄,自稱「不文霑」大受歡迎,亦用抵死妙語代替正式粗口。反而國語片很早便講「操他媽的B」,台灣片亦多台語閩南話粗口,香港可以上映,大概由於官方認為港人未必聽得懂吧?
1992年張之亮導演奪得多項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貧民寫實片《籠民》,似乎是首部粵語粗口不少而獲准公映的港片,黃家駒、喬宏、廖啟智、泰迪羅賓等大批演員助陣。片中爆爆粗合乎下層市井實感,並非淫穢。但該片被列為兒童不宜的三級,票房不佳。
其實香港的舞台劇場更早獲准大講粗口。1986年黃浩義導演及合演《勾心鬥角》,這是美國著名粗口劇《American Buffalo》(美國水牛)的粵語版,由頭至尾不斷爆粗,在香港藝術中心重演很多次,年輕觀眾反應最熱烈,創下演出場數特多的紀錄。說起來,當局一貫對文化水平較高的小眾節目特別通融,本港劇壇就比影壇更多「言論自由」。八十年代以來舞台上講粗口談政治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叫座要素,還吸引到並非劇迷的觀眾。
時代轉變,九七後劇壇流行嘲諷時事政治,爆出粗口經常引起最多掌聲笑聲,女觀眾又常比男觀眾更興奮。就連別樹一幟的「進念」藝團也因而增添捧場客,《東宮西宮》系列便對時局嬉笑怒罵,還示範「粗口課程」。其他大劇團小劇團,無論嚴肅或搞笑,不管繙譯劇或原創劇,男女演員爆出粗口都不稀奇,很平常了。
比起粗口劇和粗口歌,港產片講粗口顯然「後進」,近年才較多。彭浩翔無疑是影壇在粗口方面後來居上的主將,2007年《出埃及記》爆粗但未爆冷,2010年《志明與春嬌》煲煙兼爆粗則票房不錯,現在《低俗喜劇》更大膽粗俗化,離奇地賣座成功,可見時興出位不文。平心而論該片的粗口並不離譜,日常生活隨時聽到,亦無甚裸露,最生動是諷刺影業,最越軌是劇情淫猥。
「港式文化」演變至今,是否真的「沙漠化」,惟有不文才可生存呢?不過,我絕不同意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本港各式文娛節目多不勝數,就連不文也是不可忽視的文化之一,粵語粗言俗話傳統深厚,確有過癮之處。何況港片有優有劣,舞台劇更是雅與俗、新與舊、華與洋百花齊放,每年製作數量遠超影壇,這是前所未有的好現象。只不過很多市民不入劇院,不大知道真人舞台現已成為香港最活躍和多面的文化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低俗喜劇》狂收後,會不會導致劇場更多粗口,甚至粗俗色情化呢?但我相信劇迷對不文現象不會大驚小怪,多年來對粗口和裸露早已見怪不怪,失去好奇的刺激。或許,大眾銀幕上多了粵語粗口後,小眾舞台上反而可能減少粗口,保持與眾不同的特色。如果今後劇場用心做好戲,真正劇情需要才爆粗,並非濫爆亂爆,那就可嘉可喜,希望可以做到吧。
石琪
電郵 :mcwriter@appledaily.co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