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健吾:友情的距離

健吾:友情的距離
東京眼
2018/04/1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健吾:在網路上,總會看到一些網民留言。他們説,自從到日本工作假期後,對日本的美好想像幻滅,並很不習慣日本的生活。

      而大部份的批判,大多落于「日本人很虛偽」身上。

      這種虛偽,在於日本人有一種「兩面性」。分析日本人性格的人類學家都普遍想像,日本人對「內圈」和「外圈」有兩套的基準。日本的媽媽教孩子的時候,有一句經常都使用的:うちはうち、外は外。意思直譯,套一句廣東話,就是「人還人,你還你」。當孩子跟別的同學比較,説人家有新遊戲機新衣服可以去旅行,自己感覺很不濟的時候,媽媽就會跳出來説:「人家的事是人家的事,你的事跟人家的事沒關係。」在日本人的思考回路中,你用的語言、你對物事的態度,都會因為你是「內圈」抑或「外圈」的人,有所改變。比方説,藝人,同時是女醫生的西村史子,在出席一次吉野家牛肉飯的新産品發佈會時,就對記者説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餐桌的故事。西村醫生説,他們西村家有一個「家訓」,就是在晚飯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聊聊自己「生活上遇上的人」的壞話。於是,大家在飯桌上,就不斷的聽別人的壞話,然後説完,發洩了,就不會把壞過帶到「外圈」。因此,世間對你的看法,就不會因為你有一些「壞話」而有變改。


      這種內圈/外圈文化,加上「擔心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幾乎造就了日本人的核心性格。當你跟日本人做朋友,喝酒是少不免的,因為沒有酒精的力量,你看不到他們包裝紙下的真相。而內外圈的建構,就構成了「日本人很虛偽」這種感覺。

      只是,在網路的留言版中,也有一些人為日本人的「集體性格」抗辯。當人人都覺得交情要留三分,話不可説盡,在這個文化中,自然而然會變成某種樣子,才可以生存下去。就正如,有人認為在公開場合叫喊一些口號,會令人沒有辦法參選。那,其實應該問,為什麼變成這樣子,香港人都覺得沒有問題,甚至是認為「只要選回一個類似政治理念的人」就可以當沒有事。既然文化如此,人得要生存,就會調適自己去接受這種文化。

      再者,在香港,我也不覺得人人都很正直。一些宣稱自己爭取民主幾十年的人,什麼都爭取不到,卻可以面不紅氣不喘的跟人家説他們做了很多事。有些人自稱為公義而做議員,但只要是他們的競爭對手面對什麼不公義的事,他們就會默不作聲,好等一些他們口中的惡勢力剿滅他們看不順眼的人。這些人,不虛偽嗎?

      在這個世道,我們都以為有些美好的價值,大家都會信守如正直、誠實、努力等等。但很可惜,大部份人,在這個世界生存,大多會沾染一些好老師好家長都不會教的事:如果可以躲懶不妨懶一點。認清誰給你飯吃那個是老闆,不要麻煩到他。為人家提供問題是不會有人給你錢的,為人家提供答案才是正道,即使你提供的答案是飲鴆止渴,大家都會很樂意收購。


      所謂虛偽,是什麼意思?當你決定支持一些人一些事的時候,所有負面的描述都可以正面化。你可以説某些人總是白目總是説蠢話,你也可以同樣認為他是天真不世故有個性直説直話。説到尾,最後大家如何理解「虛偽」?是社會圓融的潤滑劑,抑或是值得「批評」的民族性?

      在香港生活了一陣子,我反而覺得這個地球有太多既虛偽又無禮的傢伙,對他們虛偽一點,也不為過。


健吾
80年生,香港專欄作家、香港商業電臺節目《光明頂》、《903國民教育》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著書超過二十七本,主力研究日本東亞流行文化軟實力及多元性別關係等議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